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闭塞,离你并不遥远
“不要以为动脉粥样硬化只存在于心脏血管和脑血管,它是一种累积全身动脉系统的疾病,而下肢动脉也是动脉粥样硬化常见的受累部位。”
近日,在解放军总医院“下肢动脉诊疗沙龙”开课仪式上,解放军总医院血管外科郭伟教授表示,随着我国人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相当多的医务人员及群众对下肢动脉疾病缺乏基本知识和足够重视,因此造成对该疾病存在着大量的漏诊和漏治。
最新一项流行病学统计结果显示,55岁以上人群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病率是10%~25%。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也迅速增加。如果患者有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可增加4倍,脑卒中的风险增加2~3倍。因此,下肢动脉硬化闭塞也是发生全身动脉硬化闭塞的重要信号。
关注危险因素
研究表明,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吸烟和肥胖被认为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危险因素。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较,糖尿病患者发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能性大大增加,而且发病年龄更早,病程发展更快。而吸烟对下肢动脉的不良影响同样显著。
, 百拇医药
“通过严格戒烟,大约80%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延缓病程进展。”郭伟说。 据郭伟介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早期的症状为“间歇性跛行”。其特征是在连续行走后因出现下肢酸软无力而被迫停止行走,片刻休息后又可以行走一定距离却因为无力再现又被迫终止行走。如此反复而因此得名。出现这种症状的原理在于下肢在运动后组织耗氧量增加,但由于近端的动脉狭窄或闭塞后血流量的减少不能满足对组织供给的需求。
临床研究显示,踝肱指数(ABI)测定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反映下肢动脉血供情况的无创监测方法,可以大大提高下肢动脉闭塞症的筛查率。
郭伟同时指出,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也是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一种重要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它不仅可以准确地反映出下肢动脉闭塞的部位和程度,还可对肢体动脉血流情况作出定性和定量分析。
治疗规范是关键
, 百拇医药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包括控制危险因素、锻炼、药物、外科和腔内治疗多个方面。
外科手术在过去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的主要方法。包括动脉内膜切除、动脉扩大成形和血管旁路术等。这种治疗手段为大量的患者解决了一定的问题。但由于手术创伤大且容易发生并发症,因此对于高龄老人、身体状况差者常无法忍受开刀手术所带来的痛苦。
“血管腔内技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是近年来技术发展的杰出代表。这种技术不用开刀,只通过穿刺动脉,然后进行目标血管狭窄闭塞病变的治疗,主要包括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和腔内斑块切除术等,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越来越多地被临床所应用。”郭伟说。
记者了解到,血管腔内斑块切除术其原理是穿刺将带有旋切刀片的导管送入病变部位的动脉腔内,把血管壁上的斑块切除下来并储存在导管头端,切割完成后将导管和斑块一起取出。
, 百拇医药
郭伟说,腔内斑块切除术的优势在于不仅可以直接清除斑块,恢复血流,而且手术后血管内不留下任何异物材料,因此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因术后血管内膜增生引起的再狭窄。
技术需推广
当前具有比较成熟的血管外科治疗技术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以及少数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而绝大部分医院,尤其是中小城市、中小医院以及西部地区的医疗机构在血管疾病的诊疗领域还刚刚起步。
举办此次沙龙是为培养一批下肢动脉闭塞诊疗专家而设计的课程。活动采取讲座、手术演示、模拟器训练和病例讨论四种相交叉的循序渐进方式,让参与的医生能从技术讲解和循证医学证据的解读中领悟技术发展的走向和临床思维的脉络。
“从现场手术直播中学习讨论方案制定和手术技巧、从模拟训练中理解和规范技术操作、从特殊的病例讨论中历练临床思维与创新思路。同时,还邀请了美国著名的血管外科专家前来介绍经验。”郭伟说。
, 百拇医药
郭伟表示,该课程今后至少每年举办两期,并将严格确保课程质量和效果,使每位参与者都能体会到学习乐趣。并希望由此为国内更多血管外科医生搭建一个互动学习平台,以加快我国腔内技术规范化、专业化发展步伐。
知识链接
三种PAD腔内治疗技术
腔内治疗在外周动脉疾病(PAD)领域延续着快速进展的势头,不断有新技术、新器械被研发并投入临床应用,推动着医学模式从以往的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转变。下面简要介绍三种手术技术。
斑块切除装置:此类装置是通过切、旋、磨等方法切除或减少内膜斑块,同准分子激光相似,理论上可以减少动脉内膜斑块容积,减少夹层和弹性回缩可能性,从而增加球囊扩张效果,避免置入支架,并可以减少再狭窄,提高远期效果。
, 百拇医药
冷冻球囊:该技术原理是通过腔内球囊向动脉壁传送低温能量,结合径向扩张力进行血管成型,已经初步证明可以有效减少夹层形成,防止血管回缩,从而避免应用支架。
准分子激光辅助血管成型:准分子激光通过发射紫外短波脉冲,来穿透和破坏动脉硬化斑块,其优点是利用光化学作用破坏分子键结构而非热效应来清除病变,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减少热效应对血管壁的损伤。主要可以用于治疗长段狭窄病变,清除附壁斑块,减少容积负荷,提高远期疗效;也可应用于慢性闭塞CTO病变,使用常规方法无法通过时,此时又称为Step by step技术,即激光探头跟随开通导丝前进,利用激光清除血管内沉积的病变以保证在真腔内通过,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难以保证导丝完全在真腔内,经常会部分进入内膜下。
专家简介:
郭伟 解放军总医院血管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血管疾病的腔内技术和传统外科技术,长期从事血管疾病的临床、科研、教学和保健工作。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腹主动脉瘤等腔内修复术、复杂主动脉瘤与夹层的杂交手术、四肢动脉狭窄或闭塞等外科手术。
他是国际腔内血管外科学会会员、亚洲血管外科学会会员、国家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全军血管外科学组副组长、北京血管外科分会委员、科技部科研课题评审专家。被授予总后科技"新星"、总后"十大学习成材标兵"、总后"十大爱武精兵标兵"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发表论著80余篇,参与编写专著10部,主编3部,主译1部。获北京市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成果奖3项,国家专利4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多项。, 百拇医药(张思玮)
近日,在解放军总医院“下肢动脉诊疗沙龙”开课仪式上,解放军总医院血管外科郭伟教授表示,随着我国人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相当多的医务人员及群众对下肢动脉疾病缺乏基本知识和足够重视,因此造成对该疾病存在着大量的漏诊和漏治。
最新一项流行病学统计结果显示,55岁以上人群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病率是10%~25%。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也迅速增加。如果患者有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可增加4倍,脑卒中的风险增加2~3倍。因此,下肢动脉硬化闭塞也是发生全身动脉硬化闭塞的重要信号。
关注危险因素
研究表明,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吸烟和肥胖被认为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危险因素。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较,糖尿病患者发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能性大大增加,而且发病年龄更早,病程发展更快。而吸烟对下肢动脉的不良影响同样显著。
, 百拇医药
“通过严格戒烟,大约80%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延缓病程进展。”郭伟说。 据郭伟介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早期的症状为“间歇性跛行”。其特征是在连续行走后因出现下肢酸软无力而被迫停止行走,片刻休息后又可以行走一定距离却因为无力再现又被迫终止行走。如此反复而因此得名。出现这种症状的原理在于下肢在运动后组织耗氧量增加,但由于近端的动脉狭窄或闭塞后血流量的减少不能满足对组织供给的需求。
临床研究显示,踝肱指数(ABI)测定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反映下肢动脉血供情况的无创监测方法,可以大大提高下肢动脉闭塞症的筛查率。
郭伟同时指出,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也是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一种重要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它不仅可以准确地反映出下肢动脉闭塞的部位和程度,还可对肢体动脉血流情况作出定性和定量分析。
治疗规范是关键
, 百拇医药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包括控制危险因素、锻炼、药物、外科和腔内治疗多个方面。
外科手术在过去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的主要方法。包括动脉内膜切除、动脉扩大成形和血管旁路术等。这种治疗手段为大量的患者解决了一定的问题。但由于手术创伤大且容易发生并发症,因此对于高龄老人、身体状况差者常无法忍受开刀手术所带来的痛苦。
“血管腔内技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是近年来技术发展的杰出代表。这种技术不用开刀,只通过穿刺动脉,然后进行目标血管狭窄闭塞病变的治疗,主要包括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和腔内斑块切除术等,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越来越多地被临床所应用。”郭伟说。
记者了解到,血管腔内斑块切除术其原理是穿刺将带有旋切刀片的导管送入病变部位的动脉腔内,把血管壁上的斑块切除下来并储存在导管头端,切割完成后将导管和斑块一起取出。
, 百拇医药
郭伟说,腔内斑块切除术的优势在于不仅可以直接清除斑块,恢复血流,而且手术后血管内不留下任何异物材料,因此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因术后血管内膜增生引起的再狭窄。
技术需推广
当前具有比较成熟的血管外科治疗技术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以及少数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而绝大部分医院,尤其是中小城市、中小医院以及西部地区的医疗机构在血管疾病的诊疗领域还刚刚起步。
举办此次沙龙是为培养一批下肢动脉闭塞诊疗专家而设计的课程。活动采取讲座、手术演示、模拟器训练和病例讨论四种相交叉的循序渐进方式,让参与的医生能从技术讲解和循证医学证据的解读中领悟技术发展的走向和临床思维的脉络。
“从现场手术直播中学习讨论方案制定和手术技巧、从模拟训练中理解和规范技术操作、从特殊的病例讨论中历练临床思维与创新思路。同时,还邀请了美国著名的血管外科专家前来介绍经验。”郭伟说。
, 百拇医药
郭伟表示,该课程今后至少每年举办两期,并将严格确保课程质量和效果,使每位参与者都能体会到学习乐趣。并希望由此为国内更多血管外科医生搭建一个互动学习平台,以加快我国腔内技术规范化、专业化发展步伐。
知识链接
三种PAD腔内治疗技术
腔内治疗在外周动脉疾病(PAD)领域延续着快速进展的势头,不断有新技术、新器械被研发并投入临床应用,推动着医学模式从以往的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转变。下面简要介绍三种手术技术。
斑块切除装置:此类装置是通过切、旋、磨等方法切除或减少内膜斑块,同准分子激光相似,理论上可以减少动脉内膜斑块容积,减少夹层和弹性回缩可能性,从而增加球囊扩张效果,避免置入支架,并可以减少再狭窄,提高远期效果。
, 百拇医药
冷冻球囊:该技术原理是通过腔内球囊向动脉壁传送低温能量,结合径向扩张力进行血管成型,已经初步证明可以有效减少夹层形成,防止血管回缩,从而避免应用支架。
准分子激光辅助血管成型:准分子激光通过发射紫外短波脉冲,来穿透和破坏动脉硬化斑块,其优点是利用光化学作用破坏分子键结构而非热效应来清除病变,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减少热效应对血管壁的损伤。主要可以用于治疗长段狭窄病变,清除附壁斑块,减少容积负荷,提高远期疗效;也可应用于慢性闭塞CTO病变,使用常规方法无法通过时,此时又称为Step by step技术,即激光探头跟随开通导丝前进,利用激光清除血管内沉积的病变以保证在真腔内通过,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难以保证导丝完全在真腔内,经常会部分进入内膜下。
专家简介:
郭伟 解放军总医院血管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血管疾病的腔内技术和传统外科技术,长期从事血管疾病的临床、科研、教学和保健工作。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腹主动脉瘤等腔内修复术、复杂主动脉瘤与夹层的杂交手术、四肢动脉狭窄或闭塞等外科手术。
他是国际腔内血管外科学会会员、亚洲血管外科学会会员、国家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全军血管外科学组副组长、北京血管外科分会委员、科技部科研课题评审专家。被授予总后科技"新星"、总后"十大学习成材标兵"、总后"十大爱武精兵标兵"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发表论著80余篇,参与编写专著10部,主编3部,主译1部。获北京市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成果奖3项,国家专利4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多项。, 百拇医药(张思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