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在心头 ——悼念李培生教授
8月4日下午,师弟刘松林(湖北中医学院教授)来电说恩师李培生教授驾鹤西去。噩耗使我悲痛到了极点,而我和导师之间的点点滴滴却清晰地浮现在眼前,犹如就在昨天。
我1984年考入湖北中医学院伤寒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正式成为李培生、梅国强教授的弟子。湖北中医学院的伤寒专业是“文革”后最早开始招收研究生的专业,也是全国最热门的专业,每年的报考人数都是几百人,而招生人数却极少,一般是一到二名,最多三名。本来1984年湖北中医学院伤寒专业的研究生招生计划是二名,我们有三人参加复试,其中刘新华是湖北中医学院在中南五省中医学院会考中伤寒得了满分,所以考研究生是专业免试;谈运良的总分第一;我的总分第二,但专业分高。如果按照招生计划我可能被淘汰,两位恩师和研究生科的老师因为我是名老中医的后代,专业分又高,以此为由报了扩招计划,最终使我得以如愿。所以说,没有李培生、梅国强两位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
入学后,我们的《伤寒论》课堂讲授是由梅国强教授承担,而答疑则是两位教授同时参加的。李老师给我们答疑时只是带着他的拐杖,从来不带讲稿之类的东西,所有的东西都装在他的脑子里,他的渊博总是让我们不可思议。一次,我们问到《伤寒论》中人参的问题,李老师便将《伤寒论》中的人参、现在的人参、党参的源流进行了介绍,甚至包括科属、产地、历代本草的记载等,就像大百科全书。据说有一次在《伤寒论》教材编写讨论会上,有人问到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中的潦水应该如何解释时,李老师随即回答,《诗·大雅·洞酌》中云“洞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濯溉”;《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有“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泰山之于土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本草纲目》亦有“降注雨水之谓潦,又淫雨为潦”。因此,“潦水”即地面流动的雨水。李老师对典籍中的记载信手拈来,如数家珍,对《伤寒论》的解释有理有据,令在座的同仁佩服不已。
, 百拇医药
李培生教授的学问人品在学术界是有口皆碑的。北京中医学院的任应秋教授学富五车,人称“南有吴考槃,北有任应秋”,但任老也羡慕李老的学问。据说任老一次途经武汉,特意下车去会见李老,并谓“向往久矣,今幸识韩”。在伤寒学界,素有“南陈北刘”之称,即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陈亦人教授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刘渡舟教授,三老多次同时参加编写《伤寒论》教材,而李老是主编、刘老是副主编、陈老是编委。可见学界的这些泰山北斗,对李培生老师也是尊崇有加。李老师倡导的“医理重于文理,文字平正通达”的治学精神;李老师主编的五版教材;李老师的三部柯氏伤寒论笺正(《柯氏伤寒论翼笺正》、《柯氏伤寒论附翼笺正》、《柯氏伤寒论注疏正》)对伤寒学界影响深远。
1987年我考取中国中医研究院著名肾病学家时振声教授的博士研究生,临行前我去看望李老师,李老师跟我说,时老父子两代(时逸人先生和时振声先生)学问人品皆佳,你要好好跟时老学习,同时北京名家众多,也要多向其他先生学习。此后我回湖北就会去看望李老师,老师总是鼓励我。
2005年,我出版了一本小册子《肖相如论治肾病》,寄给李老师一本,心中忐忑,怕李老师批评,后师兄李家庚教授(恩师之子)跟我说,老师看了我的书很高兴。今年3月我抽空专程回家看望父母和李、梅两位老师。我看到李老师时,老师非常高兴,跟家庚师兄说,肖相如是有德之人,你们要多联系,互相帮助。当时老师除了眼睛不便,精神气色都好,思路清晰,声音明亮,我认为老师肯定能活过百岁,我应该还有很多机会来看望老师,没想到老师却突然走了,使我们师生3月的见面竟成诀别。
这就是我心中的恩师,学术上的一代宗师,生活中平凡仁慈宽厚的长者。, 百拇医药(肖相如 北京中医药大学)
我1984年考入湖北中医学院伤寒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正式成为李培生、梅国强教授的弟子。湖北中医学院的伤寒专业是“文革”后最早开始招收研究生的专业,也是全国最热门的专业,每年的报考人数都是几百人,而招生人数却极少,一般是一到二名,最多三名。本来1984年湖北中医学院伤寒专业的研究生招生计划是二名,我们有三人参加复试,其中刘新华是湖北中医学院在中南五省中医学院会考中伤寒得了满分,所以考研究生是专业免试;谈运良的总分第一;我的总分第二,但专业分高。如果按照招生计划我可能被淘汰,两位恩师和研究生科的老师因为我是名老中医的后代,专业分又高,以此为由报了扩招计划,最终使我得以如愿。所以说,没有李培生、梅国强两位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
入学后,我们的《伤寒论》课堂讲授是由梅国强教授承担,而答疑则是两位教授同时参加的。李老师给我们答疑时只是带着他的拐杖,从来不带讲稿之类的东西,所有的东西都装在他的脑子里,他的渊博总是让我们不可思议。一次,我们问到《伤寒论》中人参的问题,李老师便将《伤寒论》中的人参、现在的人参、党参的源流进行了介绍,甚至包括科属、产地、历代本草的记载等,就像大百科全书。据说有一次在《伤寒论》教材编写讨论会上,有人问到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中的潦水应该如何解释时,李老师随即回答,《诗·大雅·洞酌》中云“洞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濯溉”;《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有“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泰山之于土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本草纲目》亦有“降注雨水之谓潦,又淫雨为潦”。因此,“潦水”即地面流动的雨水。李老师对典籍中的记载信手拈来,如数家珍,对《伤寒论》的解释有理有据,令在座的同仁佩服不已。
, 百拇医药
李培生教授的学问人品在学术界是有口皆碑的。北京中医学院的任应秋教授学富五车,人称“南有吴考槃,北有任应秋”,但任老也羡慕李老的学问。据说任老一次途经武汉,特意下车去会见李老,并谓“向往久矣,今幸识韩”。在伤寒学界,素有“南陈北刘”之称,即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陈亦人教授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刘渡舟教授,三老多次同时参加编写《伤寒论》教材,而李老是主编、刘老是副主编、陈老是编委。可见学界的这些泰山北斗,对李培生老师也是尊崇有加。李老师倡导的“医理重于文理,文字平正通达”的治学精神;李老师主编的五版教材;李老师的三部柯氏伤寒论笺正(《柯氏伤寒论翼笺正》、《柯氏伤寒论附翼笺正》、《柯氏伤寒论注疏正》)对伤寒学界影响深远。
1987年我考取中国中医研究院著名肾病学家时振声教授的博士研究生,临行前我去看望李老师,李老师跟我说,时老父子两代(时逸人先生和时振声先生)学问人品皆佳,你要好好跟时老学习,同时北京名家众多,也要多向其他先生学习。此后我回湖北就会去看望李老师,老师总是鼓励我。
2005年,我出版了一本小册子《肖相如论治肾病》,寄给李老师一本,心中忐忑,怕李老师批评,后师兄李家庚教授(恩师之子)跟我说,老师看了我的书很高兴。今年3月我抽空专程回家看望父母和李、梅两位老师。我看到李老师时,老师非常高兴,跟家庚师兄说,肖相如是有德之人,你们要多联系,互相帮助。当时老师除了眼睛不便,精神气色都好,思路清晰,声音明亮,我认为老师肯定能活过百岁,我应该还有很多机会来看望老师,没想到老师却突然走了,使我们师生3月的见面竟成诀别。
这就是我心中的恩师,学术上的一代宗师,生活中平凡仁慈宽厚的长者。, 百拇医药(肖相如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