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392694
发扬回族医学的优秀传统(1)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月1日
     中图分类号:G256.4文献标志码:E文章编号:1002-0586(2010)01-0185-03

    回回民族简称回族。回族是由境外的阿拉伯、波斯,古代突厥等穆斯林移民群体与中国境内的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融合而成的一个民族共同体。回回民族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把阿拉伯医学输入到中国。从唐代起,阿拉伯国家的药物乃至医术已经传入,段成式(803-863年)撰写的《酉阳杂俎》记下了数十种阿拉伯国家的动物、植物名称,对其性状有具体的描述,成为唐代及以后中国人认识阿拉伯药物的重要参考书。晚唐五代时土生波斯人李殉撰写《海药本草》,其特点是:它是一部纯粹的本草书,作者是波斯人的后裔,其家以经营香药为业,故对多种胡药的性状、炮制及功能主治具有深厚的知识,是一位本草学家。因此,其记述的上百种药物中以阿拉伯药物居多,《海药本草》在扩大中国人的本草知识,丰富中医的内容方面有重要作用,是阿拉伯医药于唐五代传人中国的重要证明。

    宋代,阿拉伯商人与中国海上贸易加强,中国于11世纪陆续设置了市舶司,加强了海上贸易的管理。海上贸易的主项仍然是药材、香料生意。当时输入的药物很多,《宋史》记有白龙脑、白沙糖、乳香、腽肭脐(海狗肾)、龙盐、银药、五味子、褊桃、琥珀、无名异、木香、血竭、没药、鹏砂、阿魏、熏香、白龙黑龙涎香、苏合香。《岭外代答》又记有没食子、珊瑚、摩娑石、桅子花、蔷薇水、甘露。《诸蕃志》介绍的阿拉伯医药有丁香、肉豆蔻、安息香、芦荟、血竭、黄蜡、水银、白铜、生银、朱砂、紫草。阿拉伯药材的大量输入是行医配药所必需。它不仅为传统中医服务,也为中国境内的阿拉伯医学服务。传统中药是以汤药为剂型,阿拉伯医学多用树脂类药,富含挥发型油,如果仍然熬制,势必失去其有效成分。因此,必须根据医治目的、药物性状之不同,做成丸、散、膏、丹、酊等。这些阿拉伯药制成丸、散者,十分普遍。还有《圣济总录》卷四十七载有治胃虚冷的《荜拨丸方》,其成分为:
, http://www.100md.com
    荜拨高良姜白豆蔻桂

    缩砂附子

    白术胡椒诃黎勒

    其中多为阿拉伯药,为阿拉伯医方的常用药,可见,阿拉伯药已大举进入中国草药市场,并得到医家的广泛运用。

    阿拉伯人的药用蒸馏器是北宋年间输入中国的;北宋年间,中医也和西医一样分了科,北宋太医局为培养医学生,将中医分为九科,这不能不与阿拉伯医学在宋代对中医产生了重大影响有关。因为不论是拉齐(865-925年)的《医学集成》,还是伊本·西那的《医典》,其内容都是按科别称述。中医的分科与阿拉伯医学的输入有关。

    公元13世纪,蒙古军西征南下,建立了元朝。蒙古西征破灭了西域各伊斯兰国家,1258年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灭亡。西域各国人民被迁徙东来,进入中国,被称为回回人。东来的回回人中有不少的阿拉伯穆斯林医生,他们把阿拉伯医学介绍到中国,服务于当时的战争和社会生活。元代朝廷有西域侍卫亲军,这是一支主要由回回人组成的侍卫部队,还有一批回回官员,中都(北京)有回回人户12 293户。因此,朝廷增设了为回回人和孤寒者服务的医学机构,先后有西域医药司、广惠司、京师医药院、上都与大都回回药物院、回回药物院局。《元史·百官志》曰:
, http://www.100md.com
    广惠司,秩正三品,掌修制御用回回药物及和剂,以疗诸卫士及在京孤寒者。至元七年(1270年)始置提举二员。十七年(1280年)增置提举一员。延佑六年(1319年)升正三品,置卿四员,少卿、丞各二员,后定制司卿四员,少卿二员,司丞二员,经历、知事、照磨各一员。

    广惠司者,回回人隶焉。(《山居新语》)

    《元史·百官志》又云:

    大都(北京),上都(多伦)回回药物院二,秩从五品,掌回回药事。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始置。至治二年(1322年)拨隶广惠司,定置达鲁花赤一员,大使二员,副使一员。

    《元史·百官志》还云:

    御药院秩从五品,掌授各路乡贡、诸蕃进献珍贵药品,修造汤煎。

    这条资料所说的“诸蕃进献珍贵药品”,当然包括回回药物在内。说明御药院里也制回回药物。回回医药在朝廷比重甚大,机构正规庞大。
, http://www.100md.com
    阿拉伯医药文化与中国传统医药文化交融的结果,产生了3部著名的医药著作。

    《饮膳正要》,作者忽思慧,他取蒙古族、汉族、回族食疗和营养保健经验撰写成此书,其中部分反映了回族医药状况。列如所载马思答吉汤、木瓜汤、鸡头粉血汤大抵是穆斯林方,内用回回豆子、羊肉等,以及咱夫兰(番红花)、回回葱、八檐仁、必思答、回回青、回回小油,均是回回食品或药品。

    《回回药方》,三十六卷,不著撰人,现北京图书馆善本书库收藏,仅存四卷残本。此书是按百科全书式的体裁写成的。此书或为元末回回医生所撰,此医生可能供职于回回药物院。书内皆阿拉伯方,回回所习用,汉医并不熟悉。《回回药方》内容十分新颖、丰富,是输入中国之后的阿拉伯医学的代表作,是回回医理与方法的集大成者。学术界的一种看法《回回药方》是几种最有影响的阿拉伯古代医书,如拉齐的《医学集成》、麦朱西的《医术全书》、伊本·西那的《医典》、秘书监司天台所藏《忒毕医经十三部》等医书与《回回药方》有渊源关系。《回回药方》给中国文化融入了一种新的特质,向我们介绍了阿拉伯的哲学思想,它传播来一种与中国传统中医学风格迥异的完整的医学体系。它给中国介绍了一种其时代最先进的医学成就,极大地丰富了中医的本草学,为解决中阿文化交流史中的存疑提供了详细的考证材料。
, 百拇医药
    《瑞竹堂经验方》,回族医学家沙图穆苏·萨谦斋撰。元泰定三年(1326年)之前已流行,明中叶亡佚,今本从日本仿明刻重校本来,已修入《四库全书》,陈垣先生在《元西域人华化考》一书中考证沙图穆苏其人说:

    萨德弥实有瑞竹堂,吴澄文正集十三有《瑞竹堂经验方》序云:盯江郡侯,莅官余暇,注意于医药方书之事,遇有得必藏之。积久弥富,题日《瑞竹堂经验方》,侯名萨德弥实,瑞竹堂者,往时候插竹为樊,竹再生根,遂生竹叶,人以为瑞,而侯以匾其堂云。

    此书五卷。卷一:调补、劳伤、遗浊,每方均以香药为主,多波斯舶来之品;卷二:喘嗽、痰饮、湿气、诸痛、补益、脚气、疝淋、泄、盅;卷三:眼、耳、鼻、唇、齿、面、髭发,几乎90%方中有香药或舶来品;卷四:女、幼科;卷五:疮科,也有50%以上用香药、海上方。可见喜用香药、海上方。书中有治疥疮热毒“一浴散”:“入浴堂内先令汗出便沐浴,将疥抓破,用前药搽之,再入堂内洗,如此搽洗三次,然后出浴,更不须再搽药。”这种用药将穆斯林卫生沐浴相结合。此书之经验方多所新创,或为外来之经验,木瓜虎骨丸,秘传隔纸膏、潜针丸、刷牙药、铁刷汤等,用药之奇,别出心裁。如木瓜虎骨酒已成为中医传统药酒。

    元代,回回医生被称做“回回医人”“回回医官”,他们深入各地民间行医为计,治病救人,他们能, 百拇医药(杨怀中)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