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学评论 > 信息
编号:11893345
医生摆脱"论文枷锁"乃医学之幸
http://www.100md.com 2010年4月9日 人民网-《人民日报》
    医生摆脱"论文枷锁"乃医学之幸

     “史上最牛连环抄袭门”再次警醒我们:医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临床,把更多的时间还给病人,实乃医学之幸

    最近,中山大学两位学生调查发现,一篇关于“宫腔粘连”的医学论文,10多年来竟被不同的医生反复抄袭,涉嫌学术不端行为的医生达70多人,这一事件被称为“史上最牛连环抄袭门”。

    如果说,一般的学术造假只是败坏了学术风气,那么,医学领域的学术造假则可能危害生命。在这起“抄袭门”中,一名医生除了把“刮宫术”改为“无痛人流”外,其他数据都是酌量增减。两种不同的手术,居然得出相同结论,显然违背医学常识。如果医生都照此操作,难免误人性命。

    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医生身陷“抄袭门”?除了个人的道德问题,扭曲的医生考核评价体系也是重要原因。近年来,医疗界出现一股论文崇拜风,各级医院争相打造“研究型医院”,盲目攀比论文数量。于是,医生被逼上了人人搞科研之路。例如,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每年公布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这个排行榜本来只供参考,却被各大医院视为学术水平高低的标志。于是,为了赢得学术地位,同时获得科研经费,各级医院都把论文列为医生考核的“硬指标”。无论哪级医生,要想晋升提拔,必须先过“论文关”。哪怕医术再高,如果没有论文,肯定一票否决。甚至连乡镇或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也给医生下达论文任务。
, http://www.100md.com
    愈演愈烈的“论文热”,倒是养活了一批低水平的医学期刊。例如,仅卫生部主管的医学刊物就达百余种,但质量良莠不齐,其中不少是靠卖版面生存。还有一些江湖骗子,专门诈骗基层医生。海南曾有一个团伙,办了一本非法医学刊物,他们以发表论文为诱饵,骗取了全国数千名医生的400多万元“版面费”。更有甚者,在一些偏远山区的乡镇卫生院门口,连电线杆上也贴出了代发论文的广告。由此可见,“论文崇拜”不仅没有促进学术繁荣,反而制造了大量学术垃圾,导致粗制滥造、抄袭剽窃之风泛滥。据统计,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然而,这样的“世界第一”又有多少实际价值呢?

    客观地说,医学论文是临床实践的总结升华,其最终目的是指导临床实践。重视学术论文,本来无可非议。尤其是在国际著名医学期刊发表论文,对于提升中国医生的国际影响力大有裨益。但是,任何事物都不能走极端。优秀论文是自然成熟的,而非人工“催熟”的。好的医学论文,不可能靠下计划完成,而要靠长期的临床观察和积累。如果上级领导盲目追求“论文产值”,就有可能催生“学术泡沫”。
, 百拇医药
    在很多西方国家,医生一般分为学术型和临床型两类,有的主攻科研学术,有的主攻临床技术,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但是,我国的医生基本属于“全能型”,既搞临床,又搞科研,而医院的考核也是“一刀切”,导致很多医生为论文而论文,严重脱离临床实际。由于精力有限,他们把本该花在病人身上的时间,花到了论文上。结果,医生离病人越来越远,医患之情越来越淡。

    医学在发展,时代在变化,但老百姓评价医生的基本标准不会变,那就是治病救人,解除病痛。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离开病人,医学就失去了意义。因此,让医生从论文的“纸枷锁”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临床,把更多的时间还给病人,实乃医学之幸。 (记者 白剑峰)

    

    考证“医学论文连环抄”也是一篇好论文
, http://www.100md.com
    ●医学论文遭遇16个单位25人6轮连环抄袭

    ●医学论文连环抄袭 "创可贴"给医改出难题

    一篇上世纪90年代发表的讨论“宫腔粘连”的论文,10多年来被16个单位的25人进行了6轮连环抄袭。据举报,涉嫌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医生达70余人。(《中国青年报》3月24日)

    这是比较极端的一例罢了,学术不端已成近来坊间热词,抄袭者既有堂皇如院士、博导者,更不乏一般混职称的小鱼小虾,公众对后者往往熟视无睹。然而,这起“连环抄”仍以其无与伦比的“拍案惊奇”的特点,让人叹为观止。甚至可以说,两名举报者对医学论文“连环抄”的考证也是一篇好论文。

    首先,调查过程的情节之曲折,关节之繁杂,颇具论文特质。举报者“中大学子”是两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今年1月,两人完成毕业论文初稿后,担心自己论文中的引用部分被当做抄袭,就用一款反抄袭软件进行网上比对,结果发现这起抄袭事件堪称史上最牛:A发表了论文,B抄袭了A,C又抄袭了B,D抄袭C,最终E不仅抄袭了C和D,同时,还把A列为参考文献……抄袭的链条越扯越长,非下一番扎实的考证工夫,方可接近事件真相。
, 百拇医药
    举报者特意制作了一份像食物链一样的图谱:真正的原创者檀德馨和潘芝芬,处于食物链的最底端,而其他名字都直接或间接指向这两名原作者。这也部分地反映了当今学术界的某种恶劣生态,当抄袭得不到有效约束甚至不被认为不义时,本已很薄弱的一点原创在群狼环伺下,也被鲸吞蚕食到一点不剩。而巧取豪夺者往往借此上位,并无半点羞赧。

    就调查价值而言,对“连环抄”的考证也能揭露学术不端,有益世道人心。事实上,医学论文的相互抄袭在业内并不稀奇,就连这一事件中被抄袭的医生都对同行的行为表示“理解”。因为医生若要评职称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论文,如果普通医生无力改变这种体制现状,也就只能要么原创,要么抄袭,抄袭遂变得见怪不怪。举报者的考据功夫,至少可以唤醒抄袭者的耻感吧。

    当然,丑闻由两位尚未走出校门的医学院学生来发布,也反证了公众对学术圈同时也是利益圈的担心。两位举报者在调查中接到过恐吓电话,不得不换手机号码,把自己隐蔽起来。他们也担心日后还能不能在医学界立身。其调查遭遇阻力本身,或许正是调查的价值所在——总要有人站出来,捅破这个鼓胀已久的脓包,扯出这许多藤藤蔓蔓的利益瓜葛,还学术界以清白,给社会公众一个交代。

    举报者希望中国医学界能像白色的大褂一样,有一片洁净的学术天空。这是一个美好的期待,只是不知道,这样的美好能不能成为现实。如果类似关于医学论文“连环抄”的考证论文多一些,或可一点点还原这片天空的纯净。毕竟,丑闻也好,不端也罢,最怕大白于天下。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