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症状 > G > 高原适应不全症(高山病)
编号:11883926
专家谈高原病的防治
http://www.100md.com 2010年4月27日 《中国医药报》 2010.04.27
    4月14日凌晨,我国青海玉树发生了7.1级大地震。时间就是生命,救援队、医疗队从四面八方以最快的速度奔赴灾区。然而,海拔4000多米的玉树空气稀薄,天气寒冷,使很多从低海拔地区奔赴而来的救援人员,在进行紧张而繁重的救援工作时,面临着健康威胁,其中高原反应是最为严重的威胁。同时,被转运到其他地区治疗的地震伤员,再回到玉树时,也可能会受到高原反应的威胁。为使广大读者更全面地认识高原反应、高原病,本版特邀请专家撰文,介绍高原病的相关防治知识。

    高原病是此次救援者的主要威胁

    □薛连璧

    高原病是指由平原进入高原地区,或者由低海拔地区进入高海拔(通常指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时,对高海拔地区的低氧环境不适应所导致的综合症候群,统称为高原病或高山病。此外,它也包括常年在这样低氧环境下生活和工作时引起的相关病症。

    高原病按发病的急缓和病程的长短分为急性高原病和慢性高原病两种。这次救援队员们所面临的威胁主要是急性高原病。它主要是由于随着海拔的升高,空气逐渐稀薄,大气压降低,大气中氧含量降低所导致人体缺氧造成的。比如,海拔3000米高度大气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72%;玉树地区大气中的氧含量只相当于北京地区的60%左右。平原地区的人到这样的高原地区就是坐着不动,也会有近80%以上的人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时间就是生命,广大从平原地区赶去的救援队员没有时间调整自己生理对高原缺氧的适应,就迅速投入到异常繁重的救灾工作中去,其忍受的痛苦和危险是可想而知的。
, 百拇医药
    急性高原病依其严重程度分为轻型和重型。

    轻型 即反应型或急性高原反应,多属机体对低氧环境的生理适应反应。发病高峰期是在进入高原后的24~48小时,发病率可达80%以上,通常1~2周即可自愈。本病以平原居民突然来到高原者为主,高原世居者或已适应某高度的居民,再进入更高海拔地区时,或回平原地区停留一段时间后再返回高原时,也可发病。其发病机理目前医学上尚未完全研究清楚,但缺氧是主要的启动因素。当人们暴露于高原时,在数分钟內体內的氧分压即明显降低,而本病的症状至少要数小时后才出现。因此推论,缺氧引起了某些体内的病理过程(如体液运转失常、电解质平衡紊乱),这些过程的发展需要6~12小时才能依次引起各种症状。高原反应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复杂多样,主要取决于进入高原的速度和高度,以及个体对低氧的耐受能力和适应性。常见的症状主要有头痛、头昏、烦躁不安、表情淡漠、失眠或嗜睡、精神不易集中、判断力和记忆力下降、耳鸣、眩晕、浑身乏力、手足麻木、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心慌气短、尿量减少、颜面和手脚浮肿、口唇和指(趾)甲紫绀等。
, 百拇医药
    重型 发生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高原肺水肿病人会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咯泡沫痰,初为白色或淡黄色,后进一步加重即变成粉红色,量多者可从口鼻喷涌而出。这时患者烦躁不安,少数出现嗜睡。体温升高提示合并感染,会出现心率增快,如不能及时治疗则会发生心功能衰竭,继而导致死亡。高原脑水肿是最危重的类型。特点是病人出现严重的脑功能障碍和意识丧失,发病急剧,有时昏迷持续时间较长会留有严重的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此外,也有上述两种重症同时发病者,其病情危急程度不言而喻。高原病危重症易感者应迅速撤回平原地区或低海拔地区救治,不宜再进高原。

    目前在玉树紧急救援的关键时刻,高原病的常规预防措施大多已不适用。我们只能针对目前的具体情况提出以下预防和救治建议:在条件准许的条件下让救援人员进入高原后尽可能的暂不投入工作,多适应几个小时的高原缺氧环境;批次投入救援工作,减少工作强度,一旦发现救援人员出现较重的高原反应要及时撤换下来休息和治疗,好转后安排到海拔低几百米地区继续从事救援工作;如出现经常规吸氧和高原救治病情仍进一步加重者,要迅速撤回平原地区救治,并不宜再返回高原地区;应该积极征用我国现有的车载式高压空气舱和便携式单人空气舱到救援现场,派出专业的高压氧医学专业人员奔赴灾区,充分利用高压氧医学在高原地区医疗救治的优势;要对奔赴高原参加救援的人员进行必要的自我保护宣教,如到高原时,要尽量保持自己情绪稳定,放松紧张的心情,减少不必要的耗氧;尽量放慢呼吸频率,增加呼吸深度,延长吸入氧气在肺泡中的吸收时间;尽量保暖,减少热量消耗;饮食以高糖易吸收的食物为主,减少食物消化的耗氧量;在可能的情况下放慢运动频率;如出现不适要及时休息,以免诱发严重的高原反应,以致自己成为救治的对象。
, 百拇医药
    (作者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高压氧科主任)

    高原救援者预防高原反应“处方”

    □王立祥

    高原的定义一般是海拔2500米以上,资料表明,只有海拔高度升高到2500米以上,人体才会开始出现高原反应。在2500米的大气压下,正常人休息时动脉氧分压大致会降至60毫米汞柱左右。人体的几种主要生理反应几乎都是在动脉氧分压低到一定阈值(60毫米汞柱左右)以后才会开始出现明显反应,缺氧性肺动脉反应也是在动脉氧分压低于60毫米汞柱以后,才会引发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明显收缩引发高原缺氧反应。由于此次地震灾区位于青海省西南部三江源头,平均海拔4000~5000米,其空气稀薄、气压低、氧分压低,对于由平原初入高原的救援人员易引发急性高原反应。为了帮助救援人员预防高原反应的发生,归结进高原救援者预防高原反应“处方”如下。

    食五谷杂粮饭
, http://www.100md.com
    五谷杂粮、蔬菜水果,富含高碳水化合物及多种维生素,极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可提供机体足够的葡萄糖,满足机体的基本能量,同时能够增强肺部的弥散能力,增加氧合,利于改善初入高原者的缺氧状态。要注意少食脂肪类食物,勿饱食,不吸烟,不饮酒,适度多喝水。

    穿御寒保暖衣

    高原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偏低,昼夜温差大,气候变化无常,寒冷可导致机体能量迅速丢失,增加了机体氧耗;另外寒冷使机体抵御能力下降,易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进一步加重机体氧耗,并由此引发严重的高原反应,甚至危及生命。故加减衣物要及时,做到易暖不易凉。

    注皮下高浓氧

    高原救援人员由于任务急、时间紧,没有条件经过系统的适应性训练,大多是乘坐飞机直接进入高原,资料报道有35%~80%的人群出现不同程度的急性高原反应。为防止缺氧所致的高原反应,可采用出发前一天或当天,腰间皮下注氧600~1200毫升,这是急进高原人群首选的高原应急预防措施。
, 百拇医药
    服拮抗缺氧药

    对于急进高原参与救援的人员,适当服用抗缺氧制剂预防高原反应是需要的,比如红景天,其主要功效成分为红景天苷和酚醇等化合物,具有抗缺氧抗疲劳等多种作用,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机能,降低缺氧损伤以及提高机体耐受缺氧能力。

    减工作劳动量

    对于在高原参与救援的人员,处于高原恶劣的低压缺氧环境中,本身其劳动能力就要比平原降低35%~50%,在疲劳情况下,极易引发高原反应,故不提倡打疲劳战术,主张劳动强度应相应降低,可采用分班、隔段、轮流作业。

    睡高枕半卧位

    为了更好地预防急性肺水肿的发生,睡眠时建议最好采取高枕半卧位,可以减少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从而减少右心静脉血回流和肺毛细血管的充血,降低心脏负荷及急性肺水肿的发生。此种睡姿亦可降低颅内压力,减少脑水肿发生,并且利于腹式呼吸,保证睡眠时的氧供,易于安眠。
, 百拇医药
    树良好心态观

    对于初入高原的救援人员,应该不失时机地进行科学的心理疏导,帮助祛除忧心忡忡、思虑过度、精神紧张等不良情绪,诸如此类的心理因素会加大机体耗氧量,尤其是大脑的耗氧量,而成为引发急性高原反应的重要诱因。故树立坚强的自信心,保持豁达乐观的情绪,确是战胜高原反应的灵丹妙药。

    增局部氧分压

    高原的低气压是引起高原缺氧的关键因素,如果能将高原的气压提高到平原的气压水平,那么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高原缺氧。这启发人们在高原当地应用增压方法来解决高原缺氧,这既可达到类似下送的效果,又可避免下送的诸多缺点。通过改变局部环境气压来提高空气中的氧分压,从而改善高原缺氧的措施有:高压氧舱(简称高压氧)、便携式加压袋、高原增压帐篷等,均是通过在密闭的环境内增加局部压力而达到提高氧分压的目的。无疑,这些增压技术方法是应对高原低压性缺氧的法宝。
, 百拇医药
    防高原视网膜出血

    高原视网膜出血在4500米以上的发病率可高达30%,但因为多不伴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而易被忽视。当进行眼底检查时可看到火焰状的眼底出血,如黄斑部不受累及多不影响视力,可存在有视线模糊。对此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需要几周至几月后出血才可被缓慢吸收。

    (作者为中华医学会科普分会秘书长、武警总医院急救医学中心主任)

    专家提出早期诊断高原肺水肿新法

    大大提高救援人员和地震伤员高原病诊治效果

    本报重庆讯 正在青海玉树参加抗震救灾的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神经内科专家邓志宽副教授等在抢救伤员和救灾官兵的实践中,总结提炼出“即时吸氧试验法”,实现了对高原肺水肿的早期诊断,及时为在高原开展抗震救灾工作的救援人员及地震伤员的临床救治提供了高效的健康保障。
, 百拇医药
    据邓志宽介绍,新桥医院野战内科研究所5位专家,在随“第三军医大学抗震救灾医疗队”赴青海玉树展开抗震救灾医疗救治中发现,在高原参加抗震救灾的人员中,因为高强度的救灾工作和严重的高原反应,导致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等重症高原疾病发病率增加。而且,高原肺水肿发病率高,病情进展快,如不能及时确诊,将贻误治疗时机,直接威胁患者生命。但由于地震灾区医疗诊治设备有限,对高原肺水肿的早期确诊十分困难。

    针对这一问题,专家们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多年来在高原病发病机制等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加班加点,潜心探索,提出了“即时吸氧试验”的方法,利用末梢经皮血氧饱和度的检测技术,实现了对高原肺水肿患者的早期确诊。该方法确保了对高原肺水肿的早期对症治疗,大大提高了患者治疗效果。

    此外,专家们还根据这一方法,初步拟定了在高原反应患者中早期鉴别和诊治高原肺水肿的流程:即对于高原环境下就诊的患者,无论是体检或存在不适,应进行即时吸氧试验,如果是阴性,则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而对于阳性患者,应留观、吸氧,根据不同病情,可选择给予激素、利尿剂、氨茶碱等药物综合治疗,同时治疗原发疾病。

    据了解,新桥医院的专家们已利用这一新方法为50余位出现高原反应的救援人员和地震伤员筛查诊断,明确了20余例早期高原肺水肿患者。因确诊及时,通过对症治疗,很快控制了病情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救治效果。(曾理),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