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文化 > 名医名人 > 名人与养生
编号:11917934
古代名人养生之道
http://www.100md.com 2010年8月2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361期
     刘安养生之训

    刘安,汉高祖刘邦之孙,西汉思想家、文学家,对养生颇有研究。他在《淮南子》一书中写道:“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内变于性,外合于义,循理而动,不系于物者,正气也。重于滋味,淫于声色,发于喜怒,不顾后患者,邪气也。”他认为,“邪与正相伤,欲与性相害”,二者不可两立,必有一显一废。以正压邪之人,必然是损欲而从事于性,于声色滋味有利于性则取,不利于性则舍。以邪压正之徒,必然是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以其伐性之斧,伤其自身。刘安认为,必须以中治外“心为之制”。行正气者,无私无畏,心地坦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生活规律,动静适度,邪气不能袭。行邪气者,目贪五色,耳极五声,口嗜五味,久而久之,就会影响身心健康,扰乱体内免疫防卫系统,减低抗病能力,难免病魔缠身。

    列子倡导“化其心,变其虑”

    列子,战国时人,他在修身治病方面,提倡“化其心,变其虑”,可谓见解独到。《列子·周穆王》一书中写道:有一个名叫华子的中年人,得了健忘症,朝取而夕忘,夕与而朝忘,在途忘行,在室忘坐,今不识先,后不识今……有一个儒生说他能治此病。华妻愿出家产一半求其方。儒生说:“此固非卦兆所占,非祈请所褥,非药石之所攻,吾试化其心,变其虑,庶几瘳乎。”于是他让华子受冻而求衣,挨饿而求食,置于暗处而求明。尔后,儒生让别人都离开,独与华子居住,七日后华子如梦方醒,大病痊愈。儒生说:“吾之方秘,传世不以告人。”如今看来,并非秘密,而是儒生同华子促膝长谈,诱导以欲望,消除其积郁,振作其精神,通过入情入理的论道,驱散了华子心头迷雾,打开心灵之锁。故而积乎之病一朝而除。古人云:“食补能健身,药攻可祛疾,若是得心病,还需心来医。”
, 百拇医药
    范成大与"割愁剑"

    范成大是南宋著名诗人。他生性乐观,不为愁缠,因而年过花甲,还体健身康。他才华出众,能言善辩,宋王曾命他为赴金使。由于他坚贞不屈,几度险遭杀害。但他自磨其剑,割断愁肠,从不悲观。他晚年闲居故里,生活清贫。但他以苦为乐,终日喜形于色。他在诗中写道:"跋雪挑来踏地菘,味如蜜藕更肥浓。朱门酒肉无风味,只作寻常把菜供。"他忧国忧民,看到山河破碎,思虑万端,从此远离歌舞。他反对那种"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提倡以奋发向上的态度对待人生。有些人因国破家亡愁眉不展,终日借酒浇愁,而他却不然,不但远离歌舞,而且戒了酒。他说一个人只要有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就能消愁乐怀,健康长寿。有一次范成大照镜子,发现容颜衰老,他竟笑着说,愁一愁,白了头。一个人只要自己在心里打磨一把割愁剑,斩去愁丝,割断愁肠,扫去愁云,定能健康长寿。

    苏辙与茯苓养生
, http://www.100md.com
    苏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无意仕进,有意养生,故修身养性造诣颇深。

    苏辙少时多病,夏则脾不胜食,秋则肺不胜寒,而治肺则病脾,治脾则病肺,久服药而不愈,32岁即病体难支。一次他在和朋友交谈中得知,练气功、食茯苓可治自己的病。于是他坚持习练气功,食茯苓,果然一年病愈。他研究茯苓入了迷,经常去松林采集茯苓,并亲口品尝。他说:"服茯苓可以固形养气,延年益寿,又可安魂魄而定心志。"他认真研究了前人对茯苓的记载。《神农本草经》把茯苓列为上品,并说:"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唐代吴融有"千年茯苓带麟光,太华峰头得最珍"之诗句。他根据前人的经验和自己的体会,写出了《服茯苓赋并引》。茯苓,药性平和,善利水湿,既可入药,又可粥食。如与粳米煮粥食,疗效更佳。(欧阳军)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