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名医董奉考
人们常用“杏林春满”或“誉满杏林”来称赞医生的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而杏林也逐渐成为医疗行业的代名词。杏林一词来自于名医董奉的典故。但史料关于董奉的记载非常少,其生卒更无考证。著名中医训诂学家和中医文献学家钱超尘教授经过多年研究,为读者揭开董奉身世的神秘面纱。
汉末有三位著名医学家:华佗、张仲景、董奉。华佗在《后汉书》、《三国志》中有传,裴松之、李贤注补充许多故事,人物形象乃生动突出。张仲景无传,唐初史学家刘知几《史通》卷八《人物篇》云:“当三国异朝,两晋殊宅,若元化仲景,时才重于许洛,何祯许询,文雅高于扬豫,而陈寿《国志》、王隐《晋史》,广列诸传,而遗此不编,此亦网漏吞舟,过于迂阔者。”仲景无传,有书存世,可藉其书研究其人。董奉则不然,史书无传,其书无存,研究其人,实为难矣。
有三篇史料可藉以寻觅董奉踪迹。一为《三国志·吴志》卷49《士燮传》;二为《晋书》卷72《葛洪传》;三为葛洪《神仙传》。
, 百拇医药 董奉挽士燮于将死
《三国志·士燮传》:“士燮,字威彦,苍梧广信人也。其先本鲁国汶阳人,至王莽之乱,避地交州,六世至燮。”广信即今之苍梧。士燮为人“体器宽厚,谦虚下士,中国士人往依避难者以百数。耽玩《春秋》,为之注解。陈国袁徽与尚书令荀彧书曰:交阯士府君,既学问优博,又达于从政,处大乱之中,保全一郡二十余年,疆埸无事,民不失业,羁旅之徒,皆蒙其庆。”
在此段文字下,东晋裴松之加有一段小注:“葛洪《神仙传》曰:燮尝病,死已三日,仙人董奉以一丸药与服,以水含之,捧其颐摇稍之食顷,即开目动手,颜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遂复常。奉字君异,侯官人也。”
《士燮传》云:“燮在郡四十余岁,黄武五年,年九十卒。”黄武五年为公元226年,由此推出士燮生于公元136年,卒于公元226年。公元222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因此,士燮大部分时光生活于东汉末期,在吴国生活五年而殁。士燮早年与仲景共同经历汉末时光。
, 百拇医药
这里需要关注的是董奉生卒及其何以至苍梧?考证董奉生卒,史料有阙,唯一可以据用的资料是葛洪《神仙传》。其董奉传云:董奉者,字君异,侯官人也。吴先主时,有少年为奉本县长,见奉年四十余,不知其道,罢官去。后五十余年,复为他职行经侯官,诸故吏人皆老,而奉颜貌一如往日。问言:“君得道耶?吾昔见君如此,吾今已皓首,而君转少,何也?”奉曰:“偶然耳!”
侯官古称“冶县”,东汉末改称“侯官县”(隋朝改称“闽县”),始建年不详。《神仙传》“有少年为奉本县长”,意为有一位少年是董奉那个县的县长。在“侯官”名称下加“县”,符合东汉末始立“侯官县”史实,则董奉生于东汉末福建侯官县有文献可证矣。
董奉生卒之年,当以《董奉传》之“奉年四十余”、“后五十年”为推测其生卒时间坐标。《三国志·孙权传》:“黄龙元年(公元229年)春,公卿百司皆劝权正尊号。夏四月丙申,南郊即皇帝位。”又云:“太元二年夏四月权薨。”太元二年为公元251年。《董奉传》称孙权为“吴先主”,指孙权即皇帝位至逝世这一阶段(公元229年~251年)而言。这一时期董奉四十余,若以45岁计,即从孙权即帝位之公元229年上推45年,则董奉生于汉末灵帝光和、中平(公元184年~189年)间;若从孙权卒年上推45年,则董奉生于汉末献帝初平、兴平(公元190年~195年)间,其时仲景(约公元150年~220年)尚在。此为董奉生年之推定。
, 百拇医药
董奉卒年,亦当据“后五十年”推测。若从孙权初即帝位之公元229年下推55年,则为西晋武帝咸宁、太康(公元275年~285年)间。若从孙权卒年之公元251年下推55年,则卒年当在西晋惠帝永宁、永安(公元301年~304年)间。官侯县县长某再次见到董奉时是初见后的50余年,也许此50年后董奉尚生存若干年,亦未可知。其卒年较难考。
根据以上,大致可确知董奉生在东汉末的公元168年~220年间,卒年或在西晋的公元265年~313年间,享年近百岁或百余岁。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第十二册《董奉》条引《南康府志》称董奉“永嘉(西晋末)中仙去”。《董奉传》称“奉在人间三百余年乃去,颜状如三十人也。”奉享高年,故夸大言之。
汉末西晋是苦难时代,人员流徙不定。士燮家族由山东汶阳远徙苍梧郡避董卓之乱,汉末及三国社会紊乱生民凋敝甚于卓时,董奉当为避难而远徙苍梧者,恰逢交阯太守士燮将死而愈之。《神仙传》云:“士燮得毒病死,奉时在彼,乃往与药三丸。”观“奉时在彼”句,乃不期而遇,犹扁鹊之愈虢太子也。
, 百拇医药
裴松之引葛洪《神仙传》,对于后世考察董奉具有重大意义。犹《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华佗别传》史料,可藉以观华佗全人。
葛洪搜访董奉事迹
葛洪生于西晋武帝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卒于晋哀帝兴元元年(公元363年),享年81岁。葛洪青年喜儒家书,后专尊道家,晚年求道访仙,尤为精进。东晋元帝时干宝“荐洪才堪国史,选为散骑常侍,领大著作。”葛洪不慕荣利,“固辞不就,以年老欲炼丹,以祈遐寿。交阯出丹,求为句漏令。帝以洪资高,不许。洪曰:非欲为荣,以有丹耳。帝从之。洪遂将子侄俱行至广州。刺史邓岳留,不听去。洪乃止罗浮山炼丹。”句漏地处交阯,即奉为士燮治病之郡。葛洪虽未至句漏为令,然广州、罗浮山等地与董奉当时所居之地不远。董奉信道,自称“贫道”,与葛洪信仰亦合,对董奉事迹,洪必详细访求,乃录入《神仙传》。尤当思忖者,董奉亡故时期与葛洪出生之年相接,葛洪出生之时,为董奉晚年。董、葛所居之地相近,年寿相接,凡此皆为葛氏搜访董奉事迹,提供诸多便利。《神仙传》十卷,篇幅皆短小,唯《董奉传》堪称长篇,1211字,有董奉许多生活细节及治病不取饷糈酬金事。凡此非出臆想,而出自方民递相口传。剔除少数神话,余多切理,可以凭信,如杏林等事属之。
, 百拇医药
《董奉传》多神话。当知古人对所敬慕者,多披以神话轻纱以申敬仰思慕深情,寄托人们理想追求与渴望。如《南阳府志》称仲景为老猿诊脉,老猿以古桐回报,琢为二琴,亦属同类事。此传将董奉高尚医德、大医风范圆满展现,为后世医家树立清廉高尚楷范形象。
何时希《中国历代医家传录》亦全引《董奉传》,评葛洪《神仙传》文风云:杏林故事,除虎事外,余皆可信,正见医不贪财,唯须种杏,初供观赏,又可济贫。试思“二月春光闹杏花”,万株一片,何等缛闹。继乃货杏易谷以赈贫乏,医家美德,至此极矣!尝见葛洪《抱朴子·自序》,文多骈偶缛丽,若此《神仙传》记董奉事,层次井然,虽稍涉迷信,读之情理赡美,尤令人神往。
杏林精神辉耀古今
葛洪的《董奉传》对后世医家产生巨大影响,杏林精神不仅是医家精神财富,而且它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美德的组成部分,文学作品、戏剧小说、民间故事、医书医话等均有歌颂。略举如下。
, 百拇医药
宋初《太平广记》第二引葛洪《董奉传》。《太平广记》始编于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三年成书,六年雕版印刷。此书是较早引用《董奉传》者。
南宋兴定十三年(公元1220年)周守忠撰《历代名医蒙求》,载董奉事迹云:字君异。时士燮为交州刺史,得毒病,死三日。奉时在南方,往,以三圆药内口中。食顷,燮开目动手足,颜色还故;半日能起,遂活。人问其故,曰:初见赤医吏追去,董真君有命,遂得回耳。董奉居庐山,不田作,为人治病,亦不取钱物,但使重病得愈者栽杏五株;轻病得愈者,栽杏一株。如此数年,杏有万株,郁然成林,群虫戏其下,常无生草,有如新除也。于是杏子大熟,奉尝语人曰:欲买杏者,不须来报之,但径自往取之,一器谷便得一器杏。尝有谷少而取杏多者,即有虎号啸而逐之。所得谷救赈贫乏,供给行旅,岁消三百斛,而所余犹多。一旦,升天去。”
元末明初的高启所撰《高太史集》卷18有《杏林为萧沈二医师题》。
明《南康府志》云:董奉,字君异,侯官人,有道术。隐居庐山,为人治病,不受谢,唯令种杏一株,数年成林,杏熟易谷,以济贫民。永嘉中仙去。今庐山杏林,乃其遗迹。
, 百拇医药
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卷一:董奉,字君异,侯官人,精医。与人治病愈者,重则种杏五株,轻则一株。不数年之间,杏树多十万。
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引用《董奉传》全文及《南康府志》。
《词源》:董奉,三国吴侯官人。字君异。善医道。传说交阯太守士燮病死三日,奉与一丸药与服,食顷而目张手动,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又传奉居庐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有杏数万株。后人常以“杏林”为颂赞医者之词,本此。见《三国志·吴·士燮传注》及葛洪《神仙传》。
《中医大辞典》:董奉,三国时期吴国医生。字君异。据古书载,他治病不取报酬,只求被治愈者在其门前种杏树,日久杏树成林。后世称颂医家为杏林春暖、誉满杏林,来源于此。
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医人物辞典》:董奉,三国吴医学家。字君异。侯官(今福建闽侯)人。约生于二三世纪间。相传交州刺史士燮病濒危,奉往,以三丸药纳口中,食顷即目开手足动,得以救治。后隐居庐山,为人治病,不取报酬,治愈重病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得十万余株,蔚然成林。每年货杏得谷,旋以赈救贫乏,供给行旅不逮者。故后世每以杏林春暖称道医家医德。
, http://www.100md.com
诸家所取者,均为董奉高尚医德。杏林医风,已经构成中医道德主旋律,它将伴随中华民族而永生。
链接
《神仙传·董奉》
董奉者,字君异,侯官人也。吴先主时,有少年为奉本县长,见奉年四十余,不知其道,罢官去。后五十余年,复为他职,行经侯官,诸故吏人皆老,而奉颜貌一如往日。问言:“君得道邪?吾昔见君如此,吾今已皓首,而君转少。何也?”奉曰:“偶然耳!”
又士燮为交州刺史,得毒病死,死已三日。奉时在彼。乃往与药三丸,内在口中,以水灌之,使人捧举其头,摇而消之。须臾,手足似动,颜色渐还,半日乃能起坐,后四日乃能语,云:“死时奄忽如梦,见有十数乌衣人来收燮上车去。入大赤门,径以付狱。狱各一户,户才容 一人,以燮内一户中,乃以土从外塞其门,不复见外光。恍惚闻户外人言云:太乙遣使来召士燮。又闻除其户土,良久引出,见有车马赤盖,三人共坐车上,一人持节呼燮上车,将还至门而觉。燮遂活。”因起谢曰:“某蒙大恩,何以报效?”乃为奉起楼于庭中。奉不食他物,唯啖脯枣,饮少酒,燮一日三度设之。奉每来饮食,或如飞鸟腾空来坐,食了飞去,人每不觉。如是一年余,辞燮去。燮涕泣留之不住。燮问:“欲何所之?莫要大船否?”奉曰:“不用船,唯要一棺器耳。”燮即为具之。至明日日中时,奉死,燮以其棺殡埋之。七日后,有人从容昌来,奉见嘱云:“多谢燮。加自爱理!”燮闻之,乃起殡。发棺视之,唯存一帛,一面画作人形,一面以丹书作符。
, 百拇医药
后还豫章,庐山下有一人中有厉疾垂死,载以诣奉,叩头求哀之。奉使病人坐一房中,以五重布巾盖之,使勿动。病者云:“初闻一物来舐身,痛不可忍,无处不咂。量此舌广一尺许,气息如牛,不知何物也。”良久物去,奉乃使往池中,以水浴之,痛即止。二十日皮生即愈,身如凝脂。
后忽大旱,县令丁士彦议曰:“闻董君有道,当能致雨。”乃自齎酒脯见奉,陈大旱之意。奉曰:“雨易得耳!”因视屋曰:“贫道屋皆见天,恐雨至何堪?”令解其意,曰:“先生但致雨,当为立架好屋。”明日,士彦自将人吏百余辈运竹木,起屋立成。方聚土作泥,拟数里取水。奉曰:“不需耳,暮当大雨。”乃止。至暮即大雨,高下皆平,方民大悦。
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郁然成林。乃使山中百禽群兽,游戏其下,卒不生草,常如耘治也。后杏子大熟,于林中做一草仓,示时人曰:“欲买杏者,不需报奉,但将谷一器置仓中,即自往取一器杏去。”常有人置谷米少而取杏去多者,林中群虎出吼逐之,大怖,急挈杏走路旁倾覆,至家量杏,一如谷多少。或有人偷杏者,虎逐之到家,啮至死。家人知其偷杏,乃送还奉,叩头谢过,乃却使活。奉每年货杏得谷,旋以赈救贫乏,供给行旅不逮者,岁二万余人。
解县令有女为精邪所魅,医疗不效,乃投奉治之,若得女愈,当以侍巾栉。奉然之。即召得一白鼍,长数丈,陆行诣病者门,奉使侍者斩之,女病即愈。奉遂纳女为妻,久无儿息。奉每出行,妻不能独住,乃乞一女养之。年十余岁,奉一日耸身入云中去。妻与女犹存其宅,卖杏取给。有欺之者,虎还逐之。
奉在人间三百余年乃去,颜状如三十时人也。
(摘自晋·葛洪《神仙传》), 百拇医药(钱超尘 北京中医药大学)
汉末有三位著名医学家:华佗、张仲景、董奉。华佗在《后汉书》、《三国志》中有传,裴松之、李贤注补充许多故事,人物形象乃生动突出。张仲景无传,唐初史学家刘知几《史通》卷八《人物篇》云:“当三国异朝,两晋殊宅,若元化仲景,时才重于许洛,何祯许询,文雅高于扬豫,而陈寿《国志》、王隐《晋史》,广列诸传,而遗此不编,此亦网漏吞舟,过于迂阔者。”仲景无传,有书存世,可藉其书研究其人。董奉则不然,史书无传,其书无存,研究其人,实为难矣。
有三篇史料可藉以寻觅董奉踪迹。一为《三国志·吴志》卷49《士燮传》;二为《晋书》卷72《葛洪传》;三为葛洪《神仙传》。
, 百拇医药 董奉挽士燮于将死
《三国志·士燮传》:“士燮,字威彦,苍梧广信人也。其先本鲁国汶阳人,至王莽之乱,避地交州,六世至燮。”广信即今之苍梧。士燮为人“体器宽厚,谦虚下士,中国士人往依避难者以百数。耽玩《春秋》,为之注解。陈国袁徽与尚书令荀彧书曰:交阯士府君,既学问优博,又达于从政,处大乱之中,保全一郡二十余年,疆埸无事,民不失业,羁旅之徒,皆蒙其庆。”
在此段文字下,东晋裴松之加有一段小注:“葛洪《神仙传》曰:燮尝病,死已三日,仙人董奉以一丸药与服,以水含之,捧其颐摇稍之食顷,即开目动手,颜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遂复常。奉字君异,侯官人也。”
《士燮传》云:“燮在郡四十余岁,黄武五年,年九十卒。”黄武五年为公元226年,由此推出士燮生于公元136年,卒于公元226年。公元222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因此,士燮大部分时光生活于东汉末期,在吴国生活五年而殁。士燮早年与仲景共同经历汉末时光。
, 百拇医药
这里需要关注的是董奉生卒及其何以至苍梧?考证董奉生卒,史料有阙,唯一可以据用的资料是葛洪《神仙传》。其董奉传云:董奉者,字君异,侯官人也。吴先主时,有少年为奉本县长,见奉年四十余,不知其道,罢官去。后五十余年,复为他职行经侯官,诸故吏人皆老,而奉颜貌一如往日。问言:“君得道耶?吾昔见君如此,吾今已皓首,而君转少,何也?”奉曰:“偶然耳!”
侯官古称“冶县”,东汉末改称“侯官县”(隋朝改称“闽县”),始建年不详。《神仙传》“有少年为奉本县长”,意为有一位少年是董奉那个县的县长。在“侯官”名称下加“县”,符合东汉末始立“侯官县”史实,则董奉生于东汉末福建侯官县有文献可证矣。
董奉生卒之年,当以《董奉传》之“奉年四十余”、“后五十年”为推测其生卒时间坐标。《三国志·孙权传》:“黄龙元年(公元229年)春,公卿百司皆劝权正尊号。夏四月丙申,南郊即皇帝位。”又云:“太元二年夏四月权薨。”太元二年为公元251年。《董奉传》称孙权为“吴先主”,指孙权即皇帝位至逝世这一阶段(公元229年~251年)而言。这一时期董奉四十余,若以45岁计,即从孙权即帝位之公元229年上推45年,则董奉生于汉末灵帝光和、中平(公元184年~189年)间;若从孙权卒年上推45年,则董奉生于汉末献帝初平、兴平(公元190年~195年)间,其时仲景(约公元150年~220年)尚在。此为董奉生年之推定。
, 百拇医药
董奉卒年,亦当据“后五十年”推测。若从孙权初即帝位之公元229年下推55年,则为西晋武帝咸宁、太康(公元275年~285年)间。若从孙权卒年之公元251年下推55年,则卒年当在西晋惠帝永宁、永安(公元301年~304年)间。官侯县县长某再次见到董奉时是初见后的50余年,也许此50年后董奉尚生存若干年,亦未可知。其卒年较难考。
根据以上,大致可确知董奉生在东汉末的公元168年~220年间,卒年或在西晋的公元265年~313年间,享年近百岁或百余岁。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第十二册《董奉》条引《南康府志》称董奉“永嘉(西晋末)中仙去”。《董奉传》称“奉在人间三百余年乃去,颜状如三十人也。”奉享高年,故夸大言之。
汉末西晋是苦难时代,人员流徙不定。士燮家族由山东汶阳远徙苍梧郡避董卓之乱,汉末及三国社会紊乱生民凋敝甚于卓时,董奉当为避难而远徙苍梧者,恰逢交阯太守士燮将死而愈之。《神仙传》云:“士燮得毒病死,奉时在彼,乃往与药三丸。”观“奉时在彼”句,乃不期而遇,犹扁鹊之愈虢太子也。
, 百拇医药
裴松之引葛洪《神仙传》,对于后世考察董奉具有重大意义。犹《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华佗别传》史料,可藉以观华佗全人。
葛洪搜访董奉事迹
葛洪生于西晋武帝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卒于晋哀帝兴元元年(公元363年),享年81岁。葛洪青年喜儒家书,后专尊道家,晚年求道访仙,尤为精进。东晋元帝时干宝“荐洪才堪国史,选为散骑常侍,领大著作。”葛洪不慕荣利,“固辞不就,以年老欲炼丹,以祈遐寿。交阯出丹,求为句漏令。帝以洪资高,不许。洪曰:非欲为荣,以有丹耳。帝从之。洪遂将子侄俱行至广州。刺史邓岳留,不听去。洪乃止罗浮山炼丹。”句漏地处交阯,即奉为士燮治病之郡。葛洪虽未至句漏为令,然广州、罗浮山等地与董奉当时所居之地不远。董奉信道,自称“贫道”,与葛洪信仰亦合,对董奉事迹,洪必详细访求,乃录入《神仙传》。尤当思忖者,董奉亡故时期与葛洪出生之年相接,葛洪出生之时,为董奉晚年。董、葛所居之地相近,年寿相接,凡此皆为葛氏搜访董奉事迹,提供诸多便利。《神仙传》十卷,篇幅皆短小,唯《董奉传》堪称长篇,1211字,有董奉许多生活细节及治病不取饷糈酬金事。凡此非出臆想,而出自方民递相口传。剔除少数神话,余多切理,可以凭信,如杏林等事属之。
, 百拇医药
《董奉传》多神话。当知古人对所敬慕者,多披以神话轻纱以申敬仰思慕深情,寄托人们理想追求与渴望。如《南阳府志》称仲景为老猿诊脉,老猿以古桐回报,琢为二琴,亦属同类事。此传将董奉高尚医德、大医风范圆满展现,为后世医家树立清廉高尚楷范形象。
何时希《中国历代医家传录》亦全引《董奉传》,评葛洪《神仙传》文风云:杏林故事,除虎事外,余皆可信,正见医不贪财,唯须种杏,初供观赏,又可济贫。试思“二月春光闹杏花”,万株一片,何等缛闹。继乃货杏易谷以赈贫乏,医家美德,至此极矣!尝见葛洪《抱朴子·自序》,文多骈偶缛丽,若此《神仙传》记董奉事,层次井然,虽稍涉迷信,读之情理赡美,尤令人神往。
杏林精神辉耀古今
葛洪的《董奉传》对后世医家产生巨大影响,杏林精神不仅是医家精神财富,而且它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美德的组成部分,文学作品、戏剧小说、民间故事、医书医话等均有歌颂。略举如下。
, 百拇医药
宋初《太平广记》第二引葛洪《董奉传》。《太平广记》始编于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三年成书,六年雕版印刷。此书是较早引用《董奉传》者。
南宋兴定十三年(公元1220年)周守忠撰《历代名医蒙求》,载董奉事迹云:字君异。时士燮为交州刺史,得毒病,死三日。奉时在南方,往,以三圆药内口中。食顷,燮开目动手足,颜色还故;半日能起,遂活。人问其故,曰:初见赤医吏追去,董真君有命,遂得回耳。董奉居庐山,不田作,为人治病,亦不取钱物,但使重病得愈者栽杏五株;轻病得愈者,栽杏一株。如此数年,杏有万株,郁然成林,群虫戏其下,常无生草,有如新除也。于是杏子大熟,奉尝语人曰:欲买杏者,不须来报之,但径自往取之,一器谷便得一器杏。尝有谷少而取杏多者,即有虎号啸而逐之。所得谷救赈贫乏,供给行旅,岁消三百斛,而所余犹多。一旦,升天去。”
元末明初的高启所撰《高太史集》卷18有《杏林为萧沈二医师题》。
明《南康府志》云:董奉,字君异,侯官人,有道术。隐居庐山,为人治病,不受谢,唯令种杏一株,数年成林,杏熟易谷,以济贫民。永嘉中仙去。今庐山杏林,乃其遗迹。
, 百拇医药
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卷一:董奉,字君异,侯官人,精医。与人治病愈者,重则种杏五株,轻则一株。不数年之间,杏树多十万。
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引用《董奉传》全文及《南康府志》。
《词源》:董奉,三国吴侯官人。字君异。善医道。传说交阯太守士燮病死三日,奉与一丸药与服,食顷而目张手动,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又传奉居庐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有杏数万株。后人常以“杏林”为颂赞医者之词,本此。见《三国志·吴·士燮传注》及葛洪《神仙传》。
《中医大辞典》:董奉,三国时期吴国医生。字君异。据古书载,他治病不取报酬,只求被治愈者在其门前种杏树,日久杏树成林。后世称颂医家为杏林春暖、誉满杏林,来源于此。
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医人物辞典》:董奉,三国吴医学家。字君异。侯官(今福建闽侯)人。约生于二三世纪间。相传交州刺史士燮病濒危,奉往,以三丸药纳口中,食顷即目开手足动,得以救治。后隐居庐山,为人治病,不取报酬,治愈重病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得十万余株,蔚然成林。每年货杏得谷,旋以赈救贫乏,供给行旅不逮者。故后世每以杏林春暖称道医家医德。
, http://www.100md.com
诸家所取者,均为董奉高尚医德。杏林医风,已经构成中医道德主旋律,它将伴随中华民族而永生。
链接
《神仙传·董奉》
董奉者,字君异,侯官人也。吴先主时,有少年为奉本县长,见奉年四十余,不知其道,罢官去。后五十余年,复为他职,行经侯官,诸故吏人皆老,而奉颜貌一如往日。问言:“君得道邪?吾昔见君如此,吾今已皓首,而君转少。何也?”奉曰:“偶然耳!”
又士燮为交州刺史,得毒病死,死已三日。奉时在彼。乃往与药三丸,内在口中,以水灌之,使人捧举其头,摇而消之。须臾,手足似动,颜色渐还,半日乃能起坐,后四日乃能语,云:“死时奄忽如梦,见有十数乌衣人来收燮上车去。入大赤门,径以付狱。狱各一户,户才容 一人,以燮内一户中,乃以土从外塞其门,不复见外光。恍惚闻户外人言云:太乙遣使来召士燮。又闻除其户土,良久引出,见有车马赤盖,三人共坐车上,一人持节呼燮上车,将还至门而觉。燮遂活。”因起谢曰:“某蒙大恩,何以报效?”乃为奉起楼于庭中。奉不食他物,唯啖脯枣,饮少酒,燮一日三度设之。奉每来饮食,或如飞鸟腾空来坐,食了飞去,人每不觉。如是一年余,辞燮去。燮涕泣留之不住。燮问:“欲何所之?莫要大船否?”奉曰:“不用船,唯要一棺器耳。”燮即为具之。至明日日中时,奉死,燮以其棺殡埋之。七日后,有人从容昌来,奉见嘱云:“多谢燮。加自爱理!”燮闻之,乃起殡。发棺视之,唯存一帛,一面画作人形,一面以丹书作符。
, 百拇医药
后还豫章,庐山下有一人中有厉疾垂死,载以诣奉,叩头求哀之。奉使病人坐一房中,以五重布巾盖之,使勿动。病者云:“初闻一物来舐身,痛不可忍,无处不咂。量此舌广一尺许,气息如牛,不知何物也。”良久物去,奉乃使往池中,以水浴之,痛即止。二十日皮生即愈,身如凝脂。
后忽大旱,县令丁士彦议曰:“闻董君有道,当能致雨。”乃自齎酒脯见奉,陈大旱之意。奉曰:“雨易得耳!”因视屋曰:“贫道屋皆见天,恐雨至何堪?”令解其意,曰:“先生但致雨,当为立架好屋。”明日,士彦自将人吏百余辈运竹木,起屋立成。方聚土作泥,拟数里取水。奉曰:“不需耳,暮当大雨。”乃止。至暮即大雨,高下皆平,方民大悦。
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郁然成林。乃使山中百禽群兽,游戏其下,卒不生草,常如耘治也。后杏子大熟,于林中做一草仓,示时人曰:“欲买杏者,不需报奉,但将谷一器置仓中,即自往取一器杏去。”常有人置谷米少而取杏去多者,林中群虎出吼逐之,大怖,急挈杏走路旁倾覆,至家量杏,一如谷多少。或有人偷杏者,虎逐之到家,啮至死。家人知其偷杏,乃送还奉,叩头谢过,乃却使活。奉每年货杏得谷,旋以赈救贫乏,供给行旅不逮者,岁二万余人。
解县令有女为精邪所魅,医疗不效,乃投奉治之,若得女愈,当以侍巾栉。奉然之。即召得一白鼍,长数丈,陆行诣病者门,奉使侍者斩之,女病即愈。奉遂纳女为妻,久无儿息。奉每出行,妻不能独住,乃乞一女养之。年十余岁,奉一日耸身入云中去。妻与女犹存其宅,卖杏取给。有欺之者,虎还逐之。
奉在人间三百余年乃去,颜状如三十时人也。
(摘自晋·葛洪《神仙传》), 百拇医药(钱超尘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