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观点:巨资回购医院
杭州市余杭区政府近日宣布,当地原有的29家民营股份制卫生院除一家转型为民营医疗机构外,其余28家卫生院全部由政府财政斥资3亿元收回。2002年~2003年,余杭区对乡、镇、街道卫生院进行股份制改革,将原由政府和集体开办的29所卫生院全部拍卖,共拍得7500万元。
有些“包袱”不能甩
医疗服务不是不能吸取社会资源,但不能惟市场化是举,如果全都扔给市场,政府了无责任,必将后患无穷。我们看到,余杭医院改制后,问题丛生。为提高经营受益,绝大多数医生被安排坐诊,大药方司空见惯;为降低成本,股东们普遍不愿再投入,几年下来院舍、设备破破烂烂;为减少人力开支,大量聘请临时工。一些卫生院医患纠纷频发,群众满意度下降,卫生院人才流失严重。当然,也要提防走入另一个极端,即认为政府要完全包办,市场完全不能染指医疗服务。实际上,今年2月25日,中央下发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公立医院改革的基本原则,是要坚持公平和效率的统一、政府主导和发挥市场机制相结合,同时鼓励多元化办医、推动不同所有制和经营性质医院协调发展。换言之,社会资源同样可以介入医疗。笔者还期待,即便政府加大了对医疗的投入,也不能崽卖爷田不心疼,更要强化监管,珍惜纳税人的钱。——《长江日报》
, 百拇医药
背景:针对杭州市余杭区政府“巨资回购医院”一事,《长江日报》有评论认为,市场不是万灵的,政府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将所有的“包袱”尽皆扔给市场,公共产品就不能扔。
除了“满意”,有没有问责?
买回卫生院,当地政府称是“取得了令政府、职工、群众三方都满意的效果”。言下之意本次回购虽然耗费颇大,但决策还是英明的。事实究竟是不是如此,还有待时间检验。当地政府作此决策的依据之一是“敏锐地嗅到了医改的方向”,但医改并没有一定要将医院重新公有化的定论,公立医院恰恰是医改的一个“大包袱”,当地在没有了这个包袱的现状下,本该有优势探索一条效率更高的提供公共医疗服务的新路,而不是简单地来一次买卖的轮回,退回到几年前的原点。这些卫生院身份变迁的途中,政府的决策可说是截然相反,必有一次属于错误决策,但是在官方的报告中,总是可以变成“卖,百姓满意;买,百姓满意”。一路只见歌舞升平、弹冠相庆,不闻半点问责之声,这其中奥妙公众实在参详不透。如果说当年的卖也是对的,如今的买也是对的,那这虚掷的巨资到底是谁来负责? ——《新京报》
, 百拇医药
背景:针对杭州市余杭区政府“巨资回购医院”一事,《新京报》有评论认为,如果这样一个浪费严重的决策被当成医改的正面典型,那实在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亏本“买卖”折射决策失误
几年前以7500万元卖出29所卫生院,现在以3亿元回购28所卫生院,余杭区政府的这笔“买卖”亏大了。实际上,近十多年来,很多地方政府都做了类似的出售再回购的亏本“买卖”,如果说这是一种决策失误,那么这种决策失误更多地与当时的社会风潮有关,准确地说与一度的“泛市场化”风潮有关。在计划经济年代,市场经济曾被我们视为洪水猛兽;在计划向市场转型年代,“市场化”又一度被我们视作万能灵药,似乎任何经济社会难题,只要实行市场化便迎刃而解、万事大吉,我们甚至没来得及领悟市场经济的真谛,就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医疗市场化、公交市场化、住房商品化、教育产业化,市场化不仅被等同于追求利益最大化,甚至被简而化之为涨价。正是在这种“泛市场化”风潮之下,很多地方纷纷将公立医疗机构改制为民营医疗机构,余杭区亦不例外。现在,包括余杭区在内的许多地方纷纷回购民营医疗机构,虽然花费不菲,却是必须走的“回头路”,回购体现了政府公共服务观念和政策的“拨乱反正”。这一段弯路警示我们:市场化不是万能灵药,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互不混淆,这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但愿这样的弯路我们以后不会重走。 ——《羊城晚报》
背景:针对杭州市余杭区政府“巨资回购医院”一事,《羊城晚报》有评论认为,在 “泛市场化”的风潮之下,很多地方纷纷将公立医疗机构改制为民营医疗机构,但市场化并非万能灵药,余杭区巨资回购民营医疗机构就给了我们这样一个警示。
本报记者 王东海 整理, http://www.100md.com
有些“包袱”不能甩
医疗服务不是不能吸取社会资源,但不能惟市场化是举,如果全都扔给市场,政府了无责任,必将后患无穷。我们看到,余杭医院改制后,问题丛生。为提高经营受益,绝大多数医生被安排坐诊,大药方司空见惯;为降低成本,股东们普遍不愿再投入,几年下来院舍、设备破破烂烂;为减少人力开支,大量聘请临时工。一些卫生院医患纠纷频发,群众满意度下降,卫生院人才流失严重。当然,也要提防走入另一个极端,即认为政府要完全包办,市场完全不能染指医疗服务。实际上,今年2月25日,中央下发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公立医院改革的基本原则,是要坚持公平和效率的统一、政府主导和发挥市场机制相结合,同时鼓励多元化办医、推动不同所有制和经营性质医院协调发展。换言之,社会资源同样可以介入医疗。笔者还期待,即便政府加大了对医疗的投入,也不能崽卖爷田不心疼,更要强化监管,珍惜纳税人的钱。——《长江日报》
, 百拇医药
背景:针对杭州市余杭区政府“巨资回购医院”一事,《长江日报》有评论认为,市场不是万灵的,政府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将所有的“包袱”尽皆扔给市场,公共产品就不能扔。
除了“满意”,有没有问责?
买回卫生院,当地政府称是“取得了令政府、职工、群众三方都满意的效果”。言下之意本次回购虽然耗费颇大,但决策还是英明的。事实究竟是不是如此,还有待时间检验。当地政府作此决策的依据之一是“敏锐地嗅到了医改的方向”,但医改并没有一定要将医院重新公有化的定论,公立医院恰恰是医改的一个“大包袱”,当地在没有了这个包袱的现状下,本该有优势探索一条效率更高的提供公共医疗服务的新路,而不是简单地来一次买卖的轮回,退回到几年前的原点。这些卫生院身份变迁的途中,政府的决策可说是截然相反,必有一次属于错误决策,但是在官方的报告中,总是可以变成“卖,百姓满意;买,百姓满意”。一路只见歌舞升平、弹冠相庆,不闻半点问责之声,这其中奥妙公众实在参详不透。如果说当年的卖也是对的,如今的买也是对的,那这虚掷的巨资到底是谁来负责? ——《新京报》
, 百拇医药
背景:针对杭州市余杭区政府“巨资回购医院”一事,《新京报》有评论认为,如果这样一个浪费严重的决策被当成医改的正面典型,那实在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亏本“买卖”折射决策失误
几年前以7500万元卖出29所卫生院,现在以3亿元回购28所卫生院,余杭区政府的这笔“买卖”亏大了。实际上,近十多年来,很多地方政府都做了类似的出售再回购的亏本“买卖”,如果说这是一种决策失误,那么这种决策失误更多地与当时的社会风潮有关,准确地说与一度的“泛市场化”风潮有关。在计划经济年代,市场经济曾被我们视为洪水猛兽;在计划向市场转型年代,“市场化”又一度被我们视作万能灵药,似乎任何经济社会难题,只要实行市场化便迎刃而解、万事大吉,我们甚至没来得及领悟市场经济的真谛,就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医疗市场化、公交市场化、住房商品化、教育产业化,市场化不仅被等同于追求利益最大化,甚至被简而化之为涨价。正是在这种“泛市场化”风潮之下,很多地方纷纷将公立医疗机构改制为民营医疗机构,余杭区亦不例外。现在,包括余杭区在内的许多地方纷纷回购民营医疗机构,虽然花费不菲,却是必须走的“回头路”,回购体现了政府公共服务观念和政策的“拨乱反正”。这一段弯路警示我们:市场化不是万能灵药,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互不混淆,这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但愿这样的弯路我们以后不会重走。 ——《羊城晚报》
背景:针对杭州市余杭区政府“巨资回购医院”一事,《羊城晚报》有评论认为,在 “泛市场化”的风潮之下,很多地方纷纷将公立医疗机构改制为民营医疗机构,但市场化并非万能灵药,余杭区巨资回购民营医疗机构就给了我们这样一个警示。
本报记者 王东海 整理,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