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业版 > 药品监督
编号:11944199
从制度上理顺消毒产品与药械的关系 ——对消毒产品冒充药品问题的法律分析 等
http://www.100md.com 2010年9月11日 《中国医药报》 2010.09.11
     从制度上理顺消毒产品与药械的关系 ——对消毒产品冒充药品问题的法律分析

    市场上许多食字号、健字号、消字号等非药品,其名称、外包装类似药品,标明含有药物成分,宣称具有防治疾病的功能,并以药品的形式生产和销售,这种被称为“非药品冒充药品”的违法现象近年来愈演愈烈,严重扰乱了药品市场秩序,也给人民群众用药安全带来了严重隐患。“非药品冒充药品”虽然一直是药品监管部门市场整治的重点,但由于现行法律规定不明确,执法人员在定性处理和法律适用上存在诸多困惑。为此,本版今日刊登三篇文章,对消毒产品冒充药品的定性处理,非药品冒充药品的成因、监管对策以及法律适用等做一探讨,希望对基层药品监管执法人员查处此类违法行为有所帮助。

    □广东省云浮市食品药品监管局 陈杨忠

    2009年11月13日,卫生部监督局根据各省对15700余条涉嫌冒充药品的“消字号”产品信息名单核实反馈的情况,确认了有8588条产品信息中的“消字号”是虚假或无效的,并要求各省在监督检查中发现此类产品仍在销售,应及时移交当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查处(见《卫生部监督局关于核查处理涉嫌冒充药品的“消字号”产品的通知》)。当前,在消毒产品冒充药品整治行动中,执法人员主要就是依据经本省卫生行政部门确认的违法产品名单开展检查工作。然而,由于名单中的产品信息量大且排序不够合理,影响了现场检查效率;另外不足的是,名单中大多是标示本省企业生产的产品,制约了整治范围。在此,笔者结合消毒产品管理制度和2009年11月5日国家局、卫生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非药品冒充药品整治行动的公告》,以探讨可直接按假药论处的消毒产品。
, http://www.100md.com
    消毒产品的含义和种类

    2002年修订颁布的《消毒管理办法》第四十九条第三款规定,消毒产品:包括消毒剂、消毒器械、卫生用品和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该条款只是列举了消毒产品的种类,并无阐明其确切的含义。如果回顾1992年修订颁布的《消毒管理办法》,消毒产品,是指用于或需要消毒(杀灭、消除微生物)的产品。用于消毒的产品,即消毒剂和消毒器械;需要消毒的产品,即卫生用品和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由于修订后的《办法》放弃了概念界定,目前对于何谓消毒产品,只能看其是否纳入了卫生部公布的消毒产品分类目录中。2002年6月7日,卫生部就印发了《消毒产品分类目录》,其后有所调整。当前最新的目录是2009年11月16日卫生部印发的《生产类别分类目录》。

    消毒产品的管理方式和监管范围

    《消毒管理办法》规定,生产消毒产品的企业应取得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发放的卫生许可证——编号格式:(省、自治区、直辖市简称)卫消证字(发证年份)第××××号,有效期四年,换证时延用原卫生许可证编号——方可从事消毒产品的生产。其中,消毒剂和消毒器械实行许可管理,卫生用品和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实行备案管理。
, 百拇医药
    首先,生产消毒剂、消毒器械的,应向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报卫生部审批。对批准的产品,发给消毒剂、消毒器械卫生许可批件,批准文号格式为:卫消字(年份)第××××号。申请进口消毒剂、消毒器械的,应直接向卫生部申请。对批准进口的产品,发给进口消毒剂、消毒器械卫生许可批件,批准文号格式为:卫消进字(年份)第××××号。上述消毒剂、消毒器械卫生许可批件有效期四年,换发时延用原批准文号。

    其次,卫生用品和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在投放市场前,应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对符合要求的,发给备案凭证,备案文号格式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简称)卫消备字(发证年份)第××××号。进口卫生用品和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在首次进入中国市场销售前,应向卫生部备案。对符合要求的,发给备案凭证,备案文号格式为:卫消备进字(发证年份)第××××号。上述卫生用品和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的备案凭证没有有效期限制。

    在此值得探讨的是,产品的备案管理与许可管理到底有何不同?从《行政许可法》的规定来看,行政许可的类型可分为一般许可、特许、认可、核准和登记五类。其中与备案相似的就是登记。然而《行政许可法》中的登记,是指由行政机关确立个人、企业或其他组织的特定主体资格,而与产品无关。且学理上一般认为,登记和备案侧重于形式审查和事后检查,行政许可侧重于实质审查和事前审查。因此产品的备案管理,实质上是一种信息收集手段,起存案备查的作用,本不具有行政许可的性质和效力。即使产品未经备案,也不影响其生产流通(除非在监督检查中发现存在质量问题),可以处罚的只是生产企业的不按时或不如实备案行为。但在现实中,备案却往往成为一种变相的许可或审批,产生名与实相背离的混乱。
, 百拇医药
    如2003年2月27日,国务院就明确取消卫生用品和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审批;同年11月14日,卫生部决定不再将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纳入消毒产品管理。对于卫生用品,卫生部自2004年6月29日起,正式取消备案管理。2005年5月30日进一步决定将专用于人体足部、眼睛、指甲、腋部、头皮、头发、鼻粘膜等特定部位的具有抗(抑)菌功能的产品以及口罩和避孕套,不再纳入消毒产品管理。上述措施不仅规范了消毒产品管理方式,且在制度上避免与药品和医疗器械相混淆。因为《消毒管理办法》中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其实就是《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中的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同物异名而已。而专用于人体足部等特定部位的具有抗(抑)菌功能的产品以及口罩和避孕套,也往往与药械重复管理。

    对于消毒剂和消毒器械,卫生部也在管理方式和监管范围上做了调整。如2005年5月30日,卫生部决定取消对紫外线杀菌灯、食具消毒柜、压力蒸汽灭菌器和75%单方乙醇消毒液的卫生许可,要求生产企业在产品上市后2个月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备案。2009年11月11日,卫生部进一步取消备案管理,要求产品责任单位对七类不需要取得产品卫生许可的消毒产品在首次上市前进行卫生安全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负责。2010年5月18日,卫生部决定取消以次氯酸钠或戊二醛为主要有效成分的消毒剂的卫生行政许可,实行产品首次上市前卫生安全评价管理。在监管范围方面,2005年5月30日,卫生部也决定将专用于人体足部等特定部位的具有消毒功能的产品,不再纳入消毒产品管理。
, 百拇医药
    消毒产品冒充药品的认定和处理

    如上所述,当前在消毒产品冒充药品的整治行动中,执法人员主要就是依据违法产品名单开展检查工作,但存在检查效率较低和整治范围较窄的局限性。而根据国家局、卫生部《关于开展非药品冒充药品整治行动的公告》,认定非药品冒充药品,核心要素只有两个:1.非药品的标签、说明书中宣称具有功能主治、适应症或者明示预防疾病、治疗功能或药用疗效等,以及产品名称与药品名称相同或类似;2.非药品上未标示产品批准文号或标示虚假、无效批准文号。只要产品上同时具备了这两个要素,即可直接依据《药品管理法》第一百零二条第二款、第三十一条第一款和第四十八条第三款第(二)项的规定,按假药论处。

    实践中,由于药品监管执法人员大都具有药学等专业知识,或在日常监管工作中掌握了大量的资料和信息,积累了丰富经验,一般均可直接判断某一产品是否冒充药品。令笔者疑惑的是,假如某一消毒产品仅仅因为其产品名称与药品名称类似,而不涉及适应症或功能主治,是否可以认定其冒充药品?2001年4月11日卫生部印发的《健康相关产品命名规定》第八条第(四)项中,只是禁止健康相关产品命名时使用“已经批准的药品名”,且药品管理法律规范中并未规定与药品名称类似的产品按药品管理。因此,除产品名称本身就涉及适应症或功能主治外,对于仅仅因为产品名称与药品名称类似的消毒产品,笔者认为应谨慎认定其冒充药品。
, http://www.100md.com
    在批准文号方面,根据现行制度可以直接判断未经批准的情形主要有:1.消毒产品上仅标示生产企业许可证号,而未标示任何批准文号;2.消毒产品上标示的批准文号,实际上是生产企业的卫生许可证号(这是最常见的情形);3.消毒产品上标示的批准文号,是早已取消了的备案文号。对符合这三种情形的,若当事人对执法人员的判断提出异议,其应提供证据证明这些产品确曾经过有关机关的批准。只要达到表面可信的标准,执法人员应请求有关机关查明其真伪性。若当事人不能提供任何证据,根据现行制度,执法人员有理由直接认定这些产品就是未依法经过批准而生产的。当然,若消毒产品上标示的批准文号与现行制度相符,且不能排除已取消许可管理或不再纳入消毒产品管理,执法人员应根据违法产品名单核对或发函查明其合法性,而不宜擅自判断和处理。

    对消毒产品管理的制度建议

    当前,消毒产品管理制度不能说不完善。如《消毒管理办法》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消毒产品的命名、标签(含说明书)应当符合卫生部的有关规定。消毒产品的标签(含说明书)和宣传内容必须真实,不得出现或暗示对疾病的治疗效果。”2005年卫生部又印发了《消毒产品标签说明书管理规范》,就消毒产品标签、说明书标注的有关内容以及书写要求做了详细规定,同时明确对于违反该规范的行为,应按照违反《消毒管理办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依据第四十七条查处。
, http://www.100md.com
    然而近年来,消毒产品冒充药品却愈演愈烈,成泛滥之势,笔者认为这与相关制度设计本身的不科学、不合理有关。如1987年9月18日实施的《消毒管理办法》第三十三条规定:“本办法消毒药剂的管辖范围为‘中国药典’上已收载的消毒药品以外的其它一切消毒药剂。”这说明在当初的药典上,其实已有“消毒药品”类别,另行增加“消毒药剂”并按消毒产品管理,是否必要?1992年8月31日,卫生部修订了《消毒管理办法》,将消毒药剂和消毒器械的范围界定为包括:“在国内生产,未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现行版)的消毒剂或者使用已列入药典的消毒剂配制成的复方消毒剂和消毒器械”等。这在制度上进一步混淆了产品管理类别。2002年3月28日,卫生部再次修订了《消毒管理办法》,正式将“消毒药剂”替换成“消毒剂”。然而时至今日,即使是2009年12月26日公布的《侵权责任法》第五十九条规定中依然沿用“消毒药剂”这一用语。

    不仅消毒产品管理制度容易与药品管理制度相冲突,且与医疗器械管理制度也容易产生冲突。前面已述,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其实就是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尽管在《行政许可法》出台前后,卫生部已经规范了消毒产品的范围,不再将其纳入《消毒管理办法》管理,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交叉、重复。如2009年9月10日国家局在《关于调整医用室内空气消毒设备管理的通知》中,明确不再将医用室内空气消毒设备按照医疗器械实施行政许可。其实质就是为了避免与卫生行政部门管理的消毒器械重复许可。
, 百拇医药
    对于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制度上系统地理顺消毒产品与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关系,毕竟现行的消毒产品管理制度在监管方式和监管范围上已做了许多调整。另外,对不再纳入消毒产品管理且不涉嫌冒充药械的“消字号”产品,至今也未明确由谁监管和如何监管,建议有关部门对此予以明确。

    

    严格准入门槛完善法律规范 ——非药品冒充药品现象成因及监管对策

    ——非药品冒充药品现象成因及监管对策

    □安徽省广德县食品药品监管局 胡圣武

    非药品冒充药品的特点
, http://www.100md.com
    1.冒充的产品种类多。主要以食品和保健食品类居多,其次是消毒产品、保健用品和化妆品,还有一部分为医疗器械(主要是外用贴膏类产品)。

    2.产品违规审批,批准文号样式多。非药品冒充药品的产品,大多通过各种途径取得一个其他批准文号,以合法的身份上市。而批准的部门众多,主要是各级卫生部门审批的许可证号或批准文号,如卫食字、卫食准字、卫消字、卫妆字、卫食健字等;此外还有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审批的,如国食健字、食药监健用字、食药管械准字、食药监械准字等,还有许多产品仅标示商标注册号或卫生检测报告书编号,实为未经任何部门批准的产品。

    3.产品使用药品名称、剂型,包装上标注药品功能。有的产品直接使用药品通用名称,如“复方甘草片”、“健胃消食片”等。有的产品名称与药品相近或相似,其外包装、成分标示和适用范围与同类药品基本相同,如食字号“斯大舒”、卫消证字号“666皮炎平”等,消费者如不仔细辨认很难分清。

, http://www.100md.com     4.产品含有药物成分,多为制药企业生产。产品基本上含有药物成分,尤其是标示含有中药成分较为普遍,以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中药为主,部分产品含有化学药物成分。产品大多数由药品生产企业生产,部分由保健品企业生产,少数由食品企业生产。

    非药品冒充药品的原因分析

    1.非药品审批不严,企业规避监管。企业将药品以食品等非药品名义生产,其目的是降低生产条件和生产成本,规避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按照药品的标准对其进行高门槛、严要求的审批和监管。药品注册、审批、生产非常严格,需要投入大量费用,且必须通过GMP等认证;而非药品生产条件要求很低,人员要求也不高,生产成本低,资金投入少。如生产消毒产品仅需做消毒效果评价,时间较短,费用仅需几万元左右。生产普通食品则只需领取卫生许可证,不需要进行品种审批。近年来,一些没有通过GMP认证的药品生产企业,利用现有的设备和人员条件,看准食品、消毒产品、一类医疗器械等准入门槛低,保健用品监管空白,卫生许可证只针对企业的基本卫生条件而不针对具体产品,生产具体产品不需要取得批准文号等打“擦边球”,通过办理卫生许可证以食品或消毒产品等名义生产“药品”。
, 百拇医药
    2.现行法律法规不完善。从产品名称看,现行法律法规没有明文规定药品通用名称不能作为普通商品名称使用,也没有规定非药品不能采用药品的相同剂型;同时对非药品的包装、标签、说明书及宣传材料进行含有预防、治疗、诊断人体疾病等有关内容的宣传,没有规定法律责任。

    3.保健用品监管法律法规缺失。我国对保健用品的界定缺乏统一标准,无保健用品监管的法律法规。只有少数地方出台了地方法规、规章,但规定的审批部门不同,有的审批权在药品监管部门,有的在卫生部门,且对保健用品界定不统一,多与药品混淆,导致保健用品审批混乱,准入条件低。

    非药品冒充药品的监管对策

    1.规范药品市场秩序,依法严格监管。对那些宣称具有防治疾病功能,产品说明书、包装、标签、宣传品对产品功效的描述,与《药品管理法》中药品的定义吻合的产品,应按《药品管理法》关于药品的标准进行监管。对那些本质是药品却由其他部门审批或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按其他产品进行审批,未取得药品批准文号的产品,应认定其为“非药品冒充药品”,依照《药品管理法》第四十八条规定按假药论处。
, 百拇医药
    2.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对《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三条的规定,应明确对应的处罚条款。建议对下列几类未取得药品批准文号的产品,直接按《药品管理法》第四十八条第三款第(二)项规定按假药论处,不需载明药品检验机构的检验结果:(1)以药品通用名称作为产品名称的;(2)标明功能主治、适应症或疗效的;(3)含有药物成分的(除国家规定药食两用外);(4)以药品特征进行标示或宣传的;(5)标示有药品功能性语言和暗示治疗作用的;(6)宣传药品功能疗效的。

    3.落实责任,加强监管。坚持“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建立各监管环节的责任追究制,严禁各部门批准的非药品有涉药宣传内容。责令审批部门对各自审批的非药品进行清理和整顿,对超越权限审批的实质为药品却核发了非药品生产许可和批准文号的予以撤销。

    4.建立健全非药品在生产、销售、宣传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议对非药品应按照产品类别规定审批部门和审批权限,在审批过程中规范其名称、批准文号、包装标示和说明书内容,禁止其标明功能主治、适应症或疗效,禁止宣传或暗示有治疗疾病的功能。非药品应有与药品明显区别的标示,不得用药品通用名称命名。非药品生产企业不得用含有“制药、药业、医药”等文字作为企业名称。
, 百拇医药
    

    谁来监管 如何监管 ——非药品冒充药品的认定及法律适用

    ——非药品冒充药品的认定及法律适用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食品药品监管局 范德钢

    当前,非药品冒充药品的表现形式多样,有的以“消”字号面目出现,有的以“健”字号外衣伪装,有的以“械”字号模样上市,有的以“食”字号身份混迹市场,还有一些以“妆”字号、“监”字号、“卫”字号形式出现。冒充药品的这些产品有的使用了药品通用名,有的没有,但在其产品说明书、包装、广告等资料中,毫无例外都含有防治某些疾病的宣传,均在夸大功能作用。《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三条规定:“非药品不得在其包装、标签、说明书及有关宣传资料上进行含有预防、治疗、诊断人体疾病等有关内容的宣传。”《药品管理法》第六十一条第三款规定:“非药品广告不得有涉及药品的宣传。”所以,如果非药品在其包装、标签、说明书及有关宣传资料标示有预防、治疗、诊断人体疾病等有关内容,都可认定为是冒充药品。
, http://www.100md.com
    非药品冒充药品谁来监管

    药品的监管执法主体不仅有药品监管部门,还有工商、卫生、物价等有关部门,所以除《药品管理法》也会有其他一些法律法规中规定的条文与药品有关,所以在处理非药品冒充药品行为时,会出现由于适用法律竞合问题而产生的部门监管责任归属的困惑。

    现有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条第七款的规定主要针对产品的虚假宣传;《食品安全法》第五十条规定了生产经营的食品中不得添加药品;《消毒管理办法》第三十三条第二款只规定了消毒产品擅自标示疗效的处理;《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第十二条第二款只规定了化妆品擅自标注有适应症,宣传疗效,使用医疗术语的处理;综上所述,工商部门应对产品虚假广告作出处理,卫生部门对食品添加药品成分或消毒产品及化妆品标示疗效作出处理。由此可见,“非药品冒充药品”的违法行为以上两个部门不能作出全面的处理,而应由药品监管部门依法予以查处。

    是否原来是非药品,只要冒充药品,药品监管部门都可依据《药品管理法》第七十四条做销售假药进行处理呢?答案是否定的。这里还存在“非药品冒充药品”仅仅是一个宣传行为还是有销售行为的问题。国药监市[2003]47号文《关于非药品涉及药品宣传等有关事项的处理意见》规定:对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的“非药品”违反《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三条规定的,应移交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处理;对未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的“非药品”违反《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三条规定的,应由对该产品具有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部门依法处理。就是说如果一产品已经取得卫生或工商正式的批准文号,但在其包装、标签、说明书及有关宣传资料上进行含有预防、治疗、诊断人体疾病等有关内容的宣传行为,应当移交卫生或者工商进行处理。据此可知,《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三条仅仅是对非药品宣传行为一种规定,如果这种产品仅为宣传不为销售,就算违反了《实施条例》第四十三条也只可移交卫生或者工商进行处理。如果宣传后有销售行为,就不但符合《药品管理法》第四十八条第二款第(二)项的情形,而且已经违反了《药品管理法》第四十八条第一款规定,应当依据《药品管理法》第七十四条规定按销售假药处理。
, 百拇医药
    非药品冒充药品如何监管

    《药品管理法》第七十八条规定:对假药、劣药的处罚通知,必须载明药品检验机构的质量检验结果;但是,本法第四十八条第三款第(一)、(二)、(五)、(六)项和第四十九条第三款规定的情形除外。实践中,执法人员在对“非药品冒充药品”案件进行处理时,是否都需要药品检验报告书?

    笔者认为,《药品管理法》第七十八条的除外规定虽然没有将“非药品冒充药品”列入其中,但并不表明所有非药品冒充药品案件在处理时都需要药品检验报告书。非药品冒充药品应包括两种情形:一种情形用某种外观相似的物质冒充一种特定药品,或者用它种药品冒充此种药品,此时应当通过药品检验机构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书。另一种情形是药品检验机构无标准进行检验,从法理上说,也不需要用药品检验机构的质量检验结果来证明这类产品是假药。因为连违法者也说不出具体的药品品种和名称,用来冒充药品的产品是非药品已是毫无争议的了,只要有证据证明违法者将这种产品夸大功能,作为药品宣传销售的事实成立,那冒充的事实就自然成立了。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