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误汗”看《伤寒论》中的药物警戒观念
□本报记者 陈铮
“药物警戒”这一概念,学术界普遍认为是1974年由法国药物流行病学家Begaud首次提出。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01年正式将其概念定义为:“所有发现、评价和认识药物不良反应(ADR)与事件(ADE)的科学收集数据行动”。
而据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副所长谢雁鸣介绍,早在汉朝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对于使用解表药物进行治疗的“汗法”,就已经有 “误汗”、“误汗变证”、“汗法禁忌”的论述。明确指出了“误汗”、“误汗变证”、“汗法禁忌”即“错误使用汗法”、“错用汗法引起的其他疾病”、“汗法禁忌证”,这其中就已经包含了“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警戒”的概念。其论述对于当今研究中药不良反应和药物警戒工作的开展与深入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但是长期以来,《伤寒论》中的药物警戒论述却没有引起学者以及药物警戒工作者的注意。
就此,谢雁鸣及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副主任医师陈炯华,结合药物警戒观念,共同对《伤寒论》中“误汗”的论述进行了分析,并且指出《伤寒论》中所运用的药物警戒观念,跳出了研究具体药物的局限,为中药药物警戒提出了新思路。
, 百拇医药
“误汗变证”与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相似
汗法乃中医治疗八法之一,即使用解表药物使患者发汗,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谢雁鸣介绍说,张仲景很早就认识到,汗法不当,不当汗而汗之、汗而过度、汗而持久,均可导致变证而酿生其他疾病。
陈炯华介绍说,《伤寒论》中误汗变证大致可见如下几种:
误汗导致伤阳耗气 此种变证表现为使用汗法后,导致伤及患者阳气,患者出现排尿困难、四肢痉挛、心悸、腹胀、烦躁、气逆等证。排尿困难、四肢痉挛之证《伤寒论》中表述为:“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再如心悸,《伤寒论》中表述为:“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误汗造成津伤阴损 使用解表药物后,还可能因过汗而伤及津液及阴气,导致患者出现寒战、抽搐、口干、口渴、便秘等证。如寒战、抽搐,《伤寒论》中表述为“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慄而振”。再如烦躁、口渴表述为:“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口干,《伤寒论》中表述为“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 百拇医药
误汗导致阴阳两虚 误汗还可能导致阴阳两虚,致使患者出现周身疼痛、怕冷、晕厥等证。如抽搐、昏厥,《伤寒论》中表述为:“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怕冷,表述为“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疼痛,表述为:“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上述条文描述了错用桂枝等药物误汗后出现的症状,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过敏反应及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出现的功能改变,与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相似。针对误汗的不同变证,张仲景分别提出了补救用药,应视为针对药物不良反应的治疗措施。
汗法禁忌实为药物警戒观念体现
谢雁鸣认为,《伤寒论》十分详细论述了“汗法禁忌”,提出了13种禁忌证,散见于26条原文中。
, http://www.100md.com
目前,国内外对中药不良反应的研究往往偏向于使用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等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均从成分、有效成分等药物所含化学物质出发,研究中药的不良反应发生规律。这种研究方法对于成分复杂,有效成分并不明确,且药物之间相互影响更加复杂的中药而言,不仅研究过程非常困难,而且不易得到明确结果。这使得中药药物不良反应研究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而研究《伤寒论》中的药物警戒概念后,不难发现,自古以来,中药的药物不良反应已经被医家所重视,其研究方法是以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后患者的表现的证候为基础,并未涉及药物成分,甚至并未涉及具体所用药物。《伤寒论》分别从体质情况(阳虚、阴虚、血虚者)、病邪侵袭表里位置、疾病属性与合病(太少并病、少阳病、三阳并病、少阴病)、患者的原发疾病、用药状态(大下后、亡阳者、发汗后)等几方面,提出了汗法解表药物的禁忌证,为临证正确使用药物指明了方向,这正是药物警戒观念的体现。
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均表示,中药的研究需要以中医为基础来进行。《伤寒论》中对于误汗的论述,恰恰可以为中药不良反应研究提出一种全新的思路,这种研究思路放开了药物本身,而是从使用药物前后患者自身的状态入手,从辨证的角度入手来探讨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共性。同时,将这种共性总结出来作为用药依据,并辅以用药注意事项和补救治疗方案,这正是对“药物警戒”的良好体现。, http://www.100md.com
“药物警戒”这一概念,学术界普遍认为是1974年由法国药物流行病学家Begaud首次提出。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01年正式将其概念定义为:“所有发现、评价和认识药物不良反应(ADR)与事件(ADE)的科学收集数据行动”。
而据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副所长谢雁鸣介绍,早在汉朝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对于使用解表药物进行治疗的“汗法”,就已经有 “误汗”、“误汗变证”、“汗法禁忌”的论述。明确指出了“误汗”、“误汗变证”、“汗法禁忌”即“错误使用汗法”、“错用汗法引起的其他疾病”、“汗法禁忌证”,这其中就已经包含了“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警戒”的概念。其论述对于当今研究中药不良反应和药物警戒工作的开展与深入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但是长期以来,《伤寒论》中的药物警戒论述却没有引起学者以及药物警戒工作者的注意。
就此,谢雁鸣及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副主任医师陈炯华,结合药物警戒观念,共同对《伤寒论》中“误汗”的论述进行了分析,并且指出《伤寒论》中所运用的药物警戒观念,跳出了研究具体药物的局限,为中药药物警戒提出了新思路。
, 百拇医药
“误汗变证”与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相似
汗法乃中医治疗八法之一,即使用解表药物使患者发汗,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谢雁鸣介绍说,张仲景很早就认识到,汗法不当,不当汗而汗之、汗而过度、汗而持久,均可导致变证而酿生其他疾病。
陈炯华介绍说,《伤寒论》中误汗变证大致可见如下几种:
误汗导致伤阳耗气 此种变证表现为使用汗法后,导致伤及患者阳气,患者出现排尿困难、四肢痉挛、心悸、腹胀、烦躁、气逆等证。排尿困难、四肢痉挛之证《伤寒论》中表述为:“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再如心悸,《伤寒论》中表述为:“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误汗造成津伤阴损 使用解表药物后,还可能因过汗而伤及津液及阴气,导致患者出现寒战、抽搐、口干、口渴、便秘等证。如寒战、抽搐,《伤寒论》中表述为“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慄而振”。再如烦躁、口渴表述为:“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口干,《伤寒论》中表述为“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 百拇医药
误汗导致阴阳两虚 误汗还可能导致阴阳两虚,致使患者出现周身疼痛、怕冷、晕厥等证。如抽搐、昏厥,《伤寒论》中表述为:“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怕冷,表述为“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疼痛,表述为:“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上述条文描述了错用桂枝等药物误汗后出现的症状,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过敏反应及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出现的功能改变,与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相似。针对误汗的不同变证,张仲景分别提出了补救用药,应视为针对药物不良反应的治疗措施。
汗法禁忌实为药物警戒观念体现
谢雁鸣认为,《伤寒论》十分详细论述了“汗法禁忌”,提出了13种禁忌证,散见于26条原文中。
, http://www.100md.com
目前,国内外对中药不良反应的研究往往偏向于使用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等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均从成分、有效成分等药物所含化学物质出发,研究中药的不良反应发生规律。这种研究方法对于成分复杂,有效成分并不明确,且药物之间相互影响更加复杂的中药而言,不仅研究过程非常困难,而且不易得到明确结果。这使得中药药物不良反应研究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而研究《伤寒论》中的药物警戒概念后,不难发现,自古以来,中药的药物不良反应已经被医家所重视,其研究方法是以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后患者的表现的证候为基础,并未涉及药物成分,甚至并未涉及具体所用药物。《伤寒论》分别从体质情况(阳虚、阴虚、血虚者)、病邪侵袭表里位置、疾病属性与合病(太少并病、少阳病、三阳并病、少阴病)、患者的原发疾病、用药状态(大下后、亡阳者、发汗后)等几方面,提出了汗法解表药物的禁忌证,为临证正确使用药物指明了方向,这正是药物警戒观念的体现。
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均表示,中药的研究需要以中医为基础来进行。《伤寒论》中对于误汗的论述,恰恰可以为中药不良反应研究提出一种全新的思路,这种研究思路放开了药物本身,而是从使用药物前后患者自身的状态入手,从辨证的角度入手来探讨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共性。同时,将这种共性总结出来作为用药依据,并辅以用药注意事项和补救治疗方案,这正是对“药物警戒”的良好体现。,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