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看赤芍产新价升
□唐新
编者按
赤芍自2005年以来市价一直稳定在10元左右,随着货源的逐步消化,进入今年以来,赤芍货少价升,短期内由10元左右升至16~17元。值得注意的是,6~8月正是赤芍的产新季节,仍然难以阻挡赤芍的涨势。赤芍为何价涨?其后势如何?本文为您解析一二。
赤芍产量过去以内蒙较大,多年的乱采乱挖导致资源大幅减少,趋于濒危。近些年当地政府为保护野生资源和生态环境,加大监管力度打击盗采盗运行为,主产地逐渐转移至东北地区。但经过几年的采挖之后,东北地区资源也大不如前了。反观市场,赤芍价格步步高升,由本世纪初的4~5元(千克价,下同)升至2005年的10元左右,2009年升至16~17元。
1990~1995年,赤芍野生药材资源尚丰,价格多在2~4元左右。1996年后,随资源萎缩明显,市场走势明显加快,震荡加剧。1996年产新货少,市价迅速上涨,1997年初达到7.5元,市场来货增多,价格回落。1998年产新升至9~10元,价高进一步刺激采挖,1999年产新后价滑,回落至5元。2000~2002年,市价多稳定在5~6元,走势平稳。2003年后,随原有库存的消化,资源的减少,加之政府为保护环境加大管理力度,赤芍货源趋紧,价格上行,2003年升至7元。2004年价稳,2005年升至9.5~10元。由于升幅较大,来货较多,2006~2008年市场走势稳定,货源有待消化。2008年,随库存耗尽,产新货少,市价持续上涨,2009年达到16元。
, 百拇医药
赤芍货紧价升的原因有:
资源减少。赤芍主要为野生资源,并且生长周期较长,种子繁殖4~5年、芽头繁殖3~4年收获。以内蒙古产区为例,上个世纪80年代赤芍资源尚丰,花开季节整个草原一片姹紫嫣红。进入90年代,每年都能提供2000吨的货量,价好的年份则达5000~6000吨。经过这么多年的开采之后,这种景象已经很难看到了,如今每年提供货量难过千余吨。很多产地商家如今很难再收到甚至完全收不到货源。甘肃、四川等产区情况也差不多。如今资源量大减,只能依靠高价刺激采收,采收过几年之后,资源就更加减少了。如此恶性循环,赤芍的前景恐难乐观。
政府对生态环境的大力保护更加减少了资源的可供量。近年来,由于自然环境变迁和人为因素引起的草原荒漠化、沙尘暴、酷热以及旱涝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采挖赤芍对植被破坏相当严重,无限制地采挖赤芍会给草原带来巨大灾难,以至破坏整个生态环境。这已引起政府了高度重视,草原、山原地区各级政府均已采取多种措施禁挖野生药材,保护植被。除了获得采挖许可之外,对于盗采盗运的行为严厉打击,轻者没收,重者罚款。一系列的保护措施的实施进一步减少了市场可供货源量。
, 百拇医药
需求稳定。赤芍是不少中成药生产的主要原料,每年都有出口,在国外享有声誉。再者芍药花艳丽,有观赏价值,已有不少地区移植于街道、花园、庭院等处,既能美化市容,净化环境。
如今市场货源主要依靠东北产区的供应。今年东北主产区因雨水量大,少人上山采挖,市场来货减少。 同时今年以来赤芍价格节节上涨,很多产地商家入手谨慎,以销定购,进一步减少了市场可供量。
在关注赤芍价升的同时,也应关注其上涨的制约因素:
首先,有低价替代品白芍。白芍为家种品,如果赤芍价格上涨过快,白芍入市增多,将制约赤芍的价格。虽然难改其长期资源萎缩所带来的货少价升走势,但是对于其短期走势不可不察。
其次,赤芍价升所带来的产地采挖积极性的提高,短期内可能导致货源的大量来市,制约市价上涨,而另一方面又导致了长期可供量的减少。
, 百拇医药
我们应该看到,赤芍短期升幅巨大,这也为其带来了不利因素,而且目前价高,部分商家难以入手。待其市价稳定之后,入手者将逐步增多。赤芍资源日少,但是在价格刺激之下,也不排除短期内大量供应市场的可能。
赤芍资源短缺趋势不改,短期价格升幅较大,预计后市短期将逐步走稳,待货源逐步消化之后,中长期将继续保持上涨格局。
相关链接
赤芍生长在北方海拔500~1500米之间的草原和山地。生长周期为4~5年,产新在6~8月份。其性微寒,苦。具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用于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
赤芍主产于内蒙古东部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山西亦有分布。内蒙古东部的赤芍俗称粉赤芍,质量上乘,“糟皮粉渣”,气微香,享誉海内外,特别是多伦,被誉为“赤芍之乡”。
川赤芍集中生长在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带,海拔3000~3500米的山原和峡谷地,主产于四川阿坝、色达、木里、理县、甘孜等地,甘肃、青海、贵州、新疆、云南也有分布。, 百拇医药
编者按
赤芍自2005年以来市价一直稳定在10元左右,随着货源的逐步消化,进入今年以来,赤芍货少价升,短期内由10元左右升至16~17元。值得注意的是,6~8月正是赤芍的产新季节,仍然难以阻挡赤芍的涨势。赤芍为何价涨?其后势如何?本文为您解析一二。
赤芍产量过去以内蒙较大,多年的乱采乱挖导致资源大幅减少,趋于濒危。近些年当地政府为保护野生资源和生态环境,加大监管力度打击盗采盗运行为,主产地逐渐转移至东北地区。但经过几年的采挖之后,东北地区资源也大不如前了。反观市场,赤芍价格步步高升,由本世纪初的4~5元(千克价,下同)升至2005年的10元左右,2009年升至16~17元。
1990~1995年,赤芍野生药材资源尚丰,价格多在2~4元左右。1996年后,随资源萎缩明显,市场走势明显加快,震荡加剧。1996年产新货少,市价迅速上涨,1997年初达到7.5元,市场来货增多,价格回落。1998年产新升至9~10元,价高进一步刺激采挖,1999年产新后价滑,回落至5元。2000~2002年,市价多稳定在5~6元,走势平稳。2003年后,随原有库存的消化,资源的减少,加之政府为保护环境加大管理力度,赤芍货源趋紧,价格上行,2003年升至7元。2004年价稳,2005年升至9.5~10元。由于升幅较大,来货较多,2006~2008年市场走势稳定,货源有待消化。2008年,随库存耗尽,产新货少,市价持续上涨,2009年达到16元。
, 百拇医药
赤芍货紧价升的原因有:
资源减少。赤芍主要为野生资源,并且生长周期较长,种子繁殖4~5年、芽头繁殖3~4年收获。以内蒙古产区为例,上个世纪80年代赤芍资源尚丰,花开季节整个草原一片姹紫嫣红。进入90年代,每年都能提供2000吨的货量,价好的年份则达5000~6000吨。经过这么多年的开采之后,这种景象已经很难看到了,如今每年提供货量难过千余吨。很多产地商家如今很难再收到甚至完全收不到货源。甘肃、四川等产区情况也差不多。如今资源量大减,只能依靠高价刺激采收,采收过几年之后,资源就更加减少了。如此恶性循环,赤芍的前景恐难乐观。
政府对生态环境的大力保护更加减少了资源的可供量。近年来,由于自然环境变迁和人为因素引起的草原荒漠化、沙尘暴、酷热以及旱涝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采挖赤芍对植被破坏相当严重,无限制地采挖赤芍会给草原带来巨大灾难,以至破坏整个生态环境。这已引起政府了高度重视,草原、山原地区各级政府均已采取多种措施禁挖野生药材,保护植被。除了获得采挖许可之外,对于盗采盗运的行为严厉打击,轻者没收,重者罚款。一系列的保护措施的实施进一步减少了市场可供货源量。
, 百拇医药
需求稳定。赤芍是不少中成药生产的主要原料,每年都有出口,在国外享有声誉。再者芍药花艳丽,有观赏价值,已有不少地区移植于街道、花园、庭院等处,既能美化市容,净化环境。
如今市场货源主要依靠东北产区的供应。今年东北主产区因雨水量大,少人上山采挖,市场来货减少。 同时今年以来赤芍价格节节上涨,很多产地商家入手谨慎,以销定购,进一步减少了市场可供量。
在关注赤芍价升的同时,也应关注其上涨的制约因素:
首先,有低价替代品白芍。白芍为家种品,如果赤芍价格上涨过快,白芍入市增多,将制约赤芍的价格。虽然难改其长期资源萎缩所带来的货少价升走势,但是对于其短期走势不可不察。
其次,赤芍价升所带来的产地采挖积极性的提高,短期内可能导致货源的大量来市,制约市价上涨,而另一方面又导致了长期可供量的减少。
, 百拇医药
我们应该看到,赤芍短期升幅巨大,这也为其带来了不利因素,而且目前价高,部分商家难以入手。待其市价稳定之后,入手者将逐步增多。赤芍资源日少,但是在价格刺激之下,也不排除短期内大量供应市场的可能。
赤芍资源短缺趋势不改,短期价格升幅较大,预计后市短期将逐步走稳,待货源逐步消化之后,中长期将继续保持上涨格局。
相关链接
赤芍生长在北方海拔500~1500米之间的草原和山地。生长周期为4~5年,产新在6~8月份。其性微寒,苦。具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用于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
赤芍主产于内蒙古东部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山西亦有分布。内蒙古东部的赤芍俗称粉赤芍,质量上乘,“糟皮粉渣”,气微香,享誉海内外,特别是多伦,被誉为“赤芍之乡”。
川赤芍集中生长在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带,海拔3000~3500米的山原和峡谷地,主产于四川阿坝、色达、木里、理县、甘孜等地,甘肃、青海、贵州、新疆、云南也有分布。,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根类 > 赤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