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史上三件事诠释——学术因争鸣而发展
中医史上三件事诠释,学术因争鸣而发展,病机理论刘完素VS《内经》,清暑益气汤李氏VS王氏,人体阴阳阳常有余VS阳非有余
学术争鸣始终伴随着中医药的发展。尤其金元以降,中医学派逐渐形成,各个学派之间的争论更是让中医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由中医学派历史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出,学术上不仅仅需要兼收并蓄和相互学习,更可贵者在于当仁不让、推陈出新。现引几个由学术争鸣促进学术发展的实例。争鸣1 病机理论:刘完素VS《内经》
《黄帝内经》的诞生,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其根据五脏的生理和致病因素的特点,将疾病所表现出的错综复杂的症状加以辨析和总结,演绎出“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的经典治则。
自隋唐以后,医家均尊奉《内经》为经典,私塾传授,悉出一家。这种师承方式,虽然对中医学术思想的传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决定了中医学自身的保守倾向。
金元时期的医家刘完素通过自己30余年对经典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指出:“若专执旧本,以为往古圣贤之书,而不可易改者,信则信矣,终未免于一隅。”。正是在这种信古而不墨守的思想的指引下,刘河间创造性地将“病机十九条”中的五脏主病归纳为“五运主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19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