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线点灸疗法的操作规范
药线点灸疗法的操作规范如下:
持线:以右拇指、食指挟持药线的一端,并露出线头约1~2公分。
点火:将露出的线端在煤油灯或其他灯火上点燃,然后吹灭明火,只留线珠火即可。
施灸:将线端珠火对准穴位,顺应手腕和拇指屈曲动作,拇指指腹稳健而敏捷地将带有珠火的线头直接点按在预先选好的穴位上,一按火灭即起为一壮。一般一个穴位只灸一灶(梅花、莲花、葵花穴等除外)。
操作时必须掌握火候,以线头呈“珠火”时效果最佳,切忌明火点灸。手法一般是“以轻对轻”、“以慢对重”。灸后有蚁咬感或灼热感,不要用手抓,以防感染。施灸时点一次火灸一壮,再点再灸。一般每天点灸一次,依据病情确定疗程长短。
2.药物竹罐疗法
, http://www.100md.com
本疗法流传于壮族聚居的百色地区,其主要传人为来自该地区乐业县的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老壮医岑利族主治医师。经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科研人员的发掘整理和临床研究规范,1993年通过专家技术鉴定,并荣获广西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三等奖。其治疗机理是:通过用煮沸的壮药液加热特制之竹罐,吸拔于治疗部位上,疏调龙路、火路之气机,达到祛风除湿,活血舒筋,散寒止痛,拔毒消肿等治疗效果。适用于风湿痹痛,各种原因引起的腰腿痛、肩背酸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跌打损伤、头痛、骨折愈后瘀积等。
药罐选取壮族地区特有之金竹制作,以近根部正直者为佳,口径一般为1.5~4厘米,去掉外皮,罐壁厚度适中,口边磨光,平滑,长度为10厘米左右。常用的浸泡药罐的药物有杜仲藤、三线三、五爪风、三角风、八角风、抽筋草、臭牡丹、五加皮、鸡矢藤、石菖蒲等,上药各适量加水煎熬成药液,热浸竹筒备用。
拔罐操作方法:将适量的壮药加水煮沸,投入已制好的竹罐,同煮约5分钟后即可取出备用。边拔连捞,甩净水珠,趁热迅速扣于选定的拔罐皮肤上,每次拔5~10分钟,第一次拔的时间可短些,拔出后即用锋利的三棱针在罐印部重刺3~4针,又迅速取热罐在针刺部位继续拔罐。如此反复2~3次。每次均须用消毒棉球将拔吸取出来的血液拭擦干净。最后用消毒毛巾轻敷于所吸拔的部位,凉了再换热毛巾,亦反复2~3次。
, 百拇医药
3.针挑疗法
本法广泛传布使用于壮族地区,可谓源远流长。其法是运用大号缝衣针或三棱针等作为针具,通过挑刺体表一定部位而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方法。其著名传人是广西德保县已故著名老壮医罗家安及其大徒弟农大丰壮医。著有《痧症针方图解》一书。针挑治疗的机理是:通过针挑龙路。火路的体表网结,疏调气机,调和阴阳,逐毒外出而达到治疗效果。适用于多种病症,尤以痧症、痹症、风湿关节疼痛或僵直、腰痛、跌打损伤、肌肤麻木不仁等,疗效颇为显著。
挑点选择:多为龙路、火路网络在体表的反应穴(网结,又称压痛点或敏感点),或龙路、火路的皮下反应点。挑点主治的一般规律是:天部(即头额部)针挑点常用于治疗头面部疾病、发、热性疾病;背部挑点主要用于胸痛、感冒及一切热性病;腹部挑’点主要用于腹部疾病、痛经等;上下肢挑点主要用于风湿痛。罗家安老壮医还创造了一种比较独特的挑点选择方法:即以疾病所在部位为依据,施术者先用右手中指用力划压患部皮肤肌肉,然后在隆起线两端或中间取穴。
, http://www.100md.com
壮医针挑操作方法较多,就基本手法来说有浅挑、深挑、疾挑、慢挑、重挑、跃挑、摇挑等。就针挑方式来说,有点挑、引挑、丛挑、环挑、散挑、排挑等。不管采用何种挑法,均以疾进疾出(慢挑除外)挑断表皮或皮下组织,针孔能挤出少许血液为第一要义。具体操作步骤是:选好挑点,常规消毒挑点及针具,左手拇指绷紧挑点皮肤,右手拇、食,中三指合拢握紧针具,对准挑点迅速入针并挑起,然后在挑点挤出少许血液,再涂以少许生姜或其他消毒液即可。据报道,壮医针挑疗法治疗的病症达80多种,尤其对痧症有良效,如羊毛痧、七星痧、五梅痧等,均可首选针挑方法进行治疗。
除针挑治疗痧症外,壮医对痔疮、疳积等专科疾病,还有一套独特的针挑方法,在此不再赘述。
4.陶针疗法
陶针疗法是用陶瓷片敲击或磨制成针状医疗工具,然后在人体体表的相应穴位按压,或刺割至皮下出血以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陶针疗法是古代壮医传统的医疗技术之一,至今仍在壮族地区流传不衰。1949年后,壮医专家蕈保霖副主任医师对这种疗法进行了发掘整理和规范,1959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陶针疗法》一书。
, 百拇医药
适用范围:民间常用于治疗小儿夜啼、中风、中暑、小儿急慢惊风等病症。
操作方法:按刺激方式分,有点刺、排刺、行刺、环刺、丛刺、散刺、集中刺和扩散刺等;按刺激的强弱分,有重刺、轻刺、中刺、放血刺、挑疳刺等类别。凡天部疾病、热症、阳证,多用重天(上)轻地(下)的手法;对地部疾病、寒症、阴证,多用重地轻天手法。对寒热交错、虚实相兼的病症,则用人部平刺、两胁轻刺之手法。施术前后宜用碘酒、酒精或生姜汁局部消毒。操作时应注意将陶针清洗干净,最好进行消毒。刺激手法和刺激强度,视病情状况及患者能忍耐为度。对局部有烂疮。过敏和皮肤病者,不宜用此法。
除了上述外治方法外,壮医还有许多种其他的外治方法,如火针疗法、麝香针疗法、跖针疗法、掌针疗法、油针疗法以及皮肤针、微型刀针、温刮缚扎刺法。耳针疗法、四方木热叩疗法、无药棉纱灸疗法、药棉烧灼灸法、灯花灸法。水火吹灸法、竹筒灸疗法、艾灸疗法、火功疗法,鲜花叶透穴疗法、骨弓刮法,药物薰蒸、佩药、垫药、药捶、敷贴、滚蛋疗法、热熨疗法、浴足疗法等等。这些外治法都具有相当的特色和疗效,值得进一步发掘整理和规范提高,以便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 百拇医药
持线:以右拇指、食指挟持药线的一端,并露出线头约1~2公分。
点火:将露出的线端在煤油灯或其他灯火上点燃,然后吹灭明火,只留线珠火即可。
施灸:将线端珠火对准穴位,顺应手腕和拇指屈曲动作,拇指指腹稳健而敏捷地将带有珠火的线头直接点按在预先选好的穴位上,一按火灭即起为一壮。一般一个穴位只灸一灶(梅花、莲花、葵花穴等除外)。
操作时必须掌握火候,以线头呈“珠火”时效果最佳,切忌明火点灸。手法一般是“以轻对轻”、“以慢对重”。灸后有蚁咬感或灼热感,不要用手抓,以防感染。施灸时点一次火灸一壮,再点再灸。一般每天点灸一次,依据病情确定疗程长短。
2.药物竹罐疗法
, http://www.100md.com
本疗法流传于壮族聚居的百色地区,其主要传人为来自该地区乐业县的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老壮医岑利族主治医师。经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科研人员的发掘整理和临床研究规范,1993年通过专家技术鉴定,并荣获广西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三等奖。其治疗机理是:通过用煮沸的壮药液加热特制之竹罐,吸拔于治疗部位上,疏调龙路、火路之气机,达到祛风除湿,活血舒筋,散寒止痛,拔毒消肿等治疗效果。适用于风湿痹痛,各种原因引起的腰腿痛、肩背酸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跌打损伤、头痛、骨折愈后瘀积等。
药罐选取壮族地区特有之金竹制作,以近根部正直者为佳,口径一般为1.5~4厘米,去掉外皮,罐壁厚度适中,口边磨光,平滑,长度为10厘米左右。常用的浸泡药罐的药物有杜仲藤、三线三、五爪风、三角风、八角风、抽筋草、臭牡丹、五加皮、鸡矢藤、石菖蒲等,上药各适量加水煎熬成药液,热浸竹筒备用。
拔罐操作方法:将适量的壮药加水煮沸,投入已制好的竹罐,同煮约5分钟后即可取出备用。边拔连捞,甩净水珠,趁热迅速扣于选定的拔罐皮肤上,每次拔5~10分钟,第一次拔的时间可短些,拔出后即用锋利的三棱针在罐印部重刺3~4针,又迅速取热罐在针刺部位继续拔罐。如此反复2~3次。每次均须用消毒棉球将拔吸取出来的血液拭擦干净。最后用消毒毛巾轻敷于所吸拔的部位,凉了再换热毛巾,亦反复2~3次。
, 百拇医药
3.针挑疗法
本法广泛传布使用于壮族地区,可谓源远流长。其法是运用大号缝衣针或三棱针等作为针具,通过挑刺体表一定部位而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方法。其著名传人是广西德保县已故著名老壮医罗家安及其大徒弟农大丰壮医。著有《痧症针方图解》一书。针挑治疗的机理是:通过针挑龙路。火路的体表网结,疏调气机,调和阴阳,逐毒外出而达到治疗效果。适用于多种病症,尤以痧症、痹症、风湿关节疼痛或僵直、腰痛、跌打损伤、肌肤麻木不仁等,疗效颇为显著。
挑点选择:多为龙路、火路网络在体表的反应穴(网结,又称压痛点或敏感点),或龙路、火路的皮下反应点。挑点主治的一般规律是:天部(即头额部)针挑点常用于治疗头面部疾病、发、热性疾病;背部挑点主要用于胸痛、感冒及一切热性病;腹部挑’点主要用于腹部疾病、痛经等;上下肢挑点主要用于风湿痛。罗家安老壮医还创造了一种比较独特的挑点选择方法:即以疾病所在部位为依据,施术者先用右手中指用力划压患部皮肤肌肉,然后在隆起线两端或中间取穴。
, http://www.100md.com
壮医针挑操作方法较多,就基本手法来说有浅挑、深挑、疾挑、慢挑、重挑、跃挑、摇挑等。就针挑方式来说,有点挑、引挑、丛挑、环挑、散挑、排挑等。不管采用何种挑法,均以疾进疾出(慢挑除外)挑断表皮或皮下组织,针孔能挤出少许血液为第一要义。具体操作步骤是:选好挑点,常规消毒挑点及针具,左手拇指绷紧挑点皮肤,右手拇、食,中三指合拢握紧针具,对准挑点迅速入针并挑起,然后在挑点挤出少许血液,再涂以少许生姜或其他消毒液即可。据报道,壮医针挑疗法治疗的病症达80多种,尤其对痧症有良效,如羊毛痧、七星痧、五梅痧等,均可首选针挑方法进行治疗。
除针挑治疗痧症外,壮医对痔疮、疳积等专科疾病,还有一套独特的针挑方法,在此不再赘述。
4.陶针疗法
陶针疗法是用陶瓷片敲击或磨制成针状医疗工具,然后在人体体表的相应穴位按压,或刺割至皮下出血以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陶针疗法是古代壮医传统的医疗技术之一,至今仍在壮族地区流传不衰。1949年后,壮医专家蕈保霖副主任医师对这种疗法进行了发掘整理和规范,1959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陶针疗法》一书。
, 百拇医药
适用范围:民间常用于治疗小儿夜啼、中风、中暑、小儿急慢惊风等病症。
操作方法:按刺激方式分,有点刺、排刺、行刺、环刺、丛刺、散刺、集中刺和扩散刺等;按刺激的强弱分,有重刺、轻刺、中刺、放血刺、挑疳刺等类别。凡天部疾病、热症、阳证,多用重天(上)轻地(下)的手法;对地部疾病、寒症、阴证,多用重地轻天手法。对寒热交错、虚实相兼的病症,则用人部平刺、两胁轻刺之手法。施术前后宜用碘酒、酒精或生姜汁局部消毒。操作时应注意将陶针清洗干净,最好进行消毒。刺激手法和刺激强度,视病情状况及患者能忍耐为度。对局部有烂疮。过敏和皮肤病者,不宜用此法。
除了上述外治方法外,壮医还有许多种其他的外治方法,如火针疗法、麝香针疗法、跖针疗法、掌针疗法、油针疗法以及皮肤针、微型刀针、温刮缚扎刺法。耳针疗法、四方木热叩疗法、无药棉纱灸疗法、药棉烧灼灸法、灯花灸法。水火吹灸法、竹筒灸疗法、艾灸疗法、火功疗法,鲜花叶透穴疗法、骨弓刮法,药物薰蒸、佩药、垫药、药捶、敷贴、滚蛋疗法、热熨疗法、浴足疗法等等。这些外治法都具有相当的特色和疗效,值得进一步发掘整理和规范提高,以便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