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辛临床常用药对
细辛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干燥全草。药性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能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临床应用常见药对如下:
细辛——麻黄
细辛辛温发散,芳香透达,长于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麻黄能发汗、平喘,归肺、膀胱经,为发汗解表第一要药,平喘利水作用强。二药伍用,加强了解表散寒之力,肺中痰饮、喘咳可平。《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细辛润之。麻黄之甘,以解少阴之寒;细辛、附子之辛,以温少阴之经。” 细辛配麻黄,最早见于《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
细辛——川芎
川芎辛温,气香升散,有较强的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作用。《本经》谓其“主中风入脑头痛。”川芎祛风止痛,为治诸经头痛之要药,尤善治少阳、厥阴经头痛。细辛外可解表散寒,内可温肺化饮,上疏头风,下通肾气,善于通利耳鼻诸窍、散寒止痛,为治少阴头痛之要药。两药配伍使用,能上行头目,增强其祛风止痛作用,常用于外感风邪所致之头痛。
, 百拇医药
细辛——白芷
白芷辛、温,归肺、胃经,能祛风,燥湿,消肿,止痛。二药均善解表祛风、通窍止痛,辛香善走窜,通经力强。细辛偏于入肾经驱逐风寒,入肺温化痰饮,擅治少阴头痛,白芷偏于入胃经发散风寒,擅治阳明头痛。二药相须为用,解表通窍、止痛效力增强,为祛风、止痛、通鼻窍常用对药。
细辛——辛夷
辛夷辛、温,归肺、胃经,善宣通鼻窍。细辛散寒化饮,善行能通九窍,长于通鼻窍,止痛力强。辛夷解表力弱,能辅佐细辛发散表邪,二药配伍,解表力加强,通鼻窍效力大增。细辛配辛夷,见于《证治准绳》川芎散。
细辛——独活
独活辛、苦、温,散寒燥湿,温经通痹,入肾经,作用在里在下,止痛效果明显。细辛发散风寒,善治头面部诸风之疾,可引少阴之寒达于肌表。二药配伍,相须为用,一上一下,独活得细辛之升,能祛头面风寒,细辛可助独活引肾经风寒而使之外散。共奏散寒除湿、通痹止痛之功。细辛配独活,见于《症因脉治》独活细辛汤。
, 百拇医药
细辛——附子
附子辛、甘、热,有毒,归心、脾、胃经,长于温散里寒,细辛长于疏散表寒,止痛。二药配伍,表里兼顾,阳复表解,在内之寒附子温之,细辛助之;在外之寒细辛疏之,附子辅之,共同加强温阳解表、散寒止痛的功效。《本草汇言》记载:“细辛,佐附子能散诸疾之冷。”细辛配附子,见于《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
细辛——干姜
干姜辛、热,归脾、胃、肺经。二药均有温肺化饮、止痛作用。干姜长于温肺散寒,守而不走。细辛长于化饮、止痛、走窜解表。二药配伍相须为用,温肺散寒,化饮止痛效力增强。《本草汇言》记载:“细辛,佐姜、桂能祛脏腑之寒。”细辛配干姜,见于《伤寒论》小青龙汤。
细辛——熟地黄
, 百拇医药
细辛温通辛散,发散风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为少阴经药。熟地黄甘温,补血生津,滋养肝肾。细辛之辛散能去熟地黄之呆腻,使之补而不滞;熟地黄之滋腻可制细辛之燥散,使之散而无过。二药伍用,一守一走,润燥并用,补散兼施,互制其短而展其长,具有补肾强腰、祛寒止痛之妙用。 细辛、熟地黄伍用,临床主要用于阴虚痛证。
细辛——石膏
石膏气味寒凉,有清泄阳明胃火之功。细辛气味香窜,气清而不浊,辛散利窍,有较好的通络止痛之功。二药伍用,细辛虽性温,但被石膏之寒凉所抑制,细辛之升浮又可引石膏上行而清头面之热。二药寒热相配,各取其用,既能清热泻火,又能祛风止痛,且二者皆辛散,有“火郁散之”之义而无遏邪之弊。石膏、细辛二味都具“辛”味,故《疡医大全》名“二辛煎”用治阳明胃火、牙龈口舌肿痛等症。
细辛——黄连
, 百拇医药
黄连大苦大寒,清泄胃火;细辛宣散,上行止痛,二药合用,辛苦共施,寒热井进,辛以散火,苦以降泄,细辛引黄连达少阴肾经,黄连引细辛达少阴心经,合用清宣心肾郁火。
细辛——五味子
五味子酸涩收敛,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细辛辛散温通,温肺化饮,发散风寒,祛风止痒。细辛辛散开肺,五味子酸收敛肺,二者一开一合,开无耗散肺气之弊,合无敛遏邪气之虞,为开合理肺之妙剂,止咳定喘之效尤为显著。临证具体应用时,用量应灵活掌握,咳嗽初起,以开宣为主,多用细辛;久咳之后,以敛肺气为要,多用五味子。细辛配五味子,见于《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汤。
细辛——皂荚
皂荚辛散走窜,善化胶黏之痰,开风痰之闭塞。细辛辛香宣散,善开结气、宣郁滞、利气开窍。二药相伍,相辅相成,共奏宣肺气、化痰涎、开清窍之功。皂荚、细辛合用,名曰通关散,出自《丹溪心法》,用治中恶客忤、中风或痰厥所致的卒然口噤气塞、人事不省、牙关紧闭、口流痰诞等症。用时将皂荚、细辛等分极细末,吹少许入鼻,旋即得嚏而闭开神清。现在也有用此二药合蜂蜜制成通便条,塞入肛门,通过刺激肠壁而促进排便,用治便秘或动力性肠梗阻。
细辛——甘草
甘草味甘,性平,能“解百毒而有效,协诸药而无争”(《绀珠经》),《药性论》谓之“国老”。《本草正》曰“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外,下药得之缓其速。”甘草为众药之主,经方少不用者,甘草是临床最常用的调和药性和解毒药物。细辛为小毒之品,每与甘草配伍,相制为用,可以减低或消除细辛的毒性或副作用。, 百拇医药(张虹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
细辛——麻黄
细辛辛温发散,芳香透达,长于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麻黄能发汗、平喘,归肺、膀胱经,为发汗解表第一要药,平喘利水作用强。二药伍用,加强了解表散寒之力,肺中痰饮、喘咳可平。《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细辛润之。麻黄之甘,以解少阴之寒;细辛、附子之辛,以温少阴之经。” 细辛配麻黄,最早见于《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
细辛——川芎
川芎辛温,气香升散,有较强的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作用。《本经》谓其“主中风入脑头痛。”川芎祛风止痛,为治诸经头痛之要药,尤善治少阳、厥阴经头痛。细辛外可解表散寒,内可温肺化饮,上疏头风,下通肾气,善于通利耳鼻诸窍、散寒止痛,为治少阴头痛之要药。两药配伍使用,能上行头目,增强其祛风止痛作用,常用于外感风邪所致之头痛。
, 百拇医药
细辛——白芷
白芷辛、温,归肺、胃经,能祛风,燥湿,消肿,止痛。二药均善解表祛风、通窍止痛,辛香善走窜,通经力强。细辛偏于入肾经驱逐风寒,入肺温化痰饮,擅治少阴头痛,白芷偏于入胃经发散风寒,擅治阳明头痛。二药相须为用,解表通窍、止痛效力增强,为祛风、止痛、通鼻窍常用对药。
细辛——辛夷
辛夷辛、温,归肺、胃经,善宣通鼻窍。细辛散寒化饮,善行能通九窍,长于通鼻窍,止痛力强。辛夷解表力弱,能辅佐细辛发散表邪,二药配伍,解表力加强,通鼻窍效力大增。细辛配辛夷,见于《证治准绳》川芎散。
细辛——独活
独活辛、苦、温,散寒燥湿,温经通痹,入肾经,作用在里在下,止痛效果明显。细辛发散风寒,善治头面部诸风之疾,可引少阴之寒达于肌表。二药配伍,相须为用,一上一下,独活得细辛之升,能祛头面风寒,细辛可助独活引肾经风寒而使之外散。共奏散寒除湿、通痹止痛之功。细辛配独活,见于《症因脉治》独活细辛汤。
, 百拇医药
细辛——附子
附子辛、甘、热,有毒,归心、脾、胃经,长于温散里寒,细辛长于疏散表寒,止痛。二药配伍,表里兼顾,阳复表解,在内之寒附子温之,细辛助之;在外之寒细辛疏之,附子辅之,共同加强温阳解表、散寒止痛的功效。《本草汇言》记载:“细辛,佐附子能散诸疾之冷。”细辛配附子,见于《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
细辛——干姜
干姜辛、热,归脾、胃、肺经。二药均有温肺化饮、止痛作用。干姜长于温肺散寒,守而不走。细辛长于化饮、止痛、走窜解表。二药配伍相须为用,温肺散寒,化饮止痛效力增强。《本草汇言》记载:“细辛,佐姜、桂能祛脏腑之寒。”细辛配干姜,见于《伤寒论》小青龙汤。
细辛——熟地黄
, 百拇医药
细辛温通辛散,发散风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为少阴经药。熟地黄甘温,补血生津,滋养肝肾。细辛之辛散能去熟地黄之呆腻,使之补而不滞;熟地黄之滋腻可制细辛之燥散,使之散而无过。二药伍用,一守一走,润燥并用,补散兼施,互制其短而展其长,具有补肾强腰、祛寒止痛之妙用。 细辛、熟地黄伍用,临床主要用于阴虚痛证。
细辛——石膏
石膏气味寒凉,有清泄阳明胃火之功。细辛气味香窜,气清而不浊,辛散利窍,有较好的通络止痛之功。二药伍用,细辛虽性温,但被石膏之寒凉所抑制,细辛之升浮又可引石膏上行而清头面之热。二药寒热相配,各取其用,既能清热泻火,又能祛风止痛,且二者皆辛散,有“火郁散之”之义而无遏邪之弊。石膏、细辛二味都具“辛”味,故《疡医大全》名“二辛煎”用治阳明胃火、牙龈口舌肿痛等症。
细辛——黄连
, 百拇医药
黄连大苦大寒,清泄胃火;细辛宣散,上行止痛,二药合用,辛苦共施,寒热井进,辛以散火,苦以降泄,细辛引黄连达少阴肾经,黄连引细辛达少阴心经,合用清宣心肾郁火。
细辛——五味子
五味子酸涩收敛,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细辛辛散温通,温肺化饮,发散风寒,祛风止痒。细辛辛散开肺,五味子酸收敛肺,二者一开一合,开无耗散肺气之弊,合无敛遏邪气之虞,为开合理肺之妙剂,止咳定喘之效尤为显著。临证具体应用时,用量应灵活掌握,咳嗽初起,以开宣为主,多用细辛;久咳之后,以敛肺气为要,多用五味子。细辛配五味子,见于《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汤。
细辛——皂荚
皂荚辛散走窜,善化胶黏之痰,开风痰之闭塞。细辛辛香宣散,善开结气、宣郁滞、利气开窍。二药相伍,相辅相成,共奏宣肺气、化痰涎、开清窍之功。皂荚、细辛合用,名曰通关散,出自《丹溪心法》,用治中恶客忤、中风或痰厥所致的卒然口噤气塞、人事不省、牙关紧闭、口流痰诞等症。用时将皂荚、细辛等分极细末,吹少许入鼻,旋即得嚏而闭开神清。现在也有用此二药合蜂蜜制成通便条,塞入肛门,通过刺激肠壁而促进排便,用治便秘或动力性肠梗阻。
细辛——甘草
甘草味甘,性平,能“解百毒而有效,协诸药而无争”(《绀珠经》),《药性论》谓之“国老”。《本草正》曰“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外,下药得之缓其速。”甘草为众药之主,经方少不用者,甘草是临床最常用的调和药性和解毒药物。细辛为小毒之品,每与甘草配伍,相制为用,可以减低或消除细辛的毒性或副作用。, 百拇医药(张虹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