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芦笋片”背后的医药乾坤
羊城晚报:药价暴利体制之殇背后的人祸
没有最高,只有更高。上周节目报道了一种叫做芦笋片的药,它的暴利是1300%,今天这个纪录轻松地就被另外一种叫做恩丹西酮的,也是治疗癌症的药给打破了,这种药的利润居然是2000%。(5月27日中央电视台)
底线在沦陷,暴利无极限。1300%的暴利让人错愕,2000%其实倒让人平静,正如主持人所称,"上星期我们关注这个问题的时候,利润率是1300%,今天再关注这个问题已经到了2000%,下周如果我们再关注一下的话,有可能到20000%。"
暴利药的症结在哪里?业内外人士已经对症下药,拿出了不少真知灼见。有学者称,药价过高,无非是两个方面出了问题,一方面是市场流通体制出了毛病。另一方面是政府的价格监管在某些环节也出了比较大的问题,这两方面如果同时失灵,那带来的的确是没有最高,只有更高。有业内人士也认为,"这已经不再是药的问题,而是体制的问题了。"
, 百拇医药
但是,我们能仅仅把矛头指向体制吗?体制是有问题,但所有的问题不能都要体制扛,毕竟体制是人制定的,也是靠人来落实的。多年来国家为遏制药价暴利,所下发的文件和进行的制度设计,堪称多如牛毛,这些规章制度不能说全都毫无价值,但为何几乎沦为一纸空文?为何设计严密的制度,却成了牛栏关猫?制度不可能完美无缺,但即便完美无缺的制度,一旦在执行中发生异化,这样的制度也无法发挥威力。
近日,《法制日报》披露建筑行业腐败,称建筑行业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可以用钱买通的。"与行贿的巨大收益相比,行贿的那一点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我国为了保证一个建筑产品的质量,除了各类标准之外还有30多个法律法规,可以说已经涵盖到了每一个工序,但"豆腐渣"工程依然时见报端。我们缺少制度吗?不缺!我们缺的是对制度的尊重,缺的是对制度的执行。
另外,笔者想到了学者孙立平提到的基础秩序问题。孙立平称,"有人对我国现有的反腐败措施与西方国家的反腐败措施进行比较,发现在一些领域内,我们的反腐败措施并不比西方国家粗疏,相反,有的甚至更为复杂和严密。但问题在于,它们就是不起作用。其原因就是基础秩序的缺失。不仅反腐问题是如此,其他许多制度的失败,也往往与此有关。"显然,药价虚高,也许与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有一定关系,但更说明制度运行的条件和基础出现了问题。
, 百拇医药
以天价芦笋片事件为例,医院必须通过湖南振湘医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进行招标采购,而该公司是一家红顶公司。有论者说,"药价黑幕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监管没有到位,但它怎么能到位呢?监管者就是最大的获利者,总不能自己把白花花的银子监管掉吧。"
日前,国家发改委宣布,为打击药价暴利,推出四项举措,比如,对属于企业自主定价的药品,加强市场购销价格调查,对政府指导价药品加强成本审核,建立基本药物动态调整机制,研究改进药品价格管理方法。坊间称之为猛药、狠药。但在笔者看来,如果不解决制度执行和监管中的溃败问题,再猛的药也会被稀释的,最终稀释到药效近乎为无的地步。(秦淮川)
京华时报:医药暴利寓言别只讲一半
, 百拇医药
公众对医药暴利的担心,其实并不在于害怕市场有多畸形,真正可怕的是权力资本的翻云覆雨,如果公权寻租的阴霾不除,任凭你怎么理顺价格体系、如何配套改革,终究等不到天空放晴。很多公共事件,最后的结果其实并不能说服舆论,不在于目的不正义,恰是因为中途总有某些力量钳制了当事人的声音。
--论者邓海建指出,芦笋片价格虚高引发的湖南医药暴利事件,就在公众意图掀起暴利事件的帘子、看看是谁在安享暴利之肥时,当事医院被要求"噤声",这比暴利本身更诡异。这则医药暴利寓言,会否依然"只说一半给你听"?
新京报:"天价芦笋片"背后的医药乾坤
医院医生在技术和供给上的双重垄断,即使药品生产、流通已经高度市场化,但药品竞争降价的收益并不会落于患者的口袋。
, 百拇医药
日前,把出厂价15.5元的药品卖到213元的"天价芦笋片"事件又有了新的发展:垄断了湖南全省药品招投标发布的振湘医药公司,其多名股东名字与曾在湖南省卫生厅有关机构任职的多名官员名字相同,事件似乎隐藏着官商勾结的玄机。
很多人疾呼,要求进一步加强法制和监管,笔者对此双手赞成,对任何事业,法治都不可或缺。但如果仅仅把目光停留于此,未免缺乏针对性,也忽略了天价芦笋片背后的"医药乾坤"。
芦笋片的故事,夸张地折射出了当代中国医改的制度顽疾。
药价虚高,其因之一在于医疗服务垄断。一方面,绝大部分用药必须经由医生之手,这是医药高度专业性所决定的。另一方面,由于区域卫生规划等管制,当前我国医疗服务业高度垄断,90%以上的医疗资源仍属于公有体制。两者相加,便是医院医生在技术和供给上的双重垄断,即使药品生产、流通已经高度市场化,但药品竞争降价的收益并不会落于患者的口袋。所以,80%的药从医院开出,医院的药由于垄断而昂贵,药店的药由于竞争而便宜,这也是芦笋片有极大价差的缘由。
, http://www.100md.com
其因之二,在于价格管制不当。其实,国家管住的不过是医药各分项的"名义价格"。现有行政部门的计划定价方式,很难找到价格真正的均衡点。以药品定价为例,定不准就将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定得过高,那么医院将与药商合谋,在最高价卖出,同时生产商将在报价环节蒙骗物价部门;二是定得过低,计划价低于药品生产成本,结果就是廉价药退出市场。
改变计划管制,并不等同放任价格。实际上,发达国家对医药价格多采取供需谈判之法。因为患者处于弱势地位,所以由医保为其代言,与医药供方进行价格博弈。由于供需双方身处医药第一线,谈判价往往比计划价更客观和实际,既压低了医药实际成交价格,也照顾了药商、医生的合理利益,有利于医药业的良性运转。新医改方案已经明确,"积极探索建立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供应商的谈判机制",当是下一步改革的方向。
关于芦笋片事件,笔者最担心的是,某些专家将建议进一步压低指导价、加强价格管制。医药改革如同治病救人,切忌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治标不治本乃是下策之选。陈皮(学者)
, http://www.100md.com
药品改革要把纸上文章变成百姓实惠
半年前,家住长沙的韩女士在当地"湘雅二医院"做化疗。医生建议她服用辅助治疗药"芦笋片",每瓶开价213元。然而,韩女士后来发现,这种"芦笋片"的出厂价格只有15块5毛,从药厂到医院,价格涨了13点74倍。
但是医院并不承认自己暴利,因为药品进价就很高,医院只是按规定标准加价。看不懂的"天价药",到底谁该为你负责?中国之声连线国家发改委城市发展中心研究员杨禹。
主持人:根据现在看到的报道,您认为暴利芦笋片出现的背后反应出药品流通缓解存在哪些问题?
, 百拇医药 杨禹:这样一条新闻其实让我们似曾相似,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之前和推进之初的时候,媒体曾经报道过很多药品是非常便宜的出厂价,然后却非常昂贵的到了患者手里,我们知道过程当中有一个非常完整的利益链条。
芦笋片出厂价是一瓶15.5元,后来经过一层批发翻了一倍,后来经过医药公司、医药代表到了医院,经过医生的手最后到了患者手里。根据记者的调查,其中仅仅医生的环节一个人一瓶就要拿走80块钱,这个利益链条如此完整,如此富有效率,能够把15块钱的药变成200块钱的药。
我们值得思考的是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经推进了很长时间的情况之下,我们仍然通过这样一个事例,看到这样利益链条仍然存在着,并且仍然发挥着作用,难道仅仅这样一个芦笋片出现这样暴利的情况?其他的药品,其他仍然标明相对比较高价格的药品,它的出厂价格是多少?背后的利益链条我相信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这样的利益链条如果存在,就意味着我们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还没有真正的破题。
, 百拇医药
主持人:当医改方案公布的时候,很多人的反应是一致的,原则性的内容多,具体操作的内容少,我想政策制定者当时公布的时候,初衷肯定是好的,但是暴利芦笋片的出现让我们看到,让纸上文章变成真正的百姓实惠其实并不这么简单,您有什么建议?
杨禹:记忆当中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案经过社会的广泛讨论,最终方案通过之后有关部门也做了很多宣讲,关心改革的人们对于改革到底是什么方向,新建立的制度是什么?大概心里都比较清楚,其中包括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也是让我们觉得高价药可能已经渐渐的离我们远去。
在这样一个新闻报出来之后,我觉得有必要对整个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其中写在纸面上的那些制度,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用多少时间在实际的医院和药厂之间很好的落实下去,我们要多多少少带有一些问号。特别是这条新闻当中,卢女士发现药的医院是湖南最好的一家医院,是三级甲等医院,在这样的医院里面仍然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觉得有关方面的监管显然是不到位的。
, 百拇医药
但是任何改革暂时的不到位没关系,关键是通过这样的事例能够及时的发现我们还差在哪,比如湖南物价部门现在承认他监管不力,工作不细致,信息收集不全,我想这样的态度值得肯定。但是我们不能等着他们用多长的时间去慢慢地把自己的工作变得得力起来,因为每一个患者每天可能都在吃药,都可能继续被高价药所夺取他们所不应该被夺走的财富。
海口晚报:"药价虚高"症结在中间环节
眼下的医疗矛盾,一是看病难,二是看病贵。看病难主要是由于资料资源分配不均和就医习惯所致,解决之道自然是大力发展社区医院和基层医院,建立转诊制度,并引导患者改变不管大病小病就往大医院跑的就医惯性。
, http://www.100md.com 至于看病贵,主要原因是"药价虚高",还有大型设备检查费和高值医用耗材贵。缓解看病贵,削减名目繁多的检查检验是一方面,但最重要的是缓解"药价虚高",这才是导致公众看病贵的大头。说起"药价虚高",很多人想到的就是"以药养医"带来的医院那15%的药品加成。当然,加15%也是加,也是抬高药价,但是,"药价虚高"的关键并不在这15%,而在一层一层的中间环节。正如《每周质量报告》中所说,一种出厂价15.5元的药品,经过医药公司、医药代表、医生等环节,最后价格涨到了213元,利润达1300%。
药品价格在各环节的实际构成中,生产成本往往只占30%。可见,经过医药销售商内部各层级的"提成"、药品中标进医院的"报名费"、医生回扣、配送成本等环节,药品在进医院加成15%之前,价格就已经翻倍,有的甚至翻至十倍。这15%的"药品加成"实在不是"药价虚高"的重点,药品流通环节的层层转销、加价才是关键。正因如此,我国新医改方案才提出了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实行统一招标、统一价格、统一配送,减少中间环节。
, http://www.100md.com
药品流通中间环节的另外一个症结是药品招标制度。但是,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与旨在降低药品定价的"顺加作价"政策左右手互博,弊端逐渐显现---药品中标后,医院青睐加价利润空间大的高价药,药价不降反升;药厂有时嫌中标价低而无人生产,另外还有唯价格论、行政主导、定价不科学等问题也纷纷暴露。旨在规范削减中间层级的药品招标制度有此尴尬,让人唏嘘不已,缓解"药价虚高",规范药品招标制度也是刻不容缓。(释均)
不知药品出厂价,如何指导定价?
日前有报道称,一种出厂价15.5元的药品在湖南医院被卖至213元,利润达1300%。对此,湖南省物价局副巡视员郭志球17日下午在通报会上表示,当初没有及时了解到15.5元/盒的出厂价和30-40元/盒的医药公司购进价等重要信息,导致制发的136元/盒的投标报价指导价偏高。(5月18日新华网)
, 百拇医药
与医院及其医生的利欲熏心、唯利是图相比,物价部门对药品的出厂价和医药公司的购进价一概不知就制定出了投标报价指导价这种对患者极不负责行为更令人惊心。本应为患者和消费者监管和调控药价的职能部门,却为何全面失守?这需要问责。
定指导价竟然不知药品的出厂价,如此定价不仅是对患者的极不负责,实际上也是被该药销售的末端---医院摸清了脾气,既然你们连药品的出厂价都没空了解清楚,那我们再怎么加价,你们又怎么会觉得"高、实在是高"呢?药厂、医药公司和医院会形成所谓商业秘密而加倍保护出厂价,以便他们更好地操控价格,获得利益最大化。只是作为物价部门,却也甘于被架空,甘于被药商和医院所蒙骗,必然背叛了公众的期盼,甚至成为利欲熏心者的同谋,令患者不堪重负,却也让物价局的监管威信扫地。
要避免这样的不作为、乱作为,建议展开自我调查的湖南省物价局最好改进工作方法:为了防止医院暴利冲动和避免自己再被忽悠,今后不妨连同指导价一并公开出厂价,这样既对销售者形成加价制约,又对患者尽到知情告知的义务,也大大便于他们监督。一旦让公众看清了药品出厂价与指导价的比差,必然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还物价部门在指导药品定价上的独立性与公正性,并起到回避权力寻租嫌疑、慎用指导定价权的作用。(周稀银)
, 百拇医药
羊城晚报:药价"翻筋斗云"缘于监管混乱
一种出厂价15.5元的药品,经过医药公司、医药代表、医生等环节,最后价格涨到了213元售卖到患者手中,利润达1300%。记者调查发现,在这个环节中,开药医生获利最多。(近日中央电视台)
利润达到1300%,这种怪象凸显了当前医药市场监管之混乱。按照一般理解,产品从制造厂家到消费者的手里,一般经过出厂-批发-零售这三个环节就可以了,而药品就不同了,不是由批发商从厂家那里购出,而是经过医药公司、医药代表、医生等诸多环节,最重要的是,这些环节,并不是按照正常加价,而都是要拿 "回扣"的,药品有价,但"回扣"无价,最后导致药品卖出了"天价"。这就是为什么在销售环节上,药品不能像其他商品一样化繁为简的原因。
, 百拇医药
药价"翻筋斗云",造成了"医药市场有病,患者前来埋单"的乱局,关键就在于药品市场监管混乱,有关部门监管缺失或者监管不到位。有关部门对于药品价格并不是了如指掌,而是像"盲人摸象"。比如,湖南省2010年度集中采购药品投标报价指导价格中,这种出厂价15.5元的芦笋片,其指导价就被定为136 元,不知道这个"指导价"是由哪个部门指导的,又是根据什么"指导"出这个价格的?显然,这个指导价不是根据厂家出厂价制定的,至于是根据什么"指导" 的,只有"指导部门"自己心里清楚。
为了解决"看病难",近年来一直在进行医改,可是改来改去,患者的费用一点没有减轻,相反还比以前更重了。如今看来,将药品价格维持在一个公平合理的价位,也是医改的关键。除了对医院进行必要的体制改革以外,还应对有关监管部门进行体制改革,让有关部门负起监管的责任,加大对药品市场的监管。(池 墨)
, 百拇医药
新医改已逾1年为何还没管住天价药片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已经确立。在医改从试点到统一推出的"空档期",试点之外的城市不应该是"看热闹",不应束手无策无所作为,任由天价药继续制造民生之痛,甚至变本加厉享受最后的"盛宴"。应该在医改的大方向上主动大胆探索,特别是把药价虚高这些民众意见比较大的难题先管起来
一种出厂价15.5元的药品,经过医药公司、医药代表、医生等环节,最后价格涨到了213元售卖到患者手中,利润达1300%。记者调查发现,在这个环节中,开药医生获利最多。(相关报道见2版)
都说药价虚高,到底有多"虚",央视的调查提供了一个可资参考的样本。旨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医改,已经搞了两轮,新医改方案也公布一年有余,天价药却仍然屡打不绝。是医改根本治不了高价药,还是因为改革还没有推进到这一步?
, http://www.100md.com
在新医改方案中,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改革取消"以药养医",都剑指药价虚高。应该说,这些方案有很强针对性,基本方向是对的。但现实中,我们并未感到药价下降,医院也仍在开天价药,利润的大头,都被开药医生和医院拿走了,这正是医药不分、以药养医的典型症状。出现这种情况,并非医改之过,恰恰说明加快推进医改之紧迫。
去年公布的新医改方案,为医疗改革确定了基本路线图,但具体实施和配套措施还有待完善。比如,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目标被一再延迟,仅是制定基本药物目录,就已经困难重重,与之配套的基本药物使用和管理规范,也一直未见出台。这其中有医疗投入不足的原因,也有药品供应链条巨大利益的羁绊。我们日常碰到的情况是,一些低价常用药,往往"莫名消失"或者遭遇改头换面。
以"医药分家"为重要内容的公立医院改革,也已于今年2月开启,并在全国确定了16个试点城市。但这种试点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表,也缺少相应的指导和评估标准。到底要"试"多久、何时总结推广,事实上也未明确。
, http://www.100md.com
目前,不知道这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进展如何。至少,在被曝光开天价药的地方,"医药分家"的改革仍未破题。
在一项改革措施推出之前进行试点,是我们的一大特色,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的重要体现。如此可以减少改革的阻力,降低改革风险。但是,这也容易形成一种"两难"局面:中央希望地方先行先试,闯出一套经验来;而多数地方政府,则更愿等,等有个统一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其实,在医改尚未没有形成统一的"经验"之前,地方政府并非只能坐等统一安排。总在等待"时机成熟",其实,可能并没有所谓完全"成熟"的时机。
因此,在医改从试点到统一推出的"空档期",试点之外的城市不应该是"看热闹",不应束手无策无所作为,任由天价药继续制造民生之痛,甚至变本加厉享受最后的"盛宴"。应该在医改的大方向上主动大胆探索,特别是把药价虚高这些民众意见比较大的难题先管起来。
, 百拇医药
新医改方案的基本方向已经确定,即坚持医疗事业的公益性方向,公立医院坚持要医药分离、管办分离。各地完全可以在这个方向上进行尝试,或者积极为改革创造条件。实际上,在医药分开方面,南京的"药房托管"、芜湖的"统购统销",都有比较成熟的经验,患者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这些经验都值得各地借鉴。
医改如此,其他领域的重要改革,如正在申报试点城市的教育改革,也是如此。一方面,需要细致审慎,把困难想得充分些,把配套工作做扎实;另一方面,对既有的成功经验和已经认准的改革方向,要及时总结,适时上升为更高层面的制度性安排,尽快推广。(丁永勋)
药品暴利出厂价格与售价差数倍
, 百拇医药
记者张沫摄
网友在网络上曝光了一张药品订货单,上面相差数倍的两栏数字让他心寒:"可能出厂价一块两块,甚至几角钱的药品,到我们病人的手中就是几块几十块。"记者由此调查发现,出厂价仅为1块多的药品,在不同的药店能以7元至十多元不等的价格出售。
业内人士称,这种情况再正常不过。果真如此吗?同款药的零售价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去年公布的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对它是否适用?一种普药(指在临床上已经广泛使用或使用多年的常规药品)的身价究竟如何在出厂后翻了数番,摆上了药店的货架?
网友
订货单曝光惊人差价
该网友贴出的订货单题为"'中智药业集团'系列产品订货单",上面列了23种药品及其规格,并标有供应价和零售价,两者相差2-6倍不等。一盒20粒装的银黄胶囊供应价为3.8元,而零售价标到24.8元;24粒装的腹可安片,供应价为2.1元,建议零售价为11.8元,高出近5倍的价格;订货单上零售价最贵的是24粒装的调经止痛胶囊,为32.5元,而它的供应价仅6.5元--是售价的五分之一。
, 百拇医药
23种药品的生产厂家为恒生药业和中智制药两家,它们都是中智药业集团的下属单位,该集团是广东省的一家大型民营企业。
涉及药厂
出厂价可以更低
一位药厂的销售代表看过该订货单后告诉记者,这里的供货价并不是出厂价格,而是药厂给医药公司的价格,后者已经在出厂价的基础上往上加了。药品流通最粗略的线条是:厂家--医药公司(获得GSP认证的药品批发零售企业)--药店/医院,有时也会跳过医药公司的环节。而这张订货单,应该是发生在厂家和医药公司之间,上面所写的供应价是指厂家给医药公司的价格,零售价应为"建议零售价",很可能与实际销售价格不符。
随后,记者走访了北京的二十余家药店,仅在两家店内发现有售中智集团的"银黄胶囊"和"腹可安片"。在杏林春药店,中智的银黄胶囊售价15.8元,腹可安片是18元;在盛仁堂药店,只有前者在售,定价为7.1元。该药在两家店的实际销售价格均未超过订货单上的"零售价"。
, http://www.100md.com
记者又以药店的身份,向中智咨询银黄胶囊和腹可安片的出厂价格。营销部的工作人员回答,对北京的老客户,银黄胶囊发货价是1.8元,腹可安片1.2元,调经止痛胶囊2.8元--零售指导价都在出厂价的10倍左右。工作人员还解释说,由于销售模式的变化,厂家只对以前的客户以此价格发货,其他地区并不是这一价格。
中智的销售人员李先生称:"我们的货,价格都很低。随便一个品种,卖两件货就能赚个千把块钱,普药品种能赚那么多是很厉害的。"一件货是指上百件的产品,数量从100至600不等,从厂家拿货最低要一件起拿。
连锁药店 进货渠道不同
北京杏林春大药房的连锁药店分布在北京5个区。该药店的冯经理解释称,他们的药是从医药公司拿的货,至于银黄胶囊不足两元的出厂价,"医药公司可没有1块8这个价钱,最起码也要六七块钱。"在这之上,药品还会加上物流配送费、药店的人员和房租等费用,加上一定比例的利润,最后形成药店的零售价。
, http://www.100md.com
冯先生认为,过低的价格有可能是"串货"或不索取发票导致的。前者是因为药品厂家给每个省的出厂价格不同,从进货价较便宜的外省拿货,然后在京销售的情况;后者则能让价格里外相差10%左右。
"进货价格的差异"是冯先生认为造成零售价不同的主要原因,但他也坦言,通常在全国范围内有较大知名度的药品,进货价格差别不大,在各药店的零售价也相对统一。
厂家销售
终端最盈利
在曝光的订货单的跟帖里,有网友称原来在药店当过会计,"平时买的几十元钱的药,进价才几块钱。"也有自称"做医药这行"的网友表示,曝光的订货单利润"还不是很高的"。
面对以药店身份咨询的记者,中智方面的销售员说:"你们终端赚的最多。我也跟你直说好了,比如3块钱的东西,你可以卖到十几、二十块钱,这是绝对可以的,所以你们利润是很高很高的。"中智药业集团营销部的工作人员称,他们的药在北京铺货并不多,公司的销售模式在调整;正因为没有指定的北京药品公司,所以有时会对药店、个人代理直接发货。
, http://www.100md.com
然而,根据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八部委《关于进一步整顿药品和医疗服务市场价格秩序的意见》规定,目前医疗机构销售药品,严格执行在实际购进价的基础上,顺加不超过15%加价率作价的规定,但不得高于政府指导的最高零售价格。
发改委 属于自主定价
去年9月份,国家发改委公布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共涉及2349个具体剂型规格品--它们都是在不超过零售指导价的前提下,自主确定价格。
限价名单里并没有"银黄胶囊",只有银黄片和银黄颗粒两种剂型的银黄制品。北京市发改委解释称,银黄颗粒(片、口服液)在本市定价范围,均实行政府指导价,定价内容为零售价格,定价形式为最高零售价格。而银黄胶囊未列入国家和本市定价范围,实行市场调节价,由经营者自主制定,因此市场上的销售价格可能会存在一定差异。
, 百拇医药
同一规格的同种药品,为何会在不同的药店出现如此大的价格差异?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的工作人员解释称,这是正常现象,因为药店的经营方式和策略有很多种,有的甚至可以亏着卖,属于市场营销学的范畴,但这并不意味着药品价格水平正常。对于其合理定价,可以参考片剂,但又不能简单参考,需按每天服用的药量来对比参考。
京华时报:治药品回扣顽疾还靠制度药方
最近曝光的一份医院药品回扣清单将医疗界的"脓包"挑破,引来各界口诛笔伐。如果个别医生吃回扣,那可能是他丧失职业道德,但如果大多数医生都吃回扣且成为一种"常态",值得反省的就是制度。
羊毛出在羊身上,回扣不仅将加大百姓看病的成本,还会诱导医生开大处方,甚至导致患者面临滥用药物带来的健康损害和生命危险。
, http://www.100md.com
《执业医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名文禁止医生拿药品回扣,处罚不可谓不严,但多年来屡禁不止。甚至在药品回扣清单事件曝光后,仍有医生在网上发帖称"肯定要拿回扣"。表面上这是源自医生收入和付出严重不等的不满心态,而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以药养医"体制"培育"的"畸形病态"。
在过去财政投入不够的情况下,有关部门允许医疗卫生机构以"以药养医"作为资金补偿机制,但客观上导致了药价虚高、医药不分、管理混乱的问题。实际上,吃药品回扣绝不仅仅是医生,药品销售是一根长长的利益链条,销售、招标采购、使用、管理环节都或多或少存在吃回扣的现象,一种药品要想中标进入采购目录甚至要行贿数万元。这不仅需要加强医疗行业行风和职业道德建设,更应对整个医药制度"开出药方"。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就是旨在将"以药养医"转为"以技养医",通过大力推进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集中招标采购,从根本上逐步消除医院药品加成的"土壤"。
, 百拇医药
与此同时,相应的经费补偿机制应及时到位,政府应加大投入,适当提高医疗服务价格,提高医生的地位和待遇,让知识技术价值得以体现,让劳动付出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让他们有一个合理、体面、阳光的收入,而不是将手伸向医药代表的红包和患者的腰包。
摘编自新华社6月2日电文/周婷玉
钱江晚报:药价虚高,究竟谁得了大头?
究竟谁是药价虚高的最大受益者?我们先看看药价虚高的利益链上到底有哪些单位?
在央视报道中,一瓶芦笋片的出厂价为15.5元,医药公司的批发价为36元,其中差价为20.5元,批发价是出厂价的1.32倍。这个差价用于维持医药公司经营的成本和提供给医药公司的利润。但是,我国不允许私人经营医药公司,医药公司又国家垄断,纳税人为医药公司的场地和设备等买单,也为医药公司工作人员的正当收入买单。因此这个差价已是不合理的药价虚高成分。但是36元并不是医药公司将药品卖给医院实际价格,四川的医药公司的实际卖出价为136元,即加价100元卖给湖南振湘医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又加了一道价格后,湖南的湘雅二院实际买进价为185.22元。医院要"以药养医",只能再加价15%,以213元零售价卖给病人。
, http://www.100md.com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利益链上得大头的是医药公司;如果湖南振湘医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没有权力背景,医院又为什么要从它手上买加了价的药?难道医院不想买便宜的药?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知药价虚高的最大受益者只能是医药公司经理,如果不是他,还另有其人,那只有医药公司的经理知道。医药公司加价100元,没有一丝一毫合理的成分,全部是暴利,全部是虚高。
最后我要对我的医生同仁们说几句话。我知道医生是在合法权益没有维护和保障的环境中工作,如果少了药品回扣会给你的生活带来损失。但是,你要知道你为了这区区小利(0.4%),却让某些人获取巨额暴利。这些人获取了暴利,却把屎盆子扣在医生头上。我的医生同仁们,该清醒了!我呼吁,我的医生同仁们坚决拒绝任何药品回扣,执业过程中,坚决杜绝一切可能不会给病人带来利益的医疗行为。每位医生都从自己做起,不要去问别的医生做到了没有。我的医生同仁们,我们必须用我们的行动赢得社会各界同胞的同情、理解和支持,否则,就不可能建立起一个维护和保障医生合法权益的医疗环境。
, 百拇医药
没有最高,只有更高。上周节目报道了一种叫做芦笋片的药,它的暴利是1300%,今天这个纪录轻松地就被另外一种叫做恩丹西酮的,也是治疗癌症的药给打破了,这种药的利润居然是2000%。(5月27日中央电视台)
底线在沦陷,暴利无极限。1300%的暴利让人错愕,2000%其实倒让人平静,正如主持人所称,"上星期我们关注这个问题的时候,利润率是1300%,今天再关注这个问题已经到了2000%,下周如果我们再关注一下的话,有可能到20000%。"
暴利药的症结在哪里?业内外人士已经对症下药,拿出了不少真知灼见。有学者称,药价过高,无非是两个方面出了问题,一方面是市场流通体制出了毛病。另一方面是政府的价格监管在某些环节也出了比较大的问题,这两方面如果同时失灵,那带来的的确是没有最高,只有更高。有业内人士也认为,"这已经不再是药的问题,而是体制的问题了。"
, 百拇医药
但是,我们能仅仅把矛头指向体制吗?体制是有问题,但所有的问题不能都要体制扛,毕竟体制是人制定的,也是靠人来落实的。多年来国家为遏制药价暴利,所下发的文件和进行的制度设计,堪称多如牛毛,这些规章制度不能说全都毫无价值,但为何几乎沦为一纸空文?为何设计严密的制度,却成了牛栏关猫?制度不可能完美无缺,但即便完美无缺的制度,一旦在执行中发生异化,这样的制度也无法发挥威力。
近日,《法制日报》披露建筑行业腐败,称建筑行业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可以用钱买通的。"与行贿的巨大收益相比,行贿的那一点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我国为了保证一个建筑产品的质量,除了各类标准之外还有30多个法律法规,可以说已经涵盖到了每一个工序,但"豆腐渣"工程依然时见报端。我们缺少制度吗?不缺!我们缺的是对制度的尊重,缺的是对制度的执行。
另外,笔者想到了学者孙立平提到的基础秩序问题。孙立平称,"有人对我国现有的反腐败措施与西方国家的反腐败措施进行比较,发现在一些领域内,我们的反腐败措施并不比西方国家粗疏,相反,有的甚至更为复杂和严密。但问题在于,它们就是不起作用。其原因就是基础秩序的缺失。不仅反腐问题是如此,其他许多制度的失败,也往往与此有关。"显然,药价虚高,也许与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有一定关系,但更说明制度运行的条件和基础出现了问题。
, 百拇医药
以天价芦笋片事件为例,医院必须通过湖南振湘医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进行招标采购,而该公司是一家红顶公司。有论者说,"药价黑幕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监管没有到位,但它怎么能到位呢?监管者就是最大的获利者,总不能自己把白花花的银子监管掉吧。"
日前,国家发改委宣布,为打击药价暴利,推出四项举措,比如,对属于企业自主定价的药品,加强市场购销价格调查,对政府指导价药品加强成本审核,建立基本药物动态调整机制,研究改进药品价格管理方法。坊间称之为猛药、狠药。但在笔者看来,如果不解决制度执行和监管中的溃败问题,再猛的药也会被稀释的,最终稀释到药效近乎为无的地步。(秦淮川)
京华时报:医药暴利寓言别只讲一半
, 百拇医药
公众对医药暴利的担心,其实并不在于害怕市场有多畸形,真正可怕的是权力资本的翻云覆雨,如果公权寻租的阴霾不除,任凭你怎么理顺价格体系、如何配套改革,终究等不到天空放晴。很多公共事件,最后的结果其实并不能说服舆论,不在于目的不正义,恰是因为中途总有某些力量钳制了当事人的声音。
--论者邓海建指出,芦笋片价格虚高引发的湖南医药暴利事件,就在公众意图掀起暴利事件的帘子、看看是谁在安享暴利之肥时,当事医院被要求"噤声",这比暴利本身更诡异。这则医药暴利寓言,会否依然"只说一半给你听"?
新京报:"天价芦笋片"背后的医药乾坤
医院医生在技术和供给上的双重垄断,即使药品生产、流通已经高度市场化,但药品竞争降价的收益并不会落于患者的口袋。
, 百拇医药
日前,把出厂价15.5元的药品卖到213元的"天价芦笋片"事件又有了新的发展:垄断了湖南全省药品招投标发布的振湘医药公司,其多名股东名字与曾在湖南省卫生厅有关机构任职的多名官员名字相同,事件似乎隐藏着官商勾结的玄机。
很多人疾呼,要求进一步加强法制和监管,笔者对此双手赞成,对任何事业,法治都不可或缺。但如果仅仅把目光停留于此,未免缺乏针对性,也忽略了天价芦笋片背后的"医药乾坤"。
芦笋片的故事,夸张地折射出了当代中国医改的制度顽疾。
药价虚高,其因之一在于医疗服务垄断。一方面,绝大部分用药必须经由医生之手,这是医药高度专业性所决定的。另一方面,由于区域卫生规划等管制,当前我国医疗服务业高度垄断,90%以上的医疗资源仍属于公有体制。两者相加,便是医院医生在技术和供给上的双重垄断,即使药品生产、流通已经高度市场化,但药品竞争降价的收益并不会落于患者的口袋。所以,80%的药从医院开出,医院的药由于垄断而昂贵,药店的药由于竞争而便宜,这也是芦笋片有极大价差的缘由。
, http://www.100md.com
其因之二,在于价格管制不当。其实,国家管住的不过是医药各分项的"名义价格"。现有行政部门的计划定价方式,很难找到价格真正的均衡点。以药品定价为例,定不准就将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定得过高,那么医院将与药商合谋,在最高价卖出,同时生产商将在报价环节蒙骗物价部门;二是定得过低,计划价低于药品生产成本,结果就是廉价药退出市场。
改变计划管制,并不等同放任价格。实际上,发达国家对医药价格多采取供需谈判之法。因为患者处于弱势地位,所以由医保为其代言,与医药供方进行价格博弈。由于供需双方身处医药第一线,谈判价往往比计划价更客观和实际,既压低了医药实际成交价格,也照顾了药商、医生的合理利益,有利于医药业的良性运转。新医改方案已经明确,"积极探索建立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供应商的谈判机制",当是下一步改革的方向。
关于芦笋片事件,笔者最担心的是,某些专家将建议进一步压低指导价、加强价格管制。医药改革如同治病救人,切忌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治标不治本乃是下策之选。陈皮(学者)
, http://www.100md.com
药品改革要把纸上文章变成百姓实惠
半年前,家住长沙的韩女士在当地"湘雅二医院"做化疗。医生建议她服用辅助治疗药"芦笋片",每瓶开价213元。然而,韩女士后来发现,这种"芦笋片"的出厂价格只有15块5毛,从药厂到医院,价格涨了13点74倍。
但是医院并不承认自己暴利,因为药品进价就很高,医院只是按规定标准加价。看不懂的"天价药",到底谁该为你负责?中国之声连线国家发改委城市发展中心研究员杨禹。
主持人:根据现在看到的报道,您认为暴利芦笋片出现的背后反应出药品流通缓解存在哪些问题?
, 百拇医药 杨禹:这样一条新闻其实让我们似曾相似,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之前和推进之初的时候,媒体曾经报道过很多药品是非常便宜的出厂价,然后却非常昂贵的到了患者手里,我们知道过程当中有一个非常完整的利益链条。
芦笋片出厂价是一瓶15.5元,后来经过一层批发翻了一倍,后来经过医药公司、医药代表到了医院,经过医生的手最后到了患者手里。根据记者的调查,其中仅仅医生的环节一个人一瓶就要拿走80块钱,这个利益链条如此完整,如此富有效率,能够把15块钱的药变成200块钱的药。
我们值得思考的是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经推进了很长时间的情况之下,我们仍然通过这样一个事例,看到这样利益链条仍然存在着,并且仍然发挥着作用,难道仅仅这样一个芦笋片出现这样暴利的情况?其他的药品,其他仍然标明相对比较高价格的药品,它的出厂价格是多少?背后的利益链条我相信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这样的利益链条如果存在,就意味着我们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还没有真正的破题。
, 百拇医药
主持人:当医改方案公布的时候,很多人的反应是一致的,原则性的内容多,具体操作的内容少,我想政策制定者当时公布的时候,初衷肯定是好的,但是暴利芦笋片的出现让我们看到,让纸上文章变成真正的百姓实惠其实并不这么简单,您有什么建议?
杨禹:记忆当中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案经过社会的广泛讨论,最终方案通过之后有关部门也做了很多宣讲,关心改革的人们对于改革到底是什么方向,新建立的制度是什么?大概心里都比较清楚,其中包括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也是让我们觉得高价药可能已经渐渐的离我们远去。
在这样一个新闻报出来之后,我觉得有必要对整个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其中写在纸面上的那些制度,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用多少时间在实际的医院和药厂之间很好的落实下去,我们要多多少少带有一些问号。特别是这条新闻当中,卢女士发现药的医院是湖南最好的一家医院,是三级甲等医院,在这样的医院里面仍然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觉得有关方面的监管显然是不到位的。
, 百拇医药
但是任何改革暂时的不到位没关系,关键是通过这样的事例能够及时的发现我们还差在哪,比如湖南物价部门现在承认他监管不力,工作不细致,信息收集不全,我想这样的态度值得肯定。但是我们不能等着他们用多长的时间去慢慢地把自己的工作变得得力起来,因为每一个患者每天可能都在吃药,都可能继续被高价药所夺取他们所不应该被夺走的财富。
海口晚报:"药价虚高"症结在中间环节
眼下的医疗矛盾,一是看病难,二是看病贵。看病难主要是由于资料资源分配不均和就医习惯所致,解决之道自然是大力发展社区医院和基层医院,建立转诊制度,并引导患者改变不管大病小病就往大医院跑的就医惯性。
, http://www.100md.com 至于看病贵,主要原因是"药价虚高",还有大型设备检查费和高值医用耗材贵。缓解看病贵,削减名目繁多的检查检验是一方面,但最重要的是缓解"药价虚高",这才是导致公众看病贵的大头。说起"药价虚高",很多人想到的就是"以药养医"带来的医院那15%的药品加成。当然,加15%也是加,也是抬高药价,但是,"药价虚高"的关键并不在这15%,而在一层一层的中间环节。正如《每周质量报告》中所说,一种出厂价15.5元的药品,经过医药公司、医药代表、医生等环节,最后价格涨到了213元,利润达1300%。
药品价格在各环节的实际构成中,生产成本往往只占30%。可见,经过医药销售商内部各层级的"提成"、药品中标进医院的"报名费"、医生回扣、配送成本等环节,药品在进医院加成15%之前,价格就已经翻倍,有的甚至翻至十倍。这15%的"药品加成"实在不是"药价虚高"的重点,药品流通环节的层层转销、加价才是关键。正因如此,我国新医改方案才提出了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实行统一招标、统一价格、统一配送,减少中间环节。
, http://www.100md.com
药品流通中间环节的另外一个症结是药品招标制度。但是,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与旨在降低药品定价的"顺加作价"政策左右手互博,弊端逐渐显现---药品中标后,医院青睐加价利润空间大的高价药,药价不降反升;药厂有时嫌中标价低而无人生产,另外还有唯价格论、行政主导、定价不科学等问题也纷纷暴露。旨在规范削减中间层级的药品招标制度有此尴尬,让人唏嘘不已,缓解"药价虚高",规范药品招标制度也是刻不容缓。(释均)
不知药品出厂价,如何指导定价?
日前有报道称,一种出厂价15.5元的药品在湖南医院被卖至213元,利润达1300%。对此,湖南省物价局副巡视员郭志球17日下午在通报会上表示,当初没有及时了解到15.5元/盒的出厂价和30-40元/盒的医药公司购进价等重要信息,导致制发的136元/盒的投标报价指导价偏高。(5月18日新华网)
, 百拇医药
与医院及其医生的利欲熏心、唯利是图相比,物价部门对药品的出厂价和医药公司的购进价一概不知就制定出了投标报价指导价这种对患者极不负责行为更令人惊心。本应为患者和消费者监管和调控药价的职能部门,却为何全面失守?这需要问责。
定指导价竟然不知药品的出厂价,如此定价不仅是对患者的极不负责,实际上也是被该药销售的末端---医院摸清了脾气,既然你们连药品的出厂价都没空了解清楚,那我们再怎么加价,你们又怎么会觉得"高、实在是高"呢?药厂、医药公司和医院会形成所谓商业秘密而加倍保护出厂价,以便他们更好地操控价格,获得利益最大化。只是作为物价部门,却也甘于被架空,甘于被药商和医院所蒙骗,必然背叛了公众的期盼,甚至成为利欲熏心者的同谋,令患者不堪重负,却也让物价局的监管威信扫地。
要避免这样的不作为、乱作为,建议展开自我调查的湖南省物价局最好改进工作方法:为了防止医院暴利冲动和避免自己再被忽悠,今后不妨连同指导价一并公开出厂价,这样既对销售者形成加价制约,又对患者尽到知情告知的义务,也大大便于他们监督。一旦让公众看清了药品出厂价与指导价的比差,必然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还物价部门在指导药品定价上的独立性与公正性,并起到回避权力寻租嫌疑、慎用指导定价权的作用。(周稀银)
, 百拇医药
羊城晚报:药价"翻筋斗云"缘于监管混乱
一种出厂价15.5元的药品,经过医药公司、医药代表、医生等环节,最后价格涨到了213元售卖到患者手中,利润达1300%。记者调查发现,在这个环节中,开药医生获利最多。(近日中央电视台)
利润达到1300%,这种怪象凸显了当前医药市场监管之混乱。按照一般理解,产品从制造厂家到消费者的手里,一般经过出厂-批发-零售这三个环节就可以了,而药品就不同了,不是由批发商从厂家那里购出,而是经过医药公司、医药代表、医生等诸多环节,最重要的是,这些环节,并不是按照正常加价,而都是要拿 "回扣"的,药品有价,但"回扣"无价,最后导致药品卖出了"天价"。这就是为什么在销售环节上,药品不能像其他商品一样化繁为简的原因。
, 百拇医药
药价"翻筋斗云",造成了"医药市场有病,患者前来埋单"的乱局,关键就在于药品市场监管混乱,有关部门监管缺失或者监管不到位。有关部门对于药品价格并不是了如指掌,而是像"盲人摸象"。比如,湖南省2010年度集中采购药品投标报价指导价格中,这种出厂价15.5元的芦笋片,其指导价就被定为136 元,不知道这个"指导价"是由哪个部门指导的,又是根据什么"指导"出这个价格的?显然,这个指导价不是根据厂家出厂价制定的,至于是根据什么"指导" 的,只有"指导部门"自己心里清楚。
为了解决"看病难",近年来一直在进行医改,可是改来改去,患者的费用一点没有减轻,相反还比以前更重了。如今看来,将药品价格维持在一个公平合理的价位,也是医改的关键。除了对医院进行必要的体制改革以外,还应对有关监管部门进行体制改革,让有关部门负起监管的责任,加大对药品市场的监管。(池 墨)
, 百拇医药
新医改已逾1年为何还没管住天价药片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已经确立。在医改从试点到统一推出的"空档期",试点之外的城市不应该是"看热闹",不应束手无策无所作为,任由天价药继续制造民生之痛,甚至变本加厉享受最后的"盛宴"。应该在医改的大方向上主动大胆探索,特别是把药价虚高这些民众意见比较大的难题先管起来
一种出厂价15.5元的药品,经过医药公司、医药代表、医生等环节,最后价格涨到了213元售卖到患者手中,利润达1300%。记者调查发现,在这个环节中,开药医生获利最多。(相关报道见2版)
都说药价虚高,到底有多"虚",央视的调查提供了一个可资参考的样本。旨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医改,已经搞了两轮,新医改方案也公布一年有余,天价药却仍然屡打不绝。是医改根本治不了高价药,还是因为改革还没有推进到这一步?
, http://www.100md.com
在新医改方案中,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改革取消"以药养医",都剑指药价虚高。应该说,这些方案有很强针对性,基本方向是对的。但现实中,我们并未感到药价下降,医院也仍在开天价药,利润的大头,都被开药医生和医院拿走了,这正是医药不分、以药养医的典型症状。出现这种情况,并非医改之过,恰恰说明加快推进医改之紧迫。
去年公布的新医改方案,为医疗改革确定了基本路线图,但具体实施和配套措施还有待完善。比如,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目标被一再延迟,仅是制定基本药物目录,就已经困难重重,与之配套的基本药物使用和管理规范,也一直未见出台。这其中有医疗投入不足的原因,也有药品供应链条巨大利益的羁绊。我们日常碰到的情况是,一些低价常用药,往往"莫名消失"或者遭遇改头换面。
以"医药分家"为重要内容的公立医院改革,也已于今年2月开启,并在全国确定了16个试点城市。但这种试点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表,也缺少相应的指导和评估标准。到底要"试"多久、何时总结推广,事实上也未明确。
, http://www.100md.com
目前,不知道这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进展如何。至少,在被曝光开天价药的地方,"医药分家"的改革仍未破题。
在一项改革措施推出之前进行试点,是我们的一大特色,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的重要体现。如此可以减少改革的阻力,降低改革风险。但是,这也容易形成一种"两难"局面:中央希望地方先行先试,闯出一套经验来;而多数地方政府,则更愿等,等有个统一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其实,在医改尚未没有形成统一的"经验"之前,地方政府并非只能坐等统一安排。总在等待"时机成熟",其实,可能并没有所谓完全"成熟"的时机。
因此,在医改从试点到统一推出的"空档期",试点之外的城市不应该是"看热闹",不应束手无策无所作为,任由天价药继续制造民生之痛,甚至变本加厉享受最后的"盛宴"。应该在医改的大方向上主动大胆探索,特别是把药价虚高这些民众意见比较大的难题先管起来。
, 百拇医药
新医改方案的基本方向已经确定,即坚持医疗事业的公益性方向,公立医院坚持要医药分离、管办分离。各地完全可以在这个方向上进行尝试,或者积极为改革创造条件。实际上,在医药分开方面,南京的"药房托管"、芜湖的"统购统销",都有比较成熟的经验,患者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这些经验都值得各地借鉴。
医改如此,其他领域的重要改革,如正在申报试点城市的教育改革,也是如此。一方面,需要细致审慎,把困难想得充分些,把配套工作做扎实;另一方面,对既有的成功经验和已经认准的改革方向,要及时总结,适时上升为更高层面的制度性安排,尽快推广。(丁永勋)
药品暴利出厂价格与售价差数倍
, 百拇医药
记者张沫摄
网友在网络上曝光了一张药品订货单,上面相差数倍的两栏数字让他心寒:"可能出厂价一块两块,甚至几角钱的药品,到我们病人的手中就是几块几十块。"记者由此调查发现,出厂价仅为1块多的药品,在不同的药店能以7元至十多元不等的价格出售。
业内人士称,这种情况再正常不过。果真如此吗?同款药的零售价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去年公布的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对它是否适用?一种普药(指在临床上已经广泛使用或使用多年的常规药品)的身价究竟如何在出厂后翻了数番,摆上了药店的货架?
网友
订货单曝光惊人差价
该网友贴出的订货单题为"'中智药业集团'系列产品订货单",上面列了23种药品及其规格,并标有供应价和零售价,两者相差2-6倍不等。一盒20粒装的银黄胶囊供应价为3.8元,而零售价标到24.8元;24粒装的腹可安片,供应价为2.1元,建议零售价为11.8元,高出近5倍的价格;订货单上零售价最贵的是24粒装的调经止痛胶囊,为32.5元,而它的供应价仅6.5元--是售价的五分之一。
, 百拇医药
23种药品的生产厂家为恒生药业和中智制药两家,它们都是中智药业集团的下属单位,该集团是广东省的一家大型民营企业。
涉及药厂
出厂价可以更低
一位药厂的销售代表看过该订货单后告诉记者,这里的供货价并不是出厂价格,而是药厂给医药公司的价格,后者已经在出厂价的基础上往上加了。药品流通最粗略的线条是:厂家--医药公司(获得GSP认证的药品批发零售企业)--药店/医院,有时也会跳过医药公司的环节。而这张订货单,应该是发生在厂家和医药公司之间,上面所写的供应价是指厂家给医药公司的价格,零售价应为"建议零售价",很可能与实际销售价格不符。
随后,记者走访了北京的二十余家药店,仅在两家店内发现有售中智集团的"银黄胶囊"和"腹可安片"。在杏林春药店,中智的银黄胶囊售价15.8元,腹可安片是18元;在盛仁堂药店,只有前者在售,定价为7.1元。该药在两家店的实际销售价格均未超过订货单上的"零售价"。
, http://www.100md.com
记者又以药店的身份,向中智咨询银黄胶囊和腹可安片的出厂价格。营销部的工作人员回答,对北京的老客户,银黄胶囊发货价是1.8元,腹可安片1.2元,调经止痛胶囊2.8元--零售指导价都在出厂价的10倍左右。工作人员还解释说,由于销售模式的变化,厂家只对以前的客户以此价格发货,其他地区并不是这一价格。
中智的销售人员李先生称:"我们的货,价格都很低。随便一个品种,卖两件货就能赚个千把块钱,普药品种能赚那么多是很厉害的。"一件货是指上百件的产品,数量从100至600不等,从厂家拿货最低要一件起拿。
连锁药店 进货渠道不同
北京杏林春大药房的连锁药店分布在北京5个区。该药店的冯经理解释称,他们的药是从医药公司拿的货,至于银黄胶囊不足两元的出厂价,"医药公司可没有1块8这个价钱,最起码也要六七块钱。"在这之上,药品还会加上物流配送费、药店的人员和房租等费用,加上一定比例的利润,最后形成药店的零售价。
, http://www.100md.com
冯先生认为,过低的价格有可能是"串货"或不索取发票导致的。前者是因为药品厂家给每个省的出厂价格不同,从进货价较便宜的外省拿货,然后在京销售的情况;后者则能让价格里外相差10%左右。
"进货价格的差异"是冯先生认为造成零售价不同的主要原因,但他也坦言,通常在全国范围内有较大知名度的药品,进货价格差别不大,在各药店的零售价也相对统一。
厂家销售
终端最盈利
在曝光的订货单的跟帖里,有网友称原来在药店当过会计,"平时买的几十元钱的药,进价才几块钱。"也有自称"做医药这行"的网友表示,曝光的订货单利润"还不是很高的"。
面对以药店身份咨询的记者,中智方面的销售员说:"你们终端赚的最多。我也跟你直说好了,比如3块钱的东西,你可以卖到十几、二十块钱,这是绝对可以的,所以你们利润是很高很高的。"中智药业集团营销部的工作人员称,他们的药在北京铺货并不多,公司的销售模式在调整;正因为没有指定的北京药品公司,所以有时会对药店、个人代理直接发货。
, http://www.100md.com
然而,根据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八部委《关于进一步整顿药品和医疗服务市场价格秩序的意见》规定,目前医疗机构销售药品,严格执行在实际购进价的基础上,顺加不超过15%加价率作价的规定,但不得高于政府指导的最高零售价格。
发改委 属于自主定价
去年9月份,国家发改委公布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共涉及2349个具体剂型规格品--它们都是在不超过零售指导价的前提下,自主确定价格。
限价名单里并没有"银黄胶囊",只有银黄片和银黄颗粒两种剂型的银黄制品。北京市发改委解释称,银黄颗粒(片、口服液)在本市定价范围,均实行政府指导价,定价内容为零售价格,定价形式为最高零售价格。而银黄胶囊未列入国家和本市定价范围,实行市场调节价,由经营者自主制定,因此市场上的销售价格可能会存在一定差异。
, 百拇医药
同一规格的同种药品,为何会在不同的药店出现如此大的价格差异?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的工作人员解释称,这是正常现象,因为药店的经营方式和策略有很多种,有的甚至可以亏着卖,属于市场营销学的范畴,但这并不意味着药品价格水平正常。对于其合理定价,可以参考片剂,但又不能简单参考,需按每天服用的药量来对比参考。
京华时报:治药品回扣顽疾还靠制度药方
最近曝光的一份医院药品回扣清单将医疗界的"脓包"挑破,引来各界口诛笔伐。如果个别医生吃回扣,那可能是他丧失职业道德,但如果大多数医生都吃回扣且成为一种"常态",值得反省的就是制度。
羊毛出在羊身上,回扣不仅将加大百姓看病的成本,还会诱导医生开大处方,甚至导致患者面临滥用药物带来的健康损害和生命危险。
, http://www.100md.com
《执业医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名文禁止医生拿药品回扣,处罚不可谓不严,但多年来屡禁不止。甚至在药品回扣清单事件曝光后,仍有医生在网上发帖称"肯定要拿回扣"。表面上这是源自医生收入和付出严重不等的不满心态,而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以药养医"体制"培育"的"畸形病态"。
在过去财政投入不够的情况下,有关部门允许医疗卫生机构以"以药养医"作为资金补偿机制,但客观上导致了药价虚高、医药不分、管理混乱的问题。实际上,吃药品回扣绝不仅仅是医生,药品销售是一根长长的利益链条,销售、招标采购、使用、管理环节都或多或少存在吃回扣的现象,一种药品要想中标进入采购目录甚至要行贿数万元。这不仅需要加强医疗行业行风和职业道德建设,更应对整个医药制度"开出药方"。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就是旨在将"以药养医"转为"以技养医",通过大力推进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集中招标采购,从根本上逐步消除医院药品加成的"土壤"。
, 百拇医药
与此同时,相应的经费补偿机制应及时到位,政府应加大投入,适当提高医疗服务价格,提高医生的地位和待遇,让知识技术价值得以体现,让劳动付出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让他们有一个合理、体面、阳光的收入,而不是将手伸向医药代表的红包和患者的腰包。
摘编自新华社6月2日电文/周婷玉
钱江晚报:药价虚高,究竟谁得了大头?
究竟谁是药价虚高的最大受益者?我们先看看药价虚高的利益链上到底有哪些单位?
在央视报道中,一瓶芦笋片的出厂价为15.5元,医药公司的批发价为36元,其中差价为20.5元,批发价是出厂价的1.32倍。这个差价用于维持医药公司经营的成本和提供给医药公司的利润。但是,我国不允许私人经营医药公司,医药公司又国家垄断,纳税人为医药公司的场地和设备等买单,也为医药公司工作人员的正当收入买单。因此这个差价已是不合理的药价虚高成分。但是36元并不是医药公司将药品卖给医院实际价格,四川的医药公司的实际卖出价为136元,即加价100元卖给湖南振湘医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又加了一道价格后,湖南的湘雅二院实际买进价为185.22元。医院要"以药养医",只能再加价15%,以213元零售价卖给病人。
, http://www.100md.com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利益链上得大头的是医药公司;如果湖南振湘医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没有权力背景,医院又为什么要从它手上买加了价的药?难道医院不想买便宜的药?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知药价虚高的最大受益者只能是医药公司经理,如果不是他,还另有其人,那只有医药公司的经理知道。医药公司加价100元,没有一丝一毫合理的成分,全部是暴利,全部是虚高。
最后我要对我的医生同仁们说几句话。我知道医生是在合法权益没有维护和保障的环境中工作,如果少了药品回扣会给你的生活带来损失。但是,你要知道你为了这区区小利(0.4%),却让某些人获取巨额暴利。这些人获取了暴利,却把屎盆子扣在医生头上。我的医生同仁们,该清醒了!我呼吁,我的医生同仁们坚决拒绝任何药品回扣,执业过程中,坚决杜绝一切可能不会给病人带来利益的医疗行为。每位医生都从自己做起,不要去问别的医生做到了没有。我的医生同仁们,我们必须用我们的行动赢得社会各界同胞的同情、理解和支持,否则,就不可能建立起一个维护和保障医生合法权益的医疗环境。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