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保健食品市场的新动力
□徐铮奎
帮助肠道消化的好伙伴
国外益生菌市场红火我国益生菌市场发育仍不成熟
消化不良易导致腹泻,从而严重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并最终引起人体免疫力下降。有研究发现:人体70%的免疫力来自肠道。由此可见,肠道健康对人体的健康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引起不消化的原因很多,但药物治疗有时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医学界目前主张采用“活菌疗法”而非单纯使用助消化药来治疗此病。因为人体肠道中栖息着数百亿的微生物,其中大多为无害细菌,少数为有害杂菌,它们相互之间起着制约和平衡作用,一旦肠道菌丛失衡,人们就会发生肠炎和腹泻症。于是,“益生菌”类制剂便开始盛行。
帮助肠道消化的好伙伴
所谓“益生菌”(probiotics),实际上是指对人体有益的一些特殊微生物,其中包括人们比较熟悉的双歧杆菌类、乳酸菌类微生物。近年来,国外研究人员又陆续开发出多种具有很好肠道保健作用的益生菌菌种,如枯草杆菌、粪链球菌和地衣芽孢菌等等。日本科学家发现,直接口服双歧杆菌类益生菌,后者进入消化道内常常因酸性消化液环境过于严酷而大量死亡。要想让双歧杆菌在肠道内存活,必须添加一种特殊多糖类物质,这是双歧杆菌及其他益生菌能否存活的决定性因子。这种能帮助双歧杆菌之类的益生菌在人体内存活的多糖物质即为低聚糖。有趣的是,人体消化道并不能消化吸收低聚糖,而双歧杆菌之类的益生菌却能分解利用低聚糖。现已知道最适合双歧杆菌类益生菌生长的低聚糖为“菊粉”(来自植物菊苣),其他低聚糖原料包括大豆聚糖、麦芽低聚糖、异麦芽低聚糖、低聚木糖、甘露聚糖(来自魔芋精粉)等等。现在市场上销售的酸奶大多添加有低聚麦芽糖成分,作为益生菌——乳酸菌的培养基。日本学者的发现使得双歧杆菌类益生菌制剂的工业化生产和销售成为可能,从此,益生菌制剂迅速成为国际市场上异军突起的一种新颖的助消化剂和保健食品。顺便提一下,能帮助双歧杆菌类益生菌在体内存活的低聚糖类物质,国外称为“益生元”(prebiotics)。
, 百拇医药
国外益生菌市场红火
在日本市场上,不仅有形形色色的益生菌奶制品,还有益生菌胶囊、口服液、口香糖、酱油、甚至含有益生菌的牙膏等五花八门的新产品。虽无精确统计数字,但据估计,日本目前益生菌类保健产品市场总营业额每年有数千亿日元(1万日元折合105美元)。由此可见,益生菌类保健产品在日本市场上的销售十分红火。
法国是继日本之后又一益生菌制剂生产和销售大国。法国也是西方乳业大国之一,该国生产的酸奶含大量益生菌,法国的益生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颇负盛名。而荷兰、芬兰等欧洲乳业大国也已拥有自己的益生菌类品牌产品。据报道,益生菌类保健产品2009年国际市场总销售额已超过150亿美元。由此可见益生菌制剂市场发展势头之强劲。
美国消费者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才接受益生菌这一保健新产品。据统计资料,美国1999年益生菌类产品(包括酸奶、口服液、胶囊等产品在内)年销售额合计为7、8亿美元。而10年后的2009年,全美益生菌类产品总销售额已突破40亿美元(约占当年国际益生菌市场总销售额的1/4强)。由此可见益生菌类肠道保健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畅销程度。除酸奶这种大众消费的益生菌产品外,美国厂商还开发出各种活菌制剂。据报道,美国市场上至少有上百种品牌的活菌制剂,其菌种主要是各种双歧杆菌、乳酸菌、枯草杆菌和粪链球菌等。其产品形式有口服液、胶囊剂等,服用之后同样能起到肠道保健作用。在美国这类产品均属于“膳食补充剂”类,即是我国的保健食品。
, 百拇医药
我国益生菌市场发育仍不成熟
我国医药保健品企业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即已开始研发生产益生菌类保健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益生菌类产品为家喻户晓的“三株口服液”。该产品在最高销售年份曾达100亿元人民币。令人遗憾的是,后来三株公司由于扩张速度过快及内部管理混乱、货款回笼不及时等多种因素而最终倒闭,三株产品也从此彻底从市场上消失。
纵观我国的益生菌市场,尽管已有不少产品,但由于产品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和消费者购买欲不强等各种因素,我国益生菌市场发育仍不成熟。有关部门估计,全国益生菌制剂(不包括酸奶制品在内)至多只有几亿元人民币。这与国际市场上百亿美元的益生菌市场规模相比,不及后者的一个零头。作为新型助消化剂产品的益生菌在我国的发展速度相对滞后。
据西方经济学家预测,到2013年,全球益生菌制剂将达196亿美元,年增长率高达36%。近几年,国际市场上又出现“纳豆热”。其实纳豆的主要成分也是一种益生菌发酵代谢物,其菌种为“枯草杆菌”。目前纳豆激酶已成为国际市场上又一畅销保健产品。它也可视为是益生菌类保健产品之一。据报道,近年来国际市场上已形成年销售几亿美元纳豆激酶产品规模,并成为益生菌产品中的后起之秀。
我国拥有13亿多人口,相信双歧杆菌、乳酸菌和枯草杆菌类益生菌制剂一旦被国人所接受,今后它们将成为推动我国保健食品市场大发展的新动力。,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