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快讯 > 中医药工作
编号:11820792
继承创新 深化改革 科学发展 ——第三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特邀演讲摘登(二)
http://www.100md.com 2009年11月1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222期
     民族医药的生产性保护与生态性保护

    诸国本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会长

    近30年来,特别是从1984年9月全国第一次民族医药工作会议以来,我国民族医药事业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

    第一,藏、蒙、维医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目前全国有民族医医院200个,编制床位9021张,卫生技术人员8484人。其中藏医医院69个,蒙医医院58个,维吾尔医医院40个,傣医医院1个,其他民族医医院32个。藏、蒙、维医均建立了高等教育和科研院所。

    第二,发掘整理取得巨大成就。历史上没有文字和医学文献的少数民族,民族医药的发掘整理成效显著,陆续用汉文编著出版了本民族传统医学的概论、医学史、诊断学和药物学等,其中以壮医学、苗医学、土家医学、瑶医学、侗医学为代表。此外还有仡佬、布依、畲、黎、拉祜、羌、佤、纳西、水、满、毛南等民族,也都出版了本民族的传统医学专著。
, http://www.100md.com
    第三,22个人口较少少数民族中,除毛南、仡佬以外,其民族医药资源底数不清,或调查粗略尚未整理,目前正在设法组织全面系统的实地调查。

    第四,民族药工业化生产初见成效。目前民族药成药已有国家标准896个,进入《医保目录》47个,全国民族药生产企业150家,年产值约90亿元。

    第五,民族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广泛重视。目前,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族医药有藏医药、蒙医药、畲医药、瑶医药、苗医药、侗医药、回医药等20个代表作项目。

    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发展民族医药事业,我提出4点建议:

    一是进一步提高对民族医药的认识。

    民族医药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总称,是藏医学、蒙医学、维吾尔医学、傣医学、壮医学、苗医学等集合在一起的学术统称和工作定义,是中国传统医药的组成部分,但不是中医学的分支,而是中医学的姊妹。
, 百拇医药
    中国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就是在实行“中西医并重”方针的同时,又把中医和民族医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必须高瞻远瞩,全面规划,多方协调,分类指导,扶持和促进中医和民族医在新时期得到更快更好的继承发展。

    二是重视口头的传统医药文化的保护和继承。

    在中国民族医药中,有文字、有文献的部分尚属少数,大部分是蕴藏在民间的、凭借口传心授的草医草药知识,像壮医、苗医、瑶医、土家医、侗医等,大量的草医草药知识,本来都是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是通过群众记忆和父子相传、师徒相传不断丰富、不断选择、修正而渐趋稳定且经久流传的,其间蕴藏着这个民族最宝贵的生存经验和文化基因,一旦丢失就无法再生。另一个原因是民族医药长期处于“两栖两不管”状态。民族文化工作者认为民族医学属于医学门类,是卫生部门的事;而卫生部门对口承医学能否进入医学殿堂歧见甚多,有的干部甚至持否定态度,于是民族医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在学术领域处于“两不管”的状态。近30年来,人们对藏医学、蒙医学、维吾尔医学、傣医学比较重视,认为他们有文献、有理论,而对那些口头传承的医药文化,则认为他们“没有东西”、“没有理论”、“无法考试”,有的采取不承认、不研究、不解决的态度。第三个原因是客观困难。口承的民族医药内容广博而各异,地域性宽,专业性强,队伍参差不齐,自主研究的能力和条件都不足。造成这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濒危境地。因加紧口头传承的民族传统医药的保护和抢救,显得更加急迫。
, http://www.100md.com
    三是区别情况分类指导。

    民族医药的继承发展,可从传统文化和医药科技两个层面来考虑:(1)对过去有文献、有基础的民族医学如藏、蒙、维、傣医学等,应做全面的建设规划;对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精心研究,按民族医药的规律办事。

    (2)对原先口承的民族传统医学进一步做好发掘、整理、研究工作,用特殊政策保存草医草药人才,建立考试考核制度,加强培训,建立师承教育和现代教育,实事求是地制定执业资格标准,帮助其恢复临床能力,为他们提供医疗、教育、科研的基本条件。

    (3)以临床必需,就地取材为原则,放开医疗机构内部制剂生产。

    (4)建立民族医药文化园区。在民族医药基础较好、资源丰富、应用广泛、群众信誉度高的县、乡、村(特别是名医名药之乡),建立民族医药文化园区。

, 百拇医药     四是保护和抢救人口较少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文化。

    根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习惯上把生活在我国境内的人口少于10万的民族统称为人口较少民族,共计63万人。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前,我国人口较少民族共有22个,这些人口较少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边远地区。他们的民族医药需要加速调查,积极抢救,首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从目前情况看,要完成抢救任务已相当困难,但我们也要坚持做下去,并引导年青一代投入发掘抢救工作。我建议,把一批有价值的、或价值观上有争议的、口头的、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述下来,做成“文本记录”;对待传统医药文化尤其是急待抢救的人口较少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文化,也应该如此去做。

    对中药产业发展10点建议

    □ 任德权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副局长

    当前中医药产业已是“传统行业,新兴产业”,处于继承发展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特别历史时刻。中药产业规模已达年2500亿以上,占国内医药市场的4成以上。中药产业内部结构从上世纪80年代前的农业为主体,变为工业为主体,工业为主导。
, 百拇医药
    但中药产业内部发展不协调,制药产业整体的发展;小农经济农业与现代化中药工业的不协调;中药饮片业的滞后与中药材、中成药业现代化发展均不协调;中药材、中药饮片质量问题,制约了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

    中药产业发展离不开中医事业的发展,中药现代化呼吁中医药现代发展的引领。对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现状,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开发推广中医四诊信息采集仪,作为临床四诊、辨证的基础。由此出发,探索中医功效指标的客观化、数字化。开发推广中医四诊合参简易辨证仪,指导合理使用中成药。

    二是积极推行中成药全物质组控制的质量标准,促进原料与工艺全过程控制,保证成药质量的一致性。彻底结束“丸散膏丹,神仙难辨”,中成药质量不可控的历史。

    三是在组方物质趋明基础上,逐步开发以物质组分为基准的中成药。广泛开展中成药物质组群药效研究,建立中药谱(组)效学。
, http://www.100md.com
    四是从中药注射剂上市后,临床安全性、有效性研究起步,开展现代上市后临床研究。采用药物流行病学,临床流行病学方法,结合中医药实际,进行大样本人群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临床证据的建设。为国内循证医学应用中药提供证据,对证据优势突出的品种,重点临床推广;同时这些优势证据进入国际cochrame数据网,让世界医学界认识中医药,接受中医药。

    五是坚决执行中央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农业实行标准化、产业化的方针。中药注射剂与品牌中成药企业要建立GAP药材原料供应基地。药材商业企业也要面向客户,把药农组织起来,建立GAP药材货源供应基地。

    基地建设要有面向全国大市场,有比较优势的竞争意识,重视有特色优势的道地品种。积极探索组织农民的多种模式,因地制宜,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中药农业在道地性基础上的现代标准化、产业化生产。

    六是开展“道地性”现代化研究。通过对道地区域的生态因子群内涵的研究(包括生态因子群经年变化与药材内含物质指纹图谱变化的关系,确立因子权重关联),建立不同药材道地性的生态因子群特征谱,作为新的迁地道地性认定依据,为道地资源发展提供新空间。
, http://www.100md.com
    开展野生药材的人工护养GAP基地建设,把野生资源纳入可控的可持续发展范围。同时积极开展野生药材的研究,实行人工栽培养殖化。

    七是饮片加工与道地药材GAP基地结合(有的可就地建饮片企业),实行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面向全国客户大流通。饮片生产企业之间,可通过协调分工,突出优势,调整结构,减少单品种数量,扩大单品种产量。

    八是饮片企业在品种集中的基础上,开展企业核心品种从农田到加工工艺、技术装备、质量控制的深度、系统研究。实现集约化现代工业生产。在质量标准上建立同一品种、不同档次的高于药典标准的企业商品规范标准,适应不同客户要求,作为网上交易的质量诚信基础,以商品标准为核心内涵,向社会承诺,创品种与企业品牌。

    九是大力发展药材、饮片网上交易。以质量标准作为交易信用第一基础,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金融体系、物流系统,实现信息流带动下的物流、资金流及三位一体的网上交易。从人流带动物流的集市贸易这种传统商业形态,向透明、规范、高效的现代化商业过渡。
, http://www.100md.com
    十是依托中医门诊传统特色,依靠国家相关政策,发展中医药业结合的中药饮片连锁店。面对社会多层次、多方面需求,形成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饮片连锁品牌店。

    对中医药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几点看法

    □ 高思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

    中医药学发展的道路不平坦,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人才问题是制约发展的最大的瓶颈。

    中医药人才问题依然严峻

    与需求相比,中医药人才队伍总体数量不足,全国现有中医类执业医师资格者52.4万余人;中医药领军人物匮乏,高级职称者3.28万人;人才分布不合理,城市社区、农村基层中医药人员缺乏,农村占总数的39.9%,城市占60.1%;在国外,中医药人员的存有量更是参差不齐。

, http://www.100md.com     教育问题依然突出

    中医药的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中医药的理论教育与临床实践不相适应;中医药的知识进步与科技进步不相适应。

    处理好八大关系

    1.中医学的思维模式与现代医学思维模式的关系

    整体恒动的系统论——还原论;以人为本的健康医学——以病为本的治疗医学;调人来维护健康——抗病来治病救人。可以取长补短,不可以盲目跟进。

    2.中医学的科学标准与现代医学科学标准的关系

    功能状态——实体结构;健康状态、生活质量——结构变化、实验数据。树立中医学的科学观,巩固专业思想。

    3.中医学专业教育与现代医学专业教育的关系
, http://www.100md.com
    学生在接受了西医学思维方式之后,很难再接受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与知识,作为专业特色的中医药教育反而处于一种被排斥的状态。

    建议中医学课程前置,先入为主,培养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扩大中医学的课程比例,夯实基础。

    4.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的关系

    知识基础,技能训练,经验传授,实践提高。

    ——同为必须,不可或缺,找准结合点。

    5.精英教育与扩大中医学从业人员规模的关系

    扩大规模,重点培养;长短结合,模式多样,弹性学制,因材施教;名医传承,机制创新,不拘一格。

    6.中医药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关系
, 百拇医药
    科学与文化交融,相辅相成。

    7.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关系

    基地建设,时间保证。

    8.中医药知识教育与多学科知识教育的关系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汲取营养,丰富创新。

    真正解决问题的关键

    1.转变观念

    医学的目的是以人的健康为本,不是以治病和防病为本,中医是以人为本、以健康为目的的医学科学——中医的科学理念已经引领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最早治病的方法就是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的发展是近代的事;中医的天人相应的整体恒动观和三因制宜的治疗观与生俱来——环境医学的发展是近代的事;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与生俱来——个体化诊疗思想刚萌芽不久;中医的以人为本以健康为目的医学思想与生俱来——苏格拉底的以对抗疾病为目的医学观始遭质疑。
, 百拇医药
    所以要转变观念,真正认识中医学的科学性,真正认识其在维护人类健康中的作用,还中医学应有的地位。

    2.调整政策——给中医松绑

    在收费、医疗保险、机构建设、人员待遇等方面,要从国家发展的大经济学层面上研究中医政策。

    3.加大投入——把“中西医并重”真正落到实处

    中西医并重,是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钥匙,是解决中医发展问题的关键。否则,培养再多的人没有用武之地,培养再好的人也留不住。

    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 查德忠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副司长

    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包括服务提供体系、服务技术(产品)体系、服务支持体系。
, http://www.100md.com
    服务提供体系

    包括县级中医医院、县级综合医院中医科、乡镇卫生院中医科、村卫生室;综合性中医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中医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心、站)、中医门诊部和中医诊所。

    现状

    中医医疗服务提供网络基本覆盖城乡,但还不完善;

    中医医疗服务资源具有一定规模,但资源总量在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较小,服务条件有待改善;

    中医医疗服务量占有一定比例,但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对策

    建议没有设立而应当设立且有条件设立县级中医医院的,要加紧建立;没有开展中医药服务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按照标准加紧建设;着力解决9000个左右的乡镇卫生院还不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问题;着力解决近2/3村卫生室还不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问题;积极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院;积极发展中医诊所(坐堂医诊所)。
, 百拇医药
    服务技术(产品)体系

    中医医疗服务技术(产品)体系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药物(内服、外用)非药物(针、灸、推等);疗效评价、质量控制智能系统等。

    诊断技术方法

    中医诊断技术独特而简便,但需要经验积累,难以量化;注重疾病、证侯的诊断,缺乏对人的整体功能状态的判断;仪器设备缺乏,功能单一,技术含量低、实际应用少。

    对策

    加强科学研究,把握中医本质,立足临床实践,积极利用现代技术,注重继承创新;在进一步丰富发展的基础上,注重规范化、系统性、集成化;注重仪器设备的提升、开发;注重效果评价、质量控制等技术方法的建立与创新;加强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设备及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

    服务支撑体系
, 百拇医药
    中医服务支撑体系主要包括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政策措施、管理措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

    法律法规方面

    推动中医药法律法规建设;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或修定及实施中,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更好地体现中医药特点。

    标准规范方面

    建立体系,加快建设,不断完善,管理标准规范与技术标准规范并重,制定与实施并重;注重把握本质,体现特点;注重与相关标准规范的衔接。

    政策措施方面

    加强现有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加强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

    管理措施方面
, 百拇医药
    进一步细化管理措施,实施精细化管理;注重管理措施的综合运用,提高实施水平;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人才培养方面

    注重高层次中医临床专业技术带头人和业务骨干的培养,加强基层中医临床技术的培训与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的任务还十分繁重,职业技能培训还需进一步加快发展;现有中医临床专业技术人员的总体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结构、分布等还需进一步调整。

    科学研究方面

    以临床为基础、以服务临床为重点、以提高疗效为核心;科研投入不断增加,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大和深入;在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对人类健康影响严重的疾病中,发挥中医优势;研究成果的先进性和临床实用性需要进一步提高;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方法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D4,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