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温并用法治疗外感发热
病毒性感冒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发热、恶风寒、咳嗽、口微渴等太阳表证和肺卫症状为特征,多发生在冬春季节的急性外感热病。临床以寒温合用法在外感热病中运用广泛,尤其多用于病在太阳与卫表或半表里、或寒热夹杂、或“寒包火”、风温郁热、温遏热伏等证。
病因病机:阳热郁闭
外感发热病多由气候冷暖失常、机体感受外界六淫之邪或疫毒所致,以体温升高为主要临床特征。由于外邪侵犯,机体奋起抗邪,以表热证、阳证、实证者居多。《内经·热论》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指明伤寒与温病皆属外感热病。由于《素问·调经论》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指出这种外热的生成,不在于阳气有余,而在阳气郁遏。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指出“阳热发则郁”、“阳热易为郁结”,把外感热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概括“为热气怫郁、玄府闭密”,吴又可在《温疫论》指出:“阳气通行,温养百骸,阳气壅郁,而火郁又根于气。”揭示了阳热郁闭是导致外感热病的重要原因。
, 百拇医药
治疗原则:首贵汗解
外感发热较普通感冒重,若无继发感染以及无宿疾者,一般属表证、表里同病或里热实证,相当于《伤寒论》之太阳病、阳明病或温病之卫分证、“寒包火”证、卫气合病、气分证,很少陷入三阴或营血分。内外合邪,“玄府”郁闭,热与郁互为因果,邪正交争而阳热亢盛。如果邪热亢盛而郁结尚轻,运用寒凉宣泄之品,郁结多能随之而解。但在郁结较甚的情况下,单纯寒凉之剂便不能胜任,不仅不能清除邪热,反而会产生凉遏冰伏之弊,加重壅滞,不利于邪热外透,因此不可偏执寒凉一法。而辛温之品,气香行速,性善疏通,具有较强的疏表达邪、开郁透热之效,与寒凉药相伍,又可防寒凉冰伏。
临床上外感发热治疗原则,首贵汗解,然有辛温发表、辛凉透邪之别,表里合病则应辛温复清解,辛凉复以微辛温等。辛温辛凉的区分,重点不在温性凉性之异,而在于开散力量的强弱。风寒表证多郁重热轻,开散宜重,故当用辛温;风热表证多郁轻热重,开散宜轻,故常用辛凉,且配合清热之品,但辛温之品并非绝对禁忌。临床遇温病初起表邪郁闭甚者,单用辛凉清解有时效果不佳,借助辛温解表药物的较强发散作用,常有明显增效作用,但应注意用量及配伍。
, 百拇医药
若邪入里而无表证者,则宜清、下、解毒之法;若素有伏痰或继发感染,则可导致邪陷三阴,应知温补,甚则回阳救逆;邪陷营血,当知透营转气、凉血散血以及逐秽开窍、镇肝熄风、育阴潜阳等,外感发热往往多以感冒起,并可导致各种严重慢性虚弱性疾病。
治法用药:寒温并用
表寒闭郁 内有郁热
指征: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舌苔薄白或黄白,脉浮紧。
治法:外散风寒,兼以清热
处方:大青龙汤。麻黄10g,桂枝10g,杏仁10g,甘草10g,生姜4片,大枣7个,生石膏15~30g。
表寒闭郁 肺热炽盛
指征:恶寒、发热,咳嗽,脉浮数。
, 百拇医药
治法:宣肺解表,清热解毒
处方:麻杏石甘汤加减。麻黄9~12g,生石膏12~30g,甘草9g,杏仁9~12g,金银花15~30g,连翘15~30g。
加减:里热炽盛,应用上方无效,舌苔黄,脉滑数者,三黄石膏汤加味。
三阳合病 邪郁三阳
指征:恶寒发热,头痛、牙痛、身痛、口干或口苦,苔薄白或薄黄,脉浮紧或浮数或弦滑数。
治法:解表清里,和解少阳
方药:柴葛解肌汤。柴胡12~15g,葛根9~15g,羌活9g,白芷9g,白芍9g,桔梗9g,蝉蜕9g,生石膏15~60g,甘草6g。
外寒包火 郁热化毒
, 百拇医药
指征:形寒、头身痛、咽痛,且以痛剧者多,咽喉充血明显,淋巴滤泡增生多,小儿扁桃体肿大者多;皆有咳嗽伴咽痒,多剧咳少痰,甚则咳重不能安睡,数日后有痰,痰黏色黄,有的病人微烦口渴;小儿多兼积滞;体温由37.5℃渐至39℃以上不等,舌苔薄白微黄,质偏红,脉浮滑数。
治法:辛温解表,辛凉散毒
方药:桑麻杏石甘合小柴胡汤加减。桑叶10~30g,杏仁10g,麻黄6~10g,黄芩15g,蝉衣4g,僵蚕8g,桔梗8g,连翘12g,苏子10g。
邪入少阳 内夹秽浊
指征:寒热往来,日晡益甚,头痛身痛,胸闷痞闷,肢体重倦,心烦,口苦干,舌苔白或苔白如积粉,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开达膜原,和解清热
, 百拇医药 方药:达原饮加减。厚朴9g,草果9g,黄芩9g,知母9g,槟榔9g,柴胡9g。
加减:湿多于热者,去知母,加佩兰、茵陈以化湿:如寒少热多,日久不退,午后较甚者,去槟榔。加白薇、桅子以退热。身痛寒重加羌活、白芷、防风;苔黄胸满,甚至便秘者,加大黄3g。
寒热并用治疗外感热病临床上应注意寒热的比例,本病表寒里热证比较多,临床时必须分清表寒多里热少和表寒少里热多,然后再按照其多少的比例用药,否则难以奏效。论治时,不但要注意寒热虚实,而且要注意湿热秽浊,例如,具有湿热秽浊之邪的流行性感冒,单纯解表清里,必然缠绵不愈。
寒温并用的用法较多,临证时必须根据感邪的不同,结合患者的体质、年龄、发病季节、地区等综合考虑,紧扣病机,辨证论治,视证情灵活把握寒凉药与温热药的比例。如经期外感发热要注意和解调经,防止热入血实,便秘感冒要通便。处方只能以温清解表为主,佐以治里对经常反复感冒发烧,不但要注意正气虚,而且要注意里实。同时,对于小儿外感发热清退后的余有症状仍需治疗,要抓住高热伤阴,小儿稚阴稚阳易损等辨证要点,结合病机、病位等情况,予以正确施治,否则容易复感发热。, 百拇医药(王勇 四川省宣汉县人民医院)
病因病机:阳热郁闭
外感发热病多由气候冷暖失常、机体感受外界六淫之邪或疫毒所致,以体温升高为主要临床特征。由于外邪侵犯,机体奋起抗邪,以表热证、阳证、实证者居多。《内经·热论》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指明伤寒与温病皆属外感热病。由于《素问·调经论》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指出这种外热的生成,不在于阳气有余,而在阳气郁遏。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指出“阳热发则郁”、“阳热易为郁结”,把外感热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概括“为热气怫郁、玄府闭密”,吴又可在《温疫论》指出:“阳气通行,温养百骸,阳气壅郁,而火郁又根于气。”揭示了阳热郁闭是导致外感热病的重要原因。
, 百拇医药
治疗原则:首贵汗解
外感发热较普通感冒重,若无继发感染以及无宿疾者,一般属表证、表里同病或里热实证,相当于《伤寒论》之太阳病、阳明病或温病之卫分证、“寒包火”证、卫气合病、气分证,很少陷入三阴或营血分。内外合邪,“玄府”郁闭,热与郁互为因果,邪正交争而阳热亢盛。如果邪热亢盛而郁结尚轻,运用寒凉宣泄之品,郁结多能随之而解。但在郁结较甚的情况下,单纯寒凉之剂便不能胜任,不仅不能清除邪热,反而会产生凉遏冰伏之弊,加重壅滞,不利于邪热外透,因此不可偏执寒凉一法。而辛温之品,气香行速,性善疏通,具有较强的疏表达邪、开郁透热之效,与寒凉药相伍,又可防寒凉冰伏。
临床上外感发热治疗原则,首贵汗解,然有辛温发表、辛凉透邪之别,表里合病则应辛温复清解,辛凉复以微辛温等。辛温辛凉的区分,重点不在温性凉性之异,而在于开散力量的强弱。风寒表证多郁重热轻,开散宜重,故当用辛温;风热表证多郁轻热重,开散宜轻,故常用辛凉,且配合清热之品,但辛温之品并非绝对禁忌。临床遇温病初起表邪郁闭甚者,单用辛凉清解有时效果不佳,借助辛温解表药物的较强发散作用,常有明显增效作用,但应注意用量及配伍。
, 百拇医药
若邪入里而无表证者,则宜清、下、解毒之法;若素有伏痰或继发感染,则可导致邪陷三阴,应知温补,甚则回阳救逆;邪陷营血,当知透营转气、凉血散血以及逐秽开窍、镇肝熄风、育阴潜阳等,外感发热往往多以感冒起,并可导致各种严重慢性虚弱性疾病。
治法用药:寒温并用
表寒闭郁 内有郁热
指征: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舌苔薄白或黄白,脉浮紧。
治法:外散风寒,兼以清热
处方:大青龙汤。麻黄10g,桂枝10g,杏仁10g,甘草10g,生姜4片,大枣7个,生石膏15~30g。
表寒闭郁 肺热炽盛
指征:恶寒、发热,咳嗽,脉浮数。
, 百拇医药
治法:宣肺解表,清热解毒
处方:麻杏石甘汤加减。麻黄9~12g,生石膏12~30g,甘草9g,杏仁9~12g,金银花15~30g,连翘15~30g。
加减:里热炽盛,应用上方无效,舌苔黄,脉滑数者,三黄石膏汤加味。
三阳合病 邪郁三阳
指征:恶寒发热,头痛、牙痛、身痛、口干或口苦,苔薄白或薄黄,脉浮紧或浮数或弦滑数。
治法:解表清里,和解少阳
方药:柴葛解肌汤。柴胡12~15g,葛根9~15g,羌活9g,白芷9g,白芍9g,桔梗9g,蝉蜕9g,生石膏15~60g,甘草6g。
外寒包火 郁热化毒
, 百拇医药
指征:形寒、头身痛、咽痛,且以痛剧者多,咽喉充血明显,淋巴滤泡增生多,小儿扁桃体肿大者多;皆有咳嗽伴咽痒,多剧咳少痰,甚则咳重不能安睡,数日后有痰,痰黏色黄,有的病人微烦口渴;小儿多兼积滞;体温由37.5℃渐至39℃以上不等,舌苔薄白微黄,质偏红,脉浮滑数。
治法:辛温解表,辛凉散毒
方药:桑麻杏石甘合小柴胡汤加减。桑叶10~30g,杏仁10g,麻黄6~10g,黄芩15g,蝉衣4g,僵蚕8g,桔梗8g,连翘12g,苏子10g。
邪入少阳 内夹秽浊
指征:寒热往来,日晡益甚,头痛身痛,胸闷痞闷,肢体重倦,心烦,口苦干,舌苔白或苔白如积粉,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开达膜原,和解清热
, 百拇医药 方药:达原饮加减。厚朴9g,草果9g,黄芩9g,知母9g,槟榔9g,柴胡9g。
加减:湿多于热者,去知母,加佩兰、茵陈以化湿:如寒少热多,日久不退,午后较甚者,去槟榔。加白薇、桅子以退热。身痛寒重加羌活、白芷、防风;苔黄胸满,甚至便秘者,加大黄3g。
寒热并用治疗外感热病临床上应注意寒热的比例,本病表寒里热证比较多,临床时必须分清表寒多里热少和表寒少里热多,然后再按照其多少的比例用药,否则难以奏效。论治时,不但要注意寒热虚实,而且要注意湿热秽浊,例如,具有湿热秽浊之邪的流行性感冒,单纯解表清里,必然缠绵不愈。
寒温并用的用法较多,临证时必须根据感邪的不同,结合患者的体质、年龄、发病季节、地区等综合考虑,紧扣病机,辨证论治,视证情灵活把握寒凉药与温热药的比例。如经期外感发热要注意和解调经,防止热入血实,便秘感冒要通便。处方只能以温清解表为主,佐以治里对经常反复感冒发烧,不但要注意正气虚,而且要注意里实。同时,对于小儿外感发热清退后的余有症状仍需治疗,要抓住高热伤阴,小儿稚阴稚阳易损等辨证要点,结合病机、病位等情况,予以正确施治,否则容易复感发热。, 百拇医药(王勇 四川省宣汉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