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医理纵横
编号:11871366
《内经》谈影响情志的十种因素
http://www.100md.com 2010年4月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298期
中医学情志学说,情志发于五脏,手厥阴、足少阴影响情志,情志气血相互影响,情志损伤阴阳阴阳影响情志,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导,不同年份的运气会影响情志,情志与月亮联系密切,不同体质情志活动有差异,年龄是造成情志异常的初始原因,情志可致病
     中医学的情志是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七种情绪,又称“七情”,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中国古代有关情志的学说并非只有中医一家,儒家也有七情,即喜、怒、哀、惧、爱、恶、欲,指的是人的七种本能。佛教的七情指喜、怒、忧、惧、爱、憎、欲,认为七情乃是非之主,利害之根。《内经》有大量关于情志的论述,成为中医学情志学说的基础,并对影响情志的因素从十个方面作了论述,兹作简要分析。

    情志发于五脏

    情志与脏腑的关系,《内经》论述最多,既有讲生理的,也有讲病理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尽管两段话有一定出入,但都是强调正常情况下的五脏对情志的影响,说明情志发于五脏。

    《灵枢·五变》说:“……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说明五脏强弱与情志活动的相关性。《灵枢·九针论》则论述了脏腑功能异常时情志病变的一般规律,云:“精气并肝则忧,并心则喜,并肺则悲,并肾则恐,并脾则畏,是谓五精之气,并于脏也。”《素问·宣明五气篇》也有类似论述:“精气并于心则善,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尽管上述经文在文字表述上略有不同,但都是论述脏腑功能对情志活动的影响。

    手厥阴、足少阴影响情志

    关于经络与情志的关系,《内经》从情志损伤经络和经络导致情志异常两个方面展开讨论。《素问·痿论》说:“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指出情志过极可以损伤胞络,从病理的角度阐述了经络与情志的关系。《素问·缪刺论》则强调了经络的异常可导致情志变化,说:“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嗌痛,不可内食,无故善怒,气上走贲上。”《灵枢·经脉》说:“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是动则病手心热……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憺憺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肾足少阴之脉……气不足则善恐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91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