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健康快迅 > 保健新视点
编号:11813237
了解 比较 质疑 -健康科普专家黄建始教授教您甄别健康
http://www.100md.com 2009年7月26日
     1986年WHO参与主办的首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发布的《渥太华宪章》将健康定义为“每天生活的资源”。作为一种有限的资源,我们必需科学管理才能让它不会流失甚至枯竭。而管理好健康的基础即是掌握健康知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知识需求量的攀升,健康科普市场日渐繁荣。练就一双慧眼,在渠道广、数量多的健康信息中辨出“真经”,并正确地“化为己用”,是每一个“健康爱好者”都渴盼的保健“高招”……

    医生的职责不仅是救死扶伤

    说到医生,大部分人都会觉得他们应该忙碌在无影灯下或者治疗室中。在我还是一个医学生的时候,师长们也告诉我:医生的职责就是救治生病的人。而当我向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助理、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黄建始教授提及此话题的时候,这位总是面带笑容的江西老乡却轻轻地摆了摆手,“医生是要治病,但更多的是维护健康。”说到这里,黄建始教授做了一个形象的类比:人类最早的饮食要求就是填饱肚子,但是当这个“吃饱”的愿望实现以后,我们就转为关注怎么吃好了。医生最早的工作是救治一些伤病,而随着医学的进步和人类健康要求的提升,医生的职责将慢慢转向让人们不得病或者少得病,这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职能转变。
, 百拇医药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段镌刻在美国撒拉纳克湖畔一位医生墓志铭上的话,在我们的交谈中一再被黄教授所提起。他解释说:“治愈”跟“治好”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就如一个破损的伤口,也许我们可以让它以后长得不留疤痕,这就是治愈了。但是内部曾被破坏的组织呢?它还是发生了一些改变的。更何况,还有很多疾病,现阶段的医学水平是连治愈也不能做到的。而医生更经常做的事是帮助、是安慰。帮助老百姓掌握科学的知识,尽量不要得病。要是老百姓连你说的话都听不懂,那还怎么谈得上帮助和安慰呢?这就是科普的意义——把重要的健康信息告诉老百姓,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

    即使是“老百姓听得懂的话”,对于不同地域、不同生活环境、不同生活经历的人来说,也不尽相同。欧美专家曾将科学饮食搭配的知识表述为“一个网球(体积)的肉,两个网球(体积)的主食,三个网球(体积)的水果,四个网球(体积)的蔬菜”。而黄教授则在他的健康科普讲座中,把这一说法改成了“一口肉,两口饭,三口水果,四口蔬菜”。对于很多没见过网球的中国老百姓来说,这个“吃饭法则”显然更容易被理解和记住。
, http://www.100md.com
    “一流的专家都忙着看病和科研呢,哪有工夫弄这些小儿科的东西。”当我请黄教授对社会上一些鄙薄科普的声音发表自己的看法时,这位在医疗界颇有名望的资深健康科普专家告诉我,仅北京协和医院的院史上,就有多位前辈泰斗热心健康科普:黄家驷、吴阶平、吴英恺……医教科研和健康科普,“业务”与“业余”相得益彰,让这些医学大家身上更添了几缕贴近普通百姓的“草根”味道。

    从“卫生科普”、“医学科普”到“健康科普”

    聊起中国健康科普的发展历程,从事科普事业近三十年的黄建始教授感触良深。从最初的仅仅是“普及医学知识和卫生措施”,逐步拓展到“将健康领域的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传播给公众,旨在培养公众健康素养,学会自我管理健康”,健康科普的社会使命也伴随着医学认知的进步而演变。从“卫生科普”、“医学科普”到今天的“健康科普”,名称的变化昭示了这项工作重心的转移。

, http://www.100md.com     “如果还将对疾病的认识停留在简单的生物医学模式、单因单病上,那么我们的健康科普就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已经有足够的科学证据表明,造成疾病的除了生物因素之外,还有许多非生物因素,比如心理、社会、环境等等,也就是多因多病的医学模式。我们应该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大家,让全社会都来规避侵害健康的非生物因素。树立了真正的健康管理理念,才能更好地远离疾病。作为国内健康科普行业的领头羊,希望《家庭医生报》能够更好地往普及现代健康理念的路子上转,站到一个新的高度上去。不拘泥于谈单个疾病的病因、治疗,不单单照顾到已经患病的读者群体,而是让更多目前还健康着的人懂得如何去维护自己的健康。”

    识别真假健康信息的六字箴言

    随着老百姓对健康科普需求的日益攀升及获得渠道的增加,各种各样的健康信息如潮水般涌向公众。在传统媒体这一块,谈健康的书籍跻身畅销书排行版前列者屡见不鲜;很多中央和地方的电视台都开设了以健康为主题的节目。而网络上诸如“关于健康,你不可不知道的事”之类文章更是多如牛毛。对于貌似繁荣的健康市场,黄建始教授喜忧参半。“大家重视健康是一件好事,但是我认为,在今天很多打着健康旗号的不健康信息已经严重地威胁着我们中国人的健康了。健康科普市场可谓鱼龙混杂。有些根本不具有专业资质的个人和团体也在给大家讲健康、谈保健。还有一些人为了博卖点,将健康知识弄得神乎其神,或者为书取上夸张的标题,有意无意地将自我保健和看病求治对立起来,这给寻求健康的人们带来了很大的误导。科普科普,普及的前提必须是科学的东西!”
, 百拇医药
    那么如何从良莠不齐的“健康信息”里找出“真经”呢?黄教授送给我们的读者六字箴言——了解、比较、质疑。

    了解第一要看的就是作者的专业背景。如果不是受过专业医学教育的作者写的书或者文章,最好不要相信。一个自己缺乏正规医学教育背景的作者所写的东西,很可能是没有科学理论支持的“伪经验”,或者仅仅是道听途说。“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样的东西可信度极低。

    比较在你准备相信某则健康信息的时候,看看这一领域的其他专家是怎么说的,放到一个整体的背景之下。如果和学界普遍的观点存在矛盾,那么就要多留个心眼了。

    质疑既使有正规医学背景的专家所写的书或者文章,也要带着科学的眼光去看,对什么观点都应该问个为什么,这位专家这么说有没有根据。同时,可以用自己的基本常识去打量一下,不能“专家”说什么就是什么。

    家庭医生报记者 熊恕 2009-7,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