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药学版 > 基础研究
编号:11806978
生物制药人才的摇篮 ——记中国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http://www.100md.com 2009年8月25日 《中国医药报》 2009.08.25
    □药闻

    开创先河

    20世纪50年代,我国著名的生物化学家刘席珍教授率先在中国药科大学(原南京药学院)开设了药学专业的首门生物化学课程;20世纪60年代,在陈知本教授的带领下,中国药科大学创办了抗生素制药专业;在陈琼华教授的主持下,中国药科大学为五年制化学专业开设了“高级生物化学”课程,同时选派孙承琪、吴梧桐、胡卓逸等多名青年教师到中国科学院生化研究所进修和开展科研协作;吴梧桐等带领学生去上海生化制药厂、扬州制药厂进行生化制药专题实习,开启了本科生化药物的专业方向。

    1978年10月,商务部、卫生部、化工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了生化制药归口管理全国大会,决定在中国药科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设立“生化制药大学本科专业”(4年制);1979年9月,中国药科大学正式向全国招收首届“生化制药专业”本科生,中商部连续3年,每年拨款20万元建设生化制药专业学生实验室,初步形成了中国生化制药人才的培养渠道;同年,中国药科大学正式设立“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和教研室,修订了《生化药物制备技术》骨干教材,吴梧桐主编出版了《动物生化制药学》著作,为学科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百拇医药
    20世纪80年代,中国药科大学组建了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生化制药、微生物制药及生化制药设备等教研室;1981年开始招收生化药学硕士生和微生物药学硕士生;20世纪80年代中期建成了生化药物制备与分析实验室,开设了专题大实验,把亲和层析、酶工程技术和各种层析技术引入实验室;与南京生化药厂合办江苏省食品与生化制药研究所;在常州生化药厂等多家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多名教师下厂指导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吴梧桐教授当选了原国家医药管理局生物技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组建了中国药科大学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和海洋药物研究中心。

    1992年,中国药科大学创立了第一个“微生物与生化药学”博士点和“药学”博士后流动站。1994年,中国药科大学创建了生物制药学院,吴梧桐教授任首任院长和学科带头人,并与王友同教授等创办了国家级核心期刊《药物生物技术》杂志。2001年后,又相继建立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工”硕士点,“海洋药学”与“药物生物信息学”博士点。

    2003年,生物制药学院更名为“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建成了我国生物制药与生物技术学科最为完整的专业结构,并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2006年,该学科已完成国家“211工程”建设的两期任务,入选国家一级药学重点学科,建成了4个重点研究室和5个研究方向,顺利进入3期“211工程”建设,成为中国药科大学“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学科群。
, 百拇医药
    目前,中国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已建成五大学科群:以高向东、吴梧桐教授为代表的生化药学学科群;以张玉彬、陈建华教授为代表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群;以周长林、陈依军教授为代表的微生物药学学科群;以奚涛、叶波平为代表的海洋药学学科群;以王旻、顾月青教授为代表的药物生物信息学学科群。

    科技创新

    培养人才、服务社会、推动我国生物制药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秉承的理念。

    在该院的大力协作下,常州千红生化制药公司从一个小型生化企业成为国内名列前茅的现代化骨干企业;该院与宁波万联药业联合组建了宁波海洋生化制药工程中心,协作研究的鲨肝再生因子被列入国家海洋“863”计划重大项目,并研究发现了多种抗肿瘤、防治糖尿病、防治肝病的鲨肝活性物质。

    吴梧桐教授在国内率先应用固定化细胞生产L-苹果酸,并大规模产业化,获国家星火二等奖,产品获国家火炬杯金奖。同时,他还大力推广酶工程技术生产L-天冬氨酸、L-丙氨酸,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生产L-丝氨酸、L-色氨酸,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此外,由吴梧桐教授担任技术负责人,在南京高新区建立了中国药科大学生物工程公司,生产L-天冬氨酸、L-丙氨酸、L-苯丙氨酸和1,6二磷酸果糖(FDP)等产品,FDP取得原料药和制剂的新药证书。他们与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合作研制成功银耳多糖,实现了银耳的大规模人工培养,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与福建三明制药厂合作,研制成功蛇毒降纤酶,并取得新药证书;完成了卡介菌多糖核酸胶囊的研究,取得了新药证书并成功转让。他们研究成功的L-天冬酰胺酶及重组L-天冬酰胺酶前脂质体制剂,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