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学评论 > 医疗管理
编号:11809627
“健康档案”何时成为疾病“防火墙”
http://www.100md.com 2009年7月30日 《现代护理报》 2009.07.30
     “社区卫生服务站给我们建了健康档案,但我们也不知道能发挥什么作用。”日前,在武汉口区荣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针的杨爹爹这样说。据了解,目前7个中心城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正在为辖区内的常住居民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已经建档的居民大多抱有和杨爹爹类似的想法,还有些居民对此心存顾虑,因此社区医生的档案建立工作进行得十分艰难。

    汉兴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吴继慧、杨严静两位医生介绍说,在负责为辖区内上万名居民建立健康档案的过程中,吃了无数次“闭门羹”。上门进行家访,被当作推销人员拒之门外是家常便饭。加上现在的市民白天工作繁忙,经常不在家,目前已经建档的多数是老年人和儿童。此外,她们还发现许多低保户、自费医疗的家庭保健观念有偏差,他们认为,医生只做调查,又不能给予免费治疗,万一查出病来,反而给家庭增加负担,因此反倒有不少抱怨之词。她们在为居民建档后,每季度再进行信息更新难度更大,一方面是有些小区住户是流动人口,另一方面很多人认为这个档案没有起到实际作用,因此存在一定排斥心理。

    笔者从武汉市卫生局了解到,去年,武汉市政府按常住居民每人每年20元的标准,投入大量公共卫生经费,其中重要的一项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免费为居民进行高血压等基础体检,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希望能借此加强对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为社区居民编织一道健康防护网。

    该局妇社处有关负责人介绍,建立“健康档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目前确实存在居民不配合、档案利用率不高等现状,然而这项工作对于掌握居民健康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慢性病防治、鼓励居民到社区就诊等都有较大意义。但是,居民在大医院看病的观念没有改变,社区的吸引力不够,居民在社区的就诊率依然有限。居民不在社区就诊,那么社区所建立的档案,如居民是否存在药物过敏、慢性病等基本情况也利用不上,成了“死档”。今后几年,随着政府建立全民医保,利用报销政策鼓励居民在社区就诊,逐步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实现只要输入名字就能调出健康档案的全城社区网络化,提高档案的利用率,那么“健康档案”一定能发挥出疾病“防火墙”的作用。

    (肖清清 肖璇),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