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因证治.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403kb)。
<篇名>脉因证治
书名:脉因证治
作者:朱丹溪
朝代:清
年份:公元1279-1368年
<目录>
<篇名>缪序
属性:余自归里后,杜门不与世事接。先太宜人病痰饮,延叶眉寿治,历四年弗痊,而眉寿谓
为痼疾难效。因遍览方书,颇会其旨,拣方以治,不一年而瘳。后遂旁收博采,穷幽极渺,而于长沙、河间、东垣、子和、丹溪诸书尤三致意焉。窃尝谓医之有长沙,时中之圣也;而
四家并峙,犹清任和之各成其圣,偏焉而至者也。学不从此参究,犹航断港绝潢以望至于海
也,其能之乎?但四家自河间、东垣而外,子和文多缺略,未为全书;丹溪著作,类出门人
记载。惟闻《脉因证治》一书简而赅,约而尽。学人循是而窥长沙,如得其船与楫,沿而不
止,固自不可量也。而流传绝少,历三十年未获一嗒,心常怏怏。岁乙未,客有持来示余,欲广诸同好,亟请付梓。不禁欣感交集,以为一线灵光,忽然涌现,真为桑榆之幸。因不辞
而为之序,以弁其首。
\x乾隆乙未仲夏吴趋缪遵义书于芝田山房\x
<目录>卷一
<篇名>一、卒尸
属性:\x【脉】\x寸口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厥气入脏则死,入腑则
愈。唇青身冷为入脏,死;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则愈。紧而急者为遁尸;少阴不至,肾气
衰
\x【证治】\x 在外者可治,入里者死。血气并走于上,则为厥,暴死。素有痼疾,新加卒病,先治卒病。尸厥者,昏不知人,脉动如故,开上焦心肺之阳,自愈。
尸厥,脉动无气,气闭静而死也。以菖蒲屑内鼻两孔中吹之,令人以桂屑放舌下。又方
∶剃取左角发方寸,烧末酒和,灌入喉立起。
\x救卒死身热者验方\x 矾石半斤,以水一斗五升煮消,浸脚令没踝。盖取矾性收涩
,而敛其厥逆之气。
\x还魂汤\x 治卒死、客忤气。
麻黄(三两,去节) 杏仁(八十个,去皮尖) 炙甘草(一两)
上三味,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入姜汁少许,令咽之。盖取辛甘通阳气,发越邪气
故也。
\x救卒死目闭方\x 捣薤汁灌耳中妙;或吹皂荚末于鼻中,立效。薤汁辟邪安魂,荚末取嚏开窍。
\x救卒死张口反折方\x 灸手足两爪后十四壮,饮以五毒诸膏散。
外有中恶、中气、中食等状,与卒尸相类,须详谛脉证而投之,慎勿泛视,误人仓卒。
变通在神,法难毕述。
<目录>卷一
<篇名>二、痹
属性:\x【脉】\x 寸口喘而坚,痹在心;喘而浮,痹在肺;长而左右弹,痹在肝;大而虚
,痹在脾;坚而大,痹在肾。
\x【因】\x 风,风为行痹。风性善行。寒,寒为痛痹。寒主收引。湿,湿为着痹。
湿本重滞。三气致痹之原,或外兼他患有之。若舍此而能痹,未有也。
\x【证】\x 其合而为痹也。以冬遇者,骨痹;春遇者,筋痹;夏遇者,脉痹;长夏
遇者,肌痹;秋遇者,皮痹。久而不去,内舍五脏之合。待舍其合,难治矣。
《痹论》中议痹,乃三气皆可客于五脏,其风、寒、湿乘虚而客之故也。筋痹不去,内
舍于肝;皮痹不去,内舍于肺;肌痹不去,内舍于脾;脉痹不去,内舍于心;骨痹不去,内
舍于肾。其客于心,则烦心,上气嗌干,恐噫,厥胀是也。其客于肺,使人烦满而喘吐。其
客于肝,多饮数溲,小腹痛如怀妊,夜卧则惊。其客于脾,四肢解堕,发渴呕沫,上为大塞。其客于肾,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其客于肠,数饮而小便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
泄。夫大肠乃传道之官,为冲和之气,三气乘虚客之,而和气闭矣。水道不通,使糟粕不化
,故喘争飧泄也。其客于胞,小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小便涩,上为清涕。夫三气
客于胞中,则气不能化出,故胞满而水道不通,随经出鼻窍。其客于血脉,随脉流通上下,升降一身,谓之周痹。
\x华佗论痹\x 乃邪气合四时不正之气,感于脏腑所为。有气、血、筋、肉、骨之分。其气痹者,愁思喜怒,过则气结于上,久而不消则伤肺,正气衰,邪气胜。留于上,则胸
腹痛而不能食;注于下,则腰脚重而不能行;贯于舌,则不言;遗于腹,则不溺。壅则痛,流则麻。右寸脉沉而迟涩者是也。其血痹者,饮酒过多,怀热太甚,或寒折于经络,或湿犯
于营卫,因而血搏,渐成枯削失血之证。左寸脉结而不流利是也。其肉痹者,饮食不节,肥
美之为。肉不荣,肤不泽,则纹理疏,三气入之,则四肢缓而不收持。右关脉举按皆无力而
涩也。其筋痹者,由叫怒无时,行步奔急,淫邪伤肝,肝失其气,寒热客之,流入筋会,使
筋急而不舒。左关脉弦急而数,浮沉有力是也。其骨痹者,乃嗜欲伤于肾气,内消而不能闭
禁,邪气妄入。脉迟则寒,数则热,浮则风,濡则湿,滑则虚。治法各随其宜。
\x麻木余辨\x 是风湿热下陷入血分阴中,阳气不行。其证合目则浑身麻。亦有痰在
血分痒者,血不营肌腠。
\x【治】附子汤\x 治风、寒、湿痹。
附子(炮去皮脐) 桂枝 白芍 甘草 茯苓 人参(各三钱) 白术(一两)
行痹,加麻黄桂汤;痛痹,加附子、姜茯汤;胞痹,加四苓;肠痹,加平胃、茱萸、草
肉、豆蔻等。
\x戴人法\x 苦剂涌寒痰,次与痰剂。使白术(除湿)、茯苓(养肾水)、桂(伐木)、姜
、附(寒胜加)。
\x麻木方\x 人参(助阳道) 当归(行阴) 生甘草(去热) 白术 茯苓(除湿热) 升麻
柴胡 白芍 苍术 黄柏。痰,加二陈。
\x忍冬藤膏\x 治五痹拘挛。
<目录>卷一
<篇名>三、属性:(即痉也)
\x【脉】\x 太阳发热,脉反沉细,难愈。太阳证备,脉沉迟,此为痉。寸口脉直上
下行,伏坚紧如弦。沉弦,沉紧。少阴脉紧,暴微者,欲解。
\x【因】\x 血气内虚,四气外袭。因湿,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寒、湿同性,故湿
可伤太阳。
\x《三因》论状\x 身热足寒,头强项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脉,独头摇动
,卒噤,角弓反张。皆因血虚筋无所养,邪因入之。故寒则紧缩,热则弛张,风则弦急,湿
则胀缓。又有因疮口未合,风入之,为破伤风;湿入之,为破伤湿。与痉同,但少头强项急
,余并相如。又有因汗、下过多,又有产后怒气致此病者,项强亦有痰者。
\x【证】\x 有汗而不恶寒,名柔痉;无汗,口噤脚挛,名刚痉。
\x【治】\x 宜流湿祛风缓表而安。详有无汗而药之。柔痉,葛根加桂汤;刚痉,大
承气汤。葛根汤汗之,有表证可用。大承气下之,有里证可用。
<目录>卷一
<篇名>四、痿
属性:\x【脉】\x 浮而大,浮虚大热;滑而大,滑痰大虚;洪而缓,洪热缓虚。
\x【因】\x 肾水不能胜心火,火上烁肺金 ......
<篇名>脉因证治
书名:脉因证治
作者:朱丹溪
朝代:清
年份:公元1279-1368年
<目录>
<篇名>缪序
属性:余自归里后,杜门不与世事接。先太宜人病痰饮,延叶眉寿治,历四年弗痊,而眉寿谓
为痼疾难效。因遍览方书,颇会其旨,拣方以治,不一年而瘳。后遂旁收博采,穷幽极渺,而于长沙、河间、东垣、子和、丹溪诸书尤三致意焉。窃尝谓医之有长沙,时中之圣也;而
四家并峙,犹清任和之各成其圣,偏焉而至者也。学不从此参究,犹航断港绝潢以望至于海
也,其能之乎?但四家自河间、东垣而外,子和文多缺略,未为全书;丹溪著作,类出门人
记载。惟闻《脉因证治》一书简而赅,约而尽。学人循是而窥长沙,如得其船与楫,沿而不
止,固自不可量也。而流传绝少,历三十年未获一嗒,心常怏怏。岁乙未,客有持来示余,欲广诸同好,亟请付梓。不禁欣感交集,以为一线灵光,忽然涌现,真为桑榆之幸。因不辞
而为之序,以弁其首。
\x乾隆乙未仲夏吴趋缪遵义书于芝田山房\x
<目录>卷一
<篇名>一、卒尸
属性:\x【脉】\x寸口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厥气入脏则死,入腑则
愈。唇青身冷为入脏,死;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则愈。紧而急者为遁尸;少阴不至,肾气
衰
\x【证治】\x 在外者可治,入里者死。血气并走于上,则为厥,暴死。素有痼疾,新加卒病,先治卒病。尸厥者,昏不知人,脉动如故,开上焦心肺之阳,自愈。
尸厥,脉动无气,气闭静而死也。以菖蒲屑内鼻两孔中吹之,令人以桂屑放舌下。又方
∶剃取左角发方寸,烧末酒和,灌入喉立起。
\x救卒死身热者验方\x 矾石半斤,以水一斗五升煮消,浸脚令没踝。盖取矾性收涩
,而敛其厥逆之气。
\x还魂汤\x 治卒死、客忤气。
麻黄(三两,去节) 杏仁(八十个,去皮尖) 炙甘草(一两)
上三味,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入姜汁少许,令咽之。盖取辛甘通阳气,发越邪气
故也。
\x救卒死目闭方\x 捣薤汁灌耳中妙;或吹皂荚末于鼻中,立效。薤汁辟邪安魂,荚末取嚏开窍。
\x救卒死张口反折方\x 灸手足两爪后十四壮,饮以五毒诸膏散。
外有中恶、中气、中食等状,与卒尸相类,须详谛脉证而投之,慎勿泛视,误人仓卒。
变通在神,法难毕述。
<目录>卷一
<篇名>二、痹
属性:\x【脉】\x 寸口喘而坚,痹在心;喘而浮,痹在肺;长而左右弹,痹在肝;大而虚
,痹在脾;坚而大,痹在肾。
\x【因】\x 风,风为行痹。风性善行。寒,寒为痛痹。寒主收引。湿,湿为着痹。
湿本重滞。三气致痹之原,或外兼他患有之。若舍此而能痹,未有也。
\x【证】\x 其合而为痹也。以冬遇者,骨痹;春遇者,筋痹;夏遇者,脉痹;长夏
遇者,肌痹;秋遇者,皮痹。久而不去,内舍五脏之合。待舍其合,难治矣。
《痹论》中议痹,乃三气皆可客于五脏,其风、寒、湿乘虚而客之故也。筋痹不去,内
舍于肝;皮痹不去,内舍于肺;肌痹不去,内舍于脾;脉痹不去,内舍于心;骨痹不去,内
舍于肾。其客于心,则烦心,上气嗌干,恐噫,厥胀是也。其客于肺,使人烦满而喘吐。其
客于肝,多饮数溲,小腹痛如怀妊,夜卧则惊。其客于脾,四肢解堕,发渴呕沫,上为大塞。其客于肾,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其客于肠,数饮而小便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
泄。夫大肠乃传道之官,为冲和之气,三气乘虚客之,而和气闭矣。水道不通,使糟粕不化
,故喘争飧泄也。其客于胞,小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小便涩,上为清涕。夫三气
客于胞中,则气不能化出,故胞满而水道不通,随经出鼻窍。其客于血脉,随脉流通上下,升降一身,谓之周痹。
\x华佗论痹\x 乃邪气合四时不正之气,感于脏腑所为。有气、血、筋、肉、骨之分。其气痹者,愁思喜怒,过则气结于上,久而不消则伤肺,正气衰,邪气胜。留于上,则胸
腹痛而不能食;注于下,则腰脚重而不能行;贯于舌,则不言;遗于腹,则不溺。壅则痛,流则麻。右寸脉沉而迟涩者是也。其血痹者,饮酒过多,怀热太甚,或寒折于经络,或湿犯
于营卫,因而血搏,渐成枯削失血之证。左寸脉结而不流利是也。其肉痹者,饮食不节,肥
美之为。肉不荣,肤不泽,则纹理疏,三气入之,则四肢缓而不收持。右关脉举按皆无力而
涩也。其筋痹者,由叫怒无时,行步奔急,淫邪伤肝,肝失其气,寒热客之,流入筋会,使
筋急而不舒。左关脉弦急而数,浮沉有力是也。其骨痹者,乃嗜欲伤于肾气,内消而不能闭
禁,邪气妄入。脉迟则寒,数则热,浮则风,濡则湿,滑则虚。治法各随其宜。
\x麻木余辨\x 是风湿热下陷入血分阴中,阳气不行。其证合目则浑身麻。亦有痰在
血分痒者,血不营肌腠。
\x【治】附子汤\x 治风、寒、湿痹。
附子(炮去皮脐) 桂枝 白芍 甘草 茯苓 人参(各三钱) 白术(一两)
行痹,加麻黄桂汤;痛痹,加附子、姜茯汤;胞痹,加四苓;肠痹,加平胃、茱萸、草
肉、豆蔻等。
\x戴人法\x 苦剂涌寒痰,次与痰剂。使白术(除湿)、茯苓(养肾水)、桂(伐木)、姜
、附(寒胜加)。
\x麻木方\x 人参(助阳道) 当归(行阴) 生甘草(去热) 白术 茯苓(除湿热) 升麻
柴胡 白芍 苍术 黄柏。痰,加二陈。
\x忍冬藤膏\x 治五痹拘挛。
<目录>卷一
<篇名>三、属性:(即痉也)
\x【脉】\x 太阳发热,脉反沉细,难愈。太阳证备,脉沉迟,此为痉。寸口脉直上
下行,伏坚紧如弦。沉弦,沉紧。少阴脉紧,暴微者,欲解。
\x【因】\x 血气内虚,四气外袭。因湿,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寒、湿同性,故湿
可伤太阳。
\x《三因》论状\x 身热足寒,头强项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脉,独头摇动
,卒噤,角弓反张。皆因血虚筋无所养,邪因入之。故寒则紧缩,热则弛张,风则弦急,湿
则胀缓。又有因疮口未合,风入之,为破伤风;湿入之,为破伤湿。与痉同,但少头强项急
,余并相如。又有因汗、下过多,又有产后怒气致此病者,项强亦有痰者。
\x【证】\x 有汗而不恶寒,名柔痉;无汗,口噤脚挛,名刚痉。
\x【治】\x 宜流湿祛风缓表而安。详有无汗而药之。柔痉,葛根加桂汤;刚痉,大
承气汤。葛根汤汗之,有表证可用。大承气下之,有里证可用。
<目录>卷一
<篇名>四、痿
属性:\x【脉】\x 浮而大,浮虚大热;滑而大,滑痰大虚;洪而缓,洪热缓虚。
\x【因】\x 肾水不能胜心火,火上烁肺金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40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