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师承模式带出中医人才梯队
中医传承、人才培养是中医院改革发展的大问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紧紧围绕临床实践,改变传统“一对一”师承形式,实施“新名医工程”,以“团队带团队”方式,构建起适应新形势、高效率的中青年中医人才培养模式——
核心观点:中医药是一门源于临床实践的科学,临床实践对于中医药人才培养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对此应有清醒认识,要按照中医药发展的规律,坚持中医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强化跟名师、做临床的人才成长规律,从临床实践中来,到临床实践中去。
年轻中医迅速成长
9月6日中午,北京中医医院新名医团队学员、消化科医师周滔又走进培训教室,准备听导师王莒生关于中药临床应用禁忌和注意事项的理论课程。到目前为止,他已跟随了7位导师。
继承是前提,创新是目的。“跟随多个导师掌握多学科知识和经验,可以不拘泥于某一个流派,开拓了自己的思路和视野。”他告诉记者,医院采取“团队师承模式”培养方法及运行模式,不仅使自己树立了牢固的中医思维方式,而且有助于提高创新能力。
, 百拇医药
在他为一位患肝硬化病人调脾胃时,就将两位导师的方法综合起来运用,取长补短,再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开出一个新的药方。结果,患者感觉症状缓解,效果很好。
周滔认为,老师治疗各科疾病虽然都注重调理脾胃,但各有特色、各有所长。比如,消化科张声生老师治疗脾胃病以脾胃为本,注重辨虚实寒热标本;皮肤科王莒生老师治疗皮肤病,处处顾护脾胃,多用健脾化湿、理气和血、清胃养胃之品;肾病科张胜容老师治疗肾病,以先后天脾肾同治为基础,调理脾胃时注重健脾祛湿化浊。因此,团队师承模式使他的水平有了很大的跃升,对中医整体辨证论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周滔是该院自2007年实施新名中医培养战略工程以来,受益于“团队带团队”师承方式的32名中青年中医之一。如今,这一遵循中医自身发展规律,采取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培养新模式,给该院带来一个完备的中医人才梯队。
团队模式顺应时代要求
, 百拇医药
北京中医医院1956年建院时,会集了京城诸多著名中医,专科特色突出,名盛一时。但近年来,随着名老中医的故去,由于缺少传承,他们的诊疗经验和有效验方多有流失,医院原有的一些特色优势有弱化的趋势。而且,新入院的中医师普遍存在中医思维能力不足问题,有影响力的后备梯队有待建设。
该院党委书记陈誩对中医人才培养问题用三句话作了概括:应对挑战、实现跨越,要以新一代中医人才队伍的及时跟进与持续发展做支撑;中医人才年龄老化,传承乏力,亟待突破传统思维、探索新的培养模式;望闻问切、五行辨证,要求培养方式必须顺应中医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
在全院讨论和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使一个思路逐渐清晰:把传统的师承方式与现代管理手段结合起来,改变单一师带徒的传统中医人才培养模式,采取“老师团队带学生团队”的形式,实行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培养,发挥国家第一、二、三批继承工作的滚动效应,集中医院内各种可以利用的中医药资源,实施“新名中医培养战略工程”。
, 百拇医药
为此,该院迅速成立领导机构,制定了入选条件,确立了培养方法及运行方式,提出明确的考核指标。经层层选拔,这个团队由老师16人、学生32人组成。
理论学习有课堂教学、导师授课、团队交流、病例讨论、跟师心得总结、文献综述、短期培训等;学术科研要求发表有影响的学术论文,争取科研项目,申报专利产品及申报科研成果奖等。其中,临床实践被置于重要的地位,要求每一位学员至少跟随3位导师从事临床实践,开展专科门诊、进入老专家工作室、进入中医病房。
师学相长 形成“共生效应”
新名中医培养工程推进三年来,效果突显,不仅有效传承了名老中医的宝贵经验和特色诊疗技术,还促进了中医人才跨学科的交融,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师学相长的“共生效应”。
“导师和学员轮换交叉、互相启发,传承思路得以体现,中医文化得以弘扬。”针灸科主任王麟鹏是新名医团队的导师,他说导师之间、学生之间、导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和研讨氛围,将各专业、学科的前沿研究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学员可以学习不同导师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掌握更多的方法和技术,而导师在传帮带的过程中也得加强自身学习和总结,做到相互补充,教学相长,使导师、学生两支队伍共同成长和提高。
, 百拇医药
他举例说,附子是有毒性的中药,有的科室用,有的科室不用,虽然内科、妇科都在用,但不同科室有不同的用量。原来骨科不用附子,开展团队模式之后,已将附子运用到骨科临床中。又如甘草,这种药可以解毒,但各科导师用法不一,有的就用固定剂量,有的逐渐增加剂量。正是在共同讨论和交流中,老师和学生对附子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构建新型的医院人力资源体系,必须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该院院长王莒生说,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是关系到医院能不能发展及如何发展的关键。三年来,通过研读经典、临证实践、病例讨论、集中授课、团队交流等多种培养方法,一批具有中医临床特长的中青年名中医队伍正迅速成长起来。
目前,该院国家级名老中医共19名,累计4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107人,结业75人。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皮科和中医脾胃病等专科建设中,新名医团队是骨干,7名老师和4名学员分别担任学科专项负责人。
, http://www.100md.com 链接
新名中医培养战略工程结题
本报讯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新名中医培养战略工程”10月28日结题。专家认为,该工程以中医临床需求为导向,以“团队带团队”为模式,将科研课题与人才队伍建设并举,对医院人才培养新机制进行了探索与创新,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该课题2008年启动,由北京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立项资助。3年来,据不完全统计,该课题开展名医大讲堂37讲,进入老中医工作室31人,师生共诊治患者365198人次;收集跟师心得和经典学习体会577篇,导师经验总结56篇,临床验案34篇;参加学术交流会121人次,撰写专业学术论文160篇,16名导师均在全国、北京各专业学术团体中担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常务理事。承担5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获得课题资助39项,学员获得课题资助7项;服务于基层百姓200余人次,参加抗震救灾22人次,在基层开展科普讲座23讲,参与新闻媒体宣传700余人次。, 百拇医药(周颖)
核心观点:中医药是一门源于临床实践的科学,临床实践对于中医药人才培养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对此应有清醒认识,要按照中医药发展的规律,坚持中医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强化跟名师、做临床的人才成长规律,从临床实践中来,到临床实践中去。
年轻中医迅速成长
9月6日中午,北京中医医院新名医团队学员、消化科医师周滔又走进培训教室,准备听导师王莒生关于中药临床应用禁忌和注意事项的理论课程。到目前为止,他已跟随了7位导师。
继承是前提,创新是目的。“跟随多个导师掌握多学科知识和经验,可以不拘泥于某一个流派,开拓了自己的思路和视野。”他告诉记者,医院采取“团队师承模式”培养方法及运行模式,不仅使自己树立了牢固的中医思维方式,而且有助于提高创新能力。
, 百拇医药
在他为一位患肝硬化病人调脾胃时,就将两位导师的方法综合起来运用,取长补短,再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开出一个新的药方。结果,患者感觉症状缓解,效果很好。
周滔认为,老师治疗各科疾病虽然都注重调理脾胃,但各有特色、各有所长。比如,消化科张声生老师治疗脾胃病以脾胃为本,注重辨虚实寒热标本;皮肤科王莒生老师治疗皮肤病,处处顾护脾胃,多用健脾化湿、理气和血、清胃养胃之品;肾病科张胜容老师治疗肾病,以先后天脾肾同治为基础,调理脾胃时注重健脾祛湿化浊。因此,团队师承模式使他的水平有了很大的跃升,对中医整体辨证论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周滔是该院自2007年实施新名中医培养战略工程以来,受益于“团队带团队”师承方式的32名中青年中医之一。如今,这一遵循中医自身发展规律,采取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培养新模式,给该院带来一个完备的中医人才梯队。
团队模式顺应时代要求
, 百拇医药
北京中医医院1956年建院时,会集了京城诸多著名中医,专科特色突出,名盛一时。但近年来,随着名老中医的故去,由于缺少传承,他们的诊疗经验和有效验方多有流失,医院原有的一些特色优势有弱化的趋势。而且,新入院的中医师普遍存在中医思维能力不足问题,有影响力的后备梯队有待建设。
该院党委书记陈誩对中医人才培养问题用三句话作了概括:应对挑战、实现跨越,要以新一代中医人才队伍的及时跟进与持续发展做支撑;中医人才年龄老化,传承乏力,亟待突破传统思维、探索新的培养模式;望闻问切、五行辨证,要求培养方式必须顺应中医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
在全院讨论和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使一个思路逐渐清晰:把传统的师承方式与现代管理手段结合起来,改变单一师带徒的传统中医人才培养模式,采取“老师团队带学生团队”的形式,实行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培养,发挥国家第一、二、三批继承工作的滚动效应,集中医院内各种可以利用的中医药资源,实施“新名中医培养战略工程”。
, 百拇医药
为此,该院迅速成立领导机构,制定了入选条件,确立了培养方法及运行方式,提出明确的考核指标。经层层选拔,这个团队由老师16人、学生32人组成。
理论学习有课堂教学、导师授课、团队交流、病例讨论、跟师心得总结、文献综述、短期培训等;学术科研要求发表有影响的学术论文,争取科研项目,申报专利产品及申报科研成果奖等。其中,临床实践被置于重要的地位,要求每一位学员至少跟随3位导师从事临床实践,开展专科门诊、进入老专家工作室、进入中医病房。
师学相长 形成“共生效应”
新名中医培养工程推进三年来,效果突显,不仅有效传承了名老中医的宝贵经验和特色诊疗技术,还促进了中医人才跨学科的交融,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师学相长的“共生效应”。
“导师和学员轮换交叉、互相启发,传承思路得以体现,中医文化得以弘扬。”针灸科主任王麟鹏是新名医团队的导师,他说导师之间、学生之间、导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和研讨氛围,将各专业、学科的前沿研究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学员可以学习不同导师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掌握更多的方法和技术,而导师在传帮带的过程中也得加强自身学习和总结,做到相互补充,教学相长,使导师、学生两支队伍共同成长和提高。
, 百拇医药
他举例说,附子是有毒性的中药,有的科室用,有的科室不用,虽然内科、妇科都在用,但不同科室有不同的用量。原来骨科不用附子,开展团队模式之后,已将附子运用到骨科临床中。又如甘草,这种药可以解毒,但各科导师用法不一,有的就用固定剂量,有的逐渐增加剂量。正是在共同讨论和交流中,老师和学生对附子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构建新型的医院人力资源体系,必须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该院院长王莒生说,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是关系到医院能不能发展及如何发展的关键。三年来,通过研读经典、临证实践、病例讨论、集中授课、团队交流等多种培养方法,一批具有中医临床特长的中青年名中医队伍正迅速成长起来。
目前,该院国家级名老中医共19名,累计4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107人,结业75人。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皮科和中医脾胃病等专科建设中,新名医团队是骨干,7名老师和4名学员分别担任学科专项负责人。
, http://www.100md.com 链接
新名中医培养战略工程结题
本报讯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新名中医培养战略工程”10月28日结题。专家认为,该工程以中医临床需求为导向,以“团队带团队”为模式,将科研课题与人才队伍建设并举,对医院人才培养新机制进行了探索与创新,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该课题2008年启动,由北京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立项资助。3年来,据不完全统计,该课题开展名医大讲堂37讲,进入老中医工作室31人,师生共诊治患者365198人次;收集跟师心得和经典学习体会577篇,导师经验总结56篇,临床验案34篇;参加学术交流会121人次,撰写专业学术论文160篇,16名导师均在全国、北京各专业学术团体中担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常务理事。承担5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获得课题资助39项,学员获得课题资助7项;服务于基层百姓200余人次,参加抗震救灾22人次,在基层开展科普讲座23讲,参与新闻媒体宣传700余人次。, 百拇医药(周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