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破坏狂”
抓扔东西 乱撕乱画 见啥拆啥
乱写乱画、乱撕乱扔,这些行为让不少宝宝背上了“破坏狂”的“恶名”,也让爸爸妈妈们提起来就头疼。不过,这类看似糟糕的行为,在心理学家看来,有些还是需要鼓励的。
六七个月扔东西
一般而言,孩子“搞破坏”是从六七个月试图“夺”奶瓶开始的。他们常常是一把抓过奶瓶,再小手一张,让它掉在地上。除了奶瓶,孩子还会乱扔玩具。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教授雷雳指出,六七个月到一岁左右,孩子的认识和思维发展偏重于感觉运动,是个“积极的小实验者”,扔东西则是他们探索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不仅如此,孩子扔东西还是想看看会产生什么结果,如果出现很多变化,如发出声响等就会让他们感到开心,因此,奶瓶等塑料制品和带有金属片的玩具是孩子最喜欢扔的。
指导:一是讲道理。如果孩子把奶瓶扔到地上,父母就把地上的瓶子拧开,让宝宝看,并告诉他“奶瓶一扔就坏了,宝宝就喝不了奶了”。当孩子乱扔乱砸玩具时,爸爸妈妈也要假装打不开玩具的按钮,告诉孩子玩具被他摔坏了。二是教孩子正确扔东西。买一堆软软的小球和一个篮子,让孩子练习把球扔进篮子里,这既符合他们的思维发展特点,又能增强宝宝的协调性。
, 百拇医药
一两岁乱撕乱画
孩子到了一两岁,扔东西的现象依然存在,只不过他们又增添了新的“恶习”——乱撕乱画。于是,书上好好的一只长颈鹿,生生被撕成了两半;凡是平面的东西上,都被涂上了乱七八糟的图案。“这是孩子内在心理和智力在发展的反映。”雷雳说,此时,孩子的手指运动得到发展,他们就有了涂鸦和撕扯的冲动。
指导:当孩子在书上乱画时,家长不要责备他们,而是告诉孩子,哪些东西上不能乱涂乱画,如书、墙、家具等。之后,家长可以给孩子买个沙盘或者绘画本,让他在上面随意涂抹。如果孩子有撕书的问题,家长就要制止了。此时孩子已能听懂一些道理,所以父母可试着讲道理,如“书撕坏了,就看不到上面可爱的小动物了”等。
三四岁有啥拆啥
孩子到了三四岁,“破坏”行为再次升级,变为拆东西。比如,孩子听到闹钟滴滴答答的声音,看到玩具小汽车能飕飕跑,就会想方设法把它拆散,逐一研究。还有的孩子见到镜子能照出人,就把镜子打破。雷雳表示,这都是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在“作祟”。他们认为,闹钟、汽车、收音机、手机等之所以能工作,就是有“魔法”在推动,因此要拆散零件,想看看那个想象中的“魔法世界”。
, 百拇医药
指导: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哪些拆装行为是非常危险的,如打破玻璃,拆装电器等。此外,还要利用这个机会让孩子从中学到知识。例如,父母可以给孩子买一些幼儿科普书籍,如《十万个为什么》,找到正确的学习途径,孩子就不会自行拆装东西了。
最后,雷雳提醒道,也不排除有些孩子是在利用破坏行为来发泄不满。此时,就需要家长通过仔细观察,找到引发孩子愤怒的事件。比如孩子病了,或遭到了批评和漠视,就有可能利用极端行为发泄。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要进行一些小“惩罚”,如扔了玩具,要告诉他们这段时间不会再买新玩具了,旧玩具也不能随便玩了,这种惩罚通常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惩罚的同时,也要跟孩子说,遇到不高兴,要告诉爸爸妈妈,不能乱发脾气。▲
(尤 蕾), http://www.100md.com
乱写乱画、乱撕乱扔,这些行为让不少宝宝背上了“破坏狂”的“恶名”,也让爸爸妈妈们提起来就头疼。不过,这类看似糟糕的行为,在心理学家看来,有些还是需要鼓励的。
六七个月扔东西
一般而言,孩子“搞破坏”是从六七个月试图“夺”奶瓶开始的。他们常常是一把抓过奶瓶,再小手一张,让它掉在地上。除了奶瓶,孩子还会乱扔玩具。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教授雷雳指出,六七个月到一岁左右,孩子的认识和思维发展偏重于感觉运动,是个“积极的小实验者”,扔东西则是他们探索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不仅如此,孩子扔东西还是想看看会产生什么结果,如果出现很多变化,如发出声响等就会让他们感到开心,因此,奶瓶等塑料制品和带有金属片的玩具是孩子最喜欢扔的。
指导:一是讲道理。如果孩子把奶瓶扔到地上,父母就把地上的瓶子拧开,让宝宝看,并告诉他“奶瓶一扔就坏了,宝宝就喝不了奶了”。当孩子乱扔乱砸玩具时,爸爸妈妈也要假装打不开玩具的按钮,告诉孩子玩具被他摔坏了。二是教孩子正确扔东西。买一堆软软的小球和一个篮子,让孩子练习把球扔进篮子里,这既符合他们的思维发展特点,又能增强宝宝的协调性。
, 百拇医药
一两岁乱撕乱画
孩子到了一两岁,扔东西的现象依然存在,只不过他们又增添了新的“恶习”——乱撕乱画。于是,书上好好的一只长颈鹿,生生被撕成了两半;凡是平面的东西上,都被涂上了乱七八糟的图案。“这是孩子内在心理和智力在发展的反映。”雷雳说,此时,孩子的手指运动得到发展,他们就有了涂鸦和撕扯的冲动。
指导:当孩子在书上乱画时,家长不要责备他们,而是告诉孩子,哪些东西上不能乱涂乱画,如书、墙、家具等。之后,家长可以给孩子买个沙盘或者绘画本,让他在上面随意涂抹。如果孩子有撕书的问题,家长就要制止了。此时孩子已能听懂一些道理,所以父母可试着讲道理,如“书撕坏了,就看不到上面可爱的小动物了”等。
三四岁有啥拆啥
孩子到了三四岁,“破坏”行为再次升级,变为拆东西。比如,孩子听到闹钟滴滴答答的声音,看到玩具小汽车能飕飕跑,就会想方设法把它拆散,逐一研究。还有的孩子见到镜子能照出人,就把镜子打破。雷雳表示,这都是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在“作祟”。他们认为,闹钟、汽车、收音机、手机等之所以能工作,就是有“魔法”在推动,因此要拆散零件,想看看那个想象中的“魔法世界”。
, 百拇医药
指导: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哪些拆装行为是非常危险的,如打破玻璃,拆装电器等。此外,还要利用这个机会让孩子从中学到知识。例如,父母可以给孩子买一些幼儿科普书籍,如《十万个为什么》,找到正确的学习途径,孩子就不会自行拆装东西了。
最后,雷雳提醒道,也不排除有些孩子是在利用破坏行为来发泄不满。此时,就需要家长通过仔细观察,找到引发孩子愤怒的事件。比如孩子病了,或遭到了批评和漠视,就有可能利用极端行为发泄。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要进行一些小“惩罚”,如扔了玩具,要告诉他们这段时间不会再买新玩具了,旧玩具也不能随便玩了,这种惩罚通常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惩罚的同时,也要跟孩子说,遇到不高兴,要告诉爸爸妈妈,不能乱发脾气。▲
(尤 蕾),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