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个医生真不容易
本报记者走进各大医院,穿上白大褂体验出诊一天
在老百姓心里,医生的心似乎比常人更“硬”,说起看病,患者总是一肚子“苦水”。其实,当从患者转换为医生的角色,你会理解这个职业并不容易。继19家大医院院长换位体验一天患者后,北京市卫生局又征集100位市民体验“医院一日”活动。从8月19日起,《生命时报》7位记者和市民一起走进北京朝阳医院、地坛医院、佑安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回龙观医院、口腔医院、北京急救中心等九家医疗机构,穿上白大褂当了一天大夫,体验了各科医生的真实工作状况,切身感受了他们的苦与累。
几小时一口水没喝
在人们想象中,医生应该是最会养生的人。但记者发现,他们的一整天就像张拉满弦的弓,吃饭、喝水,甚至如厕都极不规律。8月21日上午,在北京口腔医院儿科,到了中午12点半下班时间,记者已经觉得口渴劳累,腿也站得有些麻了。但快到退休年龄的石炜大夫又给两个外地患者加了号,她一上午连卫生间都没去一趟,面对哭闹的孩子,依然耐心十足。记者劝她喝口水休息一会儿,她笑着说:“喝水了就要去洗手间,回来还得重新洗手消毒,太浪费时间。”
, http://www.100md.com
直到体验者们去吃午饭,诊室里的四名医生和两个护士还在忙碌着。记者大概算了一下,一名儿科牙医一天要在门诊工作9—11个小时,中间很少喝水,不去洗手间,吃饭飞快,同时,还要不停地讲话安慰孩子。不仅如此,医生们还担负着大量科研、教学工作。虽然知道医生的工作需要“细中有细”,但8月19日,当记者在北京地坛医院妇产科看到一份普通的入院病例后,还是大吃了一惊。这是一位只住了7天院、顺利产子、没有任何意外情况发生的产妇,但她的病例压实了,也足足有1厘米厚。其内容不仅包括产妇和胎儿的即时状况,还有医生的医嘱、医患的谈话内容及结果、各种检测结果等。妇产科主任刘敏告诉记者,其实大夫们的很多时间都用在了这份病例上,常常这边刚下了手术台,饭都顾不上吃,就要先完成它。
每天都有生命在眼前消失
这次体验也让记者深深体会到了做医生的无奈。“没号了”、“没病床了”这些话在患者听来无非是冷冰冰的拒绝,但在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梅雪眼里却满是无奈。由于病人太多,不管是抢救室、观察室,还是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所有的病床都已满员。记者看到她一边电话“催”内分泌科、心内科等科室,一边动员病情稳定的病人转入观察室、其他科室或出院。“我们不怕病人多、病情重,最怕就是这里转不起来。急诊室应该是随来随走的,抢救室一旦积压了病人,肯定影响后面病人的抢救!”梅雪告诉记者,这只能靠跟各科室积极沟通、找院办协调、每天磨破嘴皮子跟患者交流等办法来解决。
, 百拇医药
“经抢救无效后死亡”这八个字在以前只是一个简单的陈述句,而8月25日,记者却在朝阳医院抢救室见证了这一过程。早上9:57分,正在挨个查看病人的梅雪听到患者的呼唤,大叫一声:“快,呼吸机!!!”然而,抢救6分钟后,早已亮起红灯的生命指征已经成了一条笔直的横线,家属撕心裂肺的痛哭在嘈杂的抢救室直击心底。记者眼睁睁地看着一条生命在短短6分钟内从眼前消失,感受到的是残忍、无奈和心痛,而大夫们每天都要面对生死离别,心理能否承受呢?
早就听说做精神科医生风险很高,北京回龙观医院李京陆副主任医师的经历仍让体验者们揪心。2003年,一个患者在就诊时突然发病,手里挥舞着一把尖刀,逢人就扎,李大夫从后面一把抱住了他,没想到患者回身一刀扎中了他的右眼,导致右眼完全失明。记者走进李京陆医生的诊室时,他正在给患者看病,由于视力不好,没看到患者丢下的就诊卡,被患者很不客气地吆喝着:“把我的卡还给我。”他把卡默默地递给患者,低着头,不太愿意让别人看见他的眼睛。
, 百拇医药
很多患者总觉得医生冷漠、不耐烦。但记者在体验时看到,友谊医院有位大夫在刚上班时还是满面春风,但快到晚上下班时,他已经没力气微笑了,面部的表情早成了“机械运动”。也难怪,身处菜市场一样嘈杂的门诊大楼,一天下来,记者的心态都很难保持平静,更别说身体一直处于超负荷运转的大夫们了。记者还发现,有的患者在门口等了很长时间,进了医生办公室,就没完没了地问车轱辘话,大夫跟他讲,也不认真听,总按照自己思路问,医生只能耐着性子解释。等到下一个患者进来了,还得将前面的话重复一遍。一天内,同样的话可能要重复几十甚至上百遍。对此,钟南山院士曾说:“当医生态度不够好时,不能只简单地从医德考虑问题,还要考虑他们受环境因素困扰、心理障碍、体质下降等因素影响。假如患者了解了这些,也许就不会总是抱怨和指责医生了。”
累出一身病
由于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医生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巨大,患各种疾病的概率都很高。《生命时报》进行的一项“中国医生生存状况调查”显示,3%的医生称同事中有患癌病例;37%的人有同事猝死,仅16%的医生能坚持体检。
, 百拇医药
当记者8月20日走进北京佑安医院肿瘤肝胆介入中心的工作区时,看到进入操作室的医生身上必须全副武装一套“防辐射铅衣”。“每套铅衣的重量都在20斤以上,每天的手术有10台左右,一台手术少则40分钟,多则两三个小时,医生都必须在这样的‘重负’下进行工作。”经过许可后,记者和几位体验者一同到“备装室”体验了一下这身行头。铅衣分为帽子、护颈、上衣、下摆等几部分,记者伸手一拿,竟然没提起来,艰难地穿上,举步维艰地走到手术台后,刚站立了十多分钟,便开始觉得脖子酸、腰疼。该科郑加生主任介绍说,人体能够承受的放射线是有限的,可以说,“吃”得射线越多,离死亡越近。
“干我们这行久了,会落下两种常见病,一是胃病,一是腰病。”北京急救中心的王小刚大夫说。有时候120急救车刚回站里,屁股还没坐热,电话就响了,马上得出下一个任务,赶上午饭时,医护人员常常一顿饭分成三次吃,或者路上接到其他任务直接赶赴现场,下午三四点钟还没吃午饭是常有的事,等回来时早就没有食欲了。出车时,怕没地方上厕所,所以大家都不敢喝水,像非典的时候只能用尿不湿。8月26日,记者体验时看到,一位老人住在一栋老居民楼的6层,由于没有电梯,全靠医护人员抬上抬下。王大夫说,经常遇到患者家属人手不够,需要医护人员搬抬病人的情况,站里有不少瘦弱的女护士,遇到这种情况也是二话不说抬起担架就走。
, http://www.100md.com
医患间要多体谅
在医生面前,患者总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面对门诊的混乱、医生的忙碌,常感到无所适从。体验了一天下来,记者意识到,其实,无论医生还是患者,需要更多的换位思考和相互体谅。而患者在看病时也不妨掌握一些技巧。
比如,出现不适症状后,先利用各种途径,包括网络、医学书籍、懂医学的朋友等,对病情作出判断,选择合适的医院、科室和医生。老年人看病时,最好有一个家属陪,因为年纪大了容易糊涂,病史说不清楚,医生的交代也记不住。医生一旦因事停诊,会在一周前,最晚提前一到两天通知挂号室。所以,为了安全起见,患者可以在出发前给医院的挂号室打电话确认一下。最后,医生也是普通人。患者看病也应该具备“四心”,即同心(设身处地为医生着想)、放心、安心、开心,这样医患才能和谐相处。▲, http://www.100md.com(本报记者 田 野 唐 珍 江大红 张 静 郑 丹 崔培如 张 芳)
在老百姓心里,医生的心似乎比常人更“硬”,说起看病,患者总是一肚子“苦水”。其实,当从患者转换为医生的角色,你会理解这个职业并不容易。继19家大医院院长换位体验一天患者后,北京市卫生局又征集100位市民体验“医院一日”活动。从8月19日起,《生命时报》7位记者和市民一起走进北京朝阳医院、地坛医院、佑安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回龙观医院、口腔医院、北京急救中心等九家医疗机构,穿上白大褂当了一天大夫,体验了各科医生的真实工作状况,切身感受了他们的苦与累。
几小时一口水没喝
在人们想象中,医生应该是最会养生的人。但记者发现,他们的一整天就像张拉满弦的弓,吃饭、喝水,甚至如厕都极不规律。8月21日上午,在北京口腔医院儿科,到了中午12点半下班时间,记者已经觉得口渴劳累,腿也站得有些麻了。但快到退休年龄的石炜大夫又给两个外地患者加了号,她一上午连卫生间都没去一趟,面对哭闹的孩子,依然耐心十足。记者劝她喝口水休息一会儿,她笑着说:“喝水了就要去洗手间,回来还得重新洗手消毒,太浪费时间。”
, http://www.100md.com
直到体验者们去吃午饭,诊室里的四名医生和两个护士还在忙碌着。记者大概算了一下,一名儿科牙医一天要在门诊工作9—11个小时,中间很少喝水,不去洗手间,吃饭飞快,同时,还要不停地讲话安慰孩子。不仅如此,医生们还担负着大量科研、教学工作。虽然知道医生的工作需要“细中有细”,但8月19日,当记者在北京地坛医院妇产科看到一份普通的入院病例后,还是大吃了一惊。这是一位只住了7天院、顺利产子、没有任何意外情况发生的产妇,但她的病例压实了,也足足有1厘米厚。其内容不仅包括产妇和胎儿的即时状况,还有医生的医嘱、医患的谈话内容及结果、各种检测结果等。妇产科主任刘敏告诉记者,其实大夫们的很多时间都用在了这份病例上,常常这边刚下了手术台,饭都顾不上吃,就要先完成它。
每天都有生命在眼前消失
这次体验也让记者深深体会到了做医生的无奈。“没号了”、“没病床了”这些话在患者听来无非是冷冰冰的拒绝,但在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梅雪眼里却满是无奈。由于病人太多,不管是抢救室、观察室,还是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所有的病床都已满员。记者看到她一边电话“催”内分泌科、心内科等科室,一边动员病情稳定的病人转入观察室、其他科室或出院。“我们不怕病人多、病情重,最怕就是这里转不起来。急诊室应该是随来随走的,抢救室一旦积压了病人,肯定影响后面病人的抢救!”梅雪告诉记者,这只能靠跟各科室积极沟通、找院办协调、每天磨破嘴皮子跟患者交流等办法来解决。
, 百拇医药
“经抢救无效后死亡”这八个字在以前只是一个简单的陈述句,而8月25日,记者却在朝阳医院抢救室见证了这一过程。早上9:57分,正在挨个查看病人的梅雪听到患者的呼唤,大叫一声:“快,呼吸机!!!”然而,抢救6分钟后,早已亮起红灯的生命指征已经成了一条笔直的横线,家属撕心裂肺的痛哭在嘈杂的抢救室直击心底。记者眼睁睁地看着一条生命在短短6分钟内从眼前消失,感受到的是残忍、无奈和心痛,而大夫们每天都要面对生死离别,心理能否承受呢?
早就听说做精神科医生风险很高,北京回龙观医院李京陆副主任医师的经历仍让体验者们揪心。2003年,一个患者在就诊时突然发病,手里挥舞着一把尖刀,逢人就扎,李大夫从后面一把抱住了他,没想到患者回身一刀扎中了他的右眼,导致右眼完全失明。记者走进李京陆医生的诊室时,他正在给患者看病,由于视力不好,没看到患者丢下的就诊卡,被患者很不客气地吆喝着:“把我的卡还给我。”他把卡默默地递给患者,低着头,不太愿意让别人看见他的眼睛。
, 百拇医药
很多患者总觉得医生冷漠、不耐烦。但记者在体验时看到,友谊医院有位大夫在刚上班时还是满面春风,但快到晚上下班时,他已经没力气微笑了,面部的表情早成了“机械运动”。也难怪,身处菜市场一样嘈杂的门诊大楼,一天下来,记者的心态都很难保持平静,更别说身体一直处于超负荷运转的大夫们了。记者还发现,有的患者在门口等了很长时间,进了医生办公室,就没完没了地问车轱辘话,大夫跟他讲,也不认真听,总按照自己思路问,医生只能耐着性子解释。等到下一个患者进来了,还得将前面的话重复一遍。一天内,同样的话可能要重复几十甚至上百遍。对此,钟南山院士曾说:“当医生态度不够好时,不能只简单地从医德考虑问题,还要考虑他们受环境因素困扰、心理障碍、体质下降等因素影响。假如患者了解了这些,也许就不会总是抱怨和指责医生了。”
累出一身病
由于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医生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巨大,患各种疾病的概率都很高。《生命时报》进行的一项“中国医生生存状况调查”显示,3%的医生称同事中有患癌病例;37%的人有同事猝死,仅16%的医生能坚持体检。
, 百拇医药
当记者8月20日走进北京佑安医院肿瘤肝胆介入中心的工作区时,看到进入操作室的医生身上必须全副武装一套“防辐射铅衣”。“每套铅衣的重量都在20斤以上,每天的手术有10台左右,一台手术少则40分钟,多则两三个小时,医生都必须在这样的‘重负’下进行工作。”经过许可后,记者和几位体验者一同到“备装室”体验了一下这身行头。铅衣分为帽子、护颈、上衣、下摆等几部分,记者伸手一拿,竟然没提起来,艰难地穿上,举步维艰地走到手术台后,刚站立了十多分钟,便开始觉得脖子酸、腰疼。该科郑加生主任介绍说,人体能够承受的放射线是有限的,可以说,“吃”得射线越多,离死亡越近。
“干我们这行久了,会落下两种常见病,一是胃病,一是腰病。”北京急救中心的王小刚大夫说。有时候120急救车刚回站里,屁股还没坐热,电话就响了,马上得出下一个任务,赶上午饭时,医护人员常常一顿饭分成三次吃,或者路上接到其他任务直接赶赴现场,下午三四点钟还没吃午饭是常有的事,等回来时早就没有食欲了。出车时,怕没地方上厕所,所以大家都不敢喝水,像非典的时候只能用尿不湿。8月26日,记者体验时看到,一位老人住在一栋老居民楼的6层,由于没有电梯,全靠医护人员抬上抬下。王大夫说,经常遇到患者家属人手不够,需要医护人员搬抬病人的情况,站里有不少瘦弱的女护士,遇到这种情况也是二话不说抬起担架就走。
, http://www.100md.com
医患间要多体谅
在医生面前,患者总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面对门诊的混乱、医生的忙碌,常感到无所适从。体验了一天下来,记者意识到,其实,无论医生还是患者,需要更多的换位思考和相互体谅。而患者在看病时也不妨掌握一些技巧。
比如,出现不适症状后,先利用各种途径,包括网络、医学书籍、懂医学的朋友等,对病情作出判断,选择合适的医院、科室和医生。老年人看病时,最好有一个家属陪,因为年纪大了容易糊涂,病史说不清楚,医生的交代也记不住。医生一旦因事停诊,会在一周前,最晚提前一到两天通知挂号室。所以,为了安全起见,患者可以在出发前给医院的挂号室打电话确认一下。最后,医生也是普通人。患者看病也应该具备“四心”,即同心(设身处地为医生着想)、放心、安心、开心,这样医患才能和谐相处。▲, http://www.100md.com(本报记者 田 野 唐 珍 江大红 张 静 郑 丹 崔培如 张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