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热点 > 青少年网络成瘾
编号:11893352
"网瘾"改叫"病理性上网"网友骂声一片
http://www.100md.com 2010年4月1日 《南方日报》
    "网瘾"改叫"病理性上网"网友骂声一片

    近日媒体报道广州白云心理研究所青少年心灵成长中心主任沈家宏说,业界将不再使用“网络成瘾”(网瘾)这种说法了,改称为“病理性上网”。一旦诊断标准确立,“病理性上网”就是一种病。

    被扣上“病”的帽子,网上随即传来网友质疑声一片,有人大呼“哥被病理了”。业内人士提出,要解决根本问题,光改名并不够,而要探究“网瘾”背后的深层因素。

    网友自称被“病理”了

    如何定义过度上网行为一直存在争议,相比“网瘾”,“病理性上网”的说法很明确将此类问题定性为“病”,但如何才算“网瘾”或“病理性上网”,记者了解目前国内都没有一个权威严谨的界定。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推断为“病”,不少网友表示出难以接受,并表示青少年迷恋于上网是一个社会问题,专家应该找出一个解决之道,而不是改个名字吓人。还有网友担心,如果“网瘾”真的改成“病理性上网”,也许离电视上大声叫卖“戒网贴”、“戒网液”、“戒网灵”的日子就不远了。
, http://www.100md.com
    游戏成瘾是主要问题

    广东省心理危机干预联盟委员于东辉提出,如何定义如何治疗所谓“网瘾”,首先要明确其包含的内容。实际上,“网瘾”包括网络聊天成瘾、上网冲浪成瘾,以及游戏成瘾这几大块。于东辉说,其中上网冲浪成瘾,主要表现是人每天都想上网,上网主要是浏览信息、看文章之类,而这种行为算不上“网瘾”。网络作为改变人类生活的一项重大发明,的确很多人已经上“瘾”,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正是社会步入信息时代的一种标志。

    至于聊天成瘾,和网络关系密切,有的人沉浸在虚拟世界和他人交流的快感中,难以自拔,但即便如此,于东辉说,“网瘾”群体中还是以游戏成瘾为主,让家长困扰痛苦的也主要是孩子游戏成瘾。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从事心理研究的郭丽教授也表示,不少国内青少年犯罪事件都与网瘾网络游戏有关。

    良好亲子关系有助摆脱游戏痴迷
, 百拇医药
    如何让孩子摆脱对游戏的痴迷,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贾福军认为,亲子关系是纠正问题的核心。于东辉说,多数“网瘾”者的“生病”原因主要不是网络不是游戏,而是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出现状况,网络游戏和家长就像两只手一起用力要把孩子拉到自己这边,当孩子感觉家庭不再温暖让人快乐,就会很快被网络游戏拉拢过去,从而越陷越深。因此建议家长,要注意调节家庭系统,让孩子与家长建立爱的联系,让家长来替代网络给予孩子的满足感和价值实现,解决网瘾问题要从修复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开始。(记者:李劼)

    

    网戒机构被指践踏患者尊严专家吁人道矫治

    网瘾治疗是否有效,不但要看结果,还要看手段,不能简单地以服从作为治疗结果,更不能以服从来论证暴力手段的合理性。解除网瘾重要,重建青少年健全的人格和价值观更重要,毕竟脱离网络的羁绊只是矫治的手段目标,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才是根本目的。
, http://www.100md.com
    在国内网瘾治疗机构及其治疗模式引发社会巨大争议的背景下,有报道说,美国近日也有一家网瘾治疗中心开张。据介绍,在这家名为“restart”的网瘾治疗中心,网瘾患者每天从自我剖析会议开始,上午参加各种室内和户外活动,比如照看小动物、做饭、洗衣服;中午一起讨论如何丰富和充实个人生活,受邀前来的嘉宾同患者交流职业选择方面的体会;晚上则是小组讨论,交流分享心得。患者还有机会接受专业的“一对一”治疗。概括地说,美国网瘾治疗中心的模式着眼于人格再造,注重价值观重建,而且主要采用柔性、非强迫、非惩罚性的方法,其核心是尊重网瘾患者的基本权利,尊重其人格和尊严,提升其生命质量。

    被践踏个人尊严后,网瘾青少年还要对所遭受的扭曲感恩戴德,这种悖论令人发指

    相比之下,近年来国内的各种青少年行为矫正机构包括网戒机构在内,明显偏重于电击、药物、暴力和集中营训练等强制性、惩罚性疗法,强调被矫治者的绝对服从,行走在法律的边界,甚至直接同现行法律相违背,方法粗暴,不符合行为矫治的科学原理,貌似解决了个别患者的问题,但引发了社会层面的更大问题。我国法律对强制手段的使用有明确规定。《立法法》要求,对公民采用人身强制的处罚规定,必须由法律作出,而不能由法规或规范性文件作出。比如,存在多年的针对海洛因等毒品成瘾者的强制性戒毒措施,现在已经由国家《禁毒法》加以规定;最近,有关精神病人接受强制治疗的问题,也成为热点,一些治疗机构只对委托人负责,谁付钱就听谁的,胡乱收治病人,任意采取治疗手段,受到舆论抨击。至于网络成瘾,论社会危害性不及毒品成瘾,论诊断科学性不如精神疾患,现在却被施以没有法律依据的强制和没有科学依据的治疗,这就更不正常了。
, 百拇医药
    国家保护未成年人,法律禁止各种家庭暴力,包括父母对子女的暴力,但不少家长不但在家里对网瘾青少年滥施暴力,而且随意将孩子送进不具资质的强制性机构,允许其对孩子任意采用暴力甚至电击手段。本应在未成年人受到外界暴力的情况下保护孩子的父母,现在却自作主张地放弃监护责任,甚至主动要求对孩子施以暴力,如此做法明显逾越了监护权,而没有法律资格的强制性机构接受家长委托对孩子采用暴力,则更是违法之举。

    一些网戒中心动不动让接受“治疗”的青少年现身说法,告诉社会各界,网瘾治疗是有效的,电击是得到了被电击者认可的。网戒机构本来就以孩子的服从为第一目标,制定了名目繁多的“纪律”,并以电击等作为维护纪律、获得孩子服从的唯一手段。让因为害怕电击而不得不服从的青少年来表示对电击的赞同,这等于在被践踏个人尊严、扭曲人格之后,还要他们对所遭受的扭曲感恩戴德,这种“服从的悖论”,令人发指。

    家长病急乱投医,网戒机构赢利心切,我国相关法律缺失,导致国内网瘾治疗混乱
, 百拇医药
    国内网瘾治疗方面的一片混乱,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原因。从功能暧昧的网游产业,到违规经营的网吧,到不具合法资格的网戒中心,到非法生产“电刺激 国内网瘾治疗方面的一片混乱,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原因。从功能暧昧的网游产业,到违规经营的网吧,到不具合法资格的网戒中心,到非法生产“电刺激治疗仪”的厂家,形成了一条产业链。从来孩子的钱最好赚,打着治病的幌子更容易发财。一些网戒机构收取的治疗费用每月高达5000元甚至8400元,而所配备的粗暴的“师资”和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电刺激”,则成本低廉。强大的经济动力促使网戒机构大量滋生。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子女对家长的“服从”,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不尊重子女的人格和尊严。虽然在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中,广泛存在着溺爱的现象,但“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把子女更多地视为所有之物,而不是独立人格的封建伦理,阴魂未散。因此,才有那么多家长在教育无方而且无效的情况下,极为决绝地将孩子送进强制性机构接受“棍棒”教育甚至远比“棍棒”凶狠的电击“治疗”。
, 百拇医药
    家长病急乱投医,网戒机构赢利心切乘虚而入,加上我国相关法律的缺失和执法者为“监护人自愿送孩子去强制治疗”所迷惑,在未成年人保护这一问题上失去敏感、行动力度不足,导致明显违法的经营行为打着矫正教育或者“公益性”的旗号,大行其道。面对乱象丛生的网瘾治疗市场,在舆论关注和监督之外,立法机构和执法部门必须尽快行动起来,一方面从网游和网吧的源头上防范青少年沉溺,另一方面给予网瘾患者科学和人道的矫治。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必须成为设计网瘾治疗模式的出发点,绝不允许家长滥用监护权和机构滥用强制权。网瘾治疗是否有效,不但要看结果,还要看手段,不能简单地以服从作为治疗结果,更不能以服从来论证暴力手段的合理性。解除网瘾重要,重建青少年健全的人格和价值观更重要,毕竟脱离网络的羁绊只是矫治的手段目标,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才是根本目的。(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顾骏)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