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及血液学检查1.ppt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1458kb)。
血常规及血液学检查简要
现在造血理论
? 造血是指血液细胞生成的过程。造血干细胞在造血微环境中增殖、分化为各类血液细胞。造血系统通过由造血器官、造血干细胞、造血调控因子等组成的复杂网络来维持血液细胞动态平衡。
? 人体造血器官是生成血液的器官,起源于中胚层,主要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肝及脾脏。
造血干/祖细胞
? 造血干细胞是各种血细胞的始祖,具有高度的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和增殖能力,并且在造血组织中含量极少的细胞。
? 造血干细胞进一步分化为造血祖细胞。
? 临床应用:
? 主要涉及到干、祖细胞的移植
? 1.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如急、慢性白血病等。
? 2.血液系统非恶性肿瘤,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性贫血。
? 3.实体肿瘤化疗后的重建,如乳腺癌、卵巢癌等
造血细胞生长发育模式图
? 胞体:直径15-20μ
? 胞核:圆形,居中或稍偏于一旁,约占细胞的4/5,紫红色,染色质颗粒状,核仁明显.
? 核仁:1-2个,大小不均,模糊或清楚,染浅兰色.
? 胞浆:量少,或有部分胞浆呈伪足状,深兰色且厚,近核处不见色浅区.
原始红细胞
?
胞体:直径7-10μ
胞核:圆形,稍偏或居中,占细胞的1/2以下,粗糙虽不规则致密团块。可见车轮状痕迹,核膜明显,无核仁,随着细胞的成熟,核致密坚实,呈结构不清的紫红色的一团。有时可见核分裂,核溶解。溶血性贫血时,核有畸形。
胞浆:量较多,不规则,颜色因含多量血红蛋白,几乎和成熟红细胞相同呈粉红色或带极淡的兰色。
晚幼红细胞
? 嗜多色性红细胞(胞体直径:8-11μ)
? 正常成熟红细胞浆为弱嗜酸性,呈较均匀的淡红色,如呈灰兰色(整个红细胞或其一部分)则称为嗜多色性红细胞。这种红细胞属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故细胞体积多较大,其染成灰兰色的嗜碱性物质是胞浆中的核糖体,它随着细胞的完全成熟而消失。目前认为嗜多色性红细胞经煌焦油兰染色后即表现为网织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
? g.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情况:(00.5-1.5)%
? *增高: 溶血性贫血,大量出血,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维生素B12时.
? 降低: 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 成熟红细胞(胞体直径:7-7.5μ)
? 成熟红细胞是呈粉红色,中央稍浅,大小近似相等无核的细胞。
成熟红细胞
? 胞体:直径10-20μ,圆或稍椭圆。
? 胞核:较大、圆或稍椭圆居中或稍偏一侧,占细胞2/3以上,染色质细呈细粒状,排列均匀,平坦如一层薄沙,无浓集。核膜较不清楚。
? 核仁:2-5个较小,清楚,呈淡兰或无色。
? 胞浆:量少,呈明亮天兰色,绕于核周,无颗粒,过氧化酶染色阴性,但后期有时也可见阳性颗粒。
?
原粒
嗜中性粒细胞 杆状核
嗜中性粒细胞 分叶核
? 胞体:直径15-25μ
? 胞核: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但其核凹陷不到核直径的一半。核膜增厚,染色质粗糙,紧密,核仁消失。
? 胞浆:量多,浅红色。全胞浆中布满中性特异颗粒。
?
嗜中性晚幼粒细胞
? 胞体:直径15-20 μ
? 胞核: 较大,圆或椭圆,有的略凹陷,有折叠及折痕现象.占全细胞大小2/3。居中或稍偏一旁。染色质纤细疏松,网点排列,或较模糊不清。染色较其它原始细胞淡。核膜不清楚,核仁1-2个较大,不太清楚,淡兰色。
? 胞浆:较其它原始细胞稍多,边缘不规则,有伪足状,灰兰色,着色不均匀,不透明,云雾状,无核周界,无颗粒。在急性单核细胞型白血病时Auer's小体。
?
原单核细胞
? 胞体:直径15-25 μ
? 胞核:圆形或不规则形。有折叠之折痕,凹陷或切迹。染色质较原单核粗糙疏松些,丝网织状结构或模糊不清,淡紫红色,核膜不清楚,核仁0-3个,不太清楚,较大。
? 胞浆:中等量,灰兰色,无核周界,可见嗜天青颗粒,密集在部分胞浆中。
?
幼稚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
? 单核细胞特点:
? 1.浆与核的形状均不规则,浆如阿米巴样。有内外浆之分,核呈不规则圆形,马蹄形,多折痕。
? 2.染色质的结构多样化,呈细或粗网织状或较模糊排列。
幼淋巴细胞
? 胞体:直径10-18μ
? 胞核:占细胞绝大部分,居中或稍偏位。圆形或椭圆形。淡紫红色,染色质细致,排列匀称,核膜浓厚,界限清晰,核仁1-2个,清楚淡兰色。
? 胞浆:量少,淡兰色或深兰,核周界明显,无颗粒,无Auer's小体。
淋巴
异常淋巴细胞
? 异常淋巴细胞也称不典型淋巴细胞,淋巴细胞经抗原或致丝裂原刺激后,DNA大量复制,并相继合成大量RNA,向幼稚细胞或浆细胞方向转化。这种处于转化过程中,具有一些新的形态学特点的细胞,称为异常淋巴细胞。其特点是体积变大,核大,染色质变得疏松,甚至会出现模糊的核仁或核分裂现象。胞浆变化更为显著,不仅量变多,而且常变成深蓝色,有时有泡沫感,形似浆细胞。异常淋巴细胞多见于病毒感染(如EB病毒、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的外周血中。其中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流感、带状疱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等较多见。但正常人偶可见到,其中尤以小儿较多见,最高可达6%。此外,在一些非病毒性感染疾病如药物引起的过敏性疾病、疟疾等也可见到
原始浆细胞
? :直径14-20μ;核较大,约占细胞2/3,圆或椭圆形,常偏于一侧;染色质细致、呈颗粒状,均匀分散或呈细网状。核仁2-5个,淡蓝色,不显著。胞浆较其它原始细胞为多,深蓝而不透明,近核处着色较浅,无颗粒,偶可见到空泡。原始浆细胞在正常骨髓中极少见到,只有在多发性骨髓瘤和浆细胞白血病时才可大量存在,并有形态变异。
幼浆细胞
? 直径15-25μ;核圆或椭圆形,占细胞1/2左右,位于细胞中央或偏于一侧,染色质较原始阶段粗而密,开始有浓集现象。核仁1-2个,不清晰。胞浆深蓝色或呈多染性,近核部分常有呈半月状的淡染区,偶尔可见到有空泡。
浆细胞
? :直径10-20μ;核较小,占细胞的1/2以下,多偏于一侧,偶可见双核;染色质粗密、聚集成堆、常染成紫丁香色、不均匀,在近核处一边常伸出半月状淡染区;浆中偶见有空泡或有泡沫感。
? 胞体:直径15-30μ不太规则,为所有原始细胞中胞体最大者。
? 胞核:巨大,圆形或不规则形,核仁2-3个,淡兰色,大小不等,不太明显。
? 胞浆:量很少,不规则,呈海绵样,深兰色无核周界,无颗粒但有叶呈泡沫状。
原巨核细胞
? 胞体:直径20-50μ ......
血常规及血液学检查简要
现在造血理论
? 造血是指血液细胞生成的过程。造血干细胞在造血微环境中增殖、分化为各类血液细胞。造血系统通过由造血器官、造血干细胞、造血调控因子等组成的复杂网络来维持血液细胞动态平衡。
? 人体造血器官是生成血液的器官,起源于中胚层,主要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肝及脾脏。
造血干/祖细胞
? 造血干细胞是各种血细胞的始祖,具有高度的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和增殖能力,并且在造血组织中含量极少的细胞。
? 造血干细胞进一步分化为造血祖细胞。
? 临床应用:
? 主要涉及到干、祖细胞的移植
? 1.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如急、慢性白血病等。
? 2.血液系统非恶性肿瘤,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性贫血。
? 3.实体肿瘤化疗后的重建,如乳腺癌、卵巢癌等
造血细胞生长发育模式图
? 胞体:直径15-20μ
? 胞核:圆形,居中或稍偏于一旁,约占细胞的4/5,紫红色,染色质颗粒状,核仁明显.
? 核仁:1-2个,大小不均,模糊或清楚,染浅兰色.
? 胞浆:量少,或有部分胞浆呈伪足状,深兰色且厚,近核处不见色浅区.
原始红细胞
?
胞体:直径7-10μ
胞核:圆形,稍偏或居中,占细胞的1/2以下,粗糙虽不规则致密团块。可见车轮状痕迹,核膜明显,无核仁,随着细胞的成熟,核致密坚实,呈结构不清的紫红色的一团。有时可见核分裂,核溶解。溶血性贫血时,核有畸形。
胞浆:量较多,不规则,颜色因含多量血红蛋白,几乎和成熟红细胞相同呈粉红色或带极淡的兰色。
晚幼红细胞
? 嗜多色性红细胞(胞体直径:8-11μ)
? 正常成熟红细胞浆为弱嗜酸性,呈较均匀的淡红色,如呈灰兰色(整个红细胞或其一部分)则称为嗜多色性红细胞。这种红细胞属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故细胞体积多较大,其染成灰兰色的嗜碱性物质是胞浆中的核糖体,它随着细胞的完全成熟而消失。目前认为嗜多色性红细胞经煌焦油兰染色后即表现为网织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
? g.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情况:(00.5-1.5)%
? *增高: 溶血性贫血,大量出血,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维生素B12时.
? 降低: 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 成熟红细胞(胞体直径:7-7.5μ)
? 成熟红细胞是呈粉红色,中央稍浅,大小近似相等无核的细胞。
成熟红细胞
? 胞体:直径10-20μ,圆或稍椭圆。
? 胞核:较大、圆或稍椭圆居中或稍偏一侧,占细胞2/3以上,染色质细呈细粒状,排列均匀,平坦如一层薄沙,无浓集。核膜较不清楚。
? 核仁:2-5个较小,清楚,呈淡兰或无色。
? 胞浆:量少,呈明亮天兰色,绕于核周,无颗粒,过氧化酶染色阴性,但后期有时也可见阳性颗粒。
?
原粒
嗜中性粒细胞 杆状核
嗜中性粒细胞 分叶核
? 胞体:直径15-25μ
? 胞核: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但其核凹陷不到核直径的一半。核膜增厚,染色质粗糙,紧密,核仁消失。
? 胞浆:量多,浅红色。全胞浆中布满中性特异颗粒。
?
嗜中性晚幼粒细胞
? 胞体:直径15-20 μ
? 胞核: 较大,圆或椭圆,有的略凹陷,有折叠及折痕现象.占全细胞大小2/3。居中或稍偏一旁。染色质纤细疏松,网点排列,或较模糊不清。染色较其它原始细胞淡。核膜不清楚,核仁1-2个较大,不太清楚,淡兰色。
? 胞浆:较其它原始细胞稍多,边缘不规则,有伪足状,灰兰色,着色不均匀,不透明,云雾状,无核周界,无颗粒。在急性单核细胞型白血病时Auer's小体。
?
原单核细胞
? 胞体:直径15-25 μ
? 胞核:圆形或不规则形。有折叠之折痕,凹陷或切迹。染色质较原单核粗糙疏松些,丝网织状结构或模糊不清,淡紫红色,核膜不清楚,核仁0-3个,不太清楚,较大。
? 胞浆:中等量,灰兰色,无核周界,可见嗜天青颗粒,密集在部分胞浆中。
?
幼稚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
? 单核细胞特点:
? 1.浆与核的形状均不规则,浆如阿米巴样。有内外浆之分,核呈不规则圆形,马蹄形,多折痕。
? 2.染色质的结构多样化,呈细或粗网织状或较模糊排列。
幼淋巴细胞
? 胞体:直径10-18μ
? 胞核:占细胞绝大部分,居中或稍偏位。圆形或椭圆形。淡紫红色,染色质细致,排列匀称,核膜浓厚,界限清晰,核仁1-2个,清楚淡兰色。
? 胞浆:量少,淡兰色或深兰,核周界明显,无颗粒,无Auer's小体。
淋巴
异常淋巴细胞
? 异常淋巴细胞也称不典型淋巴细胞,淋巴细胞经抗原或致丝裂原刺激后,DNA大量复制,并相继合成大量RNA,向幼稚细胞或浆细胞方向转化。这种处于转化过程中,具有一些新的形态学特点的细胞,称为异常淋巴细胞。其特点是体积变大,核大,染色质变得疏松,甚至会出现模糊的核仁或核分裂现象。胞浆变化更为显著,不仅量变多,而且常变成深蓝色,有时有泡沫感,形似浆细胞。异常淋巴细胞多见于病毒感染(如EB病毒、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的外周血中。其中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流感、带状疱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等较多见。但正常人偶可见到,其中尤以小儿较多见,最高可达6%。此外,在一些非病毒性感染疾病如药物引起的过敏性疾病、疟疾等也可见到
原始浆细胞
? :直径14-20μ;核较大,约占细胞2/3,圆或椭圆形,常偏于一侧;染色质细致、呈颗粒状,均匀分散或呈细网状。核仁2-5个,淡蓝色,不显著。胞浆较其它原始细胞为多,深蓝而不透明,近核处着色较浅,无颗粒,偶可见到空泡。原始浆细胞在正常骨髓中极少见到,只有在多发性骨髓瘤和浆细胞白血病时才可大量存在,并有形态变异。
幼浆细胞
? 直径15-25μ;核圆或椭圆形,占细胞1/2左右,位于细胞中央或偏于一侧,染色质较原始阶段粗而密,开始有浓集现象。核仁1-2个,不清晰。胞浆深蓝色或呈多染性,近核部分常有呈半月状的淡染区,偶尔可见到有空泡。
浆细胞
? :直径10-20μ;核较小,占细胞的1/2以下,多偏于一侧,偶可见双核;染色质粗密、聚集成堆、常染成紫丁香色、不均匀,在近核处一边常伸出半月状淡染区;浆中偶见有空泡或有泡沫感。
? 胞体:直径15-30μ不太规则,为所有原始细胞中胞体最大者。
? 胞核:巨大,圆形或不规则形,核仁2-3个,淡兰色,大小不等,不太明显。
? 胞浆:量很少,不规则,呈海绵样,深兰色无核周界,无颗粒但有叶呈泡沫状。
原巨核细胞
? 胞体:直径20-50μ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PT附件(1458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