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脑血管病 > 概述
编号:11796196
气血失衡是心脑血管病的基本病机
http://www.100md.com 2009年7月23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160期
     气血在生理上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失衡必然会影响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从而导致疾病发生。心脑血管病与中医的心悸、胸痹心痛、眩晕、中风、失眠、痴呆等相关。目前国内文献认为众多心脑血管病主要辨证分型有痰火扰心、饮阻心阳、心血瘀阻、心阳虚弱、心阴虚弱、脑脉受损、脑髓空虚等。然而这些病机的共同特点都与气血失衡变化有关。

    心脑生理与气血的关系

    人体各种生理活动与新陈代谢均与气血温煦和濡养有关,故《内经》中有“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血未并,五脏安定”。

    心主血,指心与血液的生成有关,水谷精微经脾的转输升清,复注与心,化生为血。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心生血”。心又主脉,指心与脉的功能有关,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心之合脉也。”说明心脏是全身血脉的枢纽,血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血脉通过心脏将气血运行于周身。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和脉的相互合作,其主导作用的是心气的推动。
, 百拇医药
    中医对脑的认识颇为丰富,如《灵枢·经脉篇》:“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素问·五脏生成篇》:“诸髓皆属于脑”。脑为髓海,脑为诸阳之会,并且脑与气血关系紧密。《邪气脏腑病形》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灵枢·大惑论》曰:“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脑髓以经脉为通道,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密切相连,新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脑只有依赖气的温煦和推动,血的濡养和流畅,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心脑两者关系密切。主要表现在血液的运行调节及神志两方面。心主血脉,心运血以养脑,脑方能主神明,而心的生理功能每受脑主神明的影响,因此心脑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关联,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气血失衡是基本病机

    任何致病因子侵犯心脑,势必首先影响气血失和,循行受阻,造成心脑失养。因此从气血失衡入手深入研究心脑血管病的病机,有利于把握治疗的原则性和方向性,从而使辨证论治更能解决主要矛盾。
, http://www.100md.com
    《素问·痿论》谓:“心主血脉”,《素问·五脏生成》则谓:“诸血者皆属于心”。脉为血府,与心相连,使血畅流脉中,环周不休。若外感寒热,邪伤气血;或情志不和,气滞血阻;或生活失节,痰瘀内生阻脉,或久病气弱,均可致使气血失衡。脉中血行受阻,瘀阻脉道,则发胸痹心痛;血不养心,心神不宁,则发惊悸;瘀阻气道,气机升降失权,则发咳逆喘促;瘀阻水道,水湿外溢皮肤,则发为水肿。可见心血管病所表现的证候均与气血失衡有关。

    脑之所以发挥其主元神的功能,必须以气血的濡养和气机的升降有序为先决条件。若气机逆乱,上冲于脑,则见眩晕、头痛、失眠、烦躁等症。若瘀血上停于脑,阻于脑络,则见突然昏仆、言语不清、半身不遂或身体麻木等症状。脑病多因六淫七情所致,外感内伤之邪均可使脏腑经络功能失常,气血运行失常,不仅可使气血逆乱与失衡,而且可产生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等,而发脑病。

    初期为气滞血瘀,后期多虚多瘀

    心脑血管病病机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探讨其演变规律,对指导临床辨证和用药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心脑血管病初期以气滞血瘀型居多,而后则形成痰浊、血瘀等病理产物,出现痰瘀交阻的病机,后期则呈现多虚多瘀的病理状态,如气虚血瘀、阳虚血瘀、或阴虚血瘀等。因此,要有动态的辨证论治观,才能充分体现中医的精髓和内涵。
, http://www.100md.com
    气滞血瘀是心脑血管病的早期病机,也是最常见的病机。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运不畅,脉道不利,血滞脉瘀。气滞血瘀证是指既有气滞症状,又有瘀血表现的病证,多属实证,症如胸闷胸痛、惊悸失眠、头晕目眩、头痛头胀等;舌象为舌暗、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脉象为弦脉、涩脉。多见于胸痹、心悸、眩晕、头痛等疾病。

    痰瘀交阻是气滞血瘀的结果,往往出现在心脑血管病中期阶段。气机阻滞,水湿内停,聚而成痰,血滞脉中或血溢脉外,停而为瘀。因此,气滞血瘀的病机演变多为痰瘀互结,痰瘀一经形成,则缠绵难化,且贯穿疾病始终,互为转化。症如头重头蒙、耳鸣耳聋、胸闷胸痛、肢体麻木不仁等;舌象为舌紫苔白腻或黄腻;脉象为弦或滑脉,多见于胸痹、心悸、眩晕、中风、痴呆等疾病。

    痰瘀互阻,既易寒化,也易热化。寒化则伤气耗阳,演变为气虚血瘀,或阳虚血瘀,阳气亏损,不能温通血脉,则症见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头晕目眩、肢体麻木、口流涎沫、半身不遂等症,甚则出现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胸痛彻背,下肢浮肿,舌象为舌淡紫且胖嫩,脉象为虚、迟或沉弱脉。痰瘀热化则伤津损阴,演变为阴虚血瘀,津血同源,津亏血少,血脉涩滞,则症见胸痛隐隐、头晕目眩、心悸、气促汗出,舌象为舌紫红,苔薄少津或有裂纹,脉象为细、数、或促脉。多见于心痛、怔忡、心水、中风、痴呆等疾病。

    调气活血法是基本治法

    多年来,我们应用调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心肌炎、心肌病、高血压病、脑梗塞、痴呆等多种心脑血管病,不仅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而且获得实验室客观指标支持。实践证明调气活血法应用广泛,针对性强,重复有效,能直接作用于病灶,具有改善人体功能活动及代谢障碍等多种作用。, http://www.100md.com(颜乾麟 韩鑫冰 韩天雄 刘小雨 同济大学中医研究所)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脑血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