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医学: 在阵痛中期待破茧成蝶
在阵痛中期待破茧成蝶
□文/本报记者 徐亚静 图/吴志豪
1976年,江苏省沭阳县一位叫朱汉章的年轻医生手握着一把既像针灸针又似手术刀的奇怪器械走进了省城南京。此后,以这种名为“小针刀”的器械为工具的治疗方法在中国的医学界掀起了一场风波。有人赞叹它是中西结合的新学科,有人抨击它是诈财误人的江湖骗术;有人靠它发家致富,也有人因它致伤致残……同所有新生事物一样,自出现以来,针刀疗法就一直伴随着巨大的争议。
但无论怎样,在一片是是非非之中,针刀疗法还是凭借着成本低廉、疗效肯定的优势,逐渐发展完善,蜕变成今天的针刀医学,并走进大学讲堂,有了多达十几万人的从业队伍。在创始人朱汉章2006年英年早逝之后,针刀医学步入了一个发展既快且乱的时代。不少专家表示,诊疗规范待建、准入制度缺位等问题不解决,针刀破茧成蝶的那层“窗户纸”就永远难以捅破。
, 百拇医药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矛盾综合体的针刀世界
针刀界是出富翁的地方。某人“学了小针刀,开了大医院,成了百万、千万富翁”说法的主人公虽无从可考,但全国各地有不少效益可观、规模尚可的民营针刀医院却是事实。不仅如此,就是那些开展针刀疗法的医疗科室和民间医生也无不赚得盆满钵满。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一个针刀科室,一年挣个一百多万不成问题。”湖北某县医院理疗科的一位针刀医生不无得意地对记者说:“反正针刀医生中没有穷人。”
显著的经济效益带动了学科的发展。北京的北京针刀总医院、南京的晓阳针刀医学研究所、东北的大庆中医骨伤病医院、成都的四川康骨医院……自诞生以来,虽然只经过了短短三十几年的时间,针刀医学却已从最初的“星星之火”发展到今天的“漫天都是小星星”。不仅如此,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十几家高等中医院校相继开设针刀专业;北京的三甲中医医院以及中日友好医院、海军总医院、武警北京市总队第二医院等高水平的医疗机构也相继开展了针刀疗法。
, 百拇医药
关于针刀概况较为权威的一个数据来自于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截至2004年,针刀从业医务人员达10万余人;全国每天接受针刀治疗的人数达36万多人次,覆盖我国所有省市区以及美、日、德、澳、韩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国针刀门诊部的数量达2166家,由医院设立的针刀科达3432家。
与快速发展相矛盾的是,有关针刀的是是非非也从未中断过。一方面,由于针刀理论的“软组织无菌性炎症致痛学说”,与传统的“机械性压迫致痛学说”完全不同,针刀是“伪科学”的抨击声一直不绝于耳。另一方面,全国陆续出现数十例因针刀治疗而致伤、致残的事故,其中以长城医院的事故为标致性事件。1998年,一位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当时针刀界的“圣地”长城医院接受11次小针刀治疗后,发生高位截瘫,经北京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二级医疗责任事故。
“针刀界从来就是一个各种矛盾的综合体。”一位资深针刀人如是说。在针刀界,既有江湖气息浓厚的民间医生,也有大医院的高级专家,还有收入颇丰的民营医院的老板。针刀界派系分明,派系间 “火药味”十足。在2006年朱汉章逝世后,各派系就处于一种“人人都想一统江湖却又没人能一统江湖”的乱象之中。“但就是这样一个矛盾无处不在的群体,在面对外界的抨击时却又团结无比。”这位针刀人不无感慨地说。
, 百拇医药
先天羸弱后天失养
针刀医学原本发育不良
1976年春天,江苏省沭阳县中医院医生朱汉章接诊了一位不慎被斧头砸伤的老木匠。老人的手并未伤到骨头,但在消肿后却再也伸不直、攥不拢,肌腱形成疤痕粘连。大胆的朱汉章用一根9号注射针头,从老人受伤的部位刺入,将粘连的肌肉和肌腱剥离开来。在辅以手法治疗的情况下,3天后老木匠操起了熟悉的斧头。
这个病例启发了朱汉章,他随后设计出一种融合中医针灸针和西医手术刀的新型手术器械——将针灸的针加粗,前端制成刀刃状,用来剥离粘连,后端安上扁平的手柄,以便医生掌握刀刃运行的位置和方向。朱汉章将这种器械命名为“小针刀”,因为它以针的理念刺入人体,在人体内又能发挥刀的治疗作用。
这是记者找到的关于针刀发明过程的一个较为“官方”的说法。对针刀医学发展一直十分关注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李振吉指出,针刀今天的乱象从其诞生时就已埋下伏笔。作为诞生于民间的一种全新的疗法,针刀注定先天羸弱。它既没有完备的理论基础,也没有规范的诊疗指南,就连最初的从业人员也大多文化水平不高。
, 百拇医药
朱汉章晚年所收的一位弟子告诉记者,随着针刀医学的发展,高素质的人才如一些中医针灸科、理疗科以及西医骨伤科的医生逐渐补充到针刀群体中,全国的一些高等中医院校也陆续培养了一批针刀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然而,在针刀界占主流的仍然是医学知识水平较低,仅接受过短期针刀培训的“速成生”。“你想想,若进行培训的是‘二把刀’,接受培训的是庄稼汉,那这样的组合简直就是灾难!”
这位针刀人还告诉记者,为了推动针刀疗法的快速普及,当初使用了“简、便、廉、验”说法,然而实际上,针刀的闭合性手术相比西医的开放性手术,一点也不简单。因为针刀进入人体后没有任何的辅助措施帮助开阔视野,医生只能根据自己的手感和解剖知识进行操作。换言之,如果没有熟练的解剖知识和扎实的控针基本功,针刀治疗就不可能有安全的保障。
“诞生之初,出于对‘量’的追求,针刀医学无论在‘进口’还是‘出口’上都没有任何要求,没有入学考试,没有结业考试,更没有诊疗标准、认证等等。乱象既成,再想规范必然是难上加难。”他说。
, 百拇医药
加以规范施以包容
针刀医学化蝶之路不难
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2004年在全国12省市区进行的调查显示,与外科手术、药物及其他治疗比较,在针刀闭合性手术适应证范围内,针刀疗法的治愈率是外科手术治愈率的1.26倍,是药物和其他治疗治愈率的4.15倍;每年针刀治疗较外科手术同病种节省费用达605.64亿元,每年比药物和其他治疗方法节约费用172.24亿元,针刀治疗中药费所占的比例为15.7%。
海军总医院疼痛诊疗中心特需专家王燮荣指出,针刀疗法效果肯定,费用低廉,特别是对由肌肉、软组织粘连导致的颈肩腰腿痛有着其他中西医疗法无可比拟的治疗效果。因此,虽然现在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针刀医学的前景仍然光明。有关专家指出,实现针刀医学从虫到蝶的蜕变的最关键的途径是对其加以规范。
首先,必须制定针刀的诊断标准及技术操作规范等相关标准,以保障针刀治疗的严谨性和安全性。针刀治疗是闭合性手术,下刀有时可深达骨面,技术操作规范是保障其安全性的重要环节。然而迄今为止,并无任何针对针刀操作的规范性条文出台,从业人员无据可依,持刀方法、无菌操作、手法配合等方面各不相同。例如,有的人竟然拿着一把针刀、一个酒精棉从头用到尾,不消毒的情况也大有人在,因此造成感染的情况不在少数。特别是应明确针刀治疗的适应证,不该治疗的病种不能治,不该进到关节腔和椎管内部的不能进,以避免冒进、蛮干的发生。
其次,必须建立针刀行业的准入制度,包括医疗准入与教育准入。朱汉章之子,北京针刀总医院院长朱秀峰表示:“经过30多年的发展,针刀的‘量’的积累已达到了一定程度,可以给这个行业安上‘前门’和‘后门’了,即把握人员入口的教育准入制度与把握人员出口的医疗准入制度。这两个制度一实施,针刀的乱象也将结束。”
“虽说量变与质量之间就隔着一层薄薄的‘窗户纸’,但这张纸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捅破的。”李振吉认为,任何新生事物都必然会经历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针刀医学也同样如此。来自民间的创新医疗技术不可能像发展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医学一样科学完备,蹒跚学步的孩子也必然不可能直接冲上百米跑道。对于针刀医学,应该多些包容,多些耐心,并使其逐渐走向规范。, http://www.100md.com
□文/本报记者 徐亚静 图/吴志豪
1976年,江苏省沭阳县一位叫朱汉章的年轻医生手握着一把既像针灸针又似手术刀的奇怪器械走进了省城南京。此后,以这种名为“小针刀”的器械为工具的治疗方法在中国的医学界掀起了一场风波。有人赞叹它是中西结合的新学科,有人抨击它是诈财误人的江湖骗术;有人靠它发家致富,也有人因它致伤致残……同所有新生事物一样,自出现以来,针刀疗法就一直伴随着巨大的争议。
但无论怎样,在一片是是非非之中,针刀疗法还是凭借着成本低廉、疗效肯定的优势,逐渐发展完善,蜕变成今天的针刀医学,并走进大学讲堂,有了多达十几万人的从业队伍。在创始人朱汉章2006年英年早逝之后,针刀医学步入了一个发展既快且乱的时代。不少专家表示,诊疗规范待建、准入制度缺位等问题不解决,针刀破茧成蝶的那层“窗户纸”就永远难以捅破。
, 百拇医药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矛盾综合体的针刀世界
针刀界是出富翁的地方。某人“学了小针刀,开了大医院,成了百万、千万富翁”说法的主人公虽无从可考,但全国各地有不少效益可观、规模尚可的民营针刀医院却是事实。不仅如此,就是那些开展针刀疗法的医疗科室和民间医生也无不赚得盆满钵满。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一个针刀科室,一年挣个一百多万不成问题。”湖北某县医院理疗科的一位针刀医生不无得意地对记者说:“反正针刀医生中没有穷人。”
显著的经济效益带动了学科的发展。北京的北京针刀总医院、南京的晓阳针刀医学研究所、东北的大庆中医骨伤病医院、成都的四川康骨医院……自诞生以来,虽然只经过了短短三十几年的时间,针刀医学却已从最初的“星星之火”发展到今天的“漫天都是小星星”。不仅如此,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十几家高等中医院校相继开设针刀专业;北京的三甲中医医院以及中日友好医院、海军总医院、武警北京市总队第二医院等高水平的医疗机构也相继开展了针刀疗法。
, 百拇医药
关于针刀概况较为权威的一个数据来自于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截至2004年,针刀从业医务人员达10万余人;全国每天接受针刀治疗的人数达36万多人次,覆盖我国所有省市区以及美、日、德、澳、韩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国针刀门诊部的数量达2166家,由医院设立的针刀科达3432家。
与快速发展相矛盾的是,有关针刀的是是非非也从未中断过。一方面,由于针刀理论的“软组织无菌性炎症致痛学说”,与传统的“机械性压迫致痛学说”完全不同,针刀是“伪科学”的抨击声一直不绝于耳。另一方面,全国陆续出现数十例因针刀治疗而致伤、致残的事故,其中以长城医院的事故为标致性事件。1998年,一位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当时针刀界的“圣地”长城医院接受11次小针刀治疗后,发生高位截瘫,经北京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二级医疗责任事故。
“针刀界从来就是一个各种矛盾的综合体。”一位资深针刀人如是说。在针刀界,既有江湖气息浓厚的民间医生,也有大医院的高级专家,还有收入颇丰的民营医院的老板。针刀界派系分明,派系间 “火药味”十足。在2006年朱汉章逝世后,各派系就处于一种“人人都想一统江湖却又没人能一统江湖”的乱象之中。“但就是这样一个矛盾无处不在的群体,在面对外界的抨击时却又团结无比。”这位针刀人不无感慨地说。
, 百拇医药
先天羸弱后天失养
针刀医学原本发育不良
1976年春天,江苏省沭阳县中医院医生朱汉章接诊了一位不慎被斧头砸伤的老木匠。老人的手并未伤到骨头,但在消肿后却再也伸不直、攥不拢,肌腱形成疤痕粘连。大胆的朱汉章用一根9号注射针头,从老人受伤的部位刺入,将粘连的肌肉和肌腱剥离开来。在辅以手法治疗的情况下,3天后老木匠操起了熟悉的斧头。
这个病例启发了朱汉章,他随后设计出一种融合中医针灸针和西医手术刀的新型手术器械——将针灸的针加粗,前端制成刀刃状,用来剥离粘连,后端安上扁平的手柄,以便医生掌握刀刃运行的位置和方向。朱汉章将这种器械命名为“小针刀”,因为它以针的理念刺入人体,在人体内又能发挥刀的治疗作用。
这是记者找到的关于针刀发明过程的一个较为“官方”的说法。对针刀医学发展一直十分关注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李振吉指出,针刀今天的乱象从其诞生时就已埋下伏笔。作为诞生于民间的一种全新的疗法,针刀注定先天羸弱。它既没有完备的理论基础,也没有规范的诊疗指南,就连最初的从业人员也大多文化水平不高。
, 百拇医药
朱汉章晚年所收的一位弟子告诉记者,随着针刀医学的发展,高素质的人才如一些中医针灸科、理疗科以及西医骨伤科的医生逐渐补充到针刀群体中,全国的一些高等中医院校也陆续培养了一批针刀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然而,在针刀界占主流的仍然是医学知识水平较低,仅接受过短期针刀培训的“速成生”。“你想想,若进行培训的是‘二把刀’,接受培训的是庄稼汉,那这样的组合简直就是灾难!”
这位针刀人还告诉记者,为了推动针刀疗法的快速普及,当初使用了“简、便、廉、验”说法,然而实际上,针刀的闭合性手术相比西医的开放性手术,一点也不简单。因为针刀进入人体后没有任何的辅助措施帮助开阔视野,医生只能根据自己的手感和解剖知识进行操作。换言之,如果没有熟练的解剖知识和扎实的控针基本功,针刀治疗就不可能有安全的保障。
“诞生之初,出于对‘量’的追求,针刀医学无论在‘进口’还是‘出口’上都没有任何要求,没有入学考试,没有结业考试,更没有诊疗标准、认证等等。乱象既成,再想规范必然是难上加难。”他说。
, 百拇医药
加以规范施以包容
针刀医学化蝶之路不难
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2004年在全国12省市区进行的调查显示,与外科手术、药物及其他治疗比较,在针刀闭合性手术适应证范围内,针刀疗法的治愈率是外科手术治愈率的1.26倍,是药物和其他治疗治愈率的4.15倍;每年针刀治疗较外科手术同病种节省费用达605.64亿元,每年比药物和其他治疗方法节约费用172.24亿元,针刀治疗中药费所占的比例为15.7%。
海军总医院疼痛诊疗中心特需专家王燮荣指出,针刀疗法效果肯定,费用低廉,特别是对由肌肉、软组织粘连导致的颈肩腰腿痛有着其他中西医疗法无可比拟的治疗效果。因此,虽然现在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针刀医学的前景仍然光明。有关专家指出,实现针刀医学从虫到蝶的蜕变的最关键的途径是对其加以规范。
首先,必须制定针刀的诊断标准及技术操作规范等相关标准,以保障针刀治疗的严谨性和安全性。针刀治疗是闭合性手术,下刀有时可深达骨面,技术操作规范是保障其安全性的重要环节。然而迄今为止,并无任何针对针刀操作的规范性条文出台,从业人员无据可依,持刀方法、无菌操作、手法配合等方面各不相同。例如,有的人竟然拿着一把针刀、一个酒精棉从头用到尾,不消毒的情况也大有人在,因此造成感染的情况不在少数。特别是应明确针刀治疗的适应证,不该治疗的病种不能治,不该进到关节腔和椎管内部的不能进,以避免冒进、蛮干的发生。
其次,必须建立针刀行业的准入制度,包括医疗准入与教育准入。朱汉章之子,北京针刀总医院院长朱秀峰表示:“经过30多年的发展,针刀的‘量’的积累已达到了一定程度,可以给这个行业安上‘前门’和‘后门’了,即把握人员入口的教育准入制度与把握人员出口的医疗准入制度。这两个制度一实施,针刀的乱象也将结束。”
“虽说量变与质量之间就隔着一层薄薄的‘窗户纸’,但这张纸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捅破的。”李振吉认为,任何新生事物都必然会经历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针刀医学也同样如此。来自民间的创新医疗技术不可能像发展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医学一样科学完备,蹒跚学步的孩子也必然不可能直接冲上百米跑道。对于针刀医学,应该多些包容,多些耐心,并使其逐渐走向规范。,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