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各地传统医学 > 民族医药 > 苗族
编号:12534031
苗族医药考古探源
http://www.100md.com 2010年4月20日 国医在线
     从文物考古发现中,也有力地证明苗族医药源远流长。例如,1972一1974年长沙东郊相继科学发掘的马王堆一、二、三号汉墓,出土的各种文物和医学文献中,经过其帛、画、器皿、发式、服饰等考证研究,对马王堆汉墓的族届问题的论证结果,中山大人类学教授容观复认为一、二号墓是苗族墓。一号汉墓保存完好的西汉女古尸手中握有2董囊(香囊),内装有药物,梆箱中发现的4个董囊、6个绢袋、1个绣花枕和2个董炉中装有药物。

    这些药物经鉴定为辛夷、花椒、茅香、佩兰、干姜、高良姜、酸枣核、藁本、皮等芳香性药物,其均含挥发油等有效成分,具杀菌、驱风、发汗等作用,都是苗家常用药物;苗族先民很早则用以佩带辟秽,避免传染,已具随时随身带药与用药的丰富经验和讲生防时疫的良好习惯,并用以做皮肤消毒、杀菌防腐的随葬品。

    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文献中,主要部分是我国至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医学帛书《五十二病方》,现存l万多字,全书分52题,每题都是治疗一类病的方剂(实际包括l00多种疾),少则l一2方,多则20多方,现存医方283个(原方应在300个左右),共收药物247种,其中将近半数是《神农本草经》未予收载的,这些可能是早于《神农本草经》的既料,甚为珍贵。《五十二病方》早于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如其中的药物“答”,则为苗族称的豆科植物;现在苗语将豆称为“兑”,其与“答”不但同义近音,是古苗语的演化结果。《五十二病方》中还将寒热为主的病称为“瘦”,此与苗族“茄”同音同义,这也充分体现了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历史上,湖南长沙是苗族先民地,这一考古发现则为苗族医药的悠久历史提供了有力证据。马王堆汉墓的地理位置决它所呈现的文化结构特征,即中原文化与苗楚文化的错综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体现了汉文化与南方文化(含苗楚文化)的共同结晶之特质。,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