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针骨专业 > 针灸治疗 > 针灸科治疗
编号:12536417
针灸感染与折针——针灸感染
http://www.100md.com 2010年4月22日 国医在线
     【概述】

    因针灸导致的感染,亦是最为常见的针灸意外事故之一。早在古代,人们就已有所认识。如“乳中,禁不可刺灸,灸刺之。不幸生蚀疮。疮中有脓血,清汁者可治,疮中有息肉若蚀疮者死”(《针灸甲乙经·卷三》)。现代,国内外都不断有报道,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针灸感受染,以针刺感染多见。

    针灸感染,包括针灸损伤所致的外科感染和针刺传播两类。

    前者包括化脓性感染和一些特异性感染,包括骨髓炎和气性坏疽等,其中,气性坏疽,国内外均有报道。重者可引起败血症并广泛性血管内凝血,甚至失治死亡。亦有穴位注射不当,造成气性坏疽,以截肢保住生命的。

    针刺传播,是指针刺工具作为媒介物传播致病微生物,其中最为危险和常见的是病毒性乙型肝炎的继发感染。我国虽仅报道过4例,但海外,已在美国、英国、瑞士、意大利等不少国家发生过多次针刺造成的感染事件。如美国佛罗里达州卫生局和健康处对该州奥伦治县一个按摩诊所103例1980年2月至5月接受针灸治疗的病人进行调查。其中,有6例发展成肝炎,没有接受针灸的病人无一例发生乙型肝炎(P<0.0001=。查其原因,因针具是以氯化苯酮液(一种低效力的清毒剂)浸泡24h,未能消毒目的。值得注意的是, 日本近年来, 针刺事故致丙型肝炎感染率也趋向上升,各家报告不一,统计字数约为3%~5%。但是推测针刺事故实际数字要高于报告数字几倍,实际感染率接近10%。
, 百拇医药
    除了乙型肝炎之外,针刺消毒不严还可传播破伤风,迄今我国公开报道的有10余例之多,均发生在闭塞的乡村,且系非医者用未经消毒的针具刺后所致。

    值得一提的是,针刺尚可能种植寄生虫。如某一38岁患者,8年前右上腹出现一鶏蛋大包块,逐年增大。一年前在包块处针刺治疗二次后,结果,右上腹触及一鹅蛋大包块,右下腹触及乓乒乓球大包块3个。手术发现肝门处一鹅蛋大包块,大小网膜及肠系膜等处均布有灰白色囊肿。

    因此,预防针刺感染,无论是上述哪一类情况对每一个针灸医师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损伤原因】

    一、消毒原因 针刺消毒不严,是引起感染的主要原因。包括针具、穴区皮肤和术者手指,任一环节的忽略,都可导致感染。特别是一些偏僻边远地区的少数针灸医生,习用隔衣进针和口温(即先将针具在口内含至温热后刺)法,极易导致感染。而三棱针、皮肤针等,也常会忽略严格消毒。针刺消毒这一问题,海外同样存在,如针具不消毒或用一些效果不肯定的民间消毒药液消毒等,正如瑞士学者指出,污染的针刺与污染的输血、注射一样,都可以成为感染乙型肝炎的原因之一。
, 百拇医药
    二、操作原因 在针刺过程中,将皮下各层组织内的原有病灶中的细菌或其它致病微生物,带入较深层的其它组织内。如有在腰部正中病灶部位行针刺治疗,结果导致严重的硬脊膜外脓肿,即可能与此有关。另外,穴位结扎时,如肠线残端露出表皮之外,该处也极易引起局限性化脓感染。

    三、其它原因穴位注射时,除因不注意严格的无菌消毒外,对所注射药物的情况不了解,也是造成感染的原因之一。如有穴位注射过期卡介苗,结果引起多发性寒性脓肿,并残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穴位结扎(或穴位注线),也易因消毒不严,术后护理不当,引起感染。作者在新疆工作时,曾于1973年冬天,为一例六岁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给其行门诊穴位结扎术。当天晚上,患儿于睡眠时自行将敷贴在穴位切口之上的消毒纱布全部撕脱。因患儿所在地点离医院较远,天气又十分寒冷,家长自行用旧棉絮予以包扎。结果不仅造成局部严重感染,而且并发败血症。经住院救治后脱险。
, 百拇医药
    【临床表现】

    因感染的程度、性质等的不同,而表现为较大差异。

    一、局限性化脓性感染开始为针孔或灸区发生硬结,颜色潮红,并有疼痛。如治疗不及时,可继续扩大,伴有全身不适,发热等症状。局部出现波动,硬结逐渐变软,中央有黄色的脓头。如感染发生在深部。波动感不明显,但脓肿表面有水肿和显著的局部压痛,全身症状也较明显。如炎症未能控制,发生骨髓炎或骨膜炎,在X线片上可见到软组织肿胀,骨膜增厚,骨质破坏等。

    二、全身化脓性感染 局限性化脓性感染未能控制,或病人体质虚弱、机体免疫能力低下,大量毒力强的病原菌在血中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全身化脓性感染。起病急骤,高热(可达40℃~41℃),头痛、头晕、关节酸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呼吸急促或困难。病情发展,可出现败血症,乃至感染性休克。化验:白细胞计数增加(可达2万~3万),中性粒细胞在80%以上,幼稚白细胞增多。
, 百拇医药
    三、气性坏疽 多发生在下肢和臀部等肌肉丰厚处,在针刺或穴位注射处发生剧痛,随之出现皮肤、肌肉大片坏死。按压针孔周围皮肤有“捻发”音,并出现水肿、皮肤苍白和发亮,重者整个肢体水肿、变色、厥冷和坏死。患者极度虚弱,面色苍白,出冷汗,高热,脉速。实验室检查,红细胞计数迅速降至100万~200万。X线片检查,肌群内有积气影。其后果果严重。如一例42岁男性患者。有胃病史,近日因复发在当地医院治疗。予硫酸阿托品1支,由医者作足三里穴穴位注射。注射后胃痛即止,其它症状亦减轻。次日,穴位注射处红肿微痛,逐渐加重。至第四日,除红肿热痛外,还出现恶寒战抖,体温升高。诊断为气性坏疽。保守疗法无效,行高位截肢术。

    四、病毒性乙型肝炎感染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或肝区痛)、乏力等,部分病人有黄疸和发热,以及肝脏肿大,有压痛等。但有的病人,在针刺感染后可无明显的症状。上述病人均有肝功能改变。

    五、破伤风感染 病员多无预防接种史,就诊时表现为畏寒发热,全身不适,呈苦笑面容,说话困难,重者甚可出现角弓反张等症状,如不积极治疗,可因窒息、全身衰竭或并发肺炎、心力衰竭而死亡。故预后极为严重。
, 百拇医药
    【预防方法】

    一、严格消毒 消毒包括针具、患者穴区和医者双手。其中针具消毒是重要一关,特别在针刺治疗乙型肝炎等一些传染性强的病症患者之后,针具应作特别消毒,在有感染病灶的部位,避免针刺。其次是要重视对毫针及注射器以外的针灸用具的消毒,如三棱针、皮肤针及火罐等。患者穴区,应根据部位、针灸的方式的不同,准确把握消毒的严格程度,如耳穴、足部的穴位(易污染)应比其它的穴位更重视消毒;穴位注射、穴位埋针(包括穴位埋植)应比一般针刺更注意消毒。另外,从微生物学的观点看,肌肤的化脓性感染以葡萄球菌多见,致病的葡萄球菌广泛的分布于自然界,在人体的皮肤可生存较久,常隐蔽在毛囊、汗腺及皮脂内。葡萄球菌的最宜温度是37℃,在夏天人体的新陈代谢快,汗腺分泌多,就为葡萄球菌的生长繁殖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因此夏季的针眼感染更加多见。所以,消毒还应重视气候因素,夏季应消毒严格一些。总之,有条件的地方,应推广一次性消毒针灸针各医者针刺时带无菌手套。

, 百拇医药     针刺部位,在2h内不要用生水洗涤。去针后,如针孔较大或有出血现象,应该用消毒棉球揉压,使其止血及闭合。

    特别要指出的是杜绝隔衣进针,否则极易发生感染。如某一32岁男性患者,因咳嗽2周就诊。穴取肺俞、阿是(背部)、合谷、外关、丰隆等穴,均用泻法。期间因气候寒冷,肺俞、阿是两穴予隔衣进针,第4天患者自觉背部针刺处痒痛,并有粟粒大小的皮肤隆起,但未予介意。1周后局部疼痛加剧,遂发现针孔周围明显红肿,直径约3cm左右。

    二、穴位注射和穴位结扎严格执行操作常规 将所用治疗药液,预先进行了解,不要使用失效或变质的药物。穴位结扎时,不要让肠线线头露出表皮,要求病人(或其家属)做好术后护理。

    三、避免在有感染的部位进行针灸治疗针具没有进行认真的消毒,术者的手直接接触针身,针刺部位的皮肤消毒不严,这都有可能使针眼感染。尤其是锋钩针、园利针、火针,因为针粗,治疗时局部损伤较大,就更易引起针眼感染。如果使用园利针、锋钩针、火针等较粗的针,或相关容易感染的患者,应用25%碘酒涂在穴位上,待完全干后用75%酒精拭去碘酒,酒精干后可开始针刺,针后要求在24h内患处不应着水。
, 百拇医药
    四、施灸法时,宜避免烫伤,特别是在局部皮肤感觉较迟钝时或糖尿病患者,更应注意。在进行着肤灸时,要注意对灸伤的护理。糖尿病人严禁化脓灸。

    【处理方法】

    一、局部化脓性感染的处理宜嘱病人患部休息少动,以减少疼痛及炎症扩散,抬高肢体,促进回流,减轻肿胀。不要挤压患部。可外敷鱼石脂软膏或咬头膏等,适当应用消炎止痛、清热解毒的中西药物,配合理疗热敷等以促进吸收,一旦脓肿成熟,应立即切开引流排脓,并可辅以去腐生肌之中药。

    二、全身化脓性感染的处理 选择抗菌谱广的抗菌药物,或两种抗菌素联用,剂量宜大,疗程应长。并可加用清热解毒、养阴凉血的中药。患者须卧床休息,充分补充热量、水分和蛋白质,纠正电解质代谢失调和酸中毒,必要时输入新鲜血液。高热用物理或药物降温。病情严重者,考虑用冬眠疗法或激素。

    三、气性坏疽的处理 本病症急势猛,诊断一经确定,应作紧急手术。在手术过程中及术后,要配合抗生素疗法和全身支持疗法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和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以及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等。有条件时,可用高压氧仓疗法,一般能保留患肢,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

    四、破伤风感染的处理一旦发现, 即转外科救治,包括应用破伤风抗毒素及大剂量抗菌素,一般治疗及对症治疗等。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