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假瘤性病变.pdf
http://www.100md.com
第1页 |
参见附件(289kb)。
!外科病理系列讲座!
肝脏假瘤性病变及酷似假瘤的肿瘤
周晓军 张泰和
收稿日期: !""#$"%$!#
作者单位: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病理科 !#"""!
作者简介: 周晓军, 男, &’岁,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关键词 肝肿瘤; 肉芽肿, 浆细胞; 错构瘤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及外科技术的进步, 细针穿刺诊断技
术的普遍开展, 肝脏中越来越多的良性病变为人们所发现,因此, 鉴别肝脏良恶性病变, 尤其是假瘤性病变及酷似增生
性病变的肿瘤, 显得越来越重要。! 肝脏假瘤性病变!"! 肝脏炎性假瘤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 肝脏炎性假
瘤少见, 其中男性多见, 各年龄均可发生。可自行消退, 术后
可以痊愈。多数病例为孤立性结节, !".为多发性病灶, 以
肝右叶最常见 〔#〕 。
临床可出现阻塞性黄疸、 发热、 体重减轻、 乏力及门脉高
压症状。术前多诊断为肝癌。细针穿刺检查若主要以淋巴
细胞为主则易误诊为淋巴瘤。眼观: 病变常位于肝实质内,界限清楚, 直径 # / !% 01, 切面可见梗死、 出血及纤维化, 在
少数体积较大的病例, 肿块可穿破肝包膜与腹膜后软组织相
连。镜检: 病变早期病灶中含较多纤维母细胞及不同程度的
硬化, 后期以组织细胞为主, 可见明显的纤维化。体积较大
的炎性假瘤可见致密胶原化的间质、 纤维母细胞2肌纤维母
细胞增生及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 中性粒细胞和组织细胞浸
润, 可见较多的浆细胞 (图 #) 。免疫组化显示梭形细胞 34,567189, :$#""蛋白均阴性, ;8169<89、 :=+、 溶菌酶等可呈不同
程度的阳性。电镜检查证实这些梭形细胞表现出肌纤维母
细胞特点。肝脏炎性假瘤要与良性或恶性间叶性肿瘤及淋
巴瘤等鉴别。肝脏良性间叶性肿瘤更为少见, 常缺乏炎细
胞。恶性间叶性肿瘤以梭形细胞为主, 细胞异型显著。转移
性肉瘤常有肝外原发病灶。肝脏恶性淋巴瘤常属继发性, 因
此认真了解病史尤为重要, 瘤细胞也常表现不同程度的异型
性。有人报道肝脏炎性假瘤可与肝脏原发的滤泡树突状细
胞肿瘤形态相似 〔!〕 , 但后者基本组织学特点为多形性大细胞
与小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混杂, 可见明显的车辐状结构, 免
疫组化示 3>!#、 3>)%等阳性。伴巨淋巴结病性的窦组织细
胞增生症 ((?7@8$>?AB1@9 病) 可累及肝脏, 貌似炎性假瘤, 可
见大量的组织细胞、 淋巴细胞、 纤维母细胞混杂, 具有吞噬特
征的组织细胞较难见到。但这类病变几乎总伴有肝外病变,间质为黏液纤维性。
图! 炎性假瘤。见较多的淋巴细胞浸润, 可见较多的浆细胞。CD
E !""!"# 间叶性错构瘤 主要见于婴幼儿, 青年人罕见, 预后良
好。部分患者血清+FG增高, 临床常误诊为肝癌或肝母细胞
瘤, 绝大多数间叶性错构瘤发生于肝右叶。眼观: 多呈圆形
肿块, 切面为灰白或棕灰色, 可呈多灶性黏液性区域及囊性
变。镜检: 见病变主要由疏松的及水肿的结缔组织构成, 其
中含有不明显的小叶间胆管, 管腔不规则, 扭曲或扩张; 并见
成簇、 成条索的成熟或不成熟的肝细胞及胶原纤维带 (图!) , 一般缺乏异源性间叶分化 (如软骨、 骨或肌源性组织) , 部
分病例中血管明显扩张。病变中常见髓外造血, 部分区域有
较多的慢性炎细胞浸润。病变中细胞形态缺乏异型性, 核分
裂象少。诊断本病时要与肝母细胞瘤或肝细胞癌鉴别, 尤其
在细针穿刺诊断时。但后二者常不含有大量的疏松结缔组
织。与肝胚胎性肉瘤鉴别在于后者梭形细胞的核异型性及
多形性较明显 〔)〕 。
图# 间叶性错构瘤。病变主要由疏松的结缔组织构成, 含小胆管,并见残余的肝细胞团。CD E &"!"$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本病变与发生在肾脏的血管平滑
肌脂肪瘤相同, 近几年报道开始增多 〔&, %〕 。有人认为属错构
瘤样增生性病变而不属于真性肿瘤。患者预后良好, 有报道
· - % ! ·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 "#$% &’( )*+,-# !""# HI9; #’ ())可自发消退或缩小。该瘤多见于女性, 中年人好发 (平均年
龄!"岁) 。眼观: 病变常呈孤立性肿块, 大小不一 (直径 # $
%& ’() , 多位于实质内, 界限清楚。切面呈黄白色, 相对均
质。镜检: 病变由血管、 平滑肌、 脂肪组织 ) 种成分混杂构
成, 比例不一。其中平滑肌细胞可呈梭形或上皮样细胞形
态, 常以上皮样细胞为主 (图 )) 。有时肿瘤完全由上皮样平
滑肌细胞组成, 极少或无厚壁血管及脂肪组织, 即所谓的单
形性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 。上皮样细胞呈多形性, 胞
质丰富, 嗜酸或透明, 有时含色素颗粒。细胞核可出现显著
的异型性, 并见多核巨细胞, 核仁明显, 嗜酸性。瘤细胞可成
片或成团分布, 或形成梁索状, 有血窦分隔, 因而易误诊为肝
细胞癌。部分病例见血窦中有髓外造血。免疫表型: 病变中
肌细胞呈 +,-!. 阳性; /,0, 123(45, 64(25745, /8#&& 蛋白等可
表现不同程度的阳性 ()*9 $ .&9) ; 上皮性标记阴性。
图!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上皮样细胞呈多形性, 胞质丰富, 空淡。
瘤细胞形成梁索状, 有血窦分隔。+: ; %&&
如上所述,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尤其是单形性上皮样血管
平滑肌脂肪瘤最易与肝细胞癌混淆。但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中常能找到梭形细胞及明确的脂肪细胞, 且核分裂象少见,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鉴别诊断。此外, 本病还要与原发性胚
胎性肉瘤、 恶纤组、 转移性恶黑及平滑肌肉瘤鉴别, 在这些肿
瘤中细胞多形性都十分明显, 坏死常见, 分裂象多见, 不含有
脂肪成分, 不伴有髓外造血。
"#$ 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 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实际上
并不少见。据报道 〔<, "〕 , 在肝脏的良性病变中可能仅次于肝
血管瘤, 以往有人称之为良性肝细胞瘤或错构瘤, 现公认属
再生性病变, 其生长缓慢, 不发生恶变, 局部切除后预后良
好。本病可见于男性及女性, 任何年龄都可发生, 但以 %. $
.&岁女性多见, 可能与女性口服避孕药有关。眼观: 常为孤
立性结节, 偶而多个结节。结节直径一般小于 . ’(, 偶而达
#. ’(, 大结节常突出于肝表面。结节常呈球形, 质地较硬,缺乏包膜。约一半的病变切面中央可见星状瘢痕, 纤维分隔
呈放射状向四周分布, 将大结节分割成许多小结节。镜检:
经典型 =>+见小结节由形态正常的肝细胞构成, 但缺乏肝
小叶结构。纤维分隔中常含有增生的胆小管及淋巴细胞浸
润 (图 !) , 并见有较大的静脉及厚壁的动脉 (图 .) , 管腔常狭
窄甚至闭塞。可见淤胆。非典型 =>+ 可见血管显著扩张,或肝细胞明显增生伴异型的大细胞。
图$ 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纤维分隔中含有增生的胆小管及淋巴细
胞浸润。+: ; #&&
图( 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
肝脏假瘤性病变及酷似假瘤的肿瘤
周晓军 张泰和
收稿日期: !""#$"%$!#
作者单位: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病理科 !#"""!
作者简介: 周晓军, 男, &’岁,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关键词 肝肿瘤; 肉芽肿, 浆细胞; 错构瘤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及外科技术的进步, 细针穿刺诊断技
术的普遍开展, 肝脏中越来越多的良性病变为人们所发现,因此, 鉴别肝脏良恶性病变, 尤其是假瘤性病变及酷似增生
性病变的肿瘤, 显得越来越重要。! 肝脏假瘤性病变!"! 肝脏炎性假瘤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 肝脏炎性假
瘤少见, 其中男性多见, 各年龄均可发生。可自行消退, 术后
可以痊愈。多数病例为孤立性结节, !".为多发性病灶, 以
肝右叶最常见 〔#〕 。
临床可出现阻塞性黄疸、 发热、 体重减轻、 乏力及门脉高
压症状。术前多诊断为肝癌。细针穿刺检查若主要以淋巴
细胞为主则易误诊为淋巴瘤。眼观: 病变常位于肝实质内,界限清楚, 直径 # / !% 01, 切面可见梗死、 出血及纤维化, 在
少数体积较大的病例, 肿块可穿破肝包膜与腹膜后软组织相
连。镜检: 病变早期病灶中含较多纤维母细胞及不同程度的
硬化, 后期以组织细胞为主, 可见明显的纤维化。体积较大
的炎性假瘤可见致密胶原化的间质、 纤维母细胞2肌纤维母
细胞增生及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 中性粒细胞和组织细胞浸
润, 可见较多的浆细胞 (图 #) 。免疫组化显示梭形细胞 34,567189, :$#""蛋白均阴性, ;8169<89、 :=+、 溶菌酶等可呈不同
程度的阳性。电镜检查证实这些梭形细胞表现出肌纤维母
细胞特点。肝脏炎性假瘤要与良性或恶性间叶性肿瘤及淋
巴瘤等鉴别。肝脏良性间叶性肿瘤更为少见, 常缺乏炎细
胞。恶性间叶性肿瘤以梭形细胞为主, 细胞异型显著。转移
性肉瘤常有肝外原发病灶。肝脏恶性淋巴瘤常属继发性, 因
此认真了解病史尤为重要, 瘤细胞也常表现不同程度的异型
性。有人报道肝脏炎性假瘤可与肝脏原发的滤泡树突状细
胞肿瘤形态相似 〔!〕 , 但后者基本组织学特点为多形性大细胞
与小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混杂, 可见明显的车辐状结构, 免
疫组化示 3>!#、 3>)%等阳性。伴巨淋巴结病性的窦组织细
胞增生症 ((?7@8$>?AB1@9 病) 可累及肝脏, 貌似炎性假瘤, 可
见大量的组织细胞、 淋巴细胞、 纤维母细胞混杂, 具有吞噬特
征的组织细胞较难见到。但这类病变几乎总伴有肝外病变,间质为黏液纤维性。
图! 炎性假瘤。见较多的淋巴细胞浸润, 可见较多的浆细胞。CD
E !""!"# 间叶性错构瘤 主要见于婴幼儿, 青年人罕见, 预后良
好。部分患者血清+FG增高, 临床常误诊为肝癌或肝母细胞
瘤, 绝大多数间叶性错构瘤发生于肝右叶。眼观: 多呈圆形
肿块, 切面为灰白或棕灰色, 可呈多灶性黏液性区域及囊性
变。镜检: 见病变主要由疏松的及水肿的结缔组织构成, 其
中含有不明显的小叶间胆管, 管腔不规则, 扭曲或扩张; 并见
成簇、 成条索的成熟或不成熟的肝细胞及胶原纤维带 (图!) , 一般缺乏异源性间叶分化 (如软骨、 骨或肌源性组织) , 部
分病例中血管明显扩张。病变中常见髓外造血, 部分区域有
较多的慢性炎细胞浸润。病变中细胞形态缺乏异型性, 核分
裂象少。诊断本病时要与肝母细胞瘤或肝细胞癌鉴别, 尤其
在细针穿刺诊断时。但后二者常不含有大量的疏松结缔组
织。与肝胚胎性肉瘤鉴别在于后者梭形细胞的核异型性及
多形性较明显 〔)〕 。
图# 间叶性错构瘤。病变主要由疏松的结缔组织构成, 含小胆管,并见残余的肝细胞团。CD E &"!"$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本病变与发生在肾脏的血管平滑
肌脂肪瘤相同, 近几年报道开始增多 〔&, %〕 。有人认为属错构
瘤样增生性病变而不属于真性肿瘤。患者预后良好, 有报道
· - % ! ·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 "#$% &’( )*+,-# !""# HI9; #’ ())可自发消退或缩小。该瘤多见于女性, 中年人好发 (平均年
龄!"岁) 。眼观: 病变常呈孤立性肿块, 大小不一 (直径 # $
%& ’() , 多位于实质内, 界限清楚。切面呈黄白色, 相对均
质。镜检: 病变由血管、 平滑肌、 脂肪组织 ) 种成分混杂构
成, 比例不一。其中平滑肌细胞可呈梭形或上皮样细胞形
态, 常以上皮样细胞为主 (图 )) 。有时肿瘤完全由上皮样平
滑肌细胞组成, 极少或无厚壁血管及脂肪组织, 即所谓的单
形性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 。上皮样细胞呈多形性, 胞
质丰富, 嗜酸或透明, 有时含色素颗粒。细胞核可出现显著
的异型性, 并见多核巨细胞, 核仁明显, 嗜酸性。瘤细胞可成
片或成团分布, 或形成梁索状, 有血窦分隔, 因而易误诊为肝
细胞癌。部分病例见血窦中有髓外造血。免疫表型: 病变中
肌细胞呈 +,-!. 阳性; /,0, 123(45, 64(25745, /8#&& 蛋白等可
表现不同程度的阳性 ()*9 $ .&9) ; 上皮性标记阴性。
图!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上皮样细胞呈多形性, 胞质丰富, 空淡。
瘤细胞形成梁索状, 有血窦分隔。+: ; %&&
如上所述,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尤其是单形性上皮样血管
平滑肌脂肪瘤最易与肝细胞癌混淆。但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中常能找到梭形细胞及明确的脂肪细胞, 且核分裂象少见,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鉴别诊断。此外, 本病还要与原发性胚
胎性肉瘤、 恶纤组、 转移性恶黑及平滑肌肉瘤鉴别, 在这些肿
瘤中细胞多形性都十分明显, 坏死常见, 分裂象多见, 不含有
脂肪成分, 不伴有髓外造血。
"#$ 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 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实际上
并不少见。据报道 〔<, "〕 , 在肝脏的良性病变中可能仅次于肝
血管瘤, 以往有人称之为良性肝细胞瘤或错构瘤, 现公认属
再生性病变, 其生长缓慢, 不发生恶变, 局部切除后预后良
好。本病可见于男性及女性, 任何年龄都可发生, 但以 %. $
.&岁女性多见, 可能与女性口服避孕药有关。眼观: 常为孤
立性结节, 偶而多个结节。结节直径一般小于 . ’(, 偶而达
#. ’(, 大结节常突出于肝表面。结节常呈球形, 质地较硬,缺乏包膜。约一半的病变切面中央可见星状瘢痕, 纤维分隔
呈放射状向四周分布, 将大结节分割成许多小结节。镜检:
经典型 =>+见小结节由形态正常的肝细胞构成, 但缺乏肝
小叶结构。纤维分隔中常含有增生的胆小管及淋巴细胞浸
润 (图 !) , 并见有较大的静脉及厚壁的动脉 (图 .) , 管腔常狭
窄甚至闭塞。可见淤胆。非典型 =>+ 可见血管显著扩张,或肝细胞明显增生伴异型的大细胞。
图$ 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纤维分隔中含有增生的胆小管及淋巴细
胞浸润。+: ; #&&
图( 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89KB,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