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三差”减少汤药苦味
中药汤剂是祖国医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杏坛素有“偏方一剂,气死名医”之说,是指中药汤剂往往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疗效,所以它受到了患者尤其是慢性疾病患者的广泛青睐。但是,良药苦口,中药汤剂常常苦得让人难以下咽。
为了能够减轻苦味,有的患者喜欢在中药汤剂中加糖,以甜味来抵消苦味。其实,这样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因为中药的化学成分十分复杂,所含的蛋白质、鞣质等能与糖发生化学反应,使有效成分凝固、变性,进而混浊、沉淀而被除去,以致影响药效。且糖可抑制某些清热药的疗效,干扰中药中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吸收,还可降低许多中药里的有效成分。
那么,如何来减轻中药汤剂的苦味呢?不妨采用“三差”方法试试。
一是时间差。在每天的24小时内,人体有两个吸收药物的“黄金时期”,一个在上午的8~10点钟,另一个在下午的2~3点钟。带有苦味的中药可在饭后的上述时间内服用,因为此阶段正是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候,药物的苦味不容易对机体产生明显的刺激反应。
倘若空腹服药,则非常容易因药物的苦味而导致反胃,不仅容易发生呕吐,而且还会使人感觉药物更苦。当然,饭后服药并不意味着吃饱饭马上就吃药,而以间隔半小时以上为佳。
二是温度差。要使中药汤剂苦味减轻,最好在其温度低于人的体温情况下服用,药液温度控制在20~30℃之间为最佳,这是因为舌头的味感与温度有关。
人的味觉器官即味觉神经纤维大多分布于舌面,当中药汤剂温度与舌周围温度相近时,味觉神经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其感觉最灵敏,也就是说此时喝汤药味道最苦。而中药汤剂的温度高于38℃,或低于35℃时,则味觉神经感觉不太灵敏,这时苦味就会减弱,不太苦口,有利于吞咽。但是,温度高于38℃时,汤药易烫伤口腔黏膜及食管。
三是速度差。实践证明,中药汤剂在口腔中停留的时间越长,感觉的苦味就会越大。 因此,当服用苦味中药汤剂时,应力求干脆利落,迅速服下是减少药液苦味的最好办法。, 百拇医药(文 邬时民)
为了能够减轻苦味,有的患者喜欢在中药汤剂中加糖,以甜味来抵消苦味。其实,这样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因为中药的化学成分十分复杂,所含的蛋白质、鞣质等能与糖发生化学反应,使有效成分凝固、变性,进而混浊、沉淀而被除去,以致影响药效。且糖可抑制某些清热药的疗效,干扰中药中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吸收,还可降低许多中药里的有效成分。
那么,如何来减轻中药汤剂的苦味呢?不妨采用“三差”方法试试。
一是时间差。在每天的24小时内,人体有两个吸收药物的“黄金时期”,一个在上午的8~10点钟,另一个在下午的2~3点钟。带有苦味的中药可在饭后的上述时间内服用,因为此阶段正是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候,药物的苦味不容易对机体产生明显的刺激反应。
倘若空腹服药,则非常容易因药物的苦味而导致反胃,不仅容易发生呕吐,而且还会使人感觉药物更苦。当然,饭后服药并不意味着吃饱饭马上就吃药,而以间隔半小时以上为佳。
二是温度差。要使中药汤剂苦味减轻,最好在其温度低于人的体温情况下服用,药液温度控制在20~30℃之间为最佳,这是因为舌头的味感与温度有关。
人的味觉器官即味觉神经纤维大多分布于舌面,当中药汤剂温度与舌周围温度相近时,味觉神经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其感觉最灵敏,也就是说此时喝汤药味道最苦。而中药汤剂的温度高于38℃,或低于35℃时,则味觉神经感觉不太灵敏,这时苦味就会减弱,不太苦口,有利于吞咽。但是,温度高于38℃时,汤药易烫伤口腔黏膜及食管。
三是速度差。实践证明,中药汤剂在口腔中停留的时间越长,感觉的苦味就会越大。 因此,当服用苦味中药汤剂时,应力求干脆利落,迅速服下是减少药液苦味的最好办法。, 百拇医药(文 邬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