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华名医 > 缅怀学习
编号:11796055
悼念王绵之先生
http://www.100md.com 2009年7月30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164期
     中医现代化应走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我们应有这样的抱负,这样的志气,这样的决心。国医大师王绵之先生就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读《中国中医药报》7月10日报纸得知:国医大师王绵之先生于7月8日逝世,震惊不已!

    王绵之荣获“国医大师”之光荣称号于今年5月已确定,先生当时应已知道国家对他一生贡献之肯定,而给予中医界最高之荣誉,先生应含笑而驾鹤离去!作为国家级大师,王绵之一生都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为中医药学之发展,竭尽精力而问心无愧矣,可敬可佩!

    我与绵之兄,认识已有数十年,他致力于高等教育教材《方剂学》之创建,我搞《中医诊断学》之建设,王老居京城而我在岭南,虽相识相知数十年而相聚之时日屈指可数,但绵之先生之音容笑貌却深深印在我脑海之中。先生年轻时是个帅哥,当我每想到先生时,脑海中便出现他脸面稍向上仰,满面春风,微微含笑的形象,他的笑貌带有学术上的满足感,还有一点傲气。关于这一点,可能因为先生有个第19代名医传人的岐黄血统之故吧?
, 百拇医药
    先生乘鹤航天去了,大家痛惜“回天乏术”!我们有责任从先生的功勋中,寻找出对中医药发展有启示作用的宝贝来,则绵之先生学术成就便可以永远和我们在一起了。

    国医大师是怎样铸成的

    王绵之学中医,乃家学渊源,出师于名门——王氏名医第19代传人。15岁便开始随父识药辨病。他父亲的教导是:“医生必须要懂药要识药性,会认药,知药味,一尝便知是对是错。”医药不分家是中医药的优良传统,这对他研究《方剂学》,夯实学术上的基础是很重要的。因此,现在中医本科生去中药房实习很有必要。

    1955年成立中国中医研究院之后,1956年周恩来总理指示于东南西北建设4所中医学院,王绵之先生奉调北京中医学院任教。王老在这个中医高等学术平台上有机会施展其才华,受命《方剂学》教材之创建。

    王绵之认为《中医方剂学》是“运用中药,使辨证论治具体化的一门学科。是一门既有基础又有临床的桥梁课,跟西医药物课程不一样。”也就是说,方剂学是中医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环环相扣的综合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王绵之能成功研制出“太空养心丸”,实有赖于其数十年打造《中医方剂学》之基础。而王老能踏入中医高等教育之门又是其成功的基础之基础也,中医药学术之存废,高等教育正确的方向是关键中之关键,其谁曰不然?
, 百拇医药
    王绵之先生一步一个脚印地步入“国医大师”之门的光辉之旅就是深入中医宝库,发掘中医宝库,发扬中医宝库的历程。可以说王老就是在这个伟大宝库中锻炼出来的。

    高功在航天

    王老之成就笔难尽述,但先生对我国航天员保健之贡献,或曰对振兴中医、对中华文化之伟大复兴之奉献,可谓厥功伟矣!

    为什么?世界航天员之航天运动病发病率为50%,而在先生手下的三批航天员,却无一例发病。航天员个个龙精虎猛,赖于根据中医的理论进行辨证,找出每个航天员应该调理的方法,治在未病之前。所以王老在神六发射之前三个月,就开始治未病工作,为每个航天员制定个性化的调理方案。“治未病”之理论最早出自两千年前之《内经》,今天王老活用“治未病”之理论与经验,应用于科技之尖端,取得世界领先之成果。

    在民族虚无主义者看来,中医参加航天医学之研究,简直是笑话,几千年前我们能航天吗?没有航天,哪来经验?中医凭什么参加研究,手持草根与树皮能解决航天运动病吗?按西方之惯例,先有宏大的实验室,费时设计,投入大量之研究人员与经费。欧美研究航天病已数十年,他们深入至分子水平,但仍未能解决航天运动病之发生。而王老只靠师徒二人为主力,其研究进展之神速与成果非欧美所能及也。王老“太空养心丸”之研制,花时只两年多。

    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早于2007年10月19日“天佑中华有中医”节目中就向全世界报道我国航天部领导人向王老献锦旗表示感谢。写到这里,我想说两句出自肺腑之言:中医岂能成绝学,中华航天有知音。

    王绵之的成功,是在几千年与时俱进的中医理论指导下,采集航天员自身表现的各种信息,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加以分析、实践、再分析、再实践得来的,不是幸运而致。

    中医现代化应走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我们应有这样的抱负,这样的志气,这样的决心。国医大师王绵之先生就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百拇医药(邓铁涛 广州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