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暑不用药 心静自然凉
每到盛夏,总有一些人常常睡觉不甜,吃饭不香,精神萎靡不振,情绪烦躁不安,变着法子纳凉消暑却仍然是烦热难耐。其实,面对滚滚热浪和各种各样的降温措施,首要的还是来自自身的“心理降温”“心理避暑”,即宁心化暑,静心纳凉。“心静自然凉”出自清朝雍正皇帝追录康熙的训语而编的《庭训格言》中,大意是说只要能做到内心平静,身上才不热。“盛夏不开窗、不纳凉者,皆因习惯,亦由心静,故身不热。”甚至提出,“且夏月不贪风凉,身亦大有益。盖夏月盛阴在内,倘取一时风凉之适意,反将暑热闭于腠理。彼时不觉其害,后来或致成疾。每见人秋深多有肚腹不调者,皆因外贪风凉,而内闭暑热之所致也。”
《素问》告诉我们:“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就是说,夏季要神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如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和畅。与此相反,举凡懈怠厌倦,恼怒忧郁,则有碍气机通畅,皆非所宜。
魏晋嵇康的《养生论》对“心理避暑”有其独到之见,认为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有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也就是说越是天热,遇事越要心平气和,让自己的意念激游于冰山雪峰或寒冷刺骨的呼啸北风中,以忘却热浪袭击,降低心理热度。你想不热,又不能如愿,热就会成为你注意的焦点,亦就免不了枉受难耐的痛苦。不要把热太放在心上,消除了心头的内热,身体也会觉得凉爽。
唐朝白居易每遇到盛夏酷暑,总喜欢独坐院中,修身养性,迎着那徐徐轻风而自得其乐。他在《消暑》诗中写道:“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现代医学对“心静自然凉”也有了科学的解释。现代医学认为,人的体温对外界的感知,与人体内血液循环速度有关,而血液循环速度与人的心率有关,人的心率快慢也受人的情绪影响,而人是否心静则体现在情绪是否波动。所以当人心静之时情绪稳定,心率正常,血液匀速,则人的体温正常,对外界的感知属正常而不敏感。反之,心不静则一定不能体会到“凉”的感觉,且会引起情绪不稳、血液循环加快,则思维受阻,自然达不到物我两忘、用心专一的境地。所谓“心静”,就是面对高温天气不反感、不埋怨、不烦躁,以平静的心态,顺应自然的存在。
如何才能做到心静?第一,心静必须清心寡欲。第二,多闭目养神。第三,多静坐。可采取听音乐、看书、写作、打太极拳等入静。第四,要注意饮食调养。宜常吃养心安神之品,如茯苓、莲子、百合、酸枣等;同时还要常吃养阴生津之品,如莲藕、银耳、西瓜、鸭肉等。除此,夏天不妨吃点“苦”,如苦瓜、绿豆等,因为苦入心,可养阴清热除烦。 (朱本浩), 百拇医药
《素问》告诉我们:“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就是说,夏季要神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如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和畅。与此相反,举凡懈怠厌倦,恼怒忧郁,则有碍气机通畅,皆非所宜。
魏晋嵇康的《养生论》对“心理避暑”有其独到之见,认为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有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也就是说越是天热,遇事越要心平气和,让自己的意念激游于冰山雪峰或寒冷刺骨的呼啸北风中,以忘却热浪袭击,降低心理热度。你想不热,又不能如愿,热就会成为你注意的焦点,亦就免不了枉受难耐的痛苦。不要把热太放在心上,消除了心头的内热,身体也会觉得凉爽。
唐朝白居易每遇到盛夏酷暑,总喜欢独坐院中,修身养性,迎着那徐徐轻风而自得其乐。他在《消暑》诗中写道:“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现代医学对“心静自然凉”也有了科学的解释。现代医学认为,人的体温对外界的感知,与人体内血液循环速度有关,而血液循环速度与人的心率有关,人的心率快慢也受人的情绪影响,而人是否心静则体现在情绪是否波动。所以当人心静之时情绪稳定,心率正常,血液匀速,则人的体温正常,对外界的感知属正常而不敏感。反之,心不静则一定不能体会到“凉”的感觉,且会引起情绪不稳、血液循环加快,则思维受阻,自然达不到物我两忘、用心专一的境地。所谓“心静”,就是面对高温天气不反感、不埋怨、不烦躁,以平静的心态,顺应自然的存在。
如何才能做到心静?第一,心静必须清心寡欲。第二,多闭目养神。第三,多静坐。可采取听音乐、看书、写作、打太极拳等入静。第四,要注意饮食调养。宜常吃养心安神之品,如茯苓、莲子、百合、酸枣等;同时还要常吃养阴生津之品,如莲藕、银耳、西瓜、鸭肉等。除此,夏天不妨吃点“苦”,如苦瓜、绿豆等,因为苦入心,可养阴清热除烦。 (朱本浩),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