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脊髓损伤治疗与研究进展.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43kb)。
脊柱脊髓损伤治疗与研究进展
张光铂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100029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卫生事业的发展许多疾病在减少或被消灭,然而创伤特别是脊柱脊髓 损伤随着交通运输的高速化、体育运动的极限化及暴力伤害的出现,其发生率并未减少。当 今脊柱脊髓损伤在全球呈现:高发生率(美国 3.0 ~ 3.5 / 10 万,中国上海 13.7 / 100 万)、 高致残率(全瘫为 67% )、高耗费( 5 ~ 7 万美元/患者/年,美国)、低死亡率、患者主要 为青壮年( 70% 患者小于 40 岁)等特点。它已成为全球性的医疗棘手问题,因而加强脊髓损 伤基础研究、进一步提高临床救治及功能康复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脊柱脊髓损伤后进行外科干预,早期给予整复、减压、固定与融合,为损伤脊髓神经恢 复及早期康复创造条件。因而脊柱脊髓损伤后及时正确地进行外科处理,其意义是不言而渝 的。但脊髓损伤后功能缺失主要由脊髓神经元轴突和神经元靶联有限性系的中断及脊髓损伤 诱发神经元病理性死亡或凋亡所致,因而它决定了外科干预的间接性及有限性。另外,近十 余年来实验研究及临床实践证明:脊髓损伤后继发性损害的防治神经 . 细胞移植和尽快开始 康复训练对功能恢复的重要性,显示了脊髓损伤后综合治疗的意义。早在 1999 年美国治疗截 瘫迈阿密计划 (Miami project) 科学主任 Dr. W. Dalton . Dietrich 及 Dr. Wise Young 就提 出了对脊髓损伤患者的五步治疗法( Five steps to a cure ),并倡议脊柱外科医生对脊髓 损伤患者尽可能按此法执行。即( 1 )注射大剂量的甲基强的松龙( give methylpsed nisol one ),( 2 )根据 SCI 情况进行外科干预和神经保护措施( Surgical interventions and Ne uroprotection ),( 3 )实施雪旺氏细胞移植,( 4 )克服再生屏障( overcoming barriers for regeneration ),( 5 )尽快地开始康复训练。以上疗法已得到全球神经科学工作者和 临床医生的认同。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单一外科干预对脊柱脊髓损伤治疗的有限性
一、药物治疗
脊髓损伤的基础研究是解决脊髓损伤问题的根本所在,目前主要集中于脊髓损伤后继发 性损害的机制与脊髓神经的修复和再生的研究。
急性脊髓损伤绝大多数并非均是完全性横断性损害。尽管部分原发性轴突损伤存在,他 们并未死亡,但若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原发性损伤后,随之而来的继发性损害则可造成 脊髓永久性功能障碍。原发性损伤在外伤一刹那间已经决定,是不可逆的。而继发性损害则 是人们可以加以阻止的或着说是可能防治的。依据脊髓继发性损害的病理过程,人们研制出 许多药物,以期阻止或减少对受伤脊髓的继发性损害,或以期促进神经轴突的生长,这也是 脊髓损伤治疗寄希望之所在。如在过去临床应用的二甲亚砜( DMSO )、东莨菪碱、钠络酮 , 各种抗氧化剂 , 自由基清除剂超氧化歧化酶、钙通道拮抗剂尼莫地平等都是这一研究的产物 。近年被更多学者认为临床应用有效的药物为 :
( 一 ) 大剂量甲基强地松龙:激素类制剂在 20 世纪 60 年代就开始在临床应用于脊髓损伤的 治疗,当时的理论基础是激素能减轻脊髓损伤后的继发水肿。近几年经过各国学者深入研究 认为:既往皮质激素治疗脊髓损伤疗效不显,主要是药物剂量不够。为了明确甲基强地松龙 的临床疗效,美国曾组织了三次全国性急性脊髓损伤研究( the National Acute Spinal Co rd Injury Study, NASCIS ),在美国第一次全国脊髓损伤研究 (NASCIS I) 中,对比了每天 100 毫克和每天 1.0 克 甲基强地松龙 (MP) 对脊髓损伤的疗效,发现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此后 ,在动物试验系统地观察了 MP 对急性脊髓损伤后治疗剂量的反应曲线,发现 30mg / kg 的冲击 量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害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在第二次全国急性脊髓损伤研究 (NAS CIS Ⅱ ) 中 , 对 162 例脊髓损伤后 14 小时以内的患者应用大剂量 MP 与大剂量钠络酮及安慰剂进 行治疗对比观察。 NASCIS Ⅱ的结果显示,在损伤后 8h 内应用大剂量 MP 治疗的患者,其神经 功能的改善,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意义,且在一年后效果仍十分明显,因而促使在 1997 年继续 进行 NASCIS Ⅲ临床研究,限定所有患者都在损伤后 3 ~ 8h 内接收治疗,具体应用方法是:第 一次冲击剂量以 30mg / kg 从外周静脉 15 分钟内滴注完,间隔 45 分钟后,再以 5.4mg / kg / h 维 持 23 小时。在对照组采用和甲基强地松龙外观完全一样的安慰剂,以同样方式治疗对照组患 者,两组患者均在伤后 6 周、半年和一年采用双盲法作神经功能恢复检查,经三个不同时段 的神经功能检测证明:在伤后 8 小时内严格按照甲基强地松龙治疗方案进行治疗的病人,其 神经功能包括运动、针刺痛觉和触觉功能均明显好于安慰组,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目前被 认为:大剂量 MP 治疗急性脊髓损伤具有多方面的疗效,包括改善微循环、抑制脂质过氧化、 减少细胞钙内流及维持神经元兴奋等,被认为是目前临床治疗急性脊髓损伤有效药物。其治 疗时间限在伤后 8 小时以内,如在脊髓损伤 8 小时以后应用,不仅效果欠佳,且并发症增加。 然而也有一些作者对该项研究存有质疑,如其分组是否随机合理?统计是否准确客观?认为 所得评分的临床意义尚待商榷等。无论如何,在脊髓损伤早期特别是伤后 24 小时以内应用药 物治疗是应当提倡的。
( 二 ) 神经节苷脂 : 神经节苷脂在正常神经元的发育和分化中起重要作用,在实验研究中 , 外源性神经节苷脂能促进神经突生长,增加损伤部位轴突存活数目。有报道:在临床对急性 脊髓损伤 72 小时内给于神经节苷脂( GM1 ) 100mg / d 持续 18 ~ 32 天,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
二、脊柱脊髓损伤的外科干预
(一)脊髓损伤的致伤因素:根据影像及病理解剖学研究 , 脊髓神经损伤致伤因素主要 来自伤椎骨折片或部分椎间盘突入椎管内所致,而实际在骨折形成时,对脊髓致伤的外力有 两种,一是在受伤瞬间,骨折移位对神经组织的撞击,对脊髓及神经根造成的牵拉或挫伤; 另是骨折片或椎间盘组织对神经组织的持续压迫。前者是瞬间已形成的,不可逆性的动态损 伤,因而外科复位减压对这类损伤并无确切的意义。而后者是持续的压迫,则需要尽早解除 。实验研究表明:在骨折形成中脊髓所受的瞬间动态损伤远比静止状态的压迫损伤为大。而 临床上影像学检查显示的均为静态下的椎管改变,故它不能完全反映脊髓神经受损的程度。 尽管如此,椎管受压,外力在继续作用于脊髓神经,是阻碍神经功能恢复的一个重要因素, 必须尽早解除对脊髓的压迫,整复固定重建脊柱的稳定性,为脊髓神经恢复创造条件。
( 二 ) 脊柱脊髓损伤外科治疗的目的:一是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
脊柱脊髓损伤治疗与研究进展
张光铂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100029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卫生事业的发展许多疾病在减少或被消灭,然而创伤特别是脊柱脊髓 损伤随着交通运输的高速化、体育运动的极限化及暴力伤害的出现,其发生率并未减少。当 今脊柱脊髓损伤在全球呈现:高发生率(美国 3.0 ~ 3.5 / 10 万,中国上海 13.7 / 100 万)、 高致残率(全瘫为 67% )、高耗费( 5 ~ 7 万美元/患者/年,美国)、低死亡率、患者主要 为青壮年( 70% 患者小于 40 岁)等特点。它已成为全球性的医疗棘手问题,因而加强脊髓损 伤基础研究、进一步提高临床救治及功能康复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脊柱脊髓损伤后进行外科干预,早期给予整复、减压、固定与融合,为损伤脊髓神经恢 复及早期康复创造条件。因而脊柱脊髓损伤后及时正确地进行外科处理,其意义是不言而渝 的。但脊髓损伤后功能缺失主要由脊髓神经元轴突和神经元靶联有限性系的中断及脊髓损伤 诱发神经元病理性死亡或凋亡所致,因而它决定了外科干预的间接性及有限性。另外,近十 余年来实验研究及临床实践证明:脊髓损伤后继发性损害的防治神经 . 细胞移植和尽快开始 康复训练对功能恢复的重要性,显示了脊髓损伤后综合治疗的意义。早在 1999 年美国治疗截 瘫迈阿密计划 (Miami project) 科学主任 Dr. W. Dalton . Dietrich 及 Dr. Wise Young 就提 出了对脊髓损伤患者的五步治疗法( Five steps to a cure ),并倡议脊柱外科医生对脊髓 损伤患者尽可能按此法执行。即( 1 )注射大剂量的甲基强的松龙( give methylpsed nisol one ),( 2 )根据 SCI 情况进行外科干预和神经保护措施( Surgical interventions and Ne uroprotection ),( 3 )实施雪旺氏细胞移植,( 4 )克服再生屏障( overcoming barriers for regeneration ),( 5 )尽快地开始康复训练。以上疗法已得到全球神经科学工作者和 临床医生的认同。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单一外科干预对脊柱脊髓损伤治疗的有限性
一、药物治疗
脊髓损伤的基础研究是解决脊髓损伤问题的根本所在,目前主要集中于脊髓损伤后继发 性损害的机制与脊髓神经的修复和再生的研究。
急性脊髓损伤绝大多数并非均是完全性横断性损害。尽管部分原发性轴突损伤存在,他 们并未死亡,但若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原发性损伤后,随之而来的继发性损害则可造成 脊髓永久性功能障碍。原发性损伤在外伤一刹那间已经决定,是不可逆的。而继发性损害则 是人们可以加以阻止的或着说是可能防治的。依据脊髓继发性损害的病理过程,人们研制出 许多药物,以期阻止或减少对受伤脊髓的继发性损害,或以期促进神经轴突的生长,这也是 脊髓损伤治疗寄希望之所在。如在过去临床应用的二甲亚砜( DMSO )、东莨菪碱、钠络酮 , 各种抗氧化剂 , 自由基清除剂超氧化歧化酶、钙通道拮抗剂尼莫地平等都是这一研究的产物 。近年被更多学者认为临床应用有效的药物为 :
( 一 ) 大剂量甲基强地松龙:激素类制剂在 20 世纪 60 年代就开始在临床应用于脊髓损伤的 治疗,当时的理论基础是激素能减轻脊髓损伤后的继发水肿。近几年经过各国学者深入研究 认为:既往皮质激素治疗脊髓损伤疗效不显,主要是药物剂量不够。为了明确甲基强地松龙 的临床疗效,美国曾组织了三次全国性急性脊髓损伤研究( the National Acute Spinal Co rd Injury Study, NASCIS ),在美国第一次全国脊髓损伤研究 (NASCIS I) 中,对比了每天 100 毫克和每天 1.0 克 甲基强地松龙 (MP) 对脊髓损伤的疗效,发现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此后 ,在动物试验系统地观察了 MP 对急性脊髓损伤后治疗剂量的反应曲线,发现 30mg / kg 的冲击 量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害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在第二次全国急性脊髓损伤研究 (NAS CIS Ⅱ ) 中 , 对 162 例脊髓损伤后 14 小时以内的患者应用大剂量 MP 与大剂量钠络酮及安慰剂进 行治疗对比观察。 NASCIS Ⅱ的结果显示,在损伤后 8h 内应用大剂量 MP 治疗的患者,其神经 功能的改善,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意义,且在一年后效果仍十分明显,因而促使在 1997 年继续 进行 NASCIS Ⅲ临床研究,限定所有患者都在损伤后 3 ~ 8h 内接收治疗,具体应用方法是:第 一次冲击剂量以 30mg / kg 从外周静脉 15 分钟内滴注完,间隔 45 分钟后,再以 5.4mg / kg / h 维 持 23 小时。在对照组采用和甲基强地松龙外观完全一样的安慰剂,以同样方式治疗对照组患 者,两组患者均在伤后 6 周、半年和一年采用双盲法作神经功能恢复检查,经三个不同时段 的神经功能检测证明:在伤后 8 小时内严格按照甲基强地松龙治疗方案进行治疗的病人,其 神经功能包括运动、针刺痛觉和触觉功能均明显好于安慰组,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目前被 认为:大剂量 MP 治疗急性脊髓损伤具有多方面的疗效,包括改善微循环、抑制脂质过氧化、 减少细胞钙内流及维持神经元兴奋等,被认为是目前临床治疗急性脊髓损伤有效药物。其治 疗时间限在伤后 8 小时以内,如在脊髓损伤 8 小时以后应用,不仅效果欠佳,且并发症增加。 然而也有一些作者对该项研究存有质疑,如其分组是否随机合理?统计是否准确客观?认为 所得评分的临床意义尚待商榷等。无论如何,在脊髓损伤早期特别是伤后 24 小时以内应用药 物治疗是应当提倡的。
( 二 ) 神经节苷脂 : 神经节苷脂在正常神经元的发育和分化中起重要作用,在实验研究中 , 外源性神经节苷脂能促进神经突生长,增加损伤部位轴突存活数目。有报道:在临床对急性 脊髓损伤 72 小时内给于神经节苷脂( GM1 ) 100mg / d 持续 18 ~ 32 天,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
二、脊柱脊髓损伤的外科干预
(一)脊髓损伤的致伤因素:根据影像及病理解剖学研究 , 脊髓神经损伤致伤因素主要 来自伤椎骨折片或部分椎间盘突入椎管内所致,而实际在骨折形成时,对脊髓致伤的外力有 两种,一是在受伤瞬间,骨折移位对神经组织的撞击,对脊髓及神经根造成的牵拉或挫伤; 另是骨折片或椎间盘组织对神经组织的持续压迫。前者是瞬间已形成的,不可逆性的动态损 伤,因而外科复位减压对这类损伤并无确切的意义。而后者是持续的压迫,则需要尽早解除 。实验研究表明:在骨折形成中脊髓所受的瞬间动态损伤远比静止状态的压迫损伤为大。而 临床上影像学检查显示的均为静态下的椎管改变,故它不能完全反映脊髓神经受损的程度。 尽管如此,椎管受压,外力在继续作用于脊髓神经,是阻碍神经功能恢复的一个重要因素, 必须尽早解除对脊髓的压迫,整复固定重建脊柱的稳定性,为脊髓神经恢复创造条件。
( 二 ) 脊柱脊髓损伤外科治疗的目的:一是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4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