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控制糖尿病的新防线 等
建立控制糖尿病的新防线
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优化治疗策略,促进降糖达标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糖尿病日的宣传主题是:控制糖尿病,刻不容缓。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可导致感染、心脏病变、脑血管病变、肾功能衰竭、糖尿病眼病等多种并发症,是导致死亡和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联合国糖尿病日”即将到来之际,国内外有关糖尿病防治的学术机构和专家就糖尿病防治的新技术、新观念进行了一系列研讨和推介,以此呼吁公众重视糖尿病防治工作,了解防治糖尿病的基本知识,以求尽量减少糖尿病的危害。
本报北京讯 记者靖九江报道 10月26日,北京市糖尿病防治协会、北京晚报和赛诺菲-安万特公司共同举办了“一起做更多,控制会更好”糖尿病患者教育活动。活动中,糖尿病专家们强调,要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优化治疗策略,促进降糖达标。
, 百拇医药
国际著名医学刊物《新英格兰杂志》不久前刊登了由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杨文英教授牵头,在我国14个省市开展的一项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中国20岁以上成年人的糖尿病患病率为9.7%。“如此庞大的患病人群,其疾病控制状况却并不理想,有调查显示,其中达到我国糖尿病指南推荐的血糖控制目标——HbA1C<6.5%的患者比例仅为26.8%。”杨文英教授说,“糖尿病有很多并发症,包括冠心病、中风、周围动脉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其中,脑卒中的发生率已达到11.88%。大量研究表明,血糖越高,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也就越高。”
北京市糖尿病防治协会理事长向红丁教授介绍说,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一般包括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等,临床中最主要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是感染,其中,呼吸道感染占第一位。呼吸道感染引发的肺炎,可导致高血糖失控,反过来进一步恶化感染。“如果糖尿病患者携带肺炎球菌的话,则很容易引发肺炎等一系列肺炎球菌性疾病。”中华预防医学会唐耀武教授进一步指出了肺炎给糖尿病患者带来的危害。
, 百拇医药
那么,如何才能改善我国糖尿病控制的现状?专家的回答是: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优化治疗策略,促进降糖达标。杨文英教授指出,自我管理教育、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血糖监测和药物治疗是糖尿病管理的“五驾马车”,其中最主要的是要让患者掌握糖尿病防治知识:检测方面,要让患者知道血糖测量的意义和方法;治疗方面,要让患者知道超重或肥胖患者与非超重患者的治疗区别和及时应用胰岛素的必要性;药物应用方面,应选择强效的降糖药物。杨文英教授分析,磺脲类药物和二甲双胍的降糖效力强于其他药物,而最新一代磺脲类药物格列美脲既可以生理性调节血糖,又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有利于血糖达标。但是,“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使用不当(包括过量)、未按时进食或进食过少也会导致低血糖的发生。”杨文英教授强调,“一次严重的医源性低血糖或由此诱发的心血管事件,可能会抵消一生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内所带来的益处。”
对于糖尿病患者防治肺炎的问题,中国疾控中心首席流行病管理专家曾光教授在书面报告中强调,接种23价肺炎链球菌疫苗是最经济、最有效、最安全的预防办法,而完全依赖抗生素则是个误区,因为肺炎链细菌已对抗生素严重耐药,抗生素的效果已经变得不确切。他呼吁糖尿病患者积极采用最科学、最有效的策略保护自己,建立控制糖尿病的新防线。
, 百拇医药
糖尿病防治关键在“四早”
本报北京讯 记者李雪墨报道 记者近日从“健康大巴车——糖尿病健康教育公益活动”中了解到,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为近10%,在糖尿病患者中,未诊断率高达60%。
此次活动由卫生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办、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协办。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纪立农介绍说:“我国每100个糖尿病患者中,有60个人不知道自己已经患病,而在美国,糖尿病患者的未诊断率仅为20%~25%。因此,在我国,扩大公众对糖尿病知识的知晓率和尽早诊断十分重要。”
诺和诺德公司大中国业务区总裁柯瑞龙介绍,为了支持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联合抗击糖尿病”项目,诺和诺德于2006年启动了“健康大巴车项目”,行程跨越五大洲。该项目中国之旅始于2008年,至今行程已达7万多公里,近70个城市的6万多人从该活动中受益。3年来,共有近3000名专家、医生参与了这一活动,为公众进行糖尿病咨询,提高了公众对糖尿病的认知度。
, 百拇医药
今年,“健康大巴车项目”提出了糖尿病“早诊断、早治疗、早达标、早获益”的“四早”理念。纪立农强调:“‘四早’是糖尿病防治理念的核心,如果能实现‘四早’,我国糖尿病及其严重并发症的发病率将有望降低。”
肠促胰素研究带来降糖新理念
本报讯 近日,在韩国釜山召开的第21届世界糖尿病联盟大会上,与会专家们认为,基于肠促胰素作用机理的治疗方案弥补了当前糖尿病治疗的不足,成为持久控制血糖达标的重要武器。
参加会议的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杨文英教授指出,血糖达标率低是全球糖尿病控制工作所面临的共同难题,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中仅有不到1/3的人血糖达标。国际糖尿病联盟的数据显示,在世界范围内,大约80%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无法被控制在7%以内。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现有的治疗方案不能持久有效地保护人体的胰岛β细胞,使得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衰退,因而导致无法持久控制患者的血糖。
, http://www.100md.com
研究表明,传统的治疗方案虽然在糖尿病治疗前期效果不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仍会以每五年增长0.75%的速度远离达标线。
在本次会议中,基于肠促胰素作用机理的治疗方案引起了热烈讨论。据介绍,肠促胰素是人体在进食后肠道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肽类激素,其作用是增加胰岛素的分泌,以维持血糖正常。研究表明,进餐后,人体产生的胰岛素中有60%源于肠促胰素的作用。肠促胰素就好比一个“调节器”,只有在血糖升高的时候才会刺激胰岛素分泌。肠促胰素类药物不仅能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还能减少β细胞的凋亡,从而延缓疾病进程,有望从根本上遏制2型糖尿病。
研究表明,使用传统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糖化血红蛋白在8.0%~8.1%)的糖尿病患者,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内源性肠促胰素药物沙格列汀后,其血糖连续两年持久达标。另外一项研究表明,沙格列汀不但能持久降糖,而且可以显著改善胰岛β细胞的功能。上述研究结果促进了2型糖尿病治疗理念的变革。
(郑倩怡)
, http://www.100md.com
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优化治疗策略,促进降糖达标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糖尿病日的宣传主题是:控制糖尿病,刻不容缓。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可导致感染、心脏病变、脑血管病变、肾功能衰竭、糖尿病眼病等多种并发症,是导致死亡和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联合国糖尿病日”即将到来之际,国内外有关糖尿病防治的学术机构和专家就糖尿病防治的新技术、新观念进行了一系列研讨和推介,以此呼吁公众重视糖尿病防治工作,了解防治糖尿病的基本知识,以求尽量减少糖尿病的危害。
本报北京讯 记者靖九江报道 10月26日,北京市糖尿病防治协会、北京晚报和赛诺菲-安万特公司共同举办了“一起做更多,控制会更好”糖尿病患者教育活动。活动中,糖尿病专家们强调,要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优化治疗策略,促进降糖达标。
, 百拇医药
国际著名医学刊物《新英格兰杂志》不久前刊登了由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杨文英教授牵头,在我国14个省市开展的一项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中国20岁以上成年人的糖尿病患病率为9.7%。“如此庞大的患病人群,其疾病控制状况却并不理想,有调查显示,其中达到我国糖尿病指南推荐的血糖控制目标——HbA1C<6.5%的患者比例仅为26.8%。”杨文英教授说,“糖尿病有很多并发症,包括冠心病、中风、周围动脉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其中,脑卒中的发生率已达到11.88%。大量研究表明,血糖越高,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也就越高。”
北京市糖尿病防治协会理事长向红丁教授介绍说,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一般包括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等,临床中最主要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是感染,其中,呼吸道感染占第一位。呼吸道感染引发的肺炎,可导致高血糖失控,反过来进一步恶化感染。“如果糖尿病患者携带肺炎球菌的话,则很容易引发肺炎等一系列肺炎球菌性疾病。”中华预防医学会唐耀武教授进一步指出了肺炎给糖尿病患者带来的危害。
, 百拇医药
那么,如何才能改善我国糖尿病控制的现状?专家的回答是: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优化治疗策略,促进降糖达标。杨文英教授指出,自我管理教育、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血糖监测和药物治疗是糖尿病管理的“五驾马车”,其中最主要的是要让患者掌握糖尿病防治知识:检测方面,要让患者知道血糖测量的意义和方法;治疗方面,要让患者知道超重或肥胖患者与非超重患者的治疗区别和及时应用胰岛素的必要性;药物应用方面,应选择强效的降糖药物。杨文英教授分析,磺脲类药物和二甲双胍的降糖效力强于其他药物,而最新一代磺脲类药物格列美脲既可以生理性调节血糖,又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有利于血糖达标。但是,“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使用不当(包括过量)、未按时进食或进食过少也会导致低血糖的发生。”杨文英教授强调,“一次严重的医源性低血糖或由此诱发的心血管事件,可能会抵消一生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内所带来的益处。”
对于糖尿病患者防治肺炎的问题,中国疾控中心首席流行病管理专家曾光教授在书面报告中强调,接种23价肺炎链球菌疫苗是最经济、最有效、最安全的预防办法,而完全依赖抗生素则是个误区,因为肺炎链细菌已对抗生素严重耐药,抗生素的效果已经变得不确切。他呼吁糖尿病患者积极采用最科学、最有效的策略保护自己,建立控制糖尿病的新防线。
, 百拇医药
糖尿病防治关键在“四早”
本报北京讯 记者李雪墨报道 记者近日从“健康大巴车——糖尿病健康教育公益活动”中了解到,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为近10%,在糖尿病患者中,未诊断率高达60%。
此次活动由卫生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办、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协办。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纪立农介绍说:“我国每100个糖尿病患者中,有60个人不知道自己已经患病,而在美国,糖尿病患者的未诊断率仅为20%~25%。因此,在我国,扩大公众对糖尿病知识的知晓率和尽早诊断十分重要。”
诺和诺德公司大中国业务区总裁柯瑞龙介绍,为了支持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联合抗击糖尿病”项目,诺和诺德于2006年启动了“健康大巴车项目”,行程跨越五大洲。该项目中国之旅始于2008年,至今行程已达7万多公里,近70个城市的6万多人从该活动中受益。3年来,共有近3000名专家、医生参与了这一活动,为公众进行糖尿病咨询,提高了公众对糖尿病的认知度。
, 百拇医药
今年,“健康大巴车项目”提出了糖尿病“早诊断、早治疗、早达标、早获益”的“四早”理念。纪立农强调:“‘四早’是糖尿病防治理念的核心,如果能实现‘四早’,我国糖尿病及其严重并发症的发病率将有望降低。”
肠促胰素研究带来降糖新理念
本报讯 近日,在韩国釜山召开的第21届世界糖尿病联盟大会上,与会专家们认为,基于肠促胰素作用机理的治疗方案弥补了当前糖尿病治疗的不足,成为持久控制血糖达标的重要武器。
参加会议的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杨文英教授指出,血糖达标率低是全球糖尿病控制工作所面临的共同难题,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中仅有不到1/3的人血糖达标。国际糖尿病联盟的数据显示,在世界范围内,大约80%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无法被控制在7%以内。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现有的治疗方案不能持久有效地保护人体的胰岛β细胞,使得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衰退,因而导致无法持久控制患者的血糖。
, http://www.100md.com
研究表明,传统的治疗方案虽然在糖尿病治疗前期效果不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仍会以每五年增长0.75%的速度远离达标线。
在本次会议中,基于肠促胰素作用机理的治疗方案引起了热烈讨论。据介绍,肠促胰素是人体在进食后肠道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肽类激素,其作用是增加胰岛素的分泌,以维持血糖正常。研究表明,进餐后,人体产生的胰岛素中有60%源于肠促胰素的作用。肠促胰素就好比一个“调节器”,只有在血糖升高的时候才会刺激胰岛素分泌。肠促胰素类药物不仅能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还能减少β细胞的凋亡,从而延缓疾病进程,有望从根本上遏制2型糖尿病。
研究表明,使用传统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糖化血红蛋白在8.0%~8.1%)的糖尿病患者,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内源性肠促胰素药物沙格列汀后,其血糖连续两年持久达标。另外一项研究表明,沙格列汀不但能持久降糖,而且可以显著改善胰岛β细胞的功能。上述研究结果促进了2型糖尿病治疗理念的变革。
(郑倩怡)
, http://www.100md.com