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796036
坚持师承教育 延续孟河医派
http://www.100md.com 2009年7月30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164期
     在我国各大中医流派中,孟河医派曾声名远扬。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流派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不久前,一些丁甘仁的嫡传弟子在孟河医派的发祥地常州成立了一个民间性质、非营利性的常州孟河医派传承学会。该学会举办讲座,开展带教,办起了专业通讯,一派生机勃勃。学会秘书长张高炯向记者谈了办会的初衷以及发展现状。

    传承临证理念

    张秘书长告诉记者,孟河医派发源于明末清初江苏常州一带,享有“吴中医学甲天下,孟河医派冠吴中”之美誉。医派共有四大家,相互都有师承关系、姻缘关系,尤其到了后期清朝末年民国初期,丁甘仁先生融会诸家,用药轻灵,屡起沉疴,且乐善好施,名震四海,曾荣获以孙中山大总统名义颁发的“博施济众”匾额。其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后由丁济万先生续办,改称“上海中医学院”),共计办30届,门人900名,桃李满天下,且至今师承者甚众,建树甚多,足迹遍及国内外。

    然而近几十年来,随着丁甘仁嫡传弟子的陆续谢世,孟河医派的影响远不如前。“作为后人,我们生怕孟河医派逐渐衰落甚至消亡。”说到这儿,张高炯不无担心。“但幸运的是,丁先生的弟子还有部分健在。这些医人尽得孟河医派之医道,可谓临证传承之国宝,我们希望尽快把他们组织起来,传带后人乃民意之求,时不我待。”
, http://www.100md.com
    丁氏后学顾书华先生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与尚健在的丁氏嫡传弟子一起成立了常州孟河医派传承学会。

    中医自古以来多为师承,这是中医自身特点决定的,简言之“经验至上,临证至要”。数千年的国医精髓,读经典,师带徒,最终必落实到“临证”上。“学会将以传承孟河医派临证理念为主要目的。”

    以师带教做好继承

    丁氏后学遍布海内外,如何凝聚这些人的力量,共同发展孟河医派,成为常州孟河医派传承学会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张高炯说,学会目前会员已达159名,其中,解放前“上海中医学院”毕业的老中医有30人,他们大多年过八旬,从医六十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大多已是名家、大家。他拿出了一份学会的通讯,说办好这份“学会动态”,以便有效组织海内外会员,为以后的临证带教作准备。“通讯是我们会员之间的精神纽带、学术桥梁。我们半个月出一期,到现在已经有27期了。上面主要有会员中的名医医案、专家经验,以及名师出高徒等栏目,力求短小精干,标题醒目,图文并茂,同时向会员及时报告学会动态,使会员心暖意振,视学会为同道师门之家。”
, 百拇医药
    传承和发扬孟河医派,离不开“临证”。张高炯介绍说,学会已经开展了名师“传、教、带”工作。目前,学会在孟河医派发祥地常州市新北区的12个医院、卫生院中挑选出11名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中医师,请八位有着60多年行医经验的丁氏嫡传弟子进行带教,首期三个月。目前带教情况良好:学生恭谦虔诚,先生笃爱认真。

    这些老先生们五六十年的临证心得体会十分珍贵,通过传、教、带,既是对他们医术的传承,同时也是对他们临床经验的总结和整理。学会还计划与中医药院校合作,动员一些老先生们能把临证经验传授给研究生、本科生。

    理清传承脉络

    张高炯说,目前学会的这些孟河医派传人涉及内、妇、儿、针灸、伤、外等各科,比较齐全。学会最近要把会员之间的师承关系做成一个《师从图》,理清孟河医派的传承脉络。“但有一些学长、学弟在全国各地,他们不一定知道我们办了这样一个传承学会,同时也不知道我们是用这样的理念、这样的宗旨来办学会的,所以希望他们能跟我们联系,告诉我们他与孟河医派的师承关系,好明确孟河医派的发展沿革。

    当记者问及海外、港台会员情况时,张高炯欣然说,纽约中医学院院长陈业孟等一批孟河医派传人身在海外传播中医药,台北百岁瑞人周慧仙曾是丁氏上海中医学院第九届(1925~1929年)毕业生,师从丁济万,她很乐意成为学会名誉会员,并向学会赠“医案选辑”。周慧仙及其夫韩奇逢乃名扬中外的乌鸡白凤丸之创始人。此外,孟河医派的传人还有很多。

    张高炯感慨地说,一方面我们勿忘传统医术之临证带教传承,另一方面医派传承的人脉资源十分重要,他希望能籍此弘扬师德,“博施济众”,将孟河医派发扬光大。, 百拇医药(高新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