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呼吁关注“胸痛”
可能是致命性疾病的先兆,却常被误诊和漏诊
本报北京讯 记者朱国旺报道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日前在京成立。在成立仪式上,专家呼吁,“胸痛”可能是致命性疾病的先兆,在急诊科中常被误诊和漏诊,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据介绍,“急性胸痛”是急诊科患者常见的就诊症状,涉及到多个器官系统,与之相关的致命性疾病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肺栓塞、主动脉夹层、张力性气胸等。快速、准确鉴别诊断“胸痛”是急诊处理的难点和重点。由于ACS发病率高、致死致残率高,早期识别和早期治疗可明显降低死亡率,改善远期预后,成为急性胸痛患者需要鉴别诊断的主要疾病。
据了解,2009年在北京进行的一项急诊胸痛注册研究,连续入选北京市17所二、三级医院急诊患者5666例,结果显示,胸痛患者占急诊就诊患者的4%;在所有胸痛患者中,ACS患者占27.4%,主动脉夹层占0.1%,肺栓塞占0.2%,非心源性胸痛占63.5%。急诊胸痛收住院比例12.3%,未收住院的胸痛患者在本次就诊的30天后随访的无事件率为75%,其余25%包括了院外死亡、再次入院和失访等可能为漏诊误诊的情况。
, http://www.100md.com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杉表示,冠心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死亡、致残和使患者丧失工作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冠心病,特别是由冠心病病谱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构成的ACS,降低病死率和改善预后的关键是及时、正确的治疗,最大限度减少或完全避免以后发生严重的心血管事件。STEMI一旦发生,从起病到正确干预的时间与心肌坏死的面积、并发症和患者生存率直接相关。研究表明,在起病后70分钟内接受治疗的患者病死率是1%~2%,而在6小时内接受治疗患者的病死率为6%。对UA和NSTEMI患者,早期积极的抗血栓治疗或介入治疗可以避免大面积的心肌坏死。对ACS患者,特别是“命系分秒”的STEMI患者,“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
在成立仪式上公布的中国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路径研究(CPACS)显示,我国ACS治疗存在明显不足。一是患者求治延迟明显,从症状出现到入院诊治在二级医院为5小时,三级医院长达8小时;二是诊断流程不规范,20%的患者出院诊断可能存在错误;三是治疗欠规范,只有1/3的急性STEMI患者接受了再灌注治疗,接近60%的低危患者接受了介入性的检查和治疗,而2/3的高危患者没有接受介入检查;四是临床预后差。ACS患者院内事件,特别是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高于国际发表的注册研究数据,二级医院尤为明显,心力衰竭的发生率达到18%。
, http://www.100md.com
据介绍,另一项北京市关于STEMI急诊救治现状的多中心注册研究结果显示,STEMI治疗存在明显不足。北京地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再灌注治疗比例为80.9%。其中15.4%接受了溶栓治疗,65.5%接受了急诊介入治疗。平均开始溶栓时间(D2N)为83分钟,入门-球囊时间(D2B)为132分钟。只有7%接受溶栓患者D2N时间<30分钟,只有22%的患者D2B时间<90分钟。调查还显示,患者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使用率非常低。
上述研究数据提示,ACS在我国急诊致命性胸痛疾病中占绝对多数,在急诊就诊的胸痛患者中,可能漏诊、误诊包括ACS在内的胸痛疾病比例非常高,治疗规范亟待改善。同时,有研究显示,90%的心脏病患者家属没有接受过心肺复苏方面的培训;对非心脏病专业医生的心肺复苏培训也迫在眉睫。因此专家表示,在我国推广“胸痛中心”非常必要。
据了解,此次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成立的“胸痛中心”,将通过包括急救医疗系统(EMS)、急诊科、心内科、影像学科在内的多学科合作,对急性胸痛患者进行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危险评估,并采取恰当有效的分类治疗手段,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ACS的能力,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的可能性或者避免心肌梗死发生,并准确筛查出心肌缺血低危患者,达到减少误诊和漏诊及过度治疗,以及改善患者临床预后的目的。
, http://www.100md.com
名词解释:
胸痛中心(chestpain center, CPC)
全球第一家“胸痛中心”于1981年在美国巴尔地摩St.ANGLE医院建立,至今美国“胸痛中心”已经发展到5000余家,并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成立了“胸痛协会”相关学术组织。
目前全球多个国家,如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等在医院内多设有“胸痛中心”。各国研究均显示,胸痛中心的建立显著降低胸痛确诊时间,降低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时间,缩短住院时间及再次就诊次数和再住院次数,减少不必要检查费用,改善了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和就诊满意度。与传统住院相比,胸痛中心采用快速、标准化的诊断方案可以对胸痛患者提供更快和更准确的评估,医疗费用只有传统住院1和3天方法的20%和50%。, 百拇医药
本报北京讯 记者朱国旺报道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日前在京成立。在成立仪式上,专家呼吁,“胸痛”可能是致命性疾病的先兆,在急诊科中常被误诊和漏诊,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据介绍,“急性胸痛”是急诊科患者常见的就诊症状,涉及到多个器官系统,与之相关的致命性疾病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肺栓塞、主动脉夹层、张力性气胸等。快速、准确鉴别诊断“胸痛”是急诊处理的难点和重点。由于ACS发病率高、致死致残率高,早期识别和早期治疗可明显降低死亡率,改善远期预后,成为急性胸痛患者需要鉴别诊断的主要疾病。
据了解,2009年在北京进行的一项急诊胸痛注册研究,连续入选北京市17所二、三级医院急诊患者5666例,结果显示,胸痛患者占急诊就诊患者的4%;在所有胸痛患者中,ACS患者占27.4%,主动脉夹层占0.1%,肺栓塞占0.2%,非心源性胸痛占63.5%。急诊胸痛收住院比例12.3%,未收住院的胸痛患者在本次就诊的30天后随访的无事件率为75%,其余25%包括了院外死亡、再次入院和失访等可能为漏诊误诊的情况。
, http://www.100md.com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杉表示,冠心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死亡、致残和使患者丧失工作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冠心病,特别是由冠心病病谱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构成的ACS,降低病死率和改善预后的关键是及时、正确的治疗,最大限度减少或完全避免以后发生严重的心血管事件。STEMI一旦发生,从起病到正确干预的时间与心肌坏死的面积、并发症和患者生存率直接相关。研究表明,在起病后70分钟内接受治疗的患者病死率是1%~2%,而在6小时内接受治疗患者的病死率为6%。对UA和NSTEMI患者,早期积极的抗血栓治疗或介入治疗可以避免大面积的心肌坏死。对ACS患者,特别是“命系分秒”的STEMI患者,“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
在成立仪式上公布的中国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路径研究(CPACS)显示,我国ACS治疗存在明显不足。一是患者求治延迟明显,从症状出现到入院诊治在二级医院为5小时,三级医院长达8小时;二是诊断流程不规范,20%的患者出院诊断可能存在错误;三是治疗欠规范,只有1/3的急性STEMI患者接受了再灌注治疗,接近60%的低危患者接受了介入性的检查和治疗,而2/3的高危患者没有接受介入检查;四是临床预后差。ACS患者院内事件,特别是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高于国际发表的注册研究数据,二级医院尤为明显,心力衰竭的发生率达到18%。
, http://www.100md.com
据介绍,另一项北京市关于STEMI急诊救治现状的多中心注册研究结果显示,STEMI治疗存在明显不足。北京地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再灌注治疗比例为80.9%。其中15.4%接受了溶栓治疗,65.5%接受了急诊介入治疗。平均开始溶栓时间(D2N)为83分钟,入门-球囊时间(D2B)为132分钟。只有7%接受溶栓患者D2N时间<30分钟,只有22%的患者D2B时间<90分钟。调查还显示,患者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使用率非常低。
上述研究数据提示,ACS在我国急诊致命性胸痛疾病中占绝对多数,在急诊就诊的胸痛患者中,可能漏诊、误诊包括ACS在内的胸痛疾病比例非常高,治疗规范亟待改善。同时,有研究显示,90%的心脏病患者家属没有接受过心肺复苏方面的培训;对非心脏病专业医生的心肺复苏培训也迫在眉睫。因此专家表示,在我国推广“胸痛中心”非常必要。
据了解,此次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成立的“胸痛中心”,将通过包括急救医疗系统(EMS)、急诊科、心内科、影像学科在内的多学科合作,对急性胸痛患者进行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危险评估,并采取恰当有效的分类治疗手段,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ACS的能力,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的可能性或者避免心肌梗死发生,并准确筛查出心肌缺血低危患者,达到减少误诊和漏诊及过度治疗,以及改善患者临床预后的目的。
, http://www.100md.com
名词解释:
胸痛中心(chestpain center, CPC)
全球第一家“胸痛中心”于1981年在美国巴尔地摩St.ANGLE医院建立,至今美国“胸痛中心”已经发展到5000余家,并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成立了“胸痛协会”相关学术组织。
目前全球多个国家,如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等在医院内多设有“胸痛中心”。各国研究均显示,胸痛中心的建立显著降低胸痛确诊时间,降低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时间,缩短住院时间及再次就诊次数和再住院次数,减少不必要检查费用,改善了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和就诊满意度。与传统住院相比,胸痛中心采用快速、标准化的诊断方案可以对胸痛患者提供更快和更准确的评估,医疗费用只有传统住院1和3天方法的20%和5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