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pdf&论文 > 资料07 > 正文
编号:11807798
抗癫痫药物临床治疗的误区.pdf
http://www.100md.com
第1页

    参见附件(297kb)。

    抗癫痫药物临床治疗的误区

    陈柳静综述 周珏倩审校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广东省广州市5l∞80

    摘要:抗癫痫药物是目前治疗癫痫的主流方法。然而,人们对抗癫痈药物的认识,如药物剂量,药理机制和血药浓度监

    测,尚存在一定的误区。本文将相关的文献作了归纳和整理,以期为临床正确、合理的使用抗癫痫药物提供参考和指引。

    关键词:抗癫痫药物;难治性癫痫;药理机制;血药浓度

    癫痫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在目前各

    种癫痫的治疗手段中,抗癫痫药物是目前控制癫

    痫最为有效的手段。近年来,新型抗癫痫药物的

    相继问世为癫痫患者带来了福音,也为解决耐药

    性等问题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尽管如此,由于受

    病理特性、抗癫痫药物使用不当等因素的影响,目

    前仍有20%~40%患者发展成为难治性癫痫¨1。

    因此,在更为有效的抗癫痫药物面市之前,如何正

    确、合理地运用现有药物,从而尽量减少医源性难

    治性癫痫的发生,我们通过回顾近年来的相关文

    献,对目前临床上存在的有关抗癫痫药物剂量选

    择、作用机制及血药浓度监测的认识误区作一

    综述。

    1 误区1:大部分患者需予大剂量抗癫痫药物才

    能控制癫痫的发作

    人们普遍认为癫痫治疗的失败是由于用药的

    剂量不足,而癫痫患者持续性发作往往是抗癫痫药

    物未加至最大可耐受剂量所致。然而,从获得各种

    抗癫痫药物“治疗剂量范围”的过程可以发现,药

    物临床实验方案往往为获取生产许可和上市批文

    而设计,并非以探讨药物使用的最适剂量为初衷。

    因而,为获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临床实验设计的

    药物剂量往往较大,并且实验对象往往是难治性癫

    痫患者(此类患者用药剂量原本就比一般患者

    大),由此获得的药物推荐剂量不可避免地比实际

    的一般情况偏大。

    上世纪70年代一项相当有影响力的为期3年

    的前瞻性研究,是研究苯妥英钠的治疗剂量口J。

    在32位发作未能控制的原发性或继发性全身强

    直一阵挛性发作的患者中,16位接受多种药物治

    疗。当苯妥英钠的剂量在“治疗剂量”10—20 mg

    范围调整时,随着剂量增加,发作明显得到控制,其中14位无发作。这个结果似乎可以被理解为

    较大剂量才有效,实际上研究对象中已排除了小

    剂量就能控制的病例,从而造成大剂量才有效的

    误解。

    至今,尚无确凿证据表明大剂量药物的使用即

    能控制癫痫发作。2001年Kwan的研究表明,尽管

    抗癫痫药物已加至大剂量,患者仍然有癫痫发作。

    在每日服用卡马西平达800 mg的患者中,只有

    7%的患者的癫痫发作得到控制;在每日服用丙戊

    酸超过1500 mg的患者中,只有8.5%的患者的癫

    痫发作得到控制;在每日服用拉莫三嗪超过200

    mg的患者中,只有16.5%的患者的癫痫发作得到

    控制∞o。并且初始剂量较大、过快加量等,会引起

    较明显的不良反应,使患者不能耐受。例如服用卡

    马西平而致的皮肤过敏使得患者不宜再服用该药

    并被诊为“不耐受”,而很有可能该患者原本对此

    抗癫痫药物反应良好。

    另一方面,“小剂量”抗癫痫药物亦并非只对

    少数患者有效。在上述Kw帅对470例初诊癫痫患

    者的研究中,84%患者使用600 mg卡马西平甚至

    更低剂量就能达到无发作,这一剂量显然比难治性

    癫痫患者所需的剂量要低"1。另外,Perucca的研

    究也证实了22%一77%初诊癫痫患者能在苯妥英

    钠血药浓度低于10 mg/L时使癫痫发作得到

    控制‘41。

    因此,大部分起始使用单药治疗有效的患者使

    用“小剂量”就能控制癫痫发作,盲目追求“最大可

    耐受剂量”不仅收益甚微,而且很有可能因初始剂

    收稿日期:2007一12一19;修回日期:2008一05一14

    作者简介:陈柳静(J983一),女,在读硕士生,主要从事癫痫病学的研究。

    通讯作者:周珏倩(1962一)。女,硕士生导师,副教授,主要从事癫痫的遗传学、诊断及认知功能的研究。

    ·255·

    万方数据量过大、加量过快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

    造成人为的“难治性癫痫””1。当然,我们并不反

    对在癫痫持续发作时适当地增加药物剂量。与此

    同时,在决定抗癫痫药物的用药剂量时,还应考虑

    到患者年龄、体重、癫痫发作类型、伴随疾病及用

    药情况等相关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达到

    控制发作的目标,并尽量把耐药性和不良反应降至

    最低。

    2 误区2:临床选择抗癫痫药物时不必考虑其作

    用机制。

    不同于高血压和支气管哮喘等疾病,抗癫痫

    药物的传统治疗方案常常是经验性的,因而其药

    理机制往往被忽视。同时,由于针对发病机制而

    研发的抗癫痫药物的临床效果并不理想,学界不

    免对了解抗癫痫药物作用机制的必要性产生疑

    虑。例如,拉莫三嗪是一种基于抗叶酸功能而开

    发的抗癫痫药物,然而,随后的研究发现拉莫三嗪

    的抗癫痫作用并非依赖该机制¨1;与此同时,作为

    GABA激动剂而设计的加巴喷丁,其抗癫痫作用

    并未涉及GABA系统"1。而仅有的两种针对发病

    机制研发的抗癫痫药物替加宾和氨己烯酸,由于

    种种原因,目前已很少在临床治疗中使用。相比

    而言,非针对发病机制研发的药物则大行其道,如

    托吡酯、左乙拉西坦、奥卡西平、唑尼沙胺和普瑞

    巴林,均由随机筛查或对已有抗癫痫药物的分子

    结构调整而得。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了解抗癫痫药物药

    理机制对合理用药的必要性。首先,对于某些特

    定的癫痫类型而言,对抗癫痫药物药理机制的掌

    握有助于预知药物的疗效。例如具有阻断电压依

    赖钠通道和加强GABA能转运系统作用的抗癫痫

    药物,已被证实能有效地控制部分性发作¨1;而T

    型钙通道阻滞剂则能控制失神发作和肌阵挛归o。

    其次,了解抗癫痫药物的作用机制有助于预测其

    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尽管并不能根据抗癫痫药

    物不同的药理机制去区分它们的不良反应)。例

    如GABA能增强剂类抗癫痫药物容易导致体重增

    加、镇静和情绪低落等¨0J;选择性GABA能增强剂

    类抗癫痫药物(氨己烯酸和替加宾)可加重失神发

    作和肌阵挛性发作,同时也可诱发全面性癫痫患

    者的非惊厥状态¨11;而NMDA受体拮抗剂类药物

    则可引起比较明显的行为异常¨2|。与此同时,对

    药物一般性药理机制的认识有助于对由非神经精

    神机制所致不良发应作出及时处理。例如卡马西

    平和奥卡西平的抗利尿作用可引起低钠血症¨副;

    具有抑制碳酸酐酶作用的托吡酯和唑尼沙胺,则

    可导致诸如肾结石、感觉异常、代谢性酸中毒

    等¨41。此外,药理机制的了解有助于抗癫痫药物

    的选择,尤其当原抗癫痫药物耐受或失效时,改用

    另一不同机制的药物不失为一合理的选择。同

    时,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表明药物的药理机制的

    确能影响药物联合应用的效果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97KB,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