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坚信中医 > ...
编号:11896411
中医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典范
http://www.100md.com 2010年6月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331期
    中医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典范

    中医理论能否与时俱进,要看今天的中医人能否灵活运用,有效治疗疾病,维护人们的健康——

    顾名思义,与时俱进是指我们的思想认识、所采取的行动,以及我们的各种科学理论都要符合客观事物的变化规律。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自然变化更是奥妙无穷。我们对它们的认识也要跟上时代的潮流,不要被时代所抛弃。

    由此,有些人质疑中医理论总用几千年前的老皇历作为现在理论的依据,因而是落后的,不与时俱进。乍一听这种说法有些道理,而且许多群众,甚至一些中医学界的专业人士在这方面也有疑惑,值得关注。

    医学是维护人体生理健康和精神健康的科学。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不能脱离这个总体目标。只要人类的基本组织系统、解剖结构、基本病理生理的规律没有一日三变,医学的基本理论就不能经常改变。在这里,我们必须注意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 百拇医药
    从人的属性谈中医理论不会落伍

    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作为自然界的一员,要服从于自然界进化的总体规律。或者说人类的进化一定要符合自然界的进化速度。这也是中医“天人合一”理论的内容之一。这种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是不能随意改变的,人类进化和自然界进化的的步调总是保持协调一致的。由自然万物的总体关系和原则保持很慢的变化速度看,我们就不难理解人体基本自然属性的内部关联也不可能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那么,我们医学的基本理论就不可能一日三变地“进步着”。也就不可能符合个别人对“与时俱进”的片面理解。

    人的社会属性主要受到人的思想认识、世界观,思维方式、认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以及人的精神和心理状态等方面的支配,主要表现在人的精神和心理的层面。人体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表现在神经系统,精神世界和智力开发等方面要跟上社会的进步。这主要是因为社会的飞速变化,反应性地促进了人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快速发育和进化。
, 百拇医药
    可以说人的精神世界、文化修养、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快速变化都会改变人体易患的疾病谱,改变患病的程度。但是只要人体作为独立个体存在于自然和社会之中,致病因素在体内就会遵循原来就固有的程序,按照阴阳、虚实、表里、寒热的规律发展,医生们就还要按照脏腑辨证、八纲辨证、三焦辨证等原则诊病治病。自然界为人类生理病理规定的这些原则是不能随时快速改变的。

    批评中医理论能与时俱进的标准有误

    其实,在人们强调“与时俱进”是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以及所采取的行动都要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时,往往忽略了标准的确立。许多人提出中医不与时俱进是以现代医学的概念、理论作为参照物的。事先设定了现代医学的做法作为标尺,而中医没有按照这个路子发展,那么中医的大部分理论就可能处在受指责的地位。现代医学的确是在日新月异地发展着。比如,它总能够提出一些新的名词或概念,总有一些新药发明,不断有新的医学指南;随着设备的更新会推出一些新的监测方法、标准和指标。但这是否就是真正的与时俱进?
, http://www.100md.com
    回答这个问题还要从医学的根本目的出发。如果所有的理论变化都是对认识疾病和诊治疾病有益的,那么就是有价值的变化;如果改变之前没有经过慎重地观察,那么就不能无原则地改变它。简单地说,尽管新概念、新名词不断出现,给医学理论增添了许多新内容,但是,科学理论的先进性不是靠概念和命题问世的先后顺序决定的,而是要靠概念的逻辑性、定义的准确性、推理的有效性等等。

    当今医学界有这样一个现象:在推出新概念的同时,又期待着更新的概念问世,总是在新一代概念代替旧概念的循环过程中发展着。这样的结果使得医学的理论不断扩容,医学专著内容庞杂,所说明的人体现象也越来越细,似乎使人感到真理即将来到了。但事实上,按照系统思维的理解,把人体科学所研究的内容划分得越细,人们认识相关领域的内容就越困难;这样人们在揭示局部研究内容的过程中,反而离人体的整体认知越来越远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百拇医药
    对科学理论最可靠的论证是实践的检验,而且是长期实践的检验。而中医所有的诊病治病原则,甚至绝大部分经方,都是经过了上千年实践检验的结果,被证明是有效和科学的。虽然它还没能把人体内的许多环节和变化揭示得十分精确,但是已经为不同的理法方药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从《黄帝内经》到《本草纲目》,都是医学研究和医学实践的精髓,正是这些长久不变的原则,在被中医专家掌握之后,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运用,逐渐形成了不同的中医学流派,有了“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的灵活治疗策略。这里应该强调的是:人体生理病理的基本规律没有变化,诊治疾病的原则就不能轻易改变;不同的致病因素,不同的易感体质形成了千变万化的病情,就必须个体化地、细致准确地辨证,灵活多变地遣方用药。这正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特色的体现。

    相反,某种理论更新得越快,越说明理论本身正处在寻找真理的过程之中。例如,治疗心脏病的新药不断问世,正说明缺乏特效的药物;与之相反的是治疗结核病的药物已经能够根治结核病了,对这种疾病的研究就少了,新药开发也停止了。
, 百拇医药
    总之,关于医学研究与时俱进的讨论不能够预先设定某些标准,而忽略了检验真理的标准;不能规定了某些具体的做法,却忽略了医学理论的总体目标。只有正确理解了与时俱进的概念才不会对中医产生更多的误解和指责。中医理论和实践恰恰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典范。 (耿世钊 北京安贞医院)

    

    中医学具有双重属性

    近期《中国中医药报》刊载多篇文章讨论中医学与科学的关系。有同志著文说,中医学的本质是科学;有的同志则表示反对,说中医学的本质是文化。我认为,双方观点都对,因为中医学既是具有国学特色的科学,又是具有科学本色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体而二用。故中医研究者既可以是文化人,也可以是科学家。根据能力和兴趣,有人可以兼有这两种身份,也有人只有一种身份。某些中医学者可能会走出中医科学院而进入中国文联,这也并不奇怪,因为他们认为中医不应“跪倒在科学的脚下”,不当以科学强求之。让中医学者保有突出的个性和特色而不是同质化,也许是和谐社会人文关怀的表现。
, http://www.100md.com
    我们国家之所以提出中医学内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因为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具有文化的社会功能。同时,中医学又是一门颇具生命力和实用性的学问,具有科学本色,作为医学科学和技术,有其固有的另一种社会功能。科学与文化是社会文明基因的双螺旋,应当和而不同。

    传统文化遗产重在发掘、继承、保护,科学技术则必须在实践中创新发展。中医学的传统文化身份是其与现代医学的主要差异,因为现代医学虽然已有新的模式,但主要还是属于现代科学文化的子系统。医学科学的发展规律具有客观性和国际统一性倾向,文化的非物质性则可以使其具有的民族性、多元性长期存在下去,而且因其非物质性使得对文化遗产的继承可以采取多种虚拟的形式而不会破坏其完整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物质的袈裟,袈裟只能原封不动地保存,文化遗产则可能分割继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包括对其科学信息与载体的虚拟剥离、现代化提高,与现代医学对话与结合,都不会破坏其完好的传统文化状态,故不应当加以谴责。实际上,中西医结合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历史证明,中医学不是停留在无西医时代,原封不动地被继承,而是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过程中增强其国际性,并将较快地与现代医学共同发展。
, 百拇医药
    有人误以为中医只是传统文化,宁可将其说成“非科学”,也要拒绝甚至“废止中医现代化”,实在错误。当然,我们也不同意只以自然科学来界定中医,而忽视其人文内涵。科学与文化,中医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亦此亦彼,一体二用。研究者当然可以各取所用,也可以互为所用、和谐共进。明白了这一点,中医文化人也就不会被所谓的“中医现代科学化”所烦心了。

    中医学的双重身份是以其多重属性为基础的。

    医学从科学的总体分类上属于自然科学,是重在其具有自然科学属性。但是,医学与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不同,因其研究对象是人,所以不可避免地兼具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哲学等多重属性,当代医学被称为人文医学——第四代医学模式。

    过去有些学者认为中医学是“具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双重属性”,西医学是“单一的自然科学属性”,也是错误的。因为现代医学也是兼具人文、社会科学多重属性的,只是其多重属性是在高度分化基础上的融合,其内容也与中医的不同。中医学的多重属性融为一体,哲学概念可以直接代替实际人文和科学概念。这也是使许多人忽视中医学的科学身份或把中医说成是“非科学”的原因之一。我们一方面要承认中医学的多重属性,另一方面要强调中医学的医学科学性。这样可以防止中医学的不当泛化,避免中医回归传统文化而忘却其科学的本色,又可以在中医现代化研究中弘扬人文医学传统,避免单纯走唯科学主义的途径。 (王强 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