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869968
如何尽早发现慢性肾脏病及延缓其进展
http://www.100md.com 2010年3月10日 北京青年报
如何尽早发现慢性肾脏病及延缓其进展

     ■编辑说话

    明天是第五个世界肾脏日,之前有读者张先生特别致电本版编辑,希望能够请首都医科大学属附北京友谊医院肾内科科主任刘文虎教授就慢性肾脏病进行详细讲解。今天,本版完成读者的点题。

    目前,慢性肾脏病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健康卫生问题,是继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之后又一个常见的“慢性杀手”,不仅患病率日益增高,而且因其往往持续进展而引发的透析需要、心脑血管并发症及死亡等种种不良结局更是逐年飙升。近来,美国、欧洲、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及我国的北京、上海和香港相继进行了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均提示成人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约高达10%。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患者中的知晓率仅9%左右。因此,如何早期发现慢性肾脏病、并采取有效措施延缓其进展就成为当务之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肾内科主任刘文虎博士强调早期发现、及早干预是治疗慢性肾脏病、延缓肾功能恶化、减少不良预后的关键。
, 百拇医药
    ■如何早期发现慢性肾脏病呢?

    刘主任说,国际上对“慢性肾脏病”有着明确的定义,只要肾损伤持续存在达到3个月或以上,就可以诊断。血尿、蛋白尿、肾功能指标异常(如血肌酐水平)是“肾损伤”最常见的表现。但这些异常在早期往往较为隐蔽,患者可无任何自觉症状,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警惕,尤其是高危人群。首先,要充分重视定期的健康体检。相当一部分无症状性血尿、蛋白尿及肾功能轻度降低的患者均是经定期的健康体检检出,故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定期关注自己的尿常规和肾功能情况。其次,及时发现慢性肾脏病的可疑信号。晨起双眼睑浮肿、双下肢浮肿、尿中泡沫增多(尤其是长时间不消退者)、夜尿增多、血压增高常提示慢性肾脏病可能,应尽早到医疗机构就诊,尽快完善相关化验检查。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新诊断的高血压患者,肾脏情况的评价应作为常规,因为不少慢性肾脏病均是以血压增高为首发表现的。再次,加强高危人群肾脏情况的评价。肾脏疾病家族史、慢性扁桃体炎、肥胖、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均是罹患慢性肾脏病的高危因素,此类患者除需定期进行尿常规及肾功能检查(如1~3个月)外,尿微量白蛋白、尿白蛋白/肌酐比值等更敏感、更精确的指标亦应考虑在列,这对更早期地发现肾受损至关重要。
, http://www.100md.com
    专家提醒,高血压、糖尿病病程超过5年的患者,肾脏受损的风险将大大增加,检查的频度应随之增加。此外,初诊糖尿病患者也是需格外关注的群体,这是因为很多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体内的代谢异常其实早已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可能已经累及到了肾脏。当然,单次尿常规也可能受到运动、感染等因素的影响,结果的判定务必密切结合患者的临床情况,必要时定期给予复查,以防漏诊误诊。

    值得提醒的是,部分慢性肾病患者,因起病隐匿,可能病症存在多年,自己却全然不知。一旦过度劳累、肾脏有炎症时,便会诱发急性症状,如恶性高血压、贫血等。这时,才会被发现隐匿的慢性肾病。所以,定期体检很重要,特别是年轻人,不要忽视体检的重要性。体检可以做到早期发现,及早治疗,以防疾病发展的肾衰,甚至到换肾的结果。

    ■哪些有效手段可以控制并延缓病情的进展呢?

    专家指出,慢性肾脏病是可以通过积极治疗、饮食控制等有效手段控制并延缓病情的进展的。减轻肾脏负担的措施包括:1.避免高蛋白饮食,尤其是尿蛋白量较大的患者。进入肾功能不全阶段(肾小球滤过滤小于60ml/min,相当于血肌酐水平接近或稍高于正常高限),则应开始低优质蛋白饮食,每日蛋白质摄入量0.6~0.8g/kg,以动物蛋白为主,可同时服用复方α-酮酸制剂;2.积极控制血压,要求在130/80mmHg以下,尿蛋白量高于1.0g/天的患者,可进一步控制于125/75mmHg以下;3.降低蛋白尿,尽量将24小时尿蛋白量控制在1.0g以内,甚至0.5g以内,除前述抑制病变活动的药物有控制蛋白尿的作用外,在血肌酐允许的范围内(一般认为是265μoml/L以下)可考虑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它们同时尚能减轻肾脏的高灌注状态,从而进一步起到减轻肾单位负担、延缓肾功能恶化的作用。此外,有效控制糖尿病、纠正血脂异常均对防止肾硬化有积极意义。

    特别要注意的是,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肾脏相对脆弱,一旦遭受打击,肾功能可急转直下,病程中避免肾毒因素亦十分重要,尤其是肾毒性药物。情况迫不得已时,应尽量选择同类药物中肾毒性较小者。

    总而言之,慢性肾脏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及早干预是防止其不良预后的重中之重,医患均应提高警惕,切实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百拇医药(郑杨 张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