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医业 > 探讨
编号:11785212
农村中医如何落地生根
http://www.100md.com 2009年7月13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154期
     关于发展农村中医的意义,安徽省卫生厅中医管理局负责人董明培如数家珍:“临床疗效确切、价格低廉、运用方式灵活,同时农村人口众多、需求巨大”。他郑重地总结:“农村,就是中医药服务的‘主战场’!”

    在4月底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中医药基层人才和技术骨干培养,基本实现每个村卫生室都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要求。事实上,强化农村中医药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建设,始终是近年来安徽省中医工作的重点。对于农村中医药的发展现状,董明培坦言“不容乐观”。

    “网底”服务能力破损

    身为潜山县黄铺镇中心卫生院院长,江卫东对本院的中医服务很有自信:“有老、中、青三位中医师,中医业务量占全院的1/3。中药房建设规范,饮片一次进货都是5公斤、10公斤!要不,咋能称得上‘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县’!”
, 百拇医药
    身任同职,南陵县三里镇中心卫生院虽目前中医业务量占全院的20%,但院长吴春水显然并不乐观:“全靠两位退休后返聘的老中医撑‘门面’,一位65岁,一位已经83岁。没有他们,院里仅有的3位年轻兼职中医师很难维持!”在他看来,拥有这两位资深乡村中医是本院的莫大幸运,因为,在南陵县的19所乡镇卫生院中,仅有3至4所能勉强维持中医业务,拥有规范中医科、中医药房的,更是少之又少。

    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安徽省农村中医发展现状:除潜山、岳西等6个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外,农村中医发展明显滞后。从统计数字看,全省虽有60%乡镇卫生院、40%村卫生室能提供标准化中医药服务,但实际采访表明,“有形式、没内容”现象较普遍。仅在原有诊室门前多加一块“中医科”牌子,成为许多乡镇卫生院应付上级要求的惯常做法。

    基层中医药服务为何难开展?董明培一语中的:“缺人!缺技术!”据介绍,2006年至2008年,安徽省加大完善基层中医服务网络,先后投入7.1亿元用于县级中医院建设、5500万元用于专科建设,使县级中医院服务能力大大提高,其中,有68所建起167个重点农村专科。但到乡镇、村一级,仍是薄弱环节。“没人、没技术,业务利润少,若再缺乏倾斜政策的激励,自然难发展!”
, 百拇医药
    基层缺“人”更缺“才”

    人少到什么程度?在南陵县三里镇中心卫生院下辖的7个村卫生室中,能提供中医服务的,只有其中一个卫生室的一名乡医,且是身兼中西两职。缺专业人才,培训自然要跟上。但从现实看,越“基层”,人员培训越匮乏。江卫东坦言,除了县里每年针对传染病和公共卫生事件组织的相关培训中会涉及中医内容,县里对乡镇基本没有专门的中医人员培训,而他们对村卫生室,几乎没开展过任何培训。

    “本土”中医少,专家帮扶情况又如何?据介绍,目前安徽省开展的相关项目有“万名医师下乡”等工程,旨在通过把“下基层”与晋升职称直接挂钩,鼓励城市专家驻点帮扶。但其中中医师所占比例甚少,且大多仅“下”至县级医院。作为全省中医院的“老大”,省中医院自2000年起开始实施深入乡镇卫生院的“青年志愿者工程”,但其仅定点潜山县的帮扶能力显然极有限。2007年5月,安徽省中医院推拿科医生吕子盟作为“青年志愿者工程”成员之一,在潜山县源潭镇卫生院棋盘分院驻点一年,“专职中医师一个都没有。镇里有定期检查、慰问,但没培训,也没见县里专家下来过。”一年中,他没有得到一次深入村卫生室开展帮扶的机会。今年2月,他的同事王莉借“万名医师下乡”的机会来到潜山县中医院,虽曾深入至乡镇,但也限于为开展“冬病夏治”而进行“市场”摸排。
, 百拇医药
    各项旨在充实基层中医人才的创新举措已经或正在实施。2006年起,农村中医师中专学历教育工作正式实施,由省对村直接开展规范培训。“至2008年,共有958名村医参加。2009年将再增加400人。”省中医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说,“考虑到乡镇一级的中医药服务能力现状,将打破常规的‘乡村一体化’农村卫生管理模式,尝试开展'县乡一体化'管理试点,由县中医院'接管'乡镇卫生院的中医人员培训、技术指导等。”同时,鼓励中医师“多点执业”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已做过相关调研,在政策鼓励下,城市退休或在职中医专家有充分的‘坐诊’乡镇意向。”对此,董明培表示乐观,“全面实施后,应该具有明显成效。”

    适宜技术“水土不服”

    治疗技术单一,是帮扶专家们对基层中医药服务现状的共同评价。“经常下地干活,肌肉痛、关节炎、肌腱炎等是农村常见病,推拿、针灸都是简、便、验、廉的好疗法。”但让“主攻”推拿专业的吕子盟“郁闷”的是,在他驻点帮扶的乡镇卫生院,两名“兼职”中医师竟对此毫不了解,“甚至连小儿推拿都没听说过!”王莉也有同感:“传统的‘冬病夏治’业务在当地从没开展过。”
, 百拇医药
    南陵县籍山镇官洲村卫生室共有6名医生,其中包括学外科的负责人程再望和他60多岁的父亲。“父亲曾是当年的赤脚医生,只有他还稍懂点中医。”没有技术,百姓自然不信任,“除了极少数妇科患者吃西药效果不见效愿意尝试中医外,很少再开展中医药业务了。”在这个卫生室,中医药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不到10%,这基本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持平。得到规范的适宜技术培训,重现当年父辈时代农村中医药事业的辉煌,是程再望最大的期望。

    为切实提高农村基层中医药服务水平,2008年,安徽省对10个县实施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试点结果并不太理想,存在明显的工作敷衍、适宜技术'水土不服'现象。”据董明培介绍,适宜技术培训理论色彩太浓厚、缺少实际操作可行性是“水土不服”的主要原因。同时,有些地方的培训工作流于形式,找几个人、关起门开个会,糊弄任务了事,“既没把技术送到基层,又白白浪费经费!”

    据了解,2009年,农村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将再增加58个县,共投入资金补助近2000万元。与去年不同的是,围绕从“理论灌输”向“实际技能”转变的宗旨,一系列新的调整将正式实施。除了国家中医适宜技术推广目录外,安徽省将结合实际,在各地推荐的基础上,按照临床疗效好、安全度高、针对农村常见病、易学易掌握、运用条件低的标准,提供省级中医适宜技术推广目录;到2010年,每所乡镇卫生院需掌握不少于10项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每所村卫生室则不少于4项,同时,“目录”之外,各地可以因地制宜,保留20%的技术自主选择权。针对村级服务能力更薄弱的现状,有关的培训内容将侧重于中医药基础,着重培养“全科”中医药师,并将给每人颁发涵盖25种农村常见病治疗方法的“口袋书”。(王慧慧),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