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胃疾病 > 胃溃疡 > 消化性溃疡
编号:11869788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辨治
http://www.100md.com 2010年3月17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285期
     消化性溃疡,又称溃疡病、胃十二指肠溃疡,但也包括手术后的残胃溃疡。胃液的消化作用是溃疡形成的基本条件,胃黏膜屏障和黏液屏障损害以及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是发病的重要因素。在临床上十二指肠溃疡远较胃溃疡多见,前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居多,男性多于女性。其典型症状为上腹部节律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疼痛,并伴有泛酸、嗳气、烧心、恶心、呕吐等症。并发症有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胃镜检查结合病理活检,可确定溃疡的部位、形态、大小、数目,以及判定良恶程度。溃疡多数位于十二指肠球部、胃角,也可位于幽门前区、胃窦及高位胃体。呈圆形或椭圆形,少数为线形。内镜下溃疡可分为活动期(A期)、愈合期(H期)和瘢痕期(S期)。X线钡剂检查的直接征象为龛影,胃小弯溃疡常显示腔外龛影,十二指肠溃疡则龛影不易显示,常表现为球部变形,激惹和压痛。本病需与慢性胃炎、溃疡样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胆囊炎和胆石症、胃癌、慢性胰腺炎等疾病相鉴别。

    中医认为,消化性溃疡属“胃疡”范畴。多因饮食不节、情志郁怒、药物刺激、外邪侵袭等,导致脾胃虚弱、运化失常、胃膜受损而成。病性本虚标实。脾胃虚弱为其本,气滞、郁热、瘀阻为其标。病位在脾、胃、肝。我们中医辨治将其分为以下五型,每多获验,现分述如下:

    肝胃不和:症见胃脘及两胁胀痛,情志不遂则加重,胸闷嗳气,纳少泛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治宜舒肝和胃、理气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用柴胡、陈皮、枳壳、白芍、炙甘草、川芎、香附等。

    肝胃郁热:症见胃脘及两胁胀痛、灼热,食后疼痛不减或加重,泛酸嘈杂,烦躁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泄热、理气和胃。方用四逆散合左金丸加味。药用柴胡、枳实、白芍、甘草、黄连、吴茱萸、公英、山栀、郁金等。

    胃阴亏虚:症见胃脘隐痛灼热,空腹尤甚,口干纳呆,手足心热,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少苔或花剥苔,脉细数。治宜滋阴养胃。方用沙参麦冬饮合百合汤化裁。药用沙参、麦冬、玉竹、花粉、扁豆、炙甘草、桑叶、百合、生地等。

    脾胃虚寒:症见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饮食生冷后加重,泛吐清水,疲乏无力,舌淡,苔白腻,脉细弱或迟缓。治宜补中益气、温胃散寒。方用黄芪建中汤和理中汤加味。药用炙黄芪、党参、茯苓、白术、干姜、桂枝、白芍、生姜、大枣、饴糖、炙甘草等。

    胃络瘀阻:症见胃脘刺痛拒按,食后痛甚,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脉细涩。治宜化瘀止痛。方用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味。药用丹参、檀香、砂仁、炒蒲黄、炙五灵脂等。

    此外,在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上,还可加白及、乌贼骨、浙贝母、丹参、炒蒲黄、三七等敛疮生肌、制酸止痛、活血理气之类的药物作为辨病施治,往往能提高疗效。, 百拇医药(伏新顺 青海省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