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热潮背后的冷思考
7月19日,头伏第一天,记者乘出租车到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采访。没想到平时半个小时的车程却足足走了一个多小时。开车的的哥不停地抱怨:“每年头伏、中伏、三伏这几天,您就不能往这边走,贴三伏贴的人把路都堵死了!”7月29日是二伏的第一天,记者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也看到了大致相同的景像,医生们把贴敷现场搬到了挂号大厅,不停手地进行贴敷。尽管如此,大厅内仍然是人头攒动,排队者众。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百姓对中医药认可度的提升,全国各地不少医院都开展了三伏贴,且都门庭若市。7月19日一天,仅广安门医院就有21296人接受贴敷,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也有12000余人。除此以外,还有不少综合医院、社区医院和民营医院也为不少人贴了三伏贴。然而,记者通过走访一些医院、专家得知,虽然三伏贴在我国有悠久的防治疾病的历史,但真正“火”起来却只是近三五年的事。三伏贴治疗在为百姓提供更优质的健康服务,涌动一个诱人的医疗保健市场的同时,其本身还有许多亟待研究、规范的问题,需要冷静地看待与思考。
, 百拇医药
现象1: 三伏贴适应证不断扩大
专家建议:立即开展三伏贴适应证研究
三伏贴到底能治哪些病?在百度上输入这一问题,搜索出来的结果令人大吃一惊。除了最初人们所熟悉的一些呼吸科、儿科疾病外,经过近两年的“开发”,一些医院相继开展了三伏贴治疗风湿骨病、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病、肛肠疾病、心脏病等治疗。众所周知,三伏贴治疗一般以三年为一个疗程,那么这些近两年才兴起的适应证的依据何在呢?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是全国首家开展三伏贴治疗的医院,该院呼吸科的李国勤主任有十几年的三伏贴临床研究、应用经验。他告诉记者,广安门医院最初开展三伏贴治疗时,主要是针对中医辨证属寒证的呼吸系统疾病,后来扩展到同样属于寒性的一些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其依据来自于清代张璐编撰的《张氏医通》。《张氏医通》中提到三伏贴采用“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等共为末,入麝香,以生姜水调敷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治冷哮。”
, http://www.100md.com
李国勤介绍,“虽然近年来有不少医院拓展了三伏贴的适应证,但进行了严格的临床科学验证的却不多,现在能够提供比较可靠的临床证据的,仍然以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为主。”
从2007年开始,由广安门医院提供贴敷膏剂,联合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通州中医院开展了三伏贴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研究,有近两百名患者参与。目前得出的数据显示,三伏贴在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应用上可减少患者的住院次数、急性发作次数、感染次数,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亦可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这应是迄今为止关于三伏贴相对较为严谨、科学的一项临床研究。遗憾的是,像这样的研究目前在三伏贴领域还不多。三伏贴的适应证要得到扩大,需进一步扎实相关的临床研究。”李国勤说。
现象2: 操作各行其是
专家建议:亟待出台三伏贴诊疗规范
, http://www.100md.com
北京的尤大爷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尤大爷的老伴患有过敏性鼻炎,常有喷嚏、流涕等症状,已连续两年到家附近的中医院进行三伏贴。尤大爷觉得老伴贴的药膏的味道类似于自己平时治颈肩痛的伤湿止痛膏,便自行将伤湿止痛膏剪成小块照猫画虎地给老伴贴在穴位上,竟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对此,一些专家表示,这个例子中伤湿止痛膏也发挥了一定的效用可能与患者本身的心理因素有关,其次伤湿止痛膏中的一些温热性的药物也可能同样对寒性的呼吸系统疾病产生了作用。但是,这种自行贴敷的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虽然说对不同患者取的穴位大致相同,但不同体质、不同病情的人,选穴还是有差别的。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三伏贴热潮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导致了不同级别的医院、同一医院的不同科室同时开展三伏贴治疗的场面。记者在北京一家综合医院的针灸科看到,医生们用一种天灸贴进行三伏贴治疗,愿意来医院贴就来医院贴,不能来的医生就告诉病人穴位让病人自己在家贴。而在这家医院的中医正骨科,记者看到医生们以一种红外治疗贴提供同样的服务。更有一些患者,自己从医院购买了贴敷的药膏按照说明书自己进行贴敷。
, 百拇医药
李国勤认为,并非人人都能操作三伏贴,这一疗法还是应该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来操作。为了服务日益增加的三伏贴患者,广安门医院对进行操作的医生及针灸专业研究生进行了专门的培训,让他们更好的实施操作。今年,北京市卫生局还专门请广安门的专家对100余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了贴敷培训,并统一采用广安门医院的药膏开展三伏贴服务。
“其实,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前三伏贴临床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诊疗规范的缺失。”李国勤说,到底什么样的人群、什么样的病症能用三伏贴治疗,应该由什么样的人来实施操作这些都需要规范。比如,孕妇能不能贴?幼儿是两岁以上还是三岁以上才能贴?这些问题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医院都在各自为政,必须有一个规范来科学地引导三伏贴治疗。
现象3: 都叫三伏贴用药大不同
专家建议:引导三伏贴市场理性发展
, 百拇医药
记者发现,在北京开展三伏贴最火的几家医院:广安门医院、北京市中医医院、东直门医院等,虽然都叫三伏贴,可各家有各家的“秘方”。除了白芥子、细辛、麻黄、石菖蒲、荜茇等基础药外,其他药物组成不尽相同。
而一些不能自己生产膏剂的综合医院和民营医院,则大多选择从市场上购买。记者在北京西城区的石油机关门诊部看到,这里提供的是一种由天津某公司生产的名为“穴位贴敷帖”的产品,其产品介绍以中草药加磁疗法为作用机理。而北京市第六医院提供的则是武汉某公司生产的“红外止咳贴”,该贴打出的是中草药加远红外技术的旗号。
对于贴敷膏剂处方的问题,有关专家表示这也是一个应该加以规范却又难以规范的问题。不仅存在南北差异,就是同一地区的医院也不一样。到底哪种的疗效最好?这是有关部门应该马上着手进行研究的。
北京某饮片厂的一位老技师的一席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三伏贴用药的问题:以三伏贴中有重要透皮作用的白芥子为例,该药有一定的刺激性,炒制可以降低其刺激性。对于老人和小孩,膏剂中就应该采用炒制比较重的白芥子。而现在个别医疗机构从市场上自行购买的三伏贴剂并不能解决这一问题。
之所以有众多不具备自己生产膏剂能力的医疗机构也抢摊三伏贴市场,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利益的趋动。记者在淘宝网上搜索发现,上文提到的一种“红外止咳贴”的网上售价为18元每包,一包三贴,这还是零售价。相较于现在北京市物价局规定的每次治疗30元的价格,利润空间较大。
李国勤表示,三伏贴防治疾病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中医冬病夏治疗法的一只奇葩,我们要爱护它。有关部门应积极引导三伏贴市场理性、健康发展。只有这样,三伏贴的可贵疗效才能真正发挥出来,老百姓对中医药的信任才不至于受到伤害。, http://www.100md.com(徐亚静)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健康快讯 > 健康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