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学评论 > 医疗服务
编号:11785793
医生看病资历有多重要
http://www.100md.com 2009年7月16日 当代健康报 2009.07.16
     ◎ 本报记者 晨露

    带着病痛,来到医院挂号大厅,面对诸多可以选择的大夫,你会挂谁的号呢?大部分人可能会想,还是挂个老大夫的号吧。而民意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日前,新浪网进行了“医生越老越值钱吗”网上投票调查,结果显示,看病时近75%的人会考虑医生的年龄,80%的人会挂“老大夫”的号。“经验丰富”是患者选中老年医生的首要原因,比例高达89%。其余的原因分别为:“更负责任” 占24.5%,“医术精湛”占24.3%,“更有名气”占11.2%。

    年龄代表着一种经验

    杨华不到40岁,但长期体弱多病,已经把北京各大医院转遍了。她的体会是,看病就得找老大夫。她举例说,自己一直胃肠不好,每次在消化科就诊,医生都让她查胃镜,可次次都因为转氨酶稍高,医生让她先降转氨酶再做胃镜,结果反复多次都没做成。肠胃实在难受得不行,她只好去咨询自己一个退休多年的医生亲戚。老人家经过询问检查后为她“拍了板”:“你不要去做胃镜了,直接查肝胆B超。”果然最后发现是胆囊炎,做了手术就好了。
, 百拇医药
    张丽因为妇科病在南京看过多家中医院,她的体会是,看中医一定要看70岁以上的,至少也要60岁以上。她说,老中医一摸脉,就知道有没有怀孕,而年轻的中医只会看化验单。她曾在一家知名中医院挂过一位30多岁的双博士的号,“这位大夫首先把我的病说得很严重,后来听说我在别的医院看过,就一个劲地贬低别的大夫,说就吃他的药就行了。他把话说得这么绝对,真让人怀疑。”后来,张丽慕名在一个中医诊所找一位姓林的老大夫看病,这位70多岁的老大夫总是安慰她说:“你的病问题不大,不要总吓唬自己。我的药你想吃就吃,不想吃了就停。”林大夫告诉她,治病重在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嘱咐她少吃辣,别贪凉,工作之余减少不必要的应酬。“这位老中医并不希望你依赖他,而是从生活细节去关心你,并且用中医的世界观去影响你。”于是,在吃药调理的同时,张丽逐渐改变了生活作息,病症明显缓解了。

    《医事》的作者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位朋友的乳腺上长了个肿块。大半年前,她最初去看的是一位七十多岁的乳腺外科专家。专家告诉我朋友说:“没事,乳腺增生,回去喝我配的这种中药,三个月来随诊一次。”这样过了半年,朋友中间又去看过一次老教授的门诊,他依然是原话:“没事,回去继续喝我配的中药。”有一天,我接到这位朋友的电话,听起来语气焦急,她说刚去做了个B超,单子上面写着:乳腺肿块边缘不清,血流丰富,怀疑是恶性肿瘤。她隔天拿着B超结果去看老专家,老专家仍然坚持说:“目前很难说是恶性,相信我这双手,再去找个高手做B超吧。”朋友找到了B超高手又做了一回,第二份B超结果居然是:边缘欠清,血流不丰富,乳腺增生,建议随诊。她又去做了份钼靶检查,结果也是提示乳腺增生。
, 百拇医药
    可能这就是老医生的价值所在,可能某些时候一双手比医疗仪器更能够摸准病情和抓住病因。

    选老大夫也有一定合理性

    在选择医生时,经验真得很重要吗?对此,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肖海鹏副院长指出,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经验的确非常重要,“医学院本科生毕业时二十四五岁,从住院医师到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他们大约需要10~15年的临床实践和职业培训才能一步步成长起来,做到独当一面。因此,在不十分了解情况的前提下,患者首选年资高的医生是合理的。”

    对“经验”的理解,不只是简单的医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科姜良铎教授说:“所谓经验,涵盖了诊断、治疗、待人接物等很多方面。经验差的大夫容易盲目相信化验单,一项结果比正常值稍高或稍低一点,到底有没有临床意义,需要多年实践经验来判断,不能轻易给病人‘扣帽子’。”北京中医医院一位年轻大夫感慨,有的老医生从病人穿的一双鞋上就能看出他的家庭背景、生活习惯,能对他的病症猜得八九不离十。临床医学其实也是一门沟通的学问,老大夫凭借丰富的人生阅历在这方面往往有优势。
, 百拇医药
    必须提出的是,老医生他们所受的教育不同,身处的年代不同,使得他们面对患者更具有责任心、同情心。认真、负责作为那一代人的标记也在老大夫身上有所体现。很多老医生都经历过收入不高、工作强度大、医患关系和谐的阶段,他们中多数人始终把“救死扶伤”作为自身的价值体现。另外,资历高的医生多是中老年人,他们对人生的理解和看法也比较成熟,所以对于名利等身外之物相对淡泊。

    新老搭配有时是“黄金组合”

    看病找老医生,确实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这是不是一个普遍规律呢?应该也有例外。毕竟医生越老越值钱,这个“老”字并不是无限老。正如刘墉所问:名医过去好、三十岁好、四十岁棒,今天他六十了,还好吗?老医生老到一定程度,手还稳吗?

    确实如此,许多外科医生到一定岁数就不再上手术台了,加上年岁大、视力变差、记忆力差、技术也随之生疏了。在这种情况之下,是不是由他在手术室指导年轻医生动手,反而比较安全?而这种新老搭配恐怕是患者最希望的“黄金组合”。医生最重要的是经验。即使一个名医老了、手抖了、眼花了,他的经验仍然是“新手”无法比拟的。
, 百拇医药
    一般来说,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40~60岁是西医体力和经验结合得最好的时期。不过,专业领域不同,答案也不尽相同。选外科大夫绝对不能找太老的。一位知名的心外科专家告诉记者,对外科医生来说,45~55岁是其职业的黄金时期。“超过60岁,从生理上来说,手脚会慢一些,视力也会受影响。当然,有些个别情况另当别论。”据介绍,当年美国总统里根遇刺后的抢救团队平均年龄就是52岁,其优秀的处置能力说明经验和体力二者缺一不可。“说老大夫经验丰富也不是绝对的。”姜良铎强调:“老大夫出现误诊也在所难免,毕竟病情都是不断变化的。”事实上,很多病人第一次看病时懵懵懂懂,看了几次,根据疗效,再结合医生对病人的态度,就未必“迷信”老大夫了。

    老医生不止依靠检查单

    当然,面对现在的医生,患者并不仅仅把年龄看作经验的代名词,还同时参照医生的职称。在很多患者心中主任医师就比副主任医师要水平高,副主任医师就比主治医师水平高。新华社文章说,这暴露出了我国医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误区,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操作技能的培养。医学生本科毕业后考了硕士再考博士,工作两年以后就有资格晋升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并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虽然医学专业有较长的实习期、见习期,但因为期间还要忙着找工作、考研、写论文,很多学生根本无法安心实习。这样,医学学生在本科阶段就没有打好基础,到了研究生阶段,学校多数只片面追求发表论文,不重视临床实践,结果培养的大学生甚至包括硕士、博士生,毕业后不会处理常见病。
, http://www.100md.com
    一组数据显示:我国1978年所有医学院招生4.7万人,2006年该数字已达33.85万人。上世纪50年代初,全国医学院毕业生仅为6393名,2005年该数字已达61万人。医学人才培养呈几何速度扩大,医科教育的良莠不齐也随之而来。

    于是患者来到医院,即便是常见小病症,接下来也是一连串的这检查那检查,手执一沓子机器拍摄或者打印的影像图谱报告,交到医师手里,医师开始诊断,根据本本主义要旨,开药治病。从头到尾,望闻问切的诊断早已绝迹。面对一大堆化验报告,医师照本宣科,责任明确,毫无担责之风险,这是人所共知的事情。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行行都有盛年高峰;但是在医生这一行,却是越老越吃香的一行,永远不会退休。为什么?就因为医生越老临床经验越丰富,治起病来越是轻车熟路、游刃有余。自古以来,举凡扁鹊、华佗、李时珍等祖师爷之神之圣,无不在毕生实践中得出行医真知灼见,流芳后世,泽及万代。当今风靡“速成学”,但是唯独医生不能速成。眼下当务之急是要修正相关制度,改革高校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别让批量产出的医学博士都成为好看不好用的景儿和画儿。关键一点,是要让医学人才在具体的实践经验中慢慢成为名副其实的好医生。
, 百拇医药
    疗效才是硬道理

    医生越老越值钱,从职业收入角度来说是相对合理的。医生从事的是高科技和高风险职业,人才培养周期大于其他行业。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的医学院学生,需在医院实习一年后才能做住院医师,过5~6年后升为主治医师,才能独立为病人诊治。由主治医师到副主任医师又需要5~10年的时间。可见,医师绝对是“熬时间”的职业,经验老道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收入自然节节攀升。但如果老百姓找医生看病,也仅仅参照医生工作年限,似乎有些片面了。

    事实上,老百姓看病找老医生、老专家,无非是一种感性的选择,希望能够通过这些因素找到最好的医生。能给患者迅速解除疾患,无论他们是不是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他们年轻与否都是好医生。事实上,在百姓看来,似乎专家级别比岁数大小更有可比性,更有可信度。然而,现在的专家标准不清、概念模糊,如果不明确划分和规范“专家”的标准, “疑难专家门诊”“名医疑难病门诊”“国家级专家门诊”“首席专家门诊”等招牌便会相继挂起来,导致“专家、名专家、著名专家、首席专家、顶级专家、国家级专家、国际级专家”泛滥,让老百姓看得头晕目眩,不知所措。

    北京同仁医院内科一位刚晋升为副主任医师的大夫告诉记者,当年她刚开始出门诊时,诚惶诚恐的,对病人态度特别好,有的病人就是图她态度诚恳、看病仔细、富有同情心,会在复诊的时候专门找她。而有的高年资医生,可能是因为病人太多,也可能是因为“牌子大”,对病人态度不好。对这样的大夫,年纪再大,病人也不买账。不管医生岁数大小,是不是专家,关键是能够治好老百姓的病才是硬道理。事实上,年轻医生也有年轻人的长处,他们头脑灵活、吸纳能力强,往往有新思维显现。肖海鹏的建议是:如果是常见病,一般医生都能处置,就没必要非找老大夫;如果是疑难病症,可以找40岁以上的专家看。另外,每个医生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医院往往都在挂号处明示,患者应该予以参考。,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