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病症——急性黄疸型肝炎
【概述】
急性黄疸型肝炎是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一个类型,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食欲减退,厌油,乏力,上腹部不适,肝区隐痛,恶心,呕吐,部分病人畏寒发热,继而尿色加深,巩膜、皮肤等出现黄疸。
本病的现代针灸治疗,始于五十年代初,1958年之后,陆续出现了具有一定数量样本的报道,但未能推广。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来,针灸治疗本病已获得医务界的极大重视,在上海、湖北、江苏等10余个省市广泛开展了临床和实验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根据近年来临床数据的统计,针灸治疗本病,无论近期或远期疗效,成人或儿童,其治愈率均在85%左右[1]。不仅复发率低,且和中药或西药比较,在恢复食欲,消退黄疸,改善肝功能等方面,针灸均略胜一筹[2]。
当然,针灸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也有一定适应症。一般适于普通型,重型病人针灸只是综合措施之一。其次,即使是普通型,也最好是单纯性的,不宜有夹杂症。另外,针刺治疗急性无黄疸型肝炎疗效不及黄疸型。目前,我国比较公认的针灸适应症标准是:(1)病程在2周以内;(2)具有上述典型临床症状;(3)体征方面见肝脏肿大,局部有压痛和叩痛,黄疸;(4)肝功能试验有2项以上异常[3]。
, http://www.100md.com
关于针灸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作用机理尚不够清楚,有人通过实验研究,认为针刺可能是通过利胆作用促使黄疸下降的因素之一;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的观察提示,针刺的作用可能与提高人体特异免疫功能有关[4~6]。
【治疗】
体针(之一)
(一)取穴
主穴:至阳、足三里、阳陵泉透阴陵泉(或太冲透涌泉)、胆俞。
配穴:发热加曲池;胁痛加期门、太冲;恶心呕吐加内关;黄疸甚加阳纲;腹胀加天枢。
, 百拇医药
(二)治法
以主穴为主,两对透穴可轮换应用,每次用一对,配穴据症选加。针用泻法,刺激可较强,但不宜超出病人耐受程度。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运针2~3次。每日针1~2次,14天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据有关报道451例中,临床有效率为80~100%[5~8,13]。
体针(之二)
(一)取穴:
主穴:大椎、腹股沟淋巴结、肝俞、胆俞、脾俞。
配穴:腹胀纳差加足三里;尿黄加三阴交。
, http://www.100md.com
(二)治法
大椎穴先垂直刺入然后退出至皮下,再向左右斜刺入3~4毫米(应注意避免刺入胸腔造成气胸),使针感传至左右肩部后施泻法不留针。腹股沟淋巴结刺法:触摸到淋巴结后,以左手拇、食指固定,右手持针,快速刺入淋巴结中,略作提插捻转,待针感沿淋巴管传道即出针,以取右侧淋巴结为主,亦可双侧交替。肝、胆、脾俞刺法:针尖以45°角向后正中线刺入,略向上方(相当于横突间),行提插捻转手法,待肝区出现抽动时起针。上述刺法,均于每穴得气后提插结合小捻转手法运针3~5次,不留针。日行1次,不计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治疗400例,临床治愈率为98.5%,平均治愈天数为32.4天[4,9]。
, 百拇医药
电针
(一)取穴
主穴:足三里、太冲透涌泉。
配穴:肝俞、胆俞、阳陵泉、至阳。
(二)治法
一般仅取主穴。针刺得气后,用G6805型电针机的两极导线分别接于毫针上,采用疏密波,病人感疼、麻、胀或肌肉颤动,强度以能忍受为度。效不明显,改用配穴。每日1~2次。
(三)疗效评价
电针治疗111例,临床治愈率85%左右[5,10]。
, http://www.100md.com
耳穴压丸
(一)取穴
主穴:分二组。1、肝、胰胆、脾、三焦。2、①角窝三点:神门、子宫、下脚端;②屏间切迹四点:屏间、切迹前后、切迹下;③耳舟一线:锁骨、肩、肩关节;④耳轮脚下缘一线:口、食道、贲门、胃、脾;⑤耳根三点:上耳根、下耳根、耳迷根。
配穴:肝痛加神门、交感;恶心加胃、食道、神门;腹胀加大肠、三焦。
(二)治法
主穴任取一组,配穴据症酌加。第1组按常规方法将王不留行子贴于穴区,第2组分“点”“线”贴压。“点”的贴法同上,“线”则按部位长度,以宽0.6厘米之长胶布,串排王不留行子,每子相距半粒许,贴压固定在耳穴线上。嘱患者用食、拇指做间歇对压,使耳部有胀痛感,手法不宜过重,以防压破皮肤。每次均仅取1侧穴,每周换贴2次,5次为一疗程。
, http://www.100md.com
(三)疗效评价
本法主要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共治104例,治愈102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为100%。耳穴治疗组在治愈率及治愈时间上均优于中西药物对照 组[11,12]。
【主要参考文献】
[1]黄本祺。针刺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文献综述。湖北中医杂志 1982;(3):54。
[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9医院传染科。针刺治疗急性病毒性黄疸型肝炎100例疗效观察。新医药学杂志 1975;9:29。
[3]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进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256~257。
[4]赵吉民。针刺治疗急、慢性肝炎194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 1983;3(2):11。
, http://www.100md.com
[5]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肝病组。针刺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212例的临床和初步实验观察。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一)1979:28 北京。
[6]王德强。针刺治疗急性黄疸型传染肝炎121例。 辽宁中医杂志 1981;(6):48。
[7]邱茂良,等。针刺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111例的临床分析。 上海针灸杂志 1983;(2):1。
[8]高国巡,等。针灸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55例临床观察。 中国针灸 1983;3(2):14。
[9]赵吉民。针刺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400例观察。中国针灸 1985;5(3):4。
[10]常玉淑。电针治疗病毒性肝炎28例。中国针灸 1983;3(6):20。
[11]徐占英,等。耳压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64例,中国针灸 1989;9(2):50。
[12]陈桂芳,等。耳穴压迫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40例,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9;(6):9。
[13]陈雁南,等。针剌药物结合治疗重度黄疸型肝炎的疗效观察。中国针灸 1996;16(4):15。
, 百拇医药
急性黄疸型肝炎是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一个类型,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食欲减退,厌油,乏力,上腹部不适,肝区隐痛,恶心,呕吐,部分病人畏寒发热,继而尿色加深,巩膜、皮肤等出现黄疸。
本病的现代针灸治疗,始于五十年代初,1958年之后,陆续出现了具有一定数量样本的报道,但未能推广。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来,针灸治疗本病已获得医务界的极大重视,在上海、湖北、江苏等10余个省市广泛开展了临床和实验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根据近年来临床数据的统计,针灸治疗本病,无论近期或远期疗效,成人或儿童,其治愈率均在85%左右[1]。不仅复发率低,且和中药或西药比较,在恢复食欲,消退黄疸,改善肝功能等方面,针灸均略胜一筹[2]。
当然,针灸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也有一定适应症。一般适于普通型,重型病人针灸只是综合措施之一。其次,即使是普通型,也最好是单纯性的,不宜有夹杂症。另外,针刺治疗急性无黄疸型肝炎疗效不及黄疸型。目前,我国比较公认的针灸适应症标准是:(1)病程在2周以内;(2)具有上述典型临床症状;(3)体征方面见肝脏肿大,局部有压痛和叩痛,黄疸;(4)肝功能试验有2项以上异常[3]。
, http://www.100md.com
关于针灸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作用机理尚不够清楚,有人通过实验研究,认为针刺可能是通过利胆作用促使黄疸下降的因素之一;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的观察提示,针刺的作用可能与提高人体特异免疫功能有关[4~6]。
【治疗】
体针(之一)
(一)取穴
主穴:至阳、足三里、阳陵泉透阴陵泉(或太冲透涌泉)、胆俞。
配穴:发热加曲池;胁痛加期门、太冲;恶心呕吐加内关;黄疸甚加阳纲;腹胀加天枢。
, 百拇医药
(二)治法
以主穴为主,两对透穴可轮换应用,每次用一对,配穴据症选加。针用泻法,刺激可较强,但不宜超出病人耐受程度。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运针2~3次。每日针1~2次,14天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据有关报道451例中,临床有效率为80~100%[5~8,13]。
体针(之二)
(一)取穴:
主穴:大椎、腹股沟淋巴结、肝俞、胆俞、脾俞。
配穴:腹胀纳差加足三里;尿黄加三阴交。
, http://www.100md.com
(二)治法
大椎穴先垂直刺入然后退出至皮下,再向左右斜刺入3~4毫米(应注意避免刺入胸腔造成气胸),使针感传至左右肩部后施泻法不留针。腹股沟淋巴结刺法:触摸到淋巴结后,以左手拇、食指固定,右手持针,快速刺入淋巴结中,略作提插捻转,待针感沿淋巴管传道即出针,以取右侧淋巴结为主,亦可双侧交替。肝、胆、脾俞刺法:针尖以45°角向后正中线刺入,略向上方(相当于横突间),行提插捻转手法,待肝区出现抽动时起针。上述刺法,均于每穴得气后提插结合小捻转手法运针3~5次,不留针。日行1次,不计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治疗400例,临床治愈率为98.5%,平均治愈天数为32.4天[4,9]。
, 百拇医药
电针
(一)取穴
主穴:足三里、太冲透涌泉。
配穴:肝俞、胆俞、阳陵泉、至阳。
(二)治法
一般仅取主穴。针刺得气后,用G6805型电针机的两极导线分别接于毫针上,采用疏密波,病人感疼、麻、胀或肌肉颤动,强度以能忍受为度。效不明显,改用配穴。每日1~2次。
(三)疗效评价
电针治疗111例,临床治愈率85%左右[5,10]。
, http://www.100md.com
耳穴压丸
(一)取穴
主穴:分二组。1、肝、胰胆、脾、三焦。2、①角窝三点:神门、子宫、下脚端;②屏间切迹四点:屏间、切迹前后、切迹下;③耳舟一线:锁骨、肩、肩关节;④耳轮脚下缘一线:口、食道、贲门、胃、脾;⑤耳根三点:上耳根、下耳根、耳迷根。
配穴:肝痛加神门、交感;恶心加胃、食道、神门;腹胀加大肠、三焦。
(二)治法
主穴任取一组,配穴据症酌加。第1组按常规方法将王不留行子贴于穴区,第2组分“点”“线”贴压。“点”的贴法同上,“线”则按部位长度,以宽0.6厘米之长胶布,串排王不留行子,每子相距半粒许,贴压固定在耳穴线上。嘱患者用食、拇指做间歇对压,使耳部有胀痛感,手法不宜过重,以防压破皮肤。每次均仅取1侧穴,每周换贴2次,5次为一疗程。
, http://www.100md.com
(三)疗效评价
本法主要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共治104例,治愈102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为100%。耳穴治疗组在治愈率及治愈时间上均优于中西药物对照 组[11,12]。
【主要参考文献】
[1]黄本祺。针刺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文献综述。湖北中医杂志 1982;(3):54。
[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9医院传染科。针刺治疗急性病毒性黄疸型肝炎100例疗效观察。新医药学杂志 1975;9:29。
[3]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进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256~257。
[4]赵吉民。针刺治疗急、慢性肝炎194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 1983;3(2):11。
, http://www.100md.com
[5]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肝病组。针刺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212例的临床和初步实验观察。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一)1979:28 北京。
[6]王德强。针刺治疗急性黄疸型传染肝炎121例。 辽宁中医杂志 1981;(6):48。
[7]邱茂良,等。针刺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111例的临床分析。 上海针灸杂志 1983;(2):1。
[8]高国巡,等。针灸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55例临床观察。 中国针灸 1983;3(2):14。
[9]赵吉民。针刺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400例观察。中国针灸 1985;5(3):4。
[10]常玉淑。电针治疗病毒性肝炎28例。中国针灸 1983;3(6):20。
[11]徐占英,等。耳压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64例,中国针灸 1989;9(2):50。
[12]陈桂芳,等。耳穴压迫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40例,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9;(6):9。
[13]陈雁南,等。针剌药物结合治疗重度黄疸型肝炎的疗效观察。中国针灸 1996;16(4):15。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