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呼吸内科 > 其它 > 呼吸窘迫综合征
编号:13396173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方法
http://www.100md.com 2010年7月24日 医药卫生报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指原心肺功能正常的患者,由于肺外或肺内的严重疾病引起的肺毛细血管的炎症性损伤,通透性增加,继发急性高通透性肺水肿和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该病在临床上以急性、进行性呼吸困难和窘迫、难治性低氧血症为特征,可引起或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较高。

    诊断要点

    一、有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因及诱因。

    二、呼吸窘迫,呼吸频率>28次/分。

    三、胸部X线片有两肺浸润阴影。

    四、血气分析:呼吸空气时动脉血氧分压<60毫米汞柱,氧合指数≤200毫米汞柱。

    五、排除其他急、慢性肺脏疾病及左心衰竭。

    治疗
, http://www.100md.com
    治疗原则:纠正缺氧,改善肺的氧合功能,保护器官的功能,防治并发症,治疗基础病。

    一、纠正缺氧:一经明确诊断,应及早给予高浓度氧(>50%)吸入,才能使动脉血氧分压>60毫米汞柱或血氧饱和度>90%,减少缺氧对脑、肾、心脏等重要脏器的影响。轻症者可使用面罩给氧,但多数患者需使用机械通气。

    二、机械通气:尽管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的指征尚无统一的标准,但多数学者认为,一旦诊断,应尽早进行机械通气。

    (一)采用呼气末正压通气:当动脉血氧分压持续下降、呼吸窘迫及频数、使用鼻导管给氧无效时,应及时使用此法,即在呼气末期增加气道和肺泡的压力,使之超过大气压,防止呼气时小气道和肺泡萎缩,并可使部分不张的肺泡复张,肺内静、动脉血分流减少,从而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开始压力宜小,然后视病情逐渐增加,先用5厘米的水,逐渐增加至合适的水平,争取维持动脉血氧分压>60毫米汞柱而吸入氧浓度<0.6。而一般呼气末正压水平为10~18厘米。在应用呼气末正压时应注意:对血容量不足的患者,应补充足够的血容量以代偿回心血量的不足;但又不能过量,以免加重肺水肿。
, 百拇医药
    (二)小潮气量: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机械通气采用小潮气量,即6毫升/千克,旨在将吸气峰压控制在30~35厘米以下,防止肺泡过度充气。为保证小潮气量,可允许一定程度的二氧化碳潴留和呼吸性酸中毒。酸中毒严重时需适当补碱。

    三、液体管理:有效血容量不足会加重低血压和休克,但更多的液体又会加重肺水肿。因此,限制入水量,控制输液量,对防止肺水肿的发生非常重要。在血压稳定的前提下,液体摄入量宜轻度负平衡。早期以输入晶体液(如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为主,晚期有血浆蛋白减少时,可适当补充胶体液(如血浆、白蛋白、右旋糖苷等),以提高血浆渗透压。为避免增加心脏负荷,可在输入胶体液前,适当使用快速利尿药如呋塞米,对消除肺水肿有一定作用。创伤出血较多者,最好输新鲜血。

    四、积极治疗原发病:原发病是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和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必须及时治疗。鉴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常由严重创伤、感染、休克、吸入性肺损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因素引起,故防治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原始病因、增强机体免疫力、加强抗感染、保护胃肠黏膜屏障和呼吸道功能甚为重要。

    五、营养支持与监护:患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应补充足够的营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应在重症监护病房中动态监测呼吸、循环、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死率在40%~70%,与其原发病和严重程度有关。

    (详见《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教程呼吸内科分册》),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