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医沉浮录(14)海外中医的崎岖之路
近代以降,西风东渐,中医面临生死存亡之变局。中医之路,“返古”还是“维新”?“百年中医沉浮录”透过百年烟云,直指当下。
据载19世纪移居马来半岛的华侨就有50多万人。20世纪以来这一数字仍在不断增加。同时,近代一波波远渡重洋的华工,也使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华人社区。时至今日,世界各大洲可谓无处不有中国人的踪影。
旅居海外的华人,依然保持着故国的文化传统与习俗,中医中药也因此在海外扎下根来。
中医扬威海外
在东南亚,气候环境炎热,致人多病,很多华侨同乡会馆都会组织医药机构服务于侨民。最早创办的中医院是新加坡同济医院。1867年,在新加坡由广东新会人所开的七家商行的当事人有感于华族贫苦群众染疾,缺医少药,于是聚首磋商,在单边街租一间店铺,创办“同济医社”。医社不断发展,1892年建成医院大楼,更名为“同济医院”。在马来西亚有“同善医院”,泰国有“广肇医院”、“天华医院”等,均以中医施济华侨。
, http://www.100md.com
而在美洲,中医的影响已经从侨界扩大到当地社会。梁启超在1903年撰写的《新大陆游记》中记载:“华医在美洲起家至十余万以上者,前后殆百数十人,现诸大市殆无不有著名之华医二三焉……所用皆中国草药……售价一金或十金不等,而其门如市,应接不暇。”
中医在异国他乡,是否能适应当地环境和社会呢?华侨中医黎伯概于1900年参加新加坡同济医院会考名列前茅,受聘为该院首席医师。他在新加坡业医40年,著有《中国医学原理》、《医海文澜》等著作。他针对“五洲万国之人,独无阴阳五行”的疑问,论述阴阳五行并非只适用于中国人,同样也体现在各国人民的生活中,只是他们没有用这样的理论去分析,“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耳”;阴阳五行学说之所以在中国发生,与中国地处温带有关。这说明中医理论可以指导世界各地的中医实践。
有的华侨医生还在临床总结方面取得进展,如余初元提出“南洋地属热带常多寒湿之病”,指出:“暹罗卑湿之地,热气薰蒸,多生热雾……人之湿病,多感于此,湿热相搏,乘人之虚,积于营卫,初则不觉其寒,惟见其热,既而不见其热,惟觉其寒。”这些对当地中医辨证论治很有指导意义。说明海外中医认真研究当地的特定地理气候和疾病特点,促进了中医学术的发展。
, 百拇医药
依托国内,同声同气
海外中医的发展,与国内中医是同呼吸共命运的。一方面,在学术上,华侨中医机构往往以国内为其依托。象越南广肇医院,1907年由于当地疫症流行,特别从广州方便医院聘请中医邓畅怀、熊干廷前往治疗,疗效显著,“自有方便特派医生之后,西贡(即越南)始准唐医生(指中医)医时症”。很多国内中医药专门学校毕业的学生,在南洋医疗机构考试中名列前茅。
另一方面,在经济上,近代中国药材出口大幅增长,药业界指出“主要原因为旅外华侨,生活习惯上,都采用中药的缘故”。海外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药材和成药市场。据回忆解放前省港两地仅丸散出口就年达千万港元。
由于唇齿相依,海外华侨十分关注国内中医药的发展。1929年中央卫生委员会通过余云岫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激起全国中医的强烈抗议,抗议的浪潮也波及到海外。1929年3月17日上海召开的全国中医药界集会上,就有香港、澳门和南洋等地中医参加。海外中医还进一步组织社团,从各方面进行声援。
, http://www.100md.com
1929年,新加坡华侨名医王爱华、梁少山、曾有源、黎伯概等召集同道举行大会,决定组织中医药界联合机构,以新加坡中医药界的名义向南京政府进行抗议。吉隆坡药商公会也召集雪兰莪中医中药界临时大会,呼应国内的反废止斗争。菲律宾中医中药两界决议“联海内外中医中药及全国公民力争,务求至中央卫生会达取消目的而后已”等。这些都代表着海外华侨的心声,与国内同声同气,一起抗争。
侨界中医,努力维权
在近代西式医药卫生制度席卷全球的背景下,海外中医虽然深受华侨和当地人的欢迎,但是同样难以避免西医的冲击,受到各种制约。海外中医维护生存权利的斗争,比国内困难更大。
1930年,秘鲁华侨中医药的遭遇就引起国内中医界的广泛关注。秘鲁在19世纪末就建立了医生管理制度,但华人社区应用中医药一向未受干预。1930年,在该国西医公会的要求下,秘鲁政府突然向中医药发难。秘鲁卫生局称:“亚人药店,向以卖药为名业医为实,所有药店,变成为诊病所及调治所,并发卖各种膏丹丸散,漫无限制。”秘鲁政府下令:“(一)严禁开设华药店,以免其擅操医业;(二)驻防警察,须将各华医严密侦缉逮捕……(三)严禁各种华药入口……”此举令秘鲁华商遭受严重损失,侨界不断抗议,中国政府驻秘使领也进行交涉,希望允许继续对华人售药2年,以将现有存货沽清,已到岸的药材也应准许登陆。但秘鲁农工部声称“华人贩卖生草药,固无指导行医,又缺文凭”,按法律属于刑事犯罪,不但拒绝中国总领事的请求,“并由卫生部长拒绝所有华人医药店一切请愿”。不少同情并支持中医的秘鲁人联名请愿,亦遭拒绝。于是华侨中药店不得不纷纷关门,当地侨民“有病无医,有医无药”,对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另一个海外中医遭禁事件发生在美国殖民地菲律宾。1933年,菲律宾西医学会对华人社区中医中药提出了诸多指控,攻击中医不科学,有碍卫生管理,菲政府一度要查捕中医和取消中药店。中医药界依靠中国驻菲律宾总领事与政府交涉,提出由领事馆组织对菲岛中医进行审查,合格者准予登记,以规范行医。中医不得不纷纷藏匿避难。经中国总领事多方力争,该国才停止拘捕中医,但只允许中医医治华人,并不得悬挂招牌。
近代海外中医的困境,与国内有相似之处,最终不得不屈从于当地卫生行政的制约。但由于华侨的广泛需求,海外中医仍然延续了下来。现代随着医学观念的更新,世界各国越来越认识到中医药的独特价值,海外中医也得以重焕生机。, 百拇医药(郑洪 陆金国 广州中医药大学)
据载19世纪移居马来半岛的华侨就有50多万人。20世纪以来这一数字仍在不断增加。同时,近代一波波远渡重洋的华工,也使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华人社区。时至今日,世界各大洲可谓无处不有中国人的踪影。
旅居海外的华人,依然保持着故国的文化传统与习俗,中医中药也因此在海外扎下根来。
中医扬威海外
在东南亚,气候环境炎热,致人多病,很多华侨同乡会馆都会组织医药机构服务于侨民。最早创办的中医院是新加坡同济医院。1867年,在新加坡由广东新会人所开的七家商行的当事人有感于华族贫苦群众染疾,缺医少药,于是聚首磋商,在单边街租一间店铺,创办“同济医社”。医社不断发展,1892年建成医院大楼,更名为“同济医院”。在马来西亚有“同善医院”,泰国有“广肇医院”、“天华医院”等,均以中医施济华侨。
, http://www.100md.com
而在美洲,中医的影响已经从侨界扩大到当地社会。梁启超在1903年撰写的《新大陆游记》中记载:“华医在美洲起家至十余万以上者,前后殆百数十人,现诸大市殆无不有著名之华医二三焉……所用皆中国草药……售价一金或十金不等,而其门如市,应接不暇。”
中医在异国他乡,是否能适应当地环境和社会呢?华侨中医黎伯概于1900年参加新加坡同济医院会考名列前茅,受聘为该院首席医师。他在新加坡业医40年,著有《中国医学原理》、《医海文澜》等著作。他针对“五洲万国之人,独无阴阳五行”的疑问,论述阴阳五行并非只适用于中国人,同样也体现在各国人民的生活中,只是他们没有用这样的理论去分析,“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耳”;阴阳五行学说之所以在中国发生,与中国地处温带有关。这说明中医理论可以指导世界各地的中医实践。
有的华侨医生还在临床总结方面取得进展,如余初元提出“南洋地属热带常多寒湿之病”,指出:“暹罗卑湿之地,热气薰蒸,多生热雾……人之湿病,多感于此,湿热相搏,乘人之虚,积于营卫,初则不觉其寒,惟见其热,既而不见其热,惟觉其寒。”这些对当地中医辨证论治很有指导意义。说明海外中医认真研究当地的特定地理气候和疾病特点,促进了中医学术的发展。
, 百拇医药
依托国内,同声同气
海外中医的发展,与国内中医是同呼吸共命运的。一方面,在学术上,华侨中医机构往往以国内为其依托。象越南广肇医院,1907年由于当地疫症流行,特别从广州方便医院聘请中医邓畅怀、熊干廷前往治疗,疗效显著,“自有方便特派医生之后,西贡(即越南)始准唐医生(指中医)医时症”。很多国内中医药专门学校毕业的学生,在南洋医疗机构考试中名列前茅。
另一方面,在经济上,近代中国药材出口大幅增长,药业界指出“主要原因为旅外华侨,生活习惯上,都采用中药的缘故”。海外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药材和成药市场。据回忆解放前省港两地仅丸散出口就年达千万港元。
由于唇齿相依,海外华侨十分关注国内中医药的发展。1929年中央卫生委员会通过余云岫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激起全国中医的强烈抗议,抗议的浪潮也波及到海外。1929年3月17日上海召开的全国中医药界集会上,就有香港、澳门和南洋等地中医参加。海外中医还进一步组织社团,从各方面进行声援。
, http://www.100md.com
1929年,新加坡华侨名医王爱华、梁少山、曾有源、黎伯概等召集同道举行大会,决定组织中医药界联合机构,以新加坡中医药界的名义向南京政府进行抗议。吉隆坡药商公会也召集雪兰莪中医中药界临时大会,呼应国内的反废止斗争。菲律宾中医中药两界决议“联海内外中医中药及全国公民力争,务求至中央卫生会达取消目的而后已”等。这些都代表着海外华侨的心声,与国内同声同气,一起抗争。
侨界中医,努力维权
在近代西式医药卫生制度席卷全球的背景下,海外中医虽然深受华侨和当地人的欢迎,但是同样难以避免西医的冲击,受到各种制约。海外中医维护生存权利的斗争,比国内困难更大。
1930年,秘鲁华侨中医药的遭遇就引起国内中医界的广泛关注。秘鲁在19世纪末就建立了医生管理制度,但华人社区应用中医药一向未受干预。1930年,在该国西医公会的要求下,秘鲁政府突然向中医药发难。秘鲁卫生局称:“亚人药店,向以卖药为名业医为实,所有药店,变成为诊病所及调治所,并发卖各种膏丹丸散,漫无限制。”秘鲁政府下令:“(一)严禁开设华药店,以免其擅操医业;(二)驻防警察,须将各华医严密侦缉逮捕……(三)严禁各种华药入口……”此举令秘鲁华商遭受严重损失,侨界不断抗议,中国政府驻秘使领也进行交涉,希望允许继续对华人售药2年,以将现有存货沽清,已到岸的药材也应准许登陆。但秘鲁农工部声称“华人贩卖生草药,固无指导行医,又缺文凭”,按法律属于刑事犯罪,不但拒绝中国总领事的请求,“并由卫生部长拒绝所有华人医药店一切请愿”。不少同情并支持中医的秘鲁人联名请愿,亦遭拒绝。于是华侨中药店不得不纷纷关门,当地侨民“有病无医,有医无药”,对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另一个海外中医遭禁事件发生在美国殖民地菲律宾。1933年,菲律宾西医学会对华人社区中医中药提出了诸多指控,攻击中医不科学,有碍卫生管理,菲政府一度要查捕中医和取消中药店。中医药界依靠中国驻菲律宾总领事与政府交涉,提出由领事馆组织对菲岛中医进行审查,合格者准予登记,以规范行医。中医不得不纷纷藏匿避难。经中国总领事多方力争,该国才停止拘捕中医,但只允许中医医治华人,并不得悬挂招牌。
近代海外中医的困境,与国内有相似之处,最终不得不屈从于当地卫生行政的制约。但由于华侨的广泛需求,海外中医仍然延续了下来。现代随着医学观念的更新,世界各国越来越认识到中医药的独特价值,海外中医也得以重焕生机。, 百拇医药(郑洪 陆金国 广州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